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连续17次的恐怖加息后,联邦基金利率最终在2006年6月达到了5.25%的高位。要知道,在美国次贷总额中,大约有75%是浮动利率贷款,基准利率的大幅上调导致贷款利率也相应大幅上调,购房者面临的还款压力显著上升。
基准利率的大幅上升可以说是捅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从购房者的角度上看,房地产价格下降导致其再融资渠道受阻,最终无法承受利率的大幅增长而开始破产。站在贷款机构的角度上看,房地产价格下降则导致其不能通过出售抵押品收回贷款本息。
于是,次贷的拖欠率和回收率双双加速上升。
2007年4月,由于次贷违约率剧增,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成为次贷危机中第一个倒下的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次贷市场的问题影响到了对风险的重新评估。2007年7月,标准普尔和穆迪一次性下调了超过一千支债券的评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严重动荡,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美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金融体系遭受严重冲击,流动性几近枯竭,美联储首先作为最后贷款人承担起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职责,以阻止金融恐慌的蔓延。美联储传统的流动性支持工具主要包括贴现窗口和公开市场操作,面对严重危机,在利用传统手段的同时,美联储坚持积极探索操作创新,充分发挥了最后贷款人的救助作用。
以美联储AIG的救助为例。AIG是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危机前总资产高达1.1万亿美元,业务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足保险、退休服务、贷款、投资服务和航空租赁等诸多领域。危机前夕,AIG大量投资于次贷市场,利用于其AAA级的信用评级作为支撑,为大量基于房地产市场的担保贷款凭证(CLO)和抵押化债务债权(CDO)提供了信用违约掉期(CDS)保护,成为全球最重要的CDS提供商之一。危机爆发后,房地产市场大幅缩水,以抵押信贷为依托的证券投资组合市场价值暴跌,市场违约风险急剧上升,AIG遭到重创。
截至2008年6月底的3个季度里,AIG的CDS业务累计亏损高达250亿美元。2008年9月15日,AIG股票收盘竟然暴跌61%。随着穆迪、标准普尔等主要评级公司纷纷下调了其信用评级,AIG的财务危机进一步加重,流动性受到严重影响。
鉴于AIG拥有庞大的资产负债规模和数百万投保人,并与诸多金融机构存在业务联系,为避免系统性风险,美联储在财政部的全力支持下出资救助AIG,于2008年9月16日,向AIG提供了总值为850亿美元的高息抵押贷款,美国政府由此获得了AIG股份中79.9%的股权,并持有其向其他股东分红的否决权,这起事件可以被理解为“国有化拯救”a,a以政府出面的形式,将私有企业收归国有,防止其倒闭,恢复其信誉的方法。
美国国际集团AIG位于香港的总部大厦。
AIG成为了国有型金融企业。
在对AIG的救助中,美联储除了通过发放贷款进行流动性救助外,还分别成立了MaidenLaneⅡLLC和MaidenLaneⅢLLC两家公司,用来购买AIG分支机构的资产。更为重要的是,美联储还通过救助持有了AIG两家SPV的股份。可见,美联储综合运用了负债救助、资产救助和资本金救助方式,对AIG进行了全方位救助。
一般认为,AIG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涉足高风险金融领域。
金融衍生品的不透明性掩盖了实际问题的严重性,且作为保险公司又没有严格的监管约束,由于AIG规模过于庞大,在金融体系中的关联性极强,并且前一天雷曼兄弟倒闭的教训还历历在目,美联储和财政部不得不相互配合对其进行全力救助。
GDP的背后,充分就业才是目标
在动荡不安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同时被高失业率和高通胀所困扰,美国国会在1977年给美联储新增了一项任务,要求美联储实施同时能确保“就业最大化”的政策。因此,美联储密切监控物价水平、金融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范围广泛的经济指标,尤为关注失业率。除了充分就业之外,美联储还要实现物价和金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在试图同时实现职责规定的所有目标时,遇到了首尾难顾的极复杂局面。
通常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四个,分别是稳定市场物价、维持充分就业、保障经济增长以及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都可以被看作是一整套多米诺骨牌。例如最能够代表市场经济动态的消费指数,只有当社会就业充分的情况下才会上涨,一旦失业率上升,人们在失业的情况下就必须缩减开支,市场购买力就会因此减弱,从而波及制造业。
3假如一个经济体中失业率居高不下,将会给社会及市场带来恐慌。
这种由于失业而导致的人心惶惶的时代,在近现代历史上并不罕见。失业不仅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更会影响社会情绪,给社会带来动荡与不安。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在英国工作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研究了1861-1957年间英国失业率同货币工资变动的关系,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a,其中货币工资率的变动与通货膨胀的变动呈现出同步发展的态势,这说明通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存在负相关性。简单地讲,通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替关系,当通胀率上升的时候,失业率开始降低;反之,当通胀率降低的时候,失业率则开始上升。这两者的关系就好像孩子们的跷跷板,一边上去了,另一边就下来。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美国的数据证明了这种关系的存在。
