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各个大国都将新世纪头一二十年视为自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抢抓机遇。美国认为到2015年之前,美国没有全球性的战略对手,是维护其“一超”地位,实现其“世纪梦”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欧盟面向新世纪制定了“再造一个新欧洲”计划,力图建立“电子欧洲”,继续承担世界领导角色;俄罗斯把未来5~10年视为“重大考验期”,力求重振大国雄风,东山再起;日本于2000年提出“新生行动计划”,力图用5年时间摆脱经济长期低迷状态,赶上美国成为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国,再现经济飞速发展的辉煌,印度也制定了依靠“信息技术立国”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计划用20年时间,借助信息技术的特有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各国抓机遇、求发展的欲望绝不亚于中国,各国的战略机遇期叠加在一起,因此中国面临的世界竞争也就异常的激烈。
四是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首先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经济和一些主要国家经济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传导到我国,引起国内经济的波动;其次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次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着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威胁,有可能造成一些产业陷入绝境;最后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为借口,输出它们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这对我国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另外全球化使穷国和富国的差距拉大,穷国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不断增加,致使世界上反全球化的势力也在不断加大。
总的来说,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我们面临的现实战略压力确有缓解,整体国家安全环境也较为有利,但是当今世界还很不安宁,我国潜在的长远战略压力也日益增大,周边的危机点有所增多,而且在国际“反恐”的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压力也日益增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在未来的整个“战略机遇期”,我国面临的形势会越来越复杂,任务会越来越多,正可谓“正人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正确应对和化解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第四,珍惜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内涵深刻,应该成为全民共识,化为自觉行动。
重要战略机遇期不可多得,更不可错过。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在近现代发展史上,我们曾丧失了几次重要发展机遇,教训深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分析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对我们国家来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根本利益所在。
珍惜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要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的外部环境。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环顾全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我们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努力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就是要维护好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珍惜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要集中力量加快发展。经过20多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比较健全的市场体制环境,比较开放的国际经贸条件和比较旺盛的创新创业机制。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利的内外部条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质量效益,发展循环经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城乡互动,提升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珍惜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要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迅速发展,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之一,我们在市场、劳动力、产品制造、资本聚集等方面,依然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球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我们可以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善于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增强忧患意识,积极进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要以更开放的胸襟和姿态,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抓紧时间,抓住机遇,搞好自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发展中心论
(一)为什么必须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从表面上看是主体的自我选择,但是选择的正确与否是由实践来回答的。正确的发展战略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错误的发展规律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发展战略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符合了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以前曾有过许多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些片面甚至错误认识主要是在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时,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而忽视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没有把生产力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唯物史观。在这些片面甚至是错误认识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邓小平总结了中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没有前提,最终目的就会落空。我们以前犯的错误恰恰是忽视了前提。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得来不易。这不仅仅是邓小平个人的总结,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对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所以,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在根本意义上它是一个实践问题。自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局限在生产关系的范围以内,特别是强调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对立的一面。这就使得我们没有把精力集中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而是一味地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最后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远远地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发展生产力,指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是真正的坚持社会主义。他说:“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其他许多事情都要搞好,但是主要是必须把经济建设搞好。”“所以,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
邓小平关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述俯首皆是。他使用了“顽固”、“决不允许”、“扭着不放”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足见他认识之深刻、意志之执著。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我们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才抵御住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经受住了苏东巨变和国内政治风波的冲击。
其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是进行建设的前提。只有正确的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前,受“左”的思想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正确的认识。总的看是在超阶段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即使在党的八大时对基本国情、基本矛盾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判断,也没能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贯彻下去。因此,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不尽如人意。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不仅距离共产主义有着巨大的差距,即使距离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也有巨大的差距。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坚持这个制度,这解决了走什么路的问题。另一个特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落后,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没有为向更高的社会过度准备充足的物质财富基础。其中生产力的落后是根本特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说,老实讲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社会主义应该具有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
党的十三大明确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后邓小平也多次提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这个阶段自建国算起大约要持续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个战略必须牢固坚持,扭住不放,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
改革开放进行了还不到三十年,我们现在还处在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起步时期。无论从哪个指标、哪个角度看,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刚刚跨过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的门槛。这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是巨大的,相差在三十倍左右,就是与我国的台湾相比也相差十五倍左右,更何况我们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所以,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我们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根本战略,决不能改变它。
再次,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无疑问,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相当严峻,到了不解决就会影响下一步的发展,甚至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党的执政地位的地步。比如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日益恶化,许多资源供应紧张,甚至濒临枯竭,集中表现为煤、电、气、油供应普遍紧张,大气、水污染严重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分配不公,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处于贫困状态。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目前城乡消费差距已达十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有4977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城市失业问题突出,低收入者生活困难。对于类似问题,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具体的数字和事例,丝毫也不回避。关键是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特别是让群众脱贫、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更是如此。我们不可能再采用平均主义的方式来解决。有人会说,正是因为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的确,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但是,不可能因为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的破坏就不发展经济,而且解决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还是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提供物质基础。只有技术进步了、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治理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和财力的支持。目前生态环境恶化,说明经济增长方式有问题,主要是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这是必须改变的。党和政府一再要求并努力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可否认,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好。但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决不等于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根本战略,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个根本战略,更好地贯彻这个根本战略。
(二)为什么要自觉克服在发展战略上的模糊认识
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导致某些人想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一些人提出以其他发展战略来代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并作了一些论证。这些论证和论据有两方面。一是根据我们目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环境恶化,社会分配不公等等;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应该与时俱进的道理。关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之间的关系,前面已作过论述,不再重复。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以其他发展战略来代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是不是与时俱进,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