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间,又是四年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此时的安禄山已经是大唐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麾下的员外左骑卫将军兼衙前讨击使了。
安禄山捅了娄子,只好交给张守珪来擦屁股。如果是一般的小娄子,张守珪拿点儿卫生纸也就替他擦了。可是这一回,他捅的娄子实在是太大了。张守珪现在的状态好有一比啊,八个字儿:有心XP,无力回天。张宰相对着安禄山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最后得出一句歌词:原来这个胡人他不简单。
在定下决心的那一刻,他不仅放弃了今生唯一一次干掉安禄山的机会,也放弃了大唐帝国五代人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才换来的昌盛基业。
(一)
史上两三语,韶光逝如电。这不,一转眼间,又是四年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此时的安禄山已经是大唐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麾下的员外左骑卫将军兼衙前讨击使了。不消说,从一个小小的捉生将一步步地干到衙前讨击使的位置,这固然与张守珪对安禄山的器重和提携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必定是老安个人的努力。
不管怎么样,现在的安禄山当真有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飘然感觉。然而,正当幸福再一次像花儿一般绽放的时候,无情的现实又给了他当头一棒。
就在这一年(公元736年),安禄山奉张守珪之命,率兵出击奚和契丹。在从军的四年当中,安禄山与这两个部族多次交手,鲜有败绩。经常性的胜利终于在这一次冲昏了他的头脑。早在出发之前,老安就把立功受奖、加官进爵的美梦做了无数回了,流出的哈拉子都能汇成一条小河了。可惜啊,天公偏偏不作美。安禄山轻敌冒进,结果反倒中了人家的埋伏,士兵伤亡惨重,粮草辎重丢失无数。
丧军失地,这对于一名武将来说,可是一条大罪啊。且不说什么政治前途了,脑袋保不保得住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安禄山捅了娄子,只好交给张守珪来擦屁股。如果是一般的小娄子,张守珪拿点儿卫生纸也就替他擦了。可是这一回,他捅的娄子实在是太大了。张守珪现在的状态好有一比啊,八个字儿:有心XP,无力回天。
和四年前一样,张守珪又一次犯难了。依照军法,安禄山理应处死,可是这小子偏偏还是个将才,如果因为这一次的失误就把他给杀掉,实在是太可惜了;不杀安禄山吧,又无法向朝廷交代。到底是老江湖,关键时刻,张守珪灵光一现,想出了一条路子,一条或许能让安禄山侥幸免死的路子。
张守珪给朝廷上了一封奏疏。在这份奏疏当中,老张用相当大的篇幅讴歌赞扬了安禄山往日的赫赫战功,把个安禄山夸得跟朵花儿似的。当然了,光提功绩也是不行的。所以,老张又以极小的篇幅叙述了此次战斗的经过,但却着重突出了造成战斗失败的客观原因。
哎,真是不服不行啊,姜毕竟还是老的辣。看来,安禄山这回又是有惊无险、绝处逢生了。
别介,现在这么说恐怕还为时尚早。张守珪的小算盘还是落空了,因为这一回,他碰到了一只比他还要老得多的姜——当朝宰相张九龄。这张九龄可是出了名的老江湖,大风大浪经了无数次。他老人家法眼一开,就看出了张守珪这点儿猫儿腻。
其实,这里面还有另外的一出故事呢。三年前,张守珪派安禄山入朝汇报情况。可巧,安禄山就碰上了这位张宰相。张宰相对着安禄山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最后得出一句歌词:原来这个胡人他不简单。怎么回事儿呢?张九龄发现,安禄山这厮与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魏延是一样一样的:在他们之间的脑袋后面都长了一块反骨。当时,张宰相就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猜想:“将来祸乱幽州的恐怕就是这个胡人了”。(开元二十一年,守珪令禄山奏事,中书令张九龄见之,谓侍中裴光庭曰:“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张九龄的猜想”既是对的,也是不对的。因为,安禄山后来果然造反了,但他岂止是祸害了一个幽州,差点把整个大唐都搅和了个天翻地覆。
看了张守珪的奏疏,张九龄可就回想起三年前的那一幕了。好啊,小子,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闯进来,为了大唐的万世基业,怨不得我老张心狠手辣了。张九龄提起笔来,在奏疏上只写了一句话。当年,齐国的司马穰(ráng)苴(jū)之所以要诛杀庄贾,吴国军师孙武之所以要斩杀吴王的爱妾,都是因为军令如山,法不容情,张守珪的军令要想畅行,那么安禄山就不应免死。(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军法如山,何容瞻徇!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大牢里的安禄山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要死,差点直接就去向阎王报到了。四年前的那一次危难关头,还有个张守珪。这回呢?当朝宰相居然亲自批复要做掉我。哎呦,额滴个神啊,完了,完了,这回是真得玩儿完了。
下面这句小玉是真得不想写,可是还不得不写:命运女神这老娘们儿不知哪根筋抽住了,居然又把天平倾向了安禄山这个坏东东。也不知道是这厮命硬,还是走狗屎运,反正这一回,他居然又一次碰到了贵人。而且,这一次的贵人简直就是超重量级的,大富大贵,贵不可言。
那么此人到底是谁呢?