萨缪尔森和索洛的推导过程是:
低失业率与高总需求相关,而较高的总需求会带动工资上涨与物价上升的压力,由此引发通货膨胀。
要运用这一关系来指导经济政策,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在失业严重时期使用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例如近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量化宽松政策,以人为提升通胀率为代价,来降低社会失业率。
反之,在通胀严重时期,运用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人为提高失业率为代价,降低通胀率。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美联储为寻求充分就业最为典型的措施就是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并在长期阶段维持极低的利率,以此促进就业的改善。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利率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也稳定了消费a负相关关系是指两个现象的变化方向相反,亦可理解为呈反比关系。
者的信心,消费指数的恢复和增长将刺激企业提高产出,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能够拉动经济体的整体就业率。
以二战后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为例,二战后初期,由于美国政府仍需庞大的政府支出,所以美联储继续延续实行战时的“钉住”利率政策,将国库券利率钉在0.375%,长期财政公债利率钉在2.5%,通过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上以帮助财政部筹集廉价资金来刺激总需求。
但事实证明,在压低利率的钉住政策和二战后压抑多年的消费需求爆发的双重因素刺激下,物价开始飞涨,经济增长呈现过度反应,这为二战结束后的第一轮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对此,美联储与财政部在经过激烈地讨论之后,于1951年3月达成了“一致协议”,决定取消长期以来实行的钉住利率的政策,前提是美联储承诺不让利率急剧上升。
“一致协议”生效后,美联储正式独立于财政部,成为了一家能够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式金融机构。不必维持低利率政策,从而促使美联储彻底摆脱了长期听命于财政部的被动局面,可以较独立地制定政策来限制信贷、紧缩银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通胀。这个事件也标志着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的绝大分部分时间里,美联储一直实行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低利率政策,除1969年后期和1970年的大部分时间贴现率达到6%外,其余时间一直在4%左右。就是在紧缩信用、紧缩银根时期,也很少突破4.5%。
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其理论基础,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市场利率来影响总需求和经济活动;对于货币的供给,认为只有当它影响到利率的变动时才是最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对利率敏感的特殊部门,如住宅、工厂和设备的投资以及政府的支出等都是货币政策得以影响到的有效途径。
二战后到70年代末的低利率政策积极推动了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的迅速增长:首先,由于二战后美国长期推行的较低利率标准,可以使政府和私人企业能够通过金融机构借入大量的廉价资金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从而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其次,数量庞大而且廉价的信贷资金进入生产流通领域,一方面可以刺激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商品供给;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生产与消费需要,缓和了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再次,低利率货币政策引起通货膨胀,使得工人名义工资增长率常常落后于物价的上涨幅度,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刺激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逐步消失或减弱以后,各种潜在的矛盾逐渐暴露和激化起来,美联储没能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反而继续推行凯恩斯学派的经济理论,利用较低的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结果是不仅没有消除经济增长中的“停滞”的因素,而且还进一步恶化了业已存在的通货膨胀,导致消费者物价指数不断上升,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1%的水平。
物价的迅速上涨反过来又对美国经济产生更加负面的影响,进一步加重了经济停滞的程度,最终导致了美国经济20世纪70年代严重“滞胀”
局面的出现。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这种严重的“滞胀”局面对美国经济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