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才的社会功用,历史上有大量的史实可以证明。如战国时名士烛之武,在晋秦联军压境的危急关头,凭三寸不烂之舌,陈述利害,说服了秦国退兵,使郑国免除了亡国之祸。在西方,《荷马史诗》中第一次提出了演讲艺术,当时称之为“艺术女王”。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不但非常重视口才,还出现了大批口才家和演说家。到了20世纪“二战”时,西方人深知口才的巨大威力,曾将舌头和原子弹、金钱并称三大战略武器。时至今日,西方人又将舌头和美元、电脑视为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出人意外的是,高新尖端科学技术取代了武器炫耀,而“舌头”的地位却丝毫没有动摇,足见口才的社会功用已被推崇到如何惊人的高度!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传声技术的实际应用,使地球的“半径缩短”而使人的“舌头延长”了。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增多,作为信息第一载体的有声语言,也就成了越来越重要的交际手段;口才的应用遍及政治、外交、社交、公关、求职择业、商贸谈判、申告诉讼、法庭辩论、授业传道、学术争鸣和节目主持、导游、展览会讲解等各个方面,它的巨大功用和价值,理所当然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那么,口才的学习,到底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一、口语表达的才能,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能力“上帝”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张嘴,除了用来吃东西外,就是用来说话;“上帝”给了我们每个人两只耳朵,就是用来听话的。只要不是哑巴,人人都离不开说话。据国外有人统计:人平均每天有1小时在说话。一天有24小时,除8小时睡觉外,还有16小时的活动时间,也就是说,人每天至少有1/16的时间不靠文字,不靠体姿动作,而只靠“纯说话”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这样,每个人一生全部的说话时间加起来,至少有两年半。如果将这些说话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为了平均每部厚达400页的著作共1000部。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在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声语言的交际是无处不在、无人不用的。凡生理健全的人,其交际活动中的80%和学习活动中的90%,都是借助于言语媒介(说和听)来完成的。由此可见,说话,也就是口语表达,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何等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期间,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尤其是反动统治者的专制统治钳制着人们的言论自由,人们有一种陈腐的观念,就是不说话或少说话,以免招来杀身之祸。“慎言”、“言多必失”、“语多伤人”、“祸从口出”、“圣人三缄其口”、“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话到嘴边留半句,不可全抛一片心”之类的训喻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人们将“沉默寡言”作为一种安身之道,当成一种“美德”。在这种情况下,更毋庸谈口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来倡导民主和言论自由,广开言路;毛泽东同志强调要造成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良好社会风气。但有些领导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独断专行,听不得不同意见,在用人标准上将那些“唯领导意见是从”、“讷口少言”、“少说多做”的人看成是“老实”、“厚道”、“规矩”、“可信任的人”,往往受到赏识和重用;将那些“能说会道”、“口舌锋利”、“锋芒毕露”、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人看成是“不稳重”、“不成熟”、“不懂规矩”的人,很难得到赏识和重用。面对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一些人抱着一种“与世无争,与世无求,随遇而安”的态度,奉行“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处世哲学,善说的不愿说,不善说的不敢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理使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尝够了“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苦头。无数由言论而致罪的冤假错案竟然“证实”了某些陈腐观念的“正确”。这就是人不得不谨言慎行,使在公开场合里人与人之间的言谈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哪里还谈得上施展什么口才呢?
当前,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广泛而迅速地进行各种信息交流,是搞好社会化大生产、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而信息的传递无非依靠三种方式:言语、文字。其中言语即口语表达,是最常用、最便捷的传递方式。即使是文字、这两种传递方式,它们也只不过是记录和传播有声语言的符号,扩大了口语在时间和空间上应用范围的文化工具。任何写出来或画出来的东西,事先都必须以“说话”的形式将它想好,而且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同样也要在脑子里以“说话”的形式来领会它的意义。可见,书写和制作是以“说话”为前提的。今天,世界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贮存声音的专门图书馆;新兴的“有声读物”被称为“文化快餐”,受到了广大读(听)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极大欢迎,销售量直线上升。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人机对话”系统日趋完善和实际应用,使口语交际功能更显重要。在欧美、日本,现代化的大企业、飞机场、车站、码头等,都是通过“人机对话”进行管理和指挥交通的;甚至还可通过口语自动识别机,到银行自动取款,到商店购物和预订飞机、火车票等。今后,随着信息现代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书面交际必将为越来越多口语交际所代替。所以,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里,口语交际的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能力,口才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功,否则,必将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种种不便,甚至困难重重,那是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的。
二、学习口才学,掌握口语表达的艺术和技巧,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俗话说:“七分本事,三分机遇”。本事,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获得,而机遇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错过,可能永世难觅。要紧的事,本事再大,如果缺少捕捉机遇的技能、技巧,那么,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中,同样无法立于不败之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专注于探求如何捕捉一瞬即逝的机遇之技能、技巧上,而口语表达的才能即口才,恰恰是这种技能、技巧最常见、最有效的手段。掌握了口语表达的艺术和技巧,就能“推销”自己,展露自己的才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如鱼得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缺乏口才的人,则有可能坐失良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筹莫展,毫无作为。
