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成就够大的了,荣誉也够多的了。可是,这位科学巨匠依然虚怀若谷,不断探索未知的真理,向更加坚固的科学堡垒发起进攻。
他说:“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那么,爱因斯坦眼中看到的厚木板是什么呢?是宇宙学,是统一场。他的后半生,集中钻的就是这块“厚木板”。至于能不能取得重大进展,能否成功,他没有计较,只顾一个劲地钻呀,钻!
这位巨人终于进入了古稀之年。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尤其使他不称心的是,思考问题的速度缓慢了,创造的灵感迟钝了,他那最善于钻的“厚木板”的“钻头”已经不那么锋利了。
可贵的是,在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身上,仍有一颗纯洁向上的童心。多少年前,那根细细的罗盘指针所点燃的他的神圣的求知之火,依旧在熊熊燃烧。还有,在长时间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所养成的顽强奋斗的精神,在他身上依然没有减退。
他每天早晨都要到研究院的那间斗室里去,和学生、教授们一起讨论问题。更多的是他独自一个人,站在小黑板前,捏着粉笔进行推算。回到家里,他坐在写字台前,又写下一张张草稿……
1955年4月初,这位76岁高龄的科学家终于病倒了,右腹部一阵阵剧痛,还出现了别的症状。为了不让家里的人难过,他咬紧牙关,强忍剧痛,任凭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滚下落,也不肯呻吟一声。一位外科专家建议他开刀,因为这是惟一的治疗办法。爱因斯坦苍老的脸上,现出一丝疲惫的微笑,对医生摇摇头,说:“不用了。”他对他的助手说:“如果我知道自己在三个小时之后会死去,我是不会特别震惊的。我会想一想怎样更好地利用这最后几个小时,会整理好我的文件资料,然后安安静静地倒下死去。”
4月16日,爱因斯坦的病情恶化,开始住院治疗。他刚到医院,就打电话给他的秘书,让她拿来了他的眼镜、钢笔、一封没能写完的信和一篇没有做完的计算。
他颤巍巍地从床上欠起身子,抹了一下昏花的眼睛,又开始了工作……
1955年4月18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离开了人世,他在场的亲属讲述他临终时的情景说:“他是那样平静,还用略带幽默的口吻谈论医生,像是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自然事件一样等待着他的末日。他正像他的一生那样无所畏惧,面对死神的来临仍是那么泰然自若。他既不感到悲伤,也不觉得遗憾,从从容容地离别了人间。”
爱因斯坦的遗嘱是,不要任何宗教仪式,不要举行任何悼念活动,不要祭词,也不要树立墓碑。人们遵照他的遗愿,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把他的骨灰撒向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