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表达具有不同于书面语的特点,如口语化、临场性、双向性、以声传意,等等。这就要求人们在理解和运用口才时,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说话原则。
原则,即说话或办事的准则。口才的施展原则,是人们长期发现的一系列的说话规律的抽象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的说话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口才智慧的结晶。按照说话的原则说话,就可以保证人们说话合法度、合规律,不犯或少犯说话的错误。
说话首先必须遵循一般的人际交往原则,诸如平等的原则、互利的原则、信任的原则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口才原则现介绍如下:
一、什么目的说什么话
人们为什么说话?原因很简单,因为需要。说话的需要,就是我们之所以说话的动机,也是我们需要满足的愿望,或者说是我们说话需要达到的目的。说话总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如果说话没有目的,就会言不及义或者信口开河,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也会引起别人的误会或不满。所以,口才施展首先要坚持目的性原则,要保证说话目的明确,并且让目的贯穿始终。坚持口才施展的目的性原则,要求做到:
(一)有的放矢,避免放空炮、乱放炮说话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我为什么要说话?”
跟目的无关的不讲;跟目的关联不大的少讲。要知道,废话连篇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听众不负责任。放空炮,只是增加噪音,只能让听众捂起耳朵或一走了之;乱放炮,则让听众误会话意或虚耗时间,这都会从根本上影响讲话的效果。
(二)一以贯之,避免东拉西扯、前后矛盾说话的目的明确,不仅体现在讲话的初始阶段,而且体现在讲话的整个过程。讲话要时时警醒自己不要跑题,要把讲话的目的作为方向、尺度,避免偏离或赘余;如果一味地东拉西扯,泛滥的语流就会淹没最初的话旨。还要避免前后矛盾,如果不警醒,就会忘乎所以,甚至自己打自己耳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的情形,至少让听众无所适从,严重的话,会极大地损害自己在听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随机应变,避免自说自话、照本宣科说话目的明确并不是要求说话人墨守初衷,相反,要求说话人随机应变。口语表达是一种现场直接沟通的表达形式,听众、场合等可变因素决定了临场应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符合根本目的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或调整原本的具体设想,不能“照本宣科”,把话的交流,变成死的陈述;也不能“自说自话”,漠视听众的反应,无视场景的变化。只有处理好话由旨遣与随机应变的关系,才有可能在讲话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收放自如而不离题。
二、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都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因此,说话人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必然会有意无意地被赋予一定的角色要求。作为口才施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求说话人准确地把握自己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说话角色,并自觉地、得体地去扮演好它。同样一个人,面对学生与面对师长,面对下级与面对上司,面对老朋友与面对陌生人,其社会角色是不同的,因而其语言的角色规范是有差异的。只有符合特定语言环境下的角色规范,其角色语言才是得体的,相反就是出格的。
影响一个人的社会角色规范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其中既有个人的职业、文化、年龄等个体因素,又由个人在人际交往对应关系中的身份、地位等社会因素。因此,每一个说话人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要综合诸多相关因素而确立自己在与听众的对应关系中的角色规范,从而确定自己的角色语言。曾看过这样一篇短文:《叫妈妈来听电话》,就是一个运用角色语言的典型事例。文章写道:
我在等CALL机,突然过来一个中年男人,匆匆地,一边揩汗,一边劈手抓话筒。瞥眼看见我,手在半空里顿一下,我示意他先打。
显然是打给家里,他用很重的乡音问:“哪个?”背忽然挺直,脚下不由自主立正,叫一声:“爸爸,”吭吭哧哧一会儿,挤出一句,“您身体怎么样?”
再找不出话。在寸金寸光阴的长途电话里,他沉默半晌,问:“爸爸,您叫妈妈听电话吧!”小心翼翼地征求。
连我都替他松一口气。
叫一声“妈”,他随即一泻千里,“家里怎么样?钱够不够用?小弟写信回来没有?……”接着又“啊啊唔唔”“好好好”“是是是”个不休。许是母亲千叮万嘱,他些微不耐烦:“晓得了晓得了,不消说得,我这大的人了……”——中年男人的撒娇。我把头一偏,偷笑。他又问:“老头子怎么样?身体好不好?”发起急来,“要去医院哪……米贵不贵?还不吃饭了?再贵也要看病呀!……妈,你要带爸去看病,钱无所谓,我多赚点钱,他养儿子白养的?……”频频,“妈,你一定要跟爸讲……”——他自己怎么不跟他说呢?
忽然,他陡然大喝一句,“你野到哪里去了?!”神色凌厉,口气几乎是凶神恶煞,“鬼话,我白天打电话你就不在家!期末成绩出来没?”是换了对象。那端一一报分,他不自觉地点头,态度和缓下来,“还行,莫骄傲啊。要什么东西,爸爸给你带……儿子伢,要这些有什么用?……”恫吓着结束:“听大人话。回头我问你妈你的表现,不好,老子打人的!”——他可不就是他老子。
由此看见,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听众,就会有不同的角色语言。如果学生对老师说话用教诲的口吻,下级对上司说话用训导的语气,那都是有失身份、有悖角色语言规范的,可想而知,对方多半会怒形于色,或反唇相讥,甚至拂袖而去。
三、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要看对象,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毛泽东同志曾经生动地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作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真正懂得口才艺术的人都知道,说话不仅要有自觉的主体意识,还要有强烈的对象意识。口语表达的过程可以说是始发于说者,而完成于听众,因为再有效的信息内容都有赖于听众的接受。那么,说话看对象,主要是看对象的什么因素呢?
