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虽然拒绝了对该公司施救,但却考虑到了由于该公司倒闭可能会引发其他商业票据发行人不能发行新债以偿还旧债,从而会引发一系列公司倒闭,最终会进一步引发全面的金融危机的局面。
因为市场对其他类似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不清楚,所以并不知道该事件是共同的问题还是个案管理因素造成,这样对其他公司财务的怀疑会徒增。此外,坏消息会环绕滨州公司的债权人与信贷者。滨州公司的债权人非常集中,因此它的倒闭会对债权人造成重大损失,债权人面临流动性与清偿性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发生,会对整个商业票据市场造成致命打击。
鉴于形势,美联储纽约分行最终决定,要求大型银行对商业票据发行的客户提供贷款支持,同时美联储承诺通过贴现窗口对这些银行提供信贷支持。
美联储开出了要求和条件,银行家开始纷纷开放贷款窗口,它们自身也能够因此得到贴现窗口5.75亿美元的贷款支持。同时,在6月22日,美联储决定暂停执行Q条例的10万美元存款以上的利率限制,此举意在吸引资金流向银行体系,以便让银行体系能够有充足的资金面对商业票据市场动荡后带来的巨大融资需求。
这之后,美联储照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及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理事会,要求他们采取协同行动。美联储将通过公开市场向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性,从6月17日到7月15日,美国政府债券持有量从578亿美元增加到588亿美元,最终,美联储通过提供大量流动性,避免了商业票据市场的彻底崩溃,使其能够正常的运转。这场“最后贷款人行动”
可以说是保证了货币市场每一个重要部门的正常运行。
再来看看在1987年美国股灾当中,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采取的措施。
1987年10月,美国发生了百年以来最为剧烈的股市动荡。10月1日至19日,道琼斯工业股市价蒸发了43%的市值,使美国财富缩水接近1万亿美元。
这起股市下跌己经超过历史上的最大值a。无论是价格还是交易量都在那天创下纪录。10月19日发生的股市崩溃,是前面股市泡沫的一个必然结果。
1982年8月道琼斯工业股从776涨到1987年8月的2722点。世界其他工业国家,例如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股市同期也出现了上涨,但上涨幅度远远低于美国。
事实上这次股市下滑早在8月就已经开始,10月12日股市下滑趋势开始加强;10月14-19日,道琼斯工业股下跌760多点,下跌幅度超过30%;10月19日,美国股市下跌幅度达到43%的历史峰值,这次下跌载入了美国历史,它就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次股市崩盘呢?
根据美国审计署后来的研究报告显示,这次股灾的原因,包含了政治、经济、心理以及计算机交易体系在内的许多因素,可以说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促成的。
a即1929年10月28与29日的华尔街崩盘。
其中包括通胀率重新上涨的市场预期、美元贬值、利率上升导致债券比股票更具竞争力、外国投资者信心的逐渐丧失、对近期美国公司盈利性的悲观情绪的上升、日本与德国不愿意刺激它们经济的增长、联邦政府预算赤字的关切以及其他一些成分,结果是大家竞相出售股票以赶在价格进一步下降前实现盈利,而这一切结合起来,便拉开了这次股市灾难的序幕。
此外,与计算机联系的交易战略加强了这种市场气氛,从而导致竞相抛售股票的崩盘结果。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利率因素,利率上升是导致市场崩溃一个主要原因。
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987年7月19日-1988年1月19日)。
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
长期利率上升开始于1982年8月11日,标志性事件是政府财政部债券收益率被更定为8%。到了10月19日早晨,这个长期利率就已经飙升到了10.5%。
长期利率的上升,使得投资者将资金从股市转移到其他金融市场。
而在短期利率方面,9月4日美联储将贴现利率从5.5%提高至6%,联邦基金利率从8月11日的6.5%一下调升至10月19日的7.6%,优惠利率同期从8.25%上升到9.75%。货币供给量在9-10月期间,从12个月前9.8%的增长率下降至4.2%,这些数据都显示了高利率的存在,直接危及到了股市的流动性。
然而这次股市大崩溃并没有产生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美国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也没有多少倒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美联储有的放矢地迅速行动,确保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新上台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似乎早就预见到了美国股市将要崩盘,他指示美联储的工作人员组成危机应急小组,专门研究纽约股市崩溃时期的紧急应对策略。正是这个对策使得纽约股市崩溃时,美联储能够迅速行动起来,作为最后贷款人向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正如最后贷款人古典理论所言,10月20日纽约股市正式营业之前的15分钟,美联储主席对外宣告:“与我国中央银行的义务持续一致的是,我今天在此确信美联储随时准备提供流动性支持我国的经济与金融体系”。格林斯潘的这个宣告消除了市场对于19日股市崩溃所带来的常规性恐慌,这种恐慌主要是对美联储政策以及美国金融体系接下来发展状态的不确定性,格林斯潘将它扼杀在了摇篮里。