(二)
奇遇,不折不扣的奇遇!谁都没有想到,在安禄山上天无门、下地无路的存亡之际,居然会有人蹦出来帮他。而且,这个人还不是一般人儿,赫然竟是大唐帝国的第一先生——玄宗李隆基!
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莫非李隆基娶了安禄山他妈?不对,李隆基虽然好色,但是也是那种有品味、有格调的好色之徒,像阿史德这样的庸脂俗粉怎么能入得了他老人家的法眼呢?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事情的原委是这样滴……
原来啊,当时有这么一条规定,那就是:类似于丧军失地这样的军事犯罪,犯罪嫌疑人须经皇帝“亲按”之后,才能定罪量刑。那什么是“亲按”呢?所谓亲按,可不是说皇帝陛下用他的龙爪手来按犯人的脑袋,而是说犯罪嫌疑人必须得经皇帝陛下亲自询问,验明正身,方可定罪量刑。
“亲按”的时候,玄宗一瞅安禄山,发现这厮身材魁伟,体格健壮,很有那么一股子男人味儿,心中当时就有几分喜欢(郑重声明:李隆基可不是Gay)。心想,如此彪悍的勇士怎么能这么平白无奇地死去,他理应在战场上为朕开疆辟土才是啊。
历史早已告诉我们,无数的剧变实际上都是由最初那毫不起眼的一念之差造成的。玄宗并不知道,如果今日处死了此人,将来的他可能(当然,也仅仅是一种可能)会在幸福美满的生活中安享晚年、飞升天堂。他的后世子孙也可能会高枕无忧地坐享江山,世袭罔替。当然了,历史没有假设,此时的李隆基只知道,他救这个人是对的。其实,在定下决心的那一刻,他不仅放弃了今生唯一一次干掉安禄山的机会,也放弃了大唐帝国五代人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才换来的昌盛基业。
当然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促成了玄宗的决定。刚好就在这段日子里,李林甫这个老小子没少在李隆基的面前搬弄张九龄的是非(李林甫是左相,比右相张九龄低半级)。玄宗的耳朵根子都快被李林甫给嚼烂了,渐渐地也就对张九龄产生了逆反情绪。他总想找个机会让张九龄下不来台。可巧,这个机会它就撞上来了。李隆基当即下诏,特赦安禄山。
张九龄可没看出来这里面的道道儿,他据理力争,安禄山败军丧失,触犯军法,不可不诛。而且此人长得就是一副反相,如果不杀他,日后必为心腹大患。(失律丧师,不可不诛,且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李隆基的面子挂不住了,他冷笑地回了一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玄宗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在历代帝王当中也算是个才子级别的人物。他的这句话里包含着一个成语典故——王夷甫识石勒。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晋官员王衍(字夷甫)在一次出行的时候,意外地碰到了一个名叫石勒的年轻人。他当时便断言,以后祸乱天下的肯定非此人莫属。后来,石勒果然一手颠覆了西晋,建立了后赵政权。玄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怎么能因为王夷甫识石勒的典故,就臆断安禄山也一定会走石勒的老路呢?
张九龄碰了一鼻子灰,他知道这是安禄山命不该绝,只好悻悻然地退了下去。
安禄山就这样去鬼门关旅了一趟游。
当然了,做错了事儿总是要受处罚的。玄宗还是下令免去了安禄山的官职,让他以“白衣”的身份继续在张守珪手下效命。所谓白衣,实际上就是布丁。注意,这个布丁,可不是我们经常吃的那个布丁,而是指平民。不过,白衣可不同于一般的布丁,而是那种以罪人的身份在边境戴罪立功的布丁。虽然一没有军衔,二没有俸禄,但是只要再次立功,还是可以酌情重新叙用的。而立功,对安禄山来说,可算不上什么难事儿。
果不出张守珪所料,安禄山到底是吉人自有天相,他居然又捡了一条命回来。第二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五年的二月(公元737年),张守珪带着安禄山在捺禄山(今辽宁兴城境)大破契丹。凭借着这一次的功劳,安禄山重归仕途,从此展开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青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