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潜能教育法则9
死记硬背是常青藤最为排斥的学习方法。记忆力随年龄递减,所以应该在孩子幼时让他们记忆尽可能多的东西。但记忆不能变成负担,必须尽可能使之转化成孩子想象力的基础。
记忆力是孩子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个优势将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丧失。这并不奇怪,刚开始孩子们的脑子是空的,是饥饿的,所以见什么装什么;后来到了成年人,脑子渐渐装满,就再也装不下什么了。因此,趁孩子岁数还小,应当尽可能地让他们在充满兴趣的前提下,记忆尽可能多的东西。
同时,记忆不能变成负担,它必须转变成“想象力”的基础。想象力好比图纸,而记忆则是砖瓦。如果没有想象力,砖瓦始终变不成楼房。因此,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机械地割裂开。
一位科学家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早期教育可以使记忆力发展的时间大大提前。尤其是婴儿时期,每天重复输入相同的词汇,不断地刺激孩子大脑里的词汇库,可以促使孩子的记忆力迅速发展,同时,采用一些富有趣味的方法,孩子的想象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卡片法:
为了使儿子牢记神话和《圣经》中的故事,卡尔·威特常常把有关内容编写在纸牌上。后来教他各国的历史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这一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起初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而后把它们编成纸牌,采用游戏的方式教。有时他们还一起读一本有趣的书,并在卡片上写出要点。
韵文记忆法:
小卡尔从很小时就把各种事情写成韵文来记忆,因为韵文比散文容易记。8岁时,父亲曾用骸骨教他生理学。一次,他乘父亲外出旅行之机,就用韵文写下了已记住的骨骼、肌肉和内脏的名称。
对于中国孩子来说,编造一定的顺口溜还稍显困难,尤其是在词汇量有限的情况下。但是,这恰恰是体现孩子想象力的地方。多多鼓励,或者孩子从小就能够在语言方面崭露头角。
戏剧表演法:
对历史事件的教育,老卡尔多在儿子读过之后用戏剧形式演出,这样就容易记住了。而学校教的历史课,完全是照搬年代表,味同嚼蜡,毫无趣味,学生厌恶它,从而根本记不住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玩玩具:
对玩具的创造性玩法的自我发明,是孩子需要得到鼓励的地方。老卡尔透露,在儿子一岁多时,如果拿着某种材料或玩具聚精会神地玩,而不是拿起来就扔掉,父母就及时夸奖他,并和他一起,启发他尽兴地玩。如果儿子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方法玩玩具,父母不光夸奖他,还要鼓励他多想出几种方法来。
听故事与讲故事:
小卡尔两岁时,他母亲每天像上课一样讲故事给他听。母亲还有一套吸引他不断听下去的办法,就像报纸上连载小说那样,他母亲每天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下面的故事情节则让儿子自己去想象创造。儿子不得不为此而挖空心思,并对可能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儿子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才接着讲。如果儿子自己猜中了,他们就高兴地欢呼,如果儿子没猜中,他母亲就夸奖说:“哎呀,我儿子编得比故事本身还好呢!”孩子的想象力就在这种训练中不断培养起来。
中国教育有一个误区——重记忆不重想象。有些人会说,小孩子懂什么创造,先学知识,然后才允许有限地展开想象。按照这种思路,小孩子只知道背诵,长大了之后,这些记忆由于没有创造性使用的巩固,将灰飞烟灭。中国几乎几代儿童都在童年背诵过唐诗若干首,由于无法在生活中自如地创造性地使用韵文,导致这种记忆无法和创造行为结合起来。最终,当我们成年之后,几乎不再记得小时候背过的唐诗,而我们日常的语言,也还是那么索然无味。缺乏想象力的孩子是可悲的,缺乏有想象力的孩子的民族,也是可悲的。
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想象力得不到发展,那么他非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成不了建筑家、科学家、法学家。尽管有人认为当数学家和科学家用不着创造性,但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想象力,是人人都需要的。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与记忆力,最终还是要从小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