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件东西都应在自己的位置上。
——[英国]塞缪尔·斯迈尔斯
有这样一个寓言:
一只老鹰从很高的岩石上向下俯冲,用它的利爪抓在小绵羊身上,猎走了这只羊。一旁的穴鸟看到了,心里想自己一定比老鹰强,就模仿老鹰的动作飞到小绵羊身上,没想到脚爪被绵羊弯曲的毛缠绕住,拔不出来了。这时牧羊人发现了,就跑过来抓住穴鸟,然后将其脚爪剪掉带回去给孩子们玩。孩子们很好奇地询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据我所知,这是穴鸟,但是它却自以为是老鹰。”
勉强而为,压力就会接踵而至。例如,因为是上司委托的事情就应允,可是自己根本就没有解决门路,这样心理必定陡然增添了压力,左右为难又无所适从。既耽误了事情的进程,也会让上司对你失望。所以作任何承诺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自身的能量。限于能力,无论如何努力都做不到的事,就应拒绝。
吴芳在公关部工作,她虽然性格内向,在口才上不如其他的同事,但是头脑冷静,遇事沉稳,还写得一手好文章。阴错阳差,部门经理跳槽后,老板竟然认定她是最佳人选,吴芳意外地成了公关部经理。
吴芳很感激老板的知遇之恩,因此工作也很努力。可是,公关部经理任务杂、要求高、应酬多,令性格内向的她感到压力重重。任职不到一年,她几乎被工作压得窒息了,觉得很多时间精力都花在了无谓的事情上。在向老板汇报时,吴芳经常被问得哑口无言。从老板的脸色中她读到了越来越多的不满,而她也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厌烦。
一个人如果找到适合自己性格、气质和爱好的工作职位,做到人和工作的最佳匹配则会如鱼得水,在工作岗位上大展宏图。相反,再好的岗位,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和特点,一段时间后就会使人厌倦,出现职业倦怠。
王一新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银行工作。银行应该算是一个很不错的行业,但并不是王一新所擅长的。
王一新大学读的是师范专业,尤其对语文教学特别感兴趣,平时喜欢写点儿文章,投个稿子什么的。他大学毕业时原本是要去一所学校教书的,可他的老母亲从中插了一杠,说做教书匠没有出息。她便利用她在金融界不错的人际关系,将王一新安排进了这家银行工作。
当初,王一新的心情极度矛盾,但他是个十分乖顺的孩子,他不希望惹老母亲生气,便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去银行工作。上班后,王一新发现,自己压根儿就不是干这一行的料。他做过信贷,可业绩总是上不去。由于他性格豪放单纯,容易轻信别人,还发生了被人骗贷的事情,差点捅了大篓子。
接下来,王一新就被调到另一个部门去做统计,这活儿虽不算繁重,但是它需要有缜密的思维,需要一天不停地耍笔头子,以及随时都要有纠错的耐心,这与他比较擅长的“形象思维”大相径庭。可想而知,他由于不擅长,又没能扛住,就顺理成章地被“调整”了下来。
最后,王一新被调整到了揽储部门,这个部门是专门吸收城乡居民储蓄的工作。这份工作的薪水和奖金都与业绩挂钩,收入毫无保障。
王一新的文人特质比较浓郁,天生不喜欢与人交际,做这项工作,常常是一个月奔波下来,揽不到多少钱,由于业绩差,他也只好拿一份单位里最低等的“基本工资”,紧巴巴地过日子。而他那些师范毕业的同学,在教师岗位上,日子越过越滋润,下班后,还都兼着做几份家教,月收人上万元的也不少见,买车买房的更多的是!
