这已经是1048年的冬天了。半夜时分,毕昇的小屋子里灯光还在亮着。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他仍然伏在桌子上用小刀在一块块半寸见方的小木块上刻着字。手冻僵了,就用嘴嘘嘘热气再刻。他的妻子几次催他歇息,他只是口里答应着却不动。就这样,白天上工,晚上刻字,用了好多天功夫,3000多个常用字眼看就要刻完了。毕昇刻呀,刻呀,一直刻到三更天,终于把最后一个字刻完。他慢慢地放下刻刀,站了起来,虽然又冷又累,但他的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天刚亮,毕昇就起来了,急急忙忙吃过早饭,便背着个大柳条筐,跨进了万卷堂书坊的雕刻工场。这时师傅们都已来齐。毕昇同大家打过招呼,把柳条筐往地上一放,兴奋地说:“诸位师傅!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已经把木活字刻好了。今天,我想试验一下,请大家指点。”
大家听了毕昇的话,都有点惊奇,便不约而同地围了上来。有的人带着半信半疑的神情,从筐里拿出了几个木活字问毕昇道:“用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处呢?”
毕昇慢慢回答说:“活字印刷,印完了可以把它抓下来,以后再用。这不是比雕版印刷好吗?”
“字这么多,你怎样把需要的字一个一个拣出来呢?”又有人提出疑问说。
毕昇不慌不忙地指着筐子回答说:“大家请仔细看,我是把字按读音归类的,一种韵部一个类。同一类的字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按部首笔画排出秩序,拣起来是十分方便的。”
大家听后赞扬说:“妙!实在妙!想得很周到呀!”
“可是,怎样把字排在一起又使它们不离开,而且使字面平整呢?”又有人提出疑问。
没等毕昇回答,有人便提议说:“用不着再问三问四了,叫毕师傅试做一个给我们看,不就明白了吗?”
于是毕昇就把木活字夹在一块有方格的铁框板里,用烧化了的松香之类的东西把没有字的一头粘在铁板上,拼成了一块活字版。
看到这里,大家不住点头称赞。
毕昇在字上涂了油墨,再在上面铺上白纸,然后用棕刷一刷,一张印刷品便呈现在大家面前。
接着,一张,十张,三十张……印一张,大家叫一声“好”。
可是印着印着,字迹渐渐变大,笔画也越来越模糊了。
“怎么回事?”大家不约而同地说。
毕昇也紧锁着眉头,疑惑地说:“这是哪里的毛病呢?”一位师傅看出了问题,他问毕昇说:“你用的是什么木料?”
毕昇回答说:“杉木,”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因为它价钱便宜。”
那个人听了点头说道:“这就是出毛病的原因了。杉木木纹粗,质地软,最容易吸水和变形。用它刻成的字受墨多了,就膨胀起来,因此字迹便会愈来愈不清楚。”
“怎么办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议论起来。
有人提议用枣木、梨木代替杉木,但是大家认为价钱太贵,还是找一种经济些的东西代替为好。
这时有个师傅忽然说道:“我想,最好能用一种既便于雕刻又不吸水的东西代替,可它又不是木料。到底用什么呢?我一时想不出。”
他这一说,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你一言,我一语,便纷纷议论起来。
正在这时,一个年轻工匠提着一把瓦壶,拿着几个茶杯走过来,准备倒水给大伙喝。毕昇一见茶壶,心中猛然一动,便脱口而出说:“有了!有了!用它就行!”
大家听了毕昇的话有点莫名其妙。
毕昇镇静了一下,笑嘻嘻地说:“我看到了瓦壶,猛然想起制活字的东西来了。如果用胶泥弄成坯刻上字,再放进窑里煅烧,不就可以制成不吸水又不易变形的活字了吗?”
“好,这个办法好!可以先试一试,看看行不行。”大伙异口同声地说。
就这样,毕昇终于在大伙的启发下,想出制泥活字的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