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即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能动过程或现象。作为名词,思维即精神或意识,或者思维即思想,指人的理性认识;作为动词,思维即思考,指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认识事物。思维认识事物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记忆、判断、推理、联想与想象。在各种思维形式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模式,主要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思维被认为是口才的灵魂。口才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几乎涉及思维的一切种类和形式。口才对思维品质的要求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
“训练目标”
认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做到:将思维转换为语言时,具有开拓性、条理性、敏捷性与灵活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思维类型
由于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加之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方面研究人的思维,因而对思维的种类也有不同的划分。下面我们从与口才密切相关的角度作些有选择性的介绍。
(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直感思维”或“艺术思维”,它是通过形象,运用想象、联想和幻想等形式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凭借抽象的概念而是凭借具体的表象来思维。但是形象思维并不是将头脑中原有的表象作简单再现,而是作了形象的概括。因而形象思维的产物,例如,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既是具体的、生动的,又是高度概括的。人们将以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形象思维称为再现性形象思维,将按照语言(口头的或书面的)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进行的形象思维称为再造性形象思维,将以创造新形象的形象思维称为创造性形象思维,文艺创作也称后者为艺术思维。为了区别于直觉思维,人们又将形象思维中的直觉称为“直感”。
形象思维在口才中的作用,主要在于运用具体、生动、形象而又具有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事例、情节、形象、画面、场景来阐明事理,抒发感情,直观性、具象性、生动性、大众性的表述,将能极好地增强口才的形象感染力。
(二)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它是凭借概念进行的思维,也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抽象思维以综合、抽象、概括为基本过程,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抽象思维又可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初级形态,它从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出发,反对事物的自相矛盾。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从事物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出发,强调思维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
抽象思维是口才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它对口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说话的材料、内容、主题、论域,进行分类组合、分析加工、抽象概括,从而使言谈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导正确、论证严密、内容完整而又富有条理,能极好地增强口才的逻辑说服力。
(三)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即不经过推论而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事物、现象、问题及其本质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刻的洞悉、直接的本质认定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直觉思维不同于盲目的猜想和主观性的武断,它是通过选择性的视觉作用于灵敏的大脑,获得直接的领悟和认知,是以思维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直觉思维也不同于分析思维。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其特征的。直觉思维跳过了思维过程的许多中间环节,直接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或作出结论,可以说,直觉思维是分析思维的“凝聚”或“简化”,分析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也不同于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长期积累、长期探索、冥思苦想之中闪耀的智慧火花,而直觉思维则是对眼前事物的直接理解与把握。直接思维具有快速性、直接性、跳跃性和洞察性等特点。
直觉思维对口才具有特殊的作用。我们知道,口语交际经常要求交际者对环境、场面、气氛,听众及其个性特征、情绪反应,作出迅速的整体判断,从而对自己的言语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有时则需要交际主体通过创造性的直觉判断“未卜先知”,获得“出人意料”的信息,从而掌握言语交际的主动权。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口才反应的快捷性、敏锐性和口才应变的针对性、得体性。