其次,美联储为应对危机制定了许多相应的工作。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与贴现窗口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照会货币中心的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他们陈述美联储关于纽约股市崩溃给美国金融体系以及经济所带来的潜在威胁,并鼓励他们向其证券公司客户自由提供贷款以支持保证金付款以及清算要求。如1970年那样,美联储承诺向货币中心银行提供信贷支持。到10月21日为止,这些银行切实做到了美联储提出的要求,向证券公司及个人交易市场提供了77亿美元的贷款,同时,由于从美联储得到贴现信贷,导致这些银行在11月4日储备维护期的超额储备出现了超常的高涨,资产余额达到了16亿美元,因此到了20日,证券市场没有出现进一步的震荡,市场在20日这天开始回暖,道琼斯工业股上升了大约100多点,交易量为6.08亿股,为了维持这个势头,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在9月份47.02亿美元基础之上,新注入了38.31亿美元。
另外一方面,美联储中止管理纽约分行给交易商贷放证券的有关规定的执行,即放松了纽约分行证券信贷的规模与条件,以及延长美联邦储备大额支付清算体系的营业时间。
最后,美联储配合救援行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80个基本点,以此作为成功应对危机的总结。
然而有些时候,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在危机来临时所采取的拯救措施也不一定是合适的。1998年对LTCM公司的拯救行动,就使美联储受谴责。
LTCM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其创始人是被称为点石成金的华尔街债券之父约翰·麦瑞威瑟,同时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及官员亦聚在该公司旗下,如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C·默顿同迈伦·休斯,前美联储副主席大卫·莫里斯,以及前所罗门兄弟公司债券交易部主管罗森菲尔德。
对冲基金的特点是采取奖励性的佣金(通常占15%-20%),基金投资于多种资产,只做多头的基金,利用杠杆效应或利用各种套利技术牟利。
格林斯潘界定对冲基金是一家通过将客户限定于少数十分老练而富裕的个体,组织安排他们避开管制,以追求大量金融工具投资和交易运用下的高回报率的共同基金。
LTCM的确是一家这样的公司,1994年创立,初始资本50亿美元,各大金融机构借入1200亿美元,最高交易额高达12500亿美元。
在1994-1997年间业绩辉煌,每年投资回报分别为28.5%、42.8%、40.8%、17%,1997年,1美元分派2.82美元红利。随后,LTCM将业务投向一些新的领域,如股票和商业抵押,以及新兴地区市场,如俄罗斯、巴西等地。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8月宣布卢布贬值,停止国债交易,并冻结国外投资者贷款偿还期90天,投资者从新兴市场和较落后国家的有价证券撤资转持低风险高质量的美国和德国政府公债,大量资金涌入美国和德国公债价格迅速上涨,利率不断下降,全球借贷利差急剧加麦伦·休斯和罗伯特·C·默顿皆为LTCM主要发起人。
大,由于LTCM的风险分散是地域性而非战略性,故而在8月21日这天损失了5.5亿美元,8月31日,净资产下降至23亿美元,遭受了惨痛的损失。
在整件事情当中,美联储所做的事情包括:
1.1998年9月初,LTCM合伙人与美联储官员接触,通报所处的困境,以及与投资公司商谈计划,募集新资本。
2.1998年9月19日,纽约联储银行行长向美联储主席通报,LTCM的状况正在恶化,募集资本的努力已告失败,联储局派遣工作小组到LTCM。
1998年9月23日,美孚银行、贝尔斯登、大通曼哈顿、高盛、J.P.摩根、雷曼兄弟、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添惠和所罗门兄弟等公司的老板们在纽约联准银大楼10楼会议室会面协商援助LTCM事宜。
3.1998年9月21日,纽约联储银行与LTCM的主要投资人高盛、美林证券和J.P.摩根接触,希望单个买家能收购LTCM的所有投资组合。
但是,当天LTCM单个交易日损失5亿美元,资本金缩减到6亿美元。
LTCM的主要结算代理商贝尔斯登要求LTCM对未来的结算额提供担保。
4.1998年9月22日,美联储官员与LTCM的其他信贷人接触,讨论由LTCM的主要债权人和OTO市场的各大交易商(14家)成立合资公司,向LTCM注入资本金。
5.1998年9月23日,美联储官员通电外国中央银行官员,通报LTCM的情况。财政部向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通报了LTCM的问题,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派出审计人员到LTCM,贝尔斯登,美林证券调查LTCM的账户。总统工作小组成员举行电话会议,合资公司的14位成员同意成立合资公司协议的条款,LTCM接受方案。