当代美国研究口才学的大师代尔·卡耐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梅雅尔的银行家,原是一个木讷寡言的人,遇到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事,只是坐在家中生闷气。他参加卡耐基举办的“有效讲话术培训班”的学习后,口才的潜能得到开发,变得喜欢说话了。一天,他接到镇里摊派给他的捐税账单,他认为这种摊派不公平。这次,他想试试自己学习讲话术有没有效果,一改过去坐在家中生闷气的习惯,而是穿得整整齐齐,走到镇中的一个集会上,向公众演说,公开发表对不合理摊派的批评。他一走下讲台,人们抢着和他握手,说他的演说表达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并怂恿他去参加镇参议员的竞选。他接受了公众的建议,有好几个星期,他由一个集会跑到另一个集会,发表了一次又一次的演说,批评市政当局的奢侈和浪费。他的演说振振有词,头头是道,他自己很满意,听众也很欣赏。候选人共96个,公布选举结果时,梅雅尔名居第一。差不多一夜之间,他成了镇内4万多选民崇拜的偶像,成了4万人的领袖人物。同时,他的演讲,使他在6个星期中得到的朋友,比他过去25年中所得到的要多20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公平竞争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挑战与机遇并存。改革开放需要千百万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者,改革者需要多方面的才能。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头人,改革者不仅要有文才,而且还要有口才,这就好像飞鸟之有双翼,马车之有双轮,是缺一不可的。卓越的口才已成了现代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和能力。跨世纪的改革者,只有掌握了口语表达的艺术和技巧,具有良好的口才,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对各种挑战,把握各种机遇,大展宏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学习口才学,掌握口语表达的艺术和技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即一个人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国外有的学者在原有健康的三个标准(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之外,又加上了一条新的标准:说得快。所谓说得快,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敏捷,口才出众,能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并回答对方谈话的内容和提出的问题。它包括了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在内。然而,要做到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是很不容易的。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曾对学生进行过测验:世界上最令人害怕的东西有两个——原子弹和在大庭广众中讲话,你害怕哪一个?结果97%的学生选择了后一个答案。连在大庭广众中讲话都害怕,哪里还谈得上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呢?
口语表达是人们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手段。既然是手段,就有高低优劣之分。传说:古希腊大语言家伊索年轻当奴隶时,有一次,主人命他备办酒菜招待客人,要用最好的菜。开宴时,宾客们看到席上菜肴全是各种动物的舌头。主人大吃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伊索答道:“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不是最好的菜吗?”第二天,主人吩咐再办一次宴会,要用最坏的菜。上菜时,伊索上的仍然是各种动物的舌头,使主人暴跳如雷。伊索解释道:“难道一切坏事不是用舌头说出来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言语具有双刃性,即具有好坏两重性,说话的效果如何,全看人们怎样去驾驭它、使用它。
事实确实如此:人人都要说话,并非人人都能把话说好。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可以把人说跳”;“话语既可以把活人打入坟墓,也可以把死人从坟墓里召唤出来”。与人谈话,有的使人感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的则让人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办一件事情,有的磨破嘴皮,却白费口舌;有的寥寥数语,会马上成功。在平日交往中,有的片言只语,会弄得剑拔弩张;有的良言暖心,能赢得友谊和爱情。有的人因说话不周,引来大祸临头;有的人善于言辞,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之,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离不开用言语进行交际,但说话的水平却相差甚远,说话的效果也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学习口才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使自己的说话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克服其消极作用,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口语表达的才能即口才,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人生活是否愉快、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口才好、善于说话的人受人欢迎,他能使许多原来不相识的人携手;也能使陌生人彼此了解,心心相印;还能为人排忧解难,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并能化解矛盾,以及医治他人的忧伤,使人们的生活更愉快、更美好、更幸福。在闲暇时间,与家人亲朋相处,如果你口齿伶俐,谈话风趣,就会使生活充满欢乐。而且,口才好,善于说话的人,还可展现自己良好的形象;如从事某一职业,则可展现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得到人们的敬重和信任,大大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四、学习口才学,掌握口语表达的艺术和技巧,可帮助你在事业上走向成功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指出:“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它能使人显赫,鹤立鸡群。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他甚至断言:“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兰克林也说过:“说话和事业的进行有很大的关系。你如出言不慎,你如无理跟别人争吵,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无数事实证明:口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口语表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1986年元旦,英国女王为多年给首相撒切尔夫人担任顾问的戈登·里斯授予爵位。其主要功绩是:有效地提高了撒切尔夫人的演说能力和应答记者提问的能力;为撒切尔夫人撰写了深得人心的演讲稿……一句话,为英国塑造了一位崭新的“风姿绰约、雍容而不过度华贵、谈吐优雅和待人亲切自然”的女首相形象。由此看见,英国王室和政界对政治家的口才是如何的重视。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里,当前无不把口才作为衡量优秀人才的重要尺度,各个公司、企业招聘各类人才,都要进行口试。在日本,一些大公司在招聘人才进行面试时,专门就口语表达能力规定了若干不予录用的条文。其中有:
(1)应聘者声若蚊子者,不予录用;
(2)说话没有抑扬顿挫者,不予录用;(3)交谈时,不得要领者,不予录用;
(4)面谈时,不能干脆利落地回答问题者,不予录用;(5)说话无声气者,不予录用;
(6)说话颠三倒四、不知所云者,不予录用……
日本大公司的这些规定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口才与事业的关系至为密切,它是胜任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口才好,能说会道,你的才干就可以通过言语充分地展露出来,你的良好的形象就可通过口才具体地展现出来,从而使得领导、同事、群众更深一层了解你、赞赏你,进一步信任你,提拔你到各种关键的岗位上,将更重要的任务托付给你,使你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助你在事业上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