(四)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也称“顿悟思维”。它是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之时,由于有关事物的偶然触发,促使思路顿开,思如泉涌,从而对所探索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突然明确的领悟和认识。灵感思维是一种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的创造性思维,它是大脑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产生一般要经历一个“显意识—潜意识—显意识”的过程,即当显意识对某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思维通道突然阻塞、思维渐进过程中断时,问题即进入潜意识的思维过程;在潜意识思维过程中,问题一旦孕育成熟,偶遇相似诱因,便会与显意识沟通,导致灵感迸发。灵感思维具有瞬时性、偶然性、模糊性和独创性,是一种非逻辑思维,但同样是理性认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灵感思维的获得,需要以严谨勤奋的探索、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以及长期的积累为前提。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无论是构思、表达,还是语言提炼、技巧运用,都需要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有助于增强口才的应变性。
(五)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与“辐合思维”相对,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提出的思维类型。它要求个人的思维从给定的课题中,沿着很多不同的道路扩展,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主要是通过联想、想象、猜想和推想,多角度、多层次寻找多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尽量争取一题多解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灵活性、精细性和新颖性特点。由于它常常得出新颖的观念与解答,所以被认为是最富创造性的思维。
如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呢?发散思维还包含一套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
1.顺向思维
即循着问题的直接指向去思考。这是最常用而且比较稳健的一种方法。2.逆向思维即从与问题相反的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从逆向思维立论,常常会得出新意。
3.纵向思维
即在原材料已知内容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推想和引申,从而得出新意。
4.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也称侧向思维。即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思考。这两种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相似、相关或相反的。这种联想既可以由此及彼,也可以由彼及此。
发散思维对于口才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有助于增强口才思维的开阔性和广度,提高口才的创造性、灵活性和应变性。
(六)辐合思维
辐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与“发散思维”相对,是由吉尔福德提出的思维类型。我们知道,当思维达到一定的发散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辐合思维。辐合思维主要是通过分析、比较、加工、选择、综合、整理,逐步缩小解答范围,最终获得一个最佳的解决途径或方案。这是一个由多到一或众里挑一的与发散思维恰成相反的聚合思维过程。传统思维方式被认为主要就是这种思维类型,因为凡事都去寻找唯一限定的正确答案。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因为如果离开发散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可供比较、分析、选择的多种答案,思维就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因思路狭窄而答案缺乏创造性;如果离开辐合思维,思维便会漫无边际地发散,尽管其中含有正确的新颖的答案,也会因为不能集中从而寻找不到最佳解决方案。所以,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是一个完整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促进、互为前提。
辐合思维对于口才的作用,在于增强口才思维的综合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提高口才的简约性、明了性和深刻性。
(七)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在逻辑思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思维的高级形态。它主要是运用辩证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即普遍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分析,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加以考察,以便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各个层次,揭示事物的本质。辩证综合,则是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整体的个别特征和个别属性结合起来,并把事物的本质贯穿到全部现象中去,从而揭示出事物在分解状态下不曾显现的特征。运用辩证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有助于加深人类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认识。
辩证思维对于口才的作用,在于提高口才的科学性、严密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八)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物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智力高度发达的表现。创造思维活动很复杂,它既寓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中,又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如直觉和灵感)、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创造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它的最突出的标志是它所产生的新的首创的成果,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这种特殊的功能,只是水平不同而已。
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有助于增强口才的灵活性、应变性、独特性和新颖性。
二、思维品质要求
以下我们从五个方面谈谈口才对思维品质的要求:
