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潜能教育法则8
常青藤教育不鼓励家长直接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而是侧重于让家长在耐心和对孩子的尊重的前提下,诱导孩子自己思索问题的答案,并将之引申开来。
这一部分,讲的是“问问题”。许多父母都讨厌孩子“问问题”,殊不知,聪明孩子的口头禅是“为什么”,当他追问为什么的时候,他将自己的心智完全打开,而这时一个难逢的教育良机就摆在你的面前。
让我们看看教育先驱塞德尔兹是怎么对待爱提问题的儿子的。
一天,塞德尔兹正在与哈塞先生就孩子爱提问题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哈塞先生说:“小孩子有时真的很烦,他那张嘴整天都没有停过,叽叽喳喳不停地问这问那,我的头都快要被他吵炸了。”
就在此时,小塞德尔兹走了过来。他手里拿了一本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少儿读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调描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并且配有极为有趣的插图。“爸爸,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是对的吗?”儿子问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对,但达尔文的理论是有道理的。”(塞德尔兹故意不置可否、含糊其辞,其实是对儿子独立思考的鼓励和诱导。)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儿子问。
“你没有看见书是这样写的吗?猴子之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类,而另一群却没有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塞德尔兹说道。
“这恐怕有问题,”儿子怀疑地说。
“什么问题?”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为什么这样说?”
“我觉得另一群猴子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这时,哈塞先生的脸上流露出极不以为然的神色,他的眼光似乎是在说:“看你有多大的耐心。”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是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塞德尔兹说。
“为什么?”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
于是,塞德尔兹只能尽自己所知向他讲明其中的原因:“据我所知,一群猴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它们的攀缘能力逐渐退化、而又学会了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进化变成了人类;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树上,所以没有得到进化。”
“我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儿子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
“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塞德尔兹说道。
“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儿子说道。
“身体灵活固然好,但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明。”
“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儿子问道。
“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塞德尔兹说道。
就这样,儿子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如潮水般涌来,他的很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且毫无根据,但即使这样,塞德尔兹也尽力不让他失望。
“塞德尔兹博士,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哈塞先生说道。
塞德尔兹说:“其实也并非我的耐心比其它人好,只不过我认识到认真回答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将这宝贵的品质抹煞掉。”
在上面这个案例里面,我们要寻找出对待孩子提问的几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耐心
不怀好意的人或许要说,塞德尔兹是在炫耀自己的耐心。确实,他的耐心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任由自己的孩子潮水般的提问,我自岿然不动,这份功力让人叹服。
轮到我们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
孩子的问题永远是幼稚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被叫做孩子的原因。你或许会忍无可忍,但是不要发火、更不要随便把孩子赶开。请别忘了,“幼稚”的同义词叫“天真”。当你忍无可忍了,请这么想:这是一个多么天真的问题啊。如果实在烦不胜烦,至少你可以进行如下的自我安慰:“有些傻问题,现在问了,总比长大了再问要好一点吧!”
第二个原则是诱导
当你达到耐心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只是刚刚开始。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自己“想出来”的,许多时候,是被大人诱导出来的。塞德尔兹不大愿意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这是诱导的一部分。永远不要轻易给孩子答案,这样他们将会依赖父母的知识,而不会形成自己的判断。
“假装不知道”是一个好办法。孩子是很容易被诱导的,一句“那这个问题,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呢”就可以鼓励孩子滔滔不绝。切记,不要诱导完了就后悔——我们时常发现,孩子打开了话匣子还真是惹人讨厌。然而,耐心,还是要记住耐心。
第三个原则是地位平等
家长当然要有尊严、要有威权。孩子当然要尊敬长辈。然而,品德教育不是本章考虑的范围。本章要告诉你的是,当孩子与你进行互动问答的时候,你们的地位是平等的。
孩子不敢问问题,或者假装听懂,这都是常见的。一个过分强大的家长,会使孩子养成讨好家长的习惯,从而无法达到独立思考。绝对不要让你的孩子讨好你!
装输,是一个办法。对于没自信的孩子,我们或者需要让他多赢。孩子一旦赢得一次辩论,就会获得自信,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渴望与你立即进行下一次讨论。
不要过分顾及尊严,塞德尔兹在被自己孩子追问时,即使回答不上来,不也还在继续鼓励孩子提问吗?
第四个原则是谈话总结
每次谈话之后,最好对问答情况有个简短的总结。
利弊分析,是一个好办法。一个平等却有威望的家长,应该可以对孩子的论点进行利弊分析。在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之后,你可以自己对讨论的观点进行总结,然后告诉他,他哪里说得有道理,哪里有所偏颇。
但是,让孩子自己进行利弊分析,才是最好的办法。这个方法可以使孩子真正在讨论时与家长平等,养成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锻炼“听”话的能力、提高总结概括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尽管,这一综合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等到孩子已经具备逻辑思维之后再进行,然而在孩子小时候有意识地培养,可使他的智力尽早得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