6.合资公司(托管合伙人)向基金注入36亿美元,并正式管理和经营基金。在接管以后的头两周内,LTCM继续亏损,到1998年12月中旬,盈利4亿美元,到1999年6月30日,逐步走出困境,发起合伙人得到合资公司的许可,开始筹建新的机构,至此,LTCM危机基本消除。
但是美联储对于不属于其监管对象的LTCM实施援助,导致批评之声此起彼伏。批评者认为LTCM应该为其投资失败承担相应的责任,美国政府一向标榜市场自由开放政策,反对干预,而在LTCM事件上却放任美联储出手干预,这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其次,这件事为整个市场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美联储无异于向市场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你赌得越大,政府越不会让你破产,所导致的结果是各类金融机构将会更加放心地进行大额投机,人们相信只要交易额够大并把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牵扯进来,就不用害怕自己会倒闭,这等于是用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来要挟政府,反正最终美联储一定会出面救助;最后,当政府要求领取社会救济的母亲去工作,并拒绝给予小公司、小农场补贴,同时却去救助像LTCM这样的投机商,这种举措会迫使失公众对政府的经济改革失去信心,救助LTCM可以说是对亿万富翁在华尔街赌博行为的奖励。
不过对于这些批评,美联储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美联储认为这一行为虽然罕见,却并非完全不合理。格林斯潘表示,首先,LTCM在世界各地投资总额超过900亿美元,如果倒闭,会导致市场资金流动陷入混乱,对全球已经波动剧烈的金融市场无疑于雪上加霜;其次,美联储并没有使用公共资金来援助LTCM,也没有提出动用政府资金的建议,等于没有损害广大纳税人的利益;最后,LTCM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这决不意味着再遇到这样的状况,美联储仍然会给予救助,美联储反而应当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管制。
客观来看,无论谁对谁错,作为最后贷款人的美联储,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美国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反危机组织,并在其成立以来的数次危机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在2000年后的次贷危机中更是体现得异常充分。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为了缓解其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冲击,美联储于2001年1月将联邦基金利率由6.5%下调5个基本点,从此拉开了降息的大幕。“9·11”恐怖袭击进一步打击了消费者信心,美国经济在2001年陷入谷底,GDP增长率从1997年至2000年的年均4%左右,一下子跌落到了0.8%。
为了刺激居民消费,提升企业和个人投资意愿,美联储采取了极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经过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已下降至1%,创45年来最低水平。
在美联储长达3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下,美国经济重新走强,但也带来了经济运行风险。长期持续的低利率降低了借款成本,引起信贷的急剧膨胀(2003-2007年中,美国年均信贷量增长了7%),也推高了资产价格,特别是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扩张。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房价一路攀升。
2000-2007年房价涨幅大大超过了过去30多年来的长期增长趋势,标准普尔凯斯席勒房价指数显示,2006年6月美国房价涨至189.9的历史新高,是1996年年底的2.34倍,2000年以来上涨了93.2%。
持续的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系统性风险逐步累积,增加了金融不稳定的可能性。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住房需求和资产价格的高涨,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催化作用,这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宏观因素。
在美联储长达3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下,美国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但为了避免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美联储于2004年6月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提高25个基本点,从此步入了加息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