(一)口才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观察力观察力对口才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积累方面;二是在判断决策方面。在积累方面,观察具有熟悉和了解事物的特征,帮助说话人摄取说话资料的作用。观察是联系外部世界与人的心灵的窗口。人间万象、湖光山色,就是借助观察这个窗口进入人的大脑,被加工改造成人的思想、言论资源。而在人们言语的时候,观察即察言观色,则是帮助人们明白说话的形势,选择、调整说话策略的重要手段。说话不能带有盲目性。所谓“眼观六路”,就是指观察的重要性。人们就是通过一说、二看、三想来判断自己所处的形势,选择自己应采取的说话策略的。
(二)口才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记忆力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的信息,都要予以保存,以供筛选、提炼、加工之用。口才对于记忆的要求,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短时记忆方面;二是持久记忆方面。短时记忆需要,主要表现在具体说话的时候,口才要求一个人能够边听边说,对听懂听悟的内容作短暂保留,以供反应、应答之用。这里的“记”,虽然也可以是笔录,但主要是听记。记住别人说话的要点、语气或使用过的观点、材料,以便作出有针对性的回应。持久记忆需要,主要表现在话语资料积累方面。说话亦如作文,非常强调资料占有。资料占有越丰富,说起话来,越容易做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这就要求一个注重说话质量的人,平时要做“有心人”,要注意将那些有利于增强口才魅力的资料,诸如典故、人物、趣事、名言俗语等等,储存在记忆里,作长久保存。
(三)口才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口才需要说服人。口才说服人,除了借思想和语言的力量外,就是躲藏在思想和语言背后的逻辑。从逻辑和思维学的角度来看,各种逻辑形式如概念、判断、推理和各种思维规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无不存在于各种口才形式中并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逻辑思维力(狭义的)是口才表现力的核心。任何形式的思想和语言,一旦失去逻辑思维力的包装与支撑,也就显得没有力量。多少演讲、辩论、对白,之所以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一个重要秘密,就在于说话人将自己的观点和材料“放进”了一个很好的“逻辑框架”,使之产生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口才对于一个人的抽象思维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口才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概括,即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它是建立在分析、归纳、抽象基础上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形式。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一个人说不说话,说什么,怎样说,他一定是在综合分析判断了各种主客观因素以后才作出决定的。思维具有概括性,就可以保证一个人的话语策略和话语内容具有抽象性、统一性和浓缩性,就可以防止丢三落四、前后不一或散漫、重复、琐细。有时候,说话者还需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言简意赅、要言不烦,也要求思维具有较好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在归纳理解别人发言的要点方面,也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2.口才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具有条理性条理,即思想、言语、文字的顺序或层次。人们办事、说话、想问题,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思维或逻辑的顺序,或承前启后,或先主后次,或据因推果,或由表及里……思维的条理性,保证言语的整体性、一致性和连贯性,避免语无伦次或颠三倒四。它既是表达的要求,也是理解的基础。
3.口才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具有确定性确定,即明确而肯定。不游移,不模棱两可。表现在思维形式上,就是要求概念要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判断要前后一致,推理要合乎逻辑,能抓住问题,不混淆论题,不转移论题,是非分明。思维上概念含混,判断不明确,语言上就会出现用词不准,句意含糊,甚至前后矛盾。思维上把握不住问题,对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语言上就会信口开河、东拉西扯,甚至不知所云。思维的确定性,确保语言的准确性,思想的明确性和观点的鲜明性。
4.口才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具有严密性严密,即全面、周到、细致。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思想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客观现实是最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一个人思维严密,就可以做到科学、严密、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其思想也就具有较好的信度,其语言也就具有较强的逻辑说服力。大凡说话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或层次混乱、条理不清,或材料、观点不统一,论证不合逻辑,都是因为思维缺乏严密性,考虑问题不周到所致。思维的严密性,是确保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的关键。
(四)口才需要一个人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口才中的议论说理,需要一个人具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叙述描绘,则需要一个人运用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又称为“艺术思维”,它是通过形象,运用想象、联想和幻想等方法手段进行思维的一种特殊思考形式。文学艺术创作就是通过塑造完整、鲜活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生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所以对读者、听者或观者,特别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形象思维在口语中的作用也很显然。这不仅表现在叙事性口语上,——叙述需要有声有色,描绘需要栩栩如生,其中充满了形象和画面;也表现在说理性口语上,——议论说理也需要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例如,首届华语国际大专辩论赛上,复旦大学队就“用形象的类比取代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数据取代经院哲学式的说教;用生动的事例取代烦琐的论证;用幽默感人的语言取代贫乏枯燥的陈述”,结果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这就是形象思维的力量。
