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的制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其对影人的绘刻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性非常高的创作,从选料、设计图样到镂刻、上色一一显示了这一点。皮影制作所用的材料和工序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综合各地皮影的制作特点,其制作过程大体可以分为选皮、制皮、过稿、雕镂、着色、出汗、缀接等七道工序。
选皮:皮料加工的好坏关系到皮影镂刻的质量,这道工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因为皮影在全国的分布较广,北方与南方所用皮影材料均不相同。北方多用驴皮,南方多用牛皮,马皮、羊皮和驼皮也为一些地方所用。以牛皮为例,最好选用人为宰杀的牛娃的皮,而不用意外死亡的牛的皮。人为宰杀的牛娃的牛皮薄厚适中,质坚而柔韧,做成的皮子又白净又透亮,装完色的效果非常漂亮。而意外死亡的牛,身上大都会有淤血,牛皮也会因此而发青,甚至发黑。用这样的牛皮刻制而成的影人装上色以后颜色不鲜亮,会大大影响演出效果。
制皮:将选好的皮放在碱水(可以是洗衣粉或草木灰、石灰等)中浸泡数日,为了去除皮的毛面,这一工序一般称之为“浆皮”。如此浆过的皮不怕受热和风吹,而且透明度也高,容易着色,不着虫蛀。但浆皮的难度较大,水温低,难以浸泡;水温高,皮子又会卷曲收缩,所以水温的控制至关重要。浆皮的时间也很有讲究,夏季浸泡时间不易过长,以免发臭、腐烂,以五至七天为宜;冬天时间较长,需要二十天左右。浆好后将皮子捞出沥水,将皮面上的毛以及油脂用刀刮干净,刮时用力要均匀,要稳,两面都要刮,一刀跟着一刀有顺序地反复刮。至皮子泛白时再放入冷水中漂几天,然后捞出皮子用绳子将皮子绷在木框上阴干,不可暴晒,否则会使皮子晒裂。皮子晾好后再根据影人部件的大小进行裁剪,要注意区分皮子的不同位置,以适合影人不同的部件。最后,将裁好的皮子用湿布捂软,用硬木推板或锤子打磨透明、平整。
过稿:又称为“打样子”,就是把要镂刻的各种图案纹样,包括影人的脸谱、服饰、道具等图案,放在加工好的透明皮子下面,用毛笔依样画出,然后依照描画下来的纹样进行镂刻即可。图样一般都是艺人跟师傅学习时流传下来的,有固定的图案模式,当然,有成就的艺人也会进行自主创造。如果没有图谱,也可以直接在做成的影人上面覆盖一层白纸,在白纸上面撒上煤灰后研磨,把白纸翻过来就会看到原型已经被拓到了纸面上,再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描画刻制。具有高超技艺的皮影艺人是不需要过稿的,他们看着图样就能下刀雕簇,有的人甚至凭借记忆和娴熟的技巧不看图样也能制作,何世平老人就是其中之一。过稿时还要注意,薄而透亮的皮子,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主要工具是刀,因此艺人们对这些镂刻刀具也十分讲究。一般这种刀具都有十几把,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只从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艺人的技巧深浅了。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要求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雕刻时要以先繁后简、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雕刻线要有虚实之分,虚线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实线阳刻,即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的刻制,阴刻多用于景片、建筑的刻制。雕刻的刀锋起落点叫刀口。刀口有断口、尖头、齐口、圆口之分。齐口多用放方正规范的物象,如桌箱、柜橱、建筑等;尖口多用砖炊烟、流云、水波、风带等;圆口多用砖花卉图案;断口是用来截断过长的阳刻线,使连接处更多,延长影人的使用寿命。
着色:雕刻好的白茬影人,需要正反两面涂染颜色,方法有平涂和分染两种技法。平涂就是把颜色均匀地平铺在皮子上;分染是用不同的毛笔把颜色晕好,再按雕件各部位的需要,把颜色经过深浅变化的调试,分别染在雕件的各个部位上。上色所用的传统颜料,过去为民间常用的“品色”,后来改用透明水彩色,这些颜料色彩纯度高,透明度强。上色时直接使用纯色,不用混合色,故皮影色彩效果非常强烈。上色过程是先把眼睛、头发、嘴唇、脸等色彩明确下来,其他部分再以红、绿、黑并置的关系调整完成。现在的皮影上色也在传统色调的基础上用蓝、紫、黄等颜色。涂好颜色的影人经过夹压干透后,还要在最上面涂一层漆,目的是固定颜色,使影人更加透亮、经久耐用、关节活动便利。不同地域的皮影采用的漆也各不相同,比如说何家皮影最早使用的是木胶熬制成的漆,而唐山皮影则采用熬制好的桐油,但是这些漆对影人的保护效果并不是尽善尽美的,特别是影人受潮后,颜色就会混在一起,表面着了土也不能擦洗。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现在普遍用清漆代替其他的原始材料,不但固色效果好,而且清漆透亮、防潮,影人着土后还能擦拭,一举多得。
出汗:也叫出水,这是装完色以后的一项关键程序。如果汗发不好,皮影人经过风吹日晒就会卷在一起,前面所有的工序就会前功尽弃。发汗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在能晒到阳光的平整的水泥地上铺一层干净的白纸,把装好色的影人放在上面,在上面盖一层干净的白纸,再在白纸上压上砖头,经过太阳的暴晒滞留在牛皮内的水分就会返还到砖头上,影人便不会因水分未干或返潮而混色了。这种方法受天气影响较大而且耗时长。
缀结:这是影人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因为刻制影人时是一部分一部分刻制的,所以最后需要把刻制好的各个部件加以连接和固定。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的皮影人物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头部包括脸、帽或头饰、须、颈,颈部下端是一个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卸下来保管。胸部最上端是一个卡口,用来插头茬。手臂一共是三部分,分别是大臂、小臂和手,大臂与胸部上后端相连接。腹部上端与胸连接,下端与腿相连,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靴鞋在内。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叫做“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萎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皮影人。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铁丝连接之,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以便于武打,使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