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图意外得来的财富,不要喝过量的酒。
“解析”意外之财和过量之酒都是招灾惹祸的根源,不能不遏制自己的不正当欲望。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无论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就是仁义之道——仁道。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
孔子不像后世的腐儒那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不否认人的欲望。他认为喜爱富贵,厌恶贫贱,是人们的正常欲望,不反对人们为争取富贵和摆脱贫贱而努力。他强调的是人们要用正当的手段和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正当的途径就是仁道。遵循仁道实现富贵,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了。但仁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富贵毕竟是身外之物,仁应该是第一位的。当仁与富贵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君子应该舍富贵而取仁道。否则,就不配称为君子了。君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坚守仁义道德,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它。
同样,君子爱官同样取之有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在汉朝,有一位官员叫杨震,他做东莱太守的时候,提拔了一位读书人,叫王密,把他提拔做了县令,这个读书人就很感恩杨震。有一天晚上,王密带了十斤黄金,来送礼,感谢杨震,杨震就很不高兴,对他说:“你怎么不知道老朋友的心?”因为杨震为人是非常清廉的,绝不贪意外之财。王密就跟他讲:“深夜里又没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就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哪能说没人知道?”结果王密听了之后,很惭愧,就把黄金带回去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杨震四知”,后来杨震调任涿郡太守。他为人奉公廉洁,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所以,有仁德的人,以优秀的政绩换来社会的认可,以出色的才干获取领导的信任,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人民的支持,以高尚的人格取得同僚的尊敬,他们得到升迁是理所当然的。杨震这种“公正廉洁”的德行,成为后世传颂的一个典范。君子坚守道德,追求卓越,最终会给自己带来好名声的。
《弟子规》里的劝酒名句:“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意思是说:年纪轻轻莫贪杯,饮酒误事且伤身,畅饮至醉图快活,丑态毕露使人羞。
相传,远古的时候,仪狄是大禹的臣属,他跟随大禹多年,对大禹的衣食住行侍奉得非常周到。大禹最欣赏的是仪狄能造出味道独特的美酒,他经常在客人面前赞扬仪狄如何的能干,特别是他能酿出芬芳扑鼻的美酒之技艺。一次,大禹的寿辰就要到了,文武百官让仪狄多造些好酒,来庆贺禹王的寿辰。转眼间,大喜的日子到了,嘉宾云集,大家都非常高兴,不停地给大禹敬酒,并说了很多吉祥和祝福的话。大禹也在兴头上,接连不断地痛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这一醉就是两天两夜,当大禹清醒过来后,就找借口让仪狄离开了。他开始认为仪狄酿酒有利也有弊。由于人们嗜美酒,这样长期下去,因喝酒就会贻误天下的大事。
仪狄离开大禹之后,并没有走远,他到“有鬲(lì:地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北)国,兖州地”安下了家,这里水质清冽甘甜,对他酿造美酒很有帮助。从此,仪狄就以酿酒为生,虽然来喝酒的人很多,但是,仪狄对每一位酒客最多只卖三碗。他说:再好的酒也不能多喝啊,喝多了,是要误大事的呀!
他的子孙没有传几代就发生了这个事情,因为好玩乐所以被篡位了。然后五个兄弟就作了“五子之歌”,其中有一首就讲,我们的皇祖,我们的大禹王祖先已经给我们做了借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内作色荒是指在宫廷里面好色;外作禽荒是指在外面喜欢打猎;甘酒是指喜欢美酒;嗜音是指喜欢靡靡之音;峻宇雕墙是指很奢侈的宫殿。这五条不要说全犯,即使只有一条,没有不亡国的。所以,古人确实谨慎,眼光非常敏锐,见微知著。
邴(Bǐnɡ)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他是东汉末年与郑玄齐名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在历史上,邴原以品性高洁、志向宏伟著称。邴原11岁丧父,家境贫寒,但学习十分用功,很快就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同学们都认为邴原特别聪明,可邴原心里十分明白,是远大的志向在激励自己,要勤奋苦读使自己获得渊博的学问。为了开阔眼界,邴原决定出门拜师游学。到陈留,他诚恳地拜韩卓(字子助)为师;到颍川,虚心地向陈实(字仲弓)请教,并忠实地继承了陈实学问的精华;在汝南,他和当时有名的学者范滂(字盏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得到范滂的教诲;在涿郡,他和卢植(字子干)经常在一起商讨学问,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在外游学时,邴原很喜欢喝酒,常常通宵达旦地和挚友高谈阔论,和名师一起谈诗论道。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是,邴原想到喝酒会荒废学业,游学之后,他就毅然下定决心戒酒。每逢有人劝酒,邴原都是只望一眼酒杯,然后含笑摇手,表示自己不会饮酒。其实邴原是为了不荒废学业才克制自己,滴酒不沾的。学成回乡后,邴原广收门徒,为了尽心教学,他仍是酒不沾唇。在邴原耐心地教诲下,门徒中有几十人学得非常精深,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常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是邴原为了专心致志攻读,而坚决改变自己爱喝酒的嗜(shì)好,这种毅力令人钦佩。
在东晋后期的北朝时,北方十六国中有一个国王是前秦厉王苻生。这个人也是嗜酒到了不可思议的状态,昼夜都在饮。饮酒必然乱性,甚至会发疯,所以他常常乘着醉意,横行霸道,杀人无数,朝野上下对他没有不害怕的。当时苻坚起兵讨伐他,把他抓住的时候,苻生还在酩酊大醉当中没有醒过来,后来被兵士杀掉,苻坚就建立了政权。苻生死的时候只有23岁,他饮酒过量的下场是家破人亡。
以上事例清楚地告诉人们,若沉迷酒色就会丧家亡国,所以,一定要少饮或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