口才需要借助形象说话,这就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联想可以使人在相关条件的刺激下,回想起曾经发生或经历过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事实,从而使说话的材料和内容源源不断,丰富多彩。而想象则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它可以使不在眼前的事物呈现出它的具体形象,也可以使一些片段事物变为整体。联想与想象的共同心理机制,就是突破当前的氛围和情境,创造和产生新的情境和画面,因此,它可以极大地丰富说话的内容,显示口才的灵活性,增加口才的感染力。
(五)口才还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具有较好的开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开阔性就是考虑问题思路开阔,联系广泛,能把一个问题放在广阔的时间、空间和复杂的联系中去考虑、认识,从而能够全面深刻地透视与把握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过去与未来,以及广泛的联系性等。一个人的思维具有开阔性,其语言上就表现为机智灵活、旁征博引、绚丽多彩。深刻性则是相对于开阔性而言,就是对问题的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一个人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其讲话的内容就具有深刻性,因而也才能从根本上表现言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具有深刻性的语言,往往表现为肤浅浮泛、人云亦云或废话连篇。
口才需要随机应变,这就要求思维具有敏捷性。所谓敏捷就是能对事物迅速地作出反应。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面”、“王顾左右而言他”、“看菜下饭”、“量体裁衣”,都表现出这种智慧的全面性与灵活性。有了思维的敏捷性,才有语言的周密性与灵活性,讲话就会快捷流畅如行云流水,或别开生面、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创造性则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打破常规、不落窠臼,能见人之所未见,能在是中寻非,使个人的知识、智慧得到超常发挥。一个人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其见解就新颖独到、生动别致、启人心智。
三、口语交际中的思维训练
(一)认识思维与言语关系的训练
讨论:下面的三组材料代表了人们对思维与言语关系的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
1.思维和语言是同时产生的。
2.思想是无声的言语。
3.如果不说话就不能思想。
第二种:
1.语言是思维的必需条件。
2.语言是思维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想可言。
3.思想不仅用词表示,也只有通过言辞才能够产生和存在。第三种:
1.思维先于语言。俗话说:饥思食,渴思饮。当人们要种树时,用手挖土不可能挖得很深,遂发明器具,如锄头、铲子之类,用它们来掘土。而不是先有了锄头或铲子的语言,然后制造出这些工具来的。所以思想先于语言。
2.婴儿究竟是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呢?任何观察过儿童成长过程的人都会发现,儿童显然先有意识、思维,后有语言。
3.思想决定词语的选择。
4.每个准备在会议上即兴发言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在大脑里大致勾画出发言的内容,比方只构思一两分钟,就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一二十分钟。
训练要求:
1.上述三种看法各自说明了思维与言语怎样的关系?你赞成哪一种看法?为什么?你还有其他种看法吗?
2.联系说话和听话的实际,说说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对口语交际有什么意义?
3.以“思维与语言谁先谁后”或“思维和言语是一回事吗”为题,组织一次讨论或辩论会。
(二)思维转换言语的训练
“提示”
人们头脑中的一个具体内容,在没有找到恰当话语表达时,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模糊团,分不出条理,没有次序,划不出界限。而说的话却是有次序的链条,同时每句话的组成成分——词语都是可以分离的。因此,要想把自己的思维变成话语,首先就要用词语把思维分割开,接着再按句法规则把分割开的各个成分组织起来,使之变成可以叫人理解的链型词语。说出的话应该是跟大脑想的完全重合,没有完全重合就得不断更换词语或调整句子结构,直至重合为止。
训练内容:
(1)口头解释下列词语(不查字典,不动笔,限时3分钟)。
代数 物理 化学 语文(2)用几句话说明下列物件的功能、结构和使用方法。
筷子 圆规 信封 粉笔(3)把你班你最熟悉的五位同学的特点用三五句说明性的话介绍给别的同学听。
“提示”
①可以从外貌、思想、能力、性格、习惯、风度等各方面去说。
②不要求全面,突出一两点就行,但一定要符合被说的同学的实际。③只说好的方面,不说不足的地方。
④可以两人合作说,一人说,一人作评价,看介绍的是否准确,用语是否恰当。
(4)下面的材料是一位老师指导学生把思维转换成话语的一段过程的材料。
一次一位学生和他的朋友在公园做游戏,不小心把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爷撞倒了,开始大家吓得拔腿就跑。后来他们想,这不是红领巾应该做的,大家又回来连忙扶起了老大爷,并受到老大爷的称赞。在一次口语课上,这位学生口述了这件难忘的事。老师觉得他们没有把撞倒老大爷的起因和怎样撞以及老大爷怎样倒的关键情节说清楚,于是老师引导同学选用恰当词语把这些情节表述出来。
下面是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的过程。
老师:用三五句话只说怎么“撞”,怎么“倒”的,别的话不要说。学生:我的头撞在大爷身上……
老师:“身上”范围大,应该说撞在哪里?
学生:我的头撞在大爷的胸前,大爷站不住了,扶着拐杖的手滑了下来……
老师:是手滑了下来,还是拐杖滑了下来?手滑到哪里去?
学生:拐杖滑了下来,大爷臀部跌在地上……
老师:臀部是不能跌的。
学生:是臀部摔在地上。
老师:应该怎样更准确?
学生:臀部坐在地上。
老师:这两位同学说的,比原来更具体了。(再叫另一位学生补充)学生:小吴在公园里跑着,一不小心同老大爷撞了个满怀……
老师:“撞了个满怀”用得好,但小吴在公园里跑着、跑着就撞了个满怀,不怎么恰当。
学生:应该是低着头。
老师:对,低头或者低着脑袋,向前急冲冲地跑……
学生:小吴低着头,急冲冲地在公园里跑着,一不小心和老大爷撞了个满怀,用头……(停)
老师:不能说“用头”,因为他不是故意去撞的。该怎么说?