看着那些昔日在学校里功课远不及自己的同学如此风光,王一新心里愈发地感到不平衡,但是他对现状又表现得无能为力。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拼命地抽烟、喝酒……
故事中的王一新之所以饱受工作的困扰和折磨,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初进职场时屈从了老母亲的安排,勉强从事了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职业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相同。例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缺少;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必不可少;天文学是一门观察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
人的兴趣、才能、素质是不同的。在选择职位时,一定要对自己有个清晰的了解,并不是好职位就一定适合自己。如果目前的职位不适合你,如果你仅仅是看在“钱”的份上才疲于应付,那还是劝你长痛不如短痛,找个机会向老板言明自己的处境和期望,坦陈这一岗位不适合自己的理由,让老板帮助你找一个能发挥自己专长的位置,职业倦怠症自然痊愈。
李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企从事文秘工作,收入稳定,工作相对轻松。可是几年后他时常觉得工作提不起兴趣,回到家也是懒洋洋的。妻子看到他这个样子,决定利用一个假期陪他到海南玩一趟。在海南的几天时间里,李刚表现得极为活跃,有时会撇下妻子和同学到各企业游游逛逛,热衷于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回到家后,李刚的情绪倒是好了不少,可工作热情仅仅维持了两个星期就又冷却下来了。妻子和他促膝谈心,认为他的性格不适应干这个工作,可是这工作其他人想干都干不上。
掂量来掂量去,李刚最后决定找老板要求换个活动范围大一点儿的岗位。老板用人所长,把他放到了业务部门,遂了他的心愿。现在李刚每天挟着公文包走南闯北地和客户谈业务。虽然工作压力大,可他还是干劲儿十足,忙得“不亦乐乎”。原来李刚天生就是个交际型人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是个“人来熟”,以前天天面对几个熟面孔和生硬的卷宗,哪有不倦怠之理?
歌德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分,当这些天分得到充分发挥时,自然能够为他带来极致的欢乐。”如果你想在工作中不断体验到这样的快乐及成功,你就得在职场中找到正确的位置,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并从中品尝喜悦和滞的滋味。
钻石法则5:在潜意识中验证决定是否正确
如果面临多种选择时,无法做出决定,你可以尝试这种方法,让人体的潜意识来验证决定是否正确。如果运用得当,这个方法将成为你工作的有力助手。
例如你现在正面临两种选择A与B,选择A是接受你所在公司对你的提拔,在一个更高职位上继续为本公司服务;选择B是接受另一公司主管的聘任书,跳槽到一个新的公司工作。你一时无法选择,那么,就由你的潜意识来决定吧。
找一个清净无人的地方,确保你不会受到干扰。闭上眼睛,深呼吸,如此这般持续三分钟。
充分运用想像力,想象自己正坐在一个装饰华丽的房间的尽头,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温柔地暖着你的身体,所有绷紧的神经松弛了下来,你能感觉到放松后的舒适。
现在睁开眼睛看着房间的另一头,那里有两扇紧闭的门,一扇门上写着“选择A”,另一扇门上则写着“选择B”。
想象你现在站起身来,走向写着“选择A”的那扇门。在一步一步移向它的时候尽量去感受心中的感觉。是否心中充满舒服与喜悦的感觉?是否感到一丝犹豫?如果觉得犹豫,就再细细体味一下是什么东西让你觉得踌躇。
现在你已经站到了门前,先别急着把它打开,在门前站上一小会儿。现在你就要打开这扇门了,也就是将要接受本公司对自己的提升。你觉得兴奋吗?你是否真的有这种感觉,这扇门就是你要走进的门?
现在把门打开走进去,你已经选择了接受自己公司的提升。你有什么感觉?想象一下在新的主管手下工作会是什么情况:你们的合作会是愉快的吗?这个新职位是否真的能让你有所作为吗?它对你未来的事业是否有帮助?你是否为自己能获得这个职位而感到自豪?这个新职位对你的家人和你的家庭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从此以后你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能得以保持吗?
进门后再往前走一段,展望6个月过后,一年以后甚至5年以后你会是什么样子。调动所有的感觉,判断这一步步是否是在响应心灵深处力量的召唤。
如果你觉得这些感觉已经足够了,那么现在走出门回到房间另一头,坐回原来坐着的地方。
现在按照刚才的步骤走向写着“选择B”的那扇门。(如果你还有其他的选择,那也不难,只要多想一扇门就可以了。)
你把两次经历中的不同感觉与浮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审视这些记录,你可以更清晰地判断出哪一扇门是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