(一)注意对方的心态、性格
如果听众心态比较积极,心情愉快,情绪饱满,精神昂奋,那么,对于轻松的话题、热烈的语调、飞扬的文采、幽默的语体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乃至欣赏。相反,如果听众心态比较消极,心情压抑,情绪烦躁,精神沮丧,就是再幽默、生动的表达,可能都不容易打动他,相反可能招来他的厌恶,幽默、生动可能被当做媚俗、浮华。所以,对于说话人来讲,要尽量准确把握听众的心态,做到话题、语调、语体等表达内容、方式与听众心态的高度协调。当然,我们说的是积极适应,也就是说不仅要适应其心态,还可以主动、积极地加以引导、调控其心态,把他带进自己创设的语言氛围中去。口才大师如果面对一个内心秋意萧瑟的听众,有可能却让对方有如沐春风的惬意感觉。听众的性格特征是说话人不能漠视的重要因素。开朗的听众,喜欢热烈、坦率的谈话;深沉的听众,喜欢睿智、思辨的话题;刚烈的听众,不喜欢缠绵、悠闲的文风;朴实的听众,不喜欢奇诡、俏艳的表达;跟浪漫的听众讲话,要讲究韵致、词采;跟温婉的听众讲话,要注意细腻、含蓄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这里只是相对而论,凡事都有例外,要具体把握,就好像胆小的人却偏偏嗜好恐怖片,文静的人却偏偏喜欢边塞诗。所以,要有观察、分辨、洞悉的眼光,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内心。
(二)注意对方的年龄、性别
说话人有男女老少之分,听众也有男女老少之别。作为表达主体,对于表达对象的年龄、性别,要心中有数,把握好应有的尺度。面对少儿听众,说话时要充满感情,要形象、直观,能讲故事的地方就讲讲故事,还要尽量口语化,切忌掉书袋或抽象说教;面对青壮年听众,就要注意朴实、自然、稳重、谦和,多用交流、请教的口吻,千万不能给大家一种哗众取宠、自以为是的印象。至于性别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面对男性听众,可以稍微随意一点,不妨坦诚直率一些,以热情开朗感染对方,切忌吞吞吐吐、婆婆妈妈;而面对女性听众,就要谨慎一点,不管是严肃还是幽默,都不能让对方有不被尊重的感觉。跟女性听众说话,最好亲切、婉转一些。
(三)注意对方的文化、职位
听众的文化程度对表达内容的取舍、表达风格的好恶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听众比较喜欢高雅、有深度的话题,比较喜欢文雅、蕴涵哲理的语言;文化程度低的听众比较喜欢世俗、有趣味的话题,比较喜欢通俗、贴近生活的语言。面对文化程度低的听众,典雅的语言就只冒酸气,显得文绉绉的;而面对文化程度高的听众,平白的语言可能就缺少一点文采、韵味。此外,面对职位高低不同的听众,也要有所区别。同样一席话,学者听起来可能会认为是自以为是、哗众取宠,而学生听起来可能会认为是推心置腹、谈笑风生。同样一席话,跟领导讲可能被认为谦恭有礼,跟群众讲可能被认为是故作姿态。所以,面对身份、地位不同的听众,话题、语体的选择是必不可少的。总之,要努力做到有力、有节;立于有理,归于有利。
四、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说话总是有一定场合的。所谓场合就是特定的时间、地点、背景、氛围等综合的环境因素。说话与写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写文章,作者可以超越写作场合而神游于文章内在的情景之中,读者则是在写作场合之外来阅读文章的;而说话就很难无视说话的场合,因为听众也是在同一场合下作为面对面的受众而存在的。说话和场合直接相关,相互制约。那么,说话怎样看场合呢?
(一)注意场合的时间限定
场合不仅是空间概念,也是时间概念。一定的场合总是指一定的时间中的场合。因此,说话看场合自然包括注意场合的时间因素。比如上课,不管教师如何侃侃而谈,挥洒自如,他的头脑里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课时的制约,下课铃一响,他的讲课就到该结束的时候了。如果是在朋友家聊天,情况就不一样,只要谈兴正浓,则不妨多聊一阵子。说话的场合在时间规定性方面有严、有松。在现实生活中,说话不看时间的人是不少的。比如有的教师老拖堂;有的人开会老发表长篇大论,而且讲完又讲,令人生厌;有的人去朋友家吹牛皮,午夜钟声敲了十二下,却跟没听到一样;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喜欢滔滔不绝,人家频频看表也熟视无睹……这些都是说话不看场合,不看时间的表现。
(二)注意场合的地点限定
说话要看时间,也要看地点。有的地方可以说说笑笑,有的地方禁止大声喧哗。作为学生在教室,作为读者在图书馆,是不能随意说笑或大声嚷嚷的。有的年轻人在公共汽车上旁若无人地高声谈论自己的恋爱经历,令旁人侧目;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谈论家长里短、俊女丑男;有的工作人员在办公室谈论环肥燕瘦或柴米油盐,都是说话不看场合的表现。在公众场合,说话要严谨、规范;在社交场合,说话则要诙谐、有礼。
(三)注意场合的氛围限定
特定的场合,必然有特定的氛围,有的严肃,有的宽松,有的欢快,有的悲痛。在严肃的场合里,油腔滑调,只能自讨没趣,招来非议。在悲痛的氛围里,玩笑逗趣,喜笑颜开,必会使人反感,留下不好的印象。
(四)注意场合的规模限定
场合的规模,主要是由听众的多少来决定的。听众的多少对说话人有影响、有制约。一般来说,场面越大,要求说话人的感染力、调控力越高;场面越小,说话的人自由度、灵活度则越大。
综上所述,说话的基本原则就是:什么目的说什么话;是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这四条原则体现了口才施展的基本规律。前两条是对口语表达主体因素的要求,后两条则体现了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综合理解这四条原则所提出的说话要求,便实现了口才施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归结起来,就是“言所欲言”和“言所当言”的统一。由此可以说,口才施展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