学生:头把老大爷撞了一下,正好撞在他的肚子上,老大爷哪里经得起小孩这么一撞。
老师:这一句,说得好。
学生:脚没站稳打了个趔趄。
老师:说得好。
学生:老大爷踉踉跄跄往后退了几步,“啪”摔倒了。
老师:“啪”的一声摔倒了,这样摔得厉害了。(学生笑)
学生:“哎哟”一声摔坐在地上。
老师:这位同学说得好。这样就把怎样“撞”,怎样“倒”,说清楚、说具体了。
就这样,只用了10多分钟,教师就教会学生将一个情节写得具体生动,教会学生准确地用词造句,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紧密地结合来。
讨论:
(1)教师几次指出学生用词不准确的地方,并且引导大家经过讨论终于选择到能较好表达思维的词语。学生用的有些词为什么不好?最后选定的词语为什么好?
(2)把思维转化成话语不是很容易的事,实际上要想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话语把思维表达出来,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你有这个体会吗?学习使用语言必须下苦工夫不可,你有这个决心吗?结合下面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想法。
“资料”
“语言的痛苦”原是翻译家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可译的词或句时发出的感叹。可是“语言的痛苦”不仅存在于不同文字的互译过程中,说话人在表述自己的思想发生困难的时候,也会遇到这种“痛苦”的问题。
说话人对于问题的思考纯粹是个人的,但他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这种最“个人化”的思想,以每个人都能听懂的最“公共化”的语言来表达。再则,人的思维是“主体的”、“多维的”,而语言的表达却是一句连一句的,是一维的,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语言的痛苦”。“语言”哀叹说:“我无法最确切地让人们来表达它的意思”。
但是,说话人却必须克服“语言的痛苦”,用最确切、最精当的“言”表达出完全新的“意”来,使听众接受它的思想,同时也就使说话获得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成功的讲说都是最大限度地克服了“语言的痛苦”而取得的。
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妙不可言”的事或物。但是,却必须用各种巧妙的方式,用各种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出“妙不可言”的事或物做到“妙而可言”,如果真是“妙不可言”,那又何必再“言”呢?克服“语言的痛苦”问题,仅仅靠说话技巧与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不够的,说话人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深刻地认识自己所要讲的事物的本质,方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语言的痛苦”。
(三)思维的条理性训练
1.组合表达
(1)“她是……教练”的教练前面有6个修饰成分,这6个成分应该怎样排列?
①优秀的;②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③国家队的;④篮球;⑤女;⑥一位。
(2)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话。
①基础本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人们只看到智育。②这样理解“基础”,结果只能妨碍人才的成长。
③但是,有的同学,甚至老师,对“基础”的理解往往偏于狭窄。
④智育包括书本知识、非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精神能力的培养,人们又往往只看到书本知识的学习。
⑤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每个中学生都应该打好基础。
⑥书本知识又包括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人们又往往只看到了教科书。
这段话排列的顺序应当是:()()()()()(
)。
2.选择并讨论
下面这段话有9个句子,对这段话的层次有4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并讨论为什么这样选择。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的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了子孙后代投入。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苦难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起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正确的一种是(√)
A B C D
(四)用相似联想法开拓思维的训练
1.训练内容
第一组:
(1)一块厚大的石板被一个看不见的东西,缓缓地、缓缓地掀开,突然挺出一只肥嫩的竹笋。
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呀!
不,这是草木枯荣、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不,这不仅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竹笋为了追求阳光,渴饮春雨,它顽强地冲开石板,这是生命力的颂歌。(北雁《力与生命》)
(2)教师的周围飘飞着粉笔屑。不,那并非粉笔屑,它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冯鲜《教师颂》)
(3)大雪下了一夜,焦裕禄屋里的灯光亮了一夜,不,那不是灯光,那是焦裕禄一夜不眠的眼睛。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二组:
(1)有位历史教师在讲到19世纪末的英德战争时说:“德国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是根本不满足只得到一些残汤剩菜的。它活像一个吃不饱的汉子,自然首先盯着英国那个大盘子——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100多倍的殖民地。”
(2)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3)在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后,赫胥黎支持进化论观点,教会有人诅咒他为“达尔文的斗犬”。在一次辩论会上,宗教头目看到赫胥黎步入会场,轻蔑地说:“当心,这只狗又来了!”赫胥黎听辨出发话者的恶意,当即回答:“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反使教会头目感到难堪。
2.训练方法讨论:
(1)上面两组材料里,联想者是如何运用相似联想而获得成功的?
(2)相似联想是从这一事物的某一特点,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的相似的某一特点的思维活动。上述三组中的每个例子各自是从哪一事物的哪一个特点联想到哪一事物的哪一特点的?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各例,为什么这样联想把说话人的思维生动地表述出来?
(3)搜集并阅读有关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的文章,以相似联想是使思维开阔、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法为题,开一次小型讨论会,举办讨论会前,每人至少搜集5个运用相似联想成功表达的例子,抄写出来,汇集一起,先举办一次小型展览,进行资料交流。
扩展话语训练:用“今天很冷”和“今天很热”做开头,分别说一段话。要求:①开头之后不准再出现“冷”或“热”字;②话中要有相似联想成分。
(五)思维的敏捷性训练话题训练:
1.替海涅回答
德国诗人海涅因为是犹太人,经常受到各种非礼。在一次晚会上,有一个旅行家对海涅讲述他在环球旅行中发现的一个小岛,他说:“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最使我感到新奇?那就是:在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很明显,将犹太人和驴子相提并论,是隐含恶意的。海涅白了他一眼,沉着机敏地做了回答,给了有力的回击。海涅是怎样回答的?你替他把答话说出来。
2.民警是怎样想的
一位在候车室等车的妇女,把一只手提箱放在一边,正与一个偶然相遇的朋友说话,忽然发现自己的手提箱不见了。一抬头看到一个青年男人正提着一只皮箱急匆匆地往外走,他立即追上去,发现正是自己的皮箱,于是叫住他问:“你怎么拿我的皮箱?”那人一愣,连忙道歉说:“怎么,这皮箱是您的?对不起,我拿错了。”说完立即把皮箱还给这位妇女,头也不回地向外走去。这位妇女认为,既然拿错了,也就不必追究了。但是,这一切都被值班的民警看在眼里,他立即紧追上那个人,突然发问:“你自己的皮箱呢?怎么不回去找了?”那人猝不及防,一时怔住了,回答不出。于是民警把他带到值班室,经过仔细量问,原来这人是想乘人不备偷走皮箱。那么,民警是怎么推理的?你用三两句话把它说出来。
3.马上回答
问:如果三天前是星期五的前一天,那么,后天是星期二。对不对?请马上回答,并说明你是怎样思考的。
4.她为什么不恨
大作家安徒生,一次由于没有办成女友托他办的事,深感内疚,自责地向女友说:“你不会恨我吧?”女友回答说:“怎么会呢?只有爱才会有恨!”请马上回答女友“不恨”的真意是什么?
5.萧伯纳最后的回答是什么
在一次晚会上,萧伯纳正在专心地考虑问题,坐在旁边的一位富翁不禁感到惊讶,就问萧伯纳:“萧伯纳先生,我愿出一美元,来打听您在想什么。”萧伯纳对那位以为什么都可以拿钱买到的富翁很看不起,想戏弄他一下。萧伯纳:“我想的东西不值一美元。”
富翁更加好奇了,“那么,您究竟在想什么呢?”
萧伯纳看着这位富翁,反问:“你真的想知道吗?”
富翁迫不及待地说:“太想知道了!”萧伯纳幽然地回答说……联系上面富翁和萧伯纳的对话,想想看萧伯纳最后回答的是什么话?
6.这个案子怎么审
某单位会计室的保险箱被撬,全部现金被盗。公安人员在保箱上提取了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并查到指纹的主人,审问时犯罪嫌疑人处处狡辩,审判员不得不拿出指纹作证。
问:你不要抵赖了,你打开了保险箱,拿走了现金,但留下了指纹,你看(出示指纹)!
答:不错,可能是我的指纹,因事情发生后,大家都去看了,我去了,还用手摸了保险箱。
这样,审判员一开始就出示指纹;结果却被罪犯利用了,轻而举地编造出案发后曾用手摸保险箱的假口供。
如果是有经验的审判员可以这样审问?问:案件发生后,你到哪里去了?
答:我也跑去看了看。
问:你和谁一起去的?站在什么地方?
答:和小刘一起去的,我们在站在门口。问:到里面去了没有?
答:我和小刘都没有进去,小刘可以证明。问:这是真实的?
答:一点不假。
问:在这之前你到会计室那里去过没有?
答:没有。
问:你昨夜起来到哪里去了?
答:我起来上厕所,还碰上了李师傅。
问:为什么到远离宿舍的办公室那边去上厕所?答:……
问:你说你没有去过办公室,可是保险箱却留下了你的指纹,你看(出示指纹)!
(李衍华等《说话的逻辑与技巧》)
这位审判员的审问,用迂回的方法,设计了一系列提问,堵住了罪犯其他可能的后路,使罪犯就范。你说说这位审判员的审问思路是怎样的?
(六)思维的灵活性训练1.分析思维表述方法“实例一”
1986年,在墨西哥举行了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有一场是英格兰与摩洛哥对阵。赛前,英格兰教练罗布森非常自信,夸口说:在这场比赛中,我们英格兰人简直可以把摩洛哥队装进口袋里。比赛结果踢成平局。摩洛哥队教练法里亚幽默地说:蒙特雷的天气实在太热了,罗布森先生不得不脱去外套。这样一来,他没有口袋把我们装起来了。
“实例二”
有一次,一个邻人偷了华盛顿的一匹马。华盛顿领着警察到邻人家里索要,邻人矢口否认,拒不归还,还声称那是自己家的马。华盛顿出其不意地走上前,用双手蒙住了马的双眼,问那邻人:“如果这匹马是你的,那么你说说,它的眼睛那一只是瞎的?”邻人猝不及防,只好假装平静地急忙答道:“右眼。”华盛顿放开蒙住右眼的手,一看,右眼并不瞎。邻人连忙改口:“唔,我记错了,是左眼。”华盛顿又放开蒙住左眼的手,一看也不瞎。其实,这匹马,两眼都不瞎。邻人无奈,只好承认了自己偷了马。
“实例三”
有一次,王光英到香港,一下飞机,就有一位记者向他发问:“请问,您这次到香港来带了多少钱?”显然,这是一个不便回答,也不能如实回答的问题,只好想办法“转移”一下,巧妙地答道:“您知道,有一句俗话:见到女士不应问岁数,见到男士不应问钱数。”
“实例四”
卡特在参加总统竞选时,有一位反对派的记者去采访他的母亲。记者问:“你的儿子说,如果他说假话,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你说,卡特说过假话吗?”卡特母亲说:“说过,但都是善意的。”女记者:“什么是善意的假话?”卡特母亲说:“比方说,您刚才进门的时候,我说您很漂亮。”
2.训练要求
上面选用的几个口语实例,由于说话人思维灵活,话语编制迅速、得体,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这几例效果都好,但方法不同,他们各自用的什么方法?请把思考的结果填在下表里。
思维训练部分训练题参考答案
(三)思维的条理性训练
训练“2”的正确答案是B。
(五)思维的敏捷性训练
话题训练1的答案: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要我和你一块到小岛去一趟,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了。
话题训练2的答案:民警是这样推论的:如果他拿错了皮箱,那么他自己应有一只皮箱,如果他自己有一只皮箱,就应该回去找自己的皮箱,但他没有回去找自己的皮箱,所以,他不是拿错了皮箱。
话题训练3的答案:对。
话题训练5的答案:我在想你。
话题训练6的答案:审判员的思路是:指纹留下的时间有三种可能,即案发前,案发后和案发时。如果案犯自己否认案发前和案发后曾经接触过保险箱,那么就可以排除这两个时间留下指纹的可能,从而推断出是作案时间留下的。审判员正是按照这一思路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引导犯罪嫌疑人自己回答案发前和案发后都不曾接触过保险箱,那么,剩下只有一种解释:指纹是作案时留下的。
(六)思维的灵活性训练
1.借词法 2.蕴义法 3.转移法 4.故纵法(能够理解问题的内涵,做出与以上答案相近的表述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不必拘泥本答案的文字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