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也罢,至尊也罢,谁让你如此对待皇儿!你当知道,帝王之家,天潢一派,读书当皇帝,不读书也当皇帝。难道我皇儿离开了你就当不成皇帝了吗?”
王尔烈一听此话,知道乾隆已是大为不满了。但是,他也清楚,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将话说明白,道出成败利害,以让圣上深思。于是,他跪爬半步,说道:
“奏禀圣上:臣听圣谕,尚有一言,望予纳之。臣以为:读书能使人耳聪目洁,不读书则是胸秽腹污。读则明,疏则暗。明则为尧舜之君,暗则为桀纣之主。尧舜之德,天下所颂之;桀纣之行,天下所诅之。颂之者,得人心也,故当长存;诅之者,失人心也,故当短暂。若圣上愿太子成为尧舜之君,不成桀纣之主,自当读书,万不可放任自流。昔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非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求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又,韩愈《原毁》中云:‘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又,韩愈《师说》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先贤之言,不可不听;此,前师之教,不可不思。以上,望圣上纳之。”
乾隆听了王尔烈的这番话语,深有感触,心为其所打动。
于是,他说道:
“卿所言,句句是理,朕当纳之。”
复,回转身来,对永琰说道:
“还不跪下,你老师所言极是,不可不读,不可不学,不可不为师,休得慢待。”
永琰听了父皇的话,只好拧着性子给王尔烈跪下。
王尔烈见势,急忙半侧身转向乾隆,算作是同给圣上跪拜了。
乾隆看看皇子,又看看王尔烈,说道:
“皇儿说话,感谢师傅,承认过错。”
永琰又是鼻子一拧,说道:
“谢师傅,是学生错了,今后再不敢胡闹了,还望海涵。”
王尔烈听了,心中一寒,说道:
“回禀圣上:臣学疏才浅,难以再为太子之师,还是另选高明。”
乾隆一看,事情严重了,便劝阻道:
“爱卿,永琰虽为太子,毕竟还是晚生,岂可以此为气。不要推辞了,前事一笔勾销。”
王尔烈见乾隆为子求师心诚,深受感动,大为感慨,说道:
“圣上所言,铭心刻骨,微臣岂能不听。只是有一点,臣尚在担心也。”
“哪点?”
“为师者不能不严,不严则不足以诲人。从今往后,若太子再不听约束,当如何是好?”
乾隆虽然年逾六旬,但并不糊涂,心里明白,这是王尔烈在要口供,讨谕旨,也免得以后有说道。于是,他下谕道:
“为朕取笔墨来。”
身边小太监闻之,急忙拿来笔墨。可是,他一着急,竟忘了带纸。
乾隆一看,见龙板遗落在书案上。于是,说道:
“将龙板为朕拿来。”
待小太监将龙板捧送到圣上面前后,乾隆便在龙板上写下谕旨,道:
“朕谕:皇子永琰,谨听师训,如有违反,从严勿论,龙板在前,如朕亲临,责罚任尔,朕不过问。钦此。”
乾隆写罢,将龙板交给王尔烈,说道:
“朕把皇子交付与你,望你教他成才,以成万世明君,不要辜负朕意。”
王尔烈接过龙板,说道:
“既然如此,臣下岂有推托抗旨之理。只是有一条:前时,臣所出的两个文题,还须皇子做出才是。前不清难以后净,这也是对太子有好处的事。”
乾隆一听,马上说道:
“爱卿要不说,我倒将此事忘却了,这也是方才的事情哄闹所致。现在,我倒要讨教一下。你所出的两道文题,是不是弄错了?”
“怎么错了?”
“你所出的文题是:‘明月叫天边’、‘黄犬卧花心’。我看过了,是不是应改为‘明月照天边’、‘黄犬卧花荫’?”
“不,没有错,还是‘明月叫天边’、‘黄犬卧花心’。”
“这——”
“我不仅是出了这样文题,还想要皇子出去走走,周游天下,也许能得到解答。”
“爱卿想让皇子到哪里去?”
“臣奏请圣上,命皇子去川南蒙山一带走走,此二句可得分晓。”
“出处在那里?”
“不仅是寻求出处,也使皇子经受一番民情的体察。圣上,我还有一个要求,皇子去蒙山请将茶叶带回几片,再把扬子江水灌回几瓶,也好作沏茶用。”
乾隆帝准奏。
于是,太子微服简装,带上两名小太监,又差几名武林高手暗中随行,以期保护。然后,便径直地向江南奔去了。
一日,永琰来到湖北蕲春地面,见一家正在办置丧事。这是一个农家,一个老农夫在为他的老伴发丧。看那样子,日子过得很凄苦,丧事办置得也极简单。只见那个老农夫给老伴写了两副挽联,云:
油也无,盐也无,真真把你苦死了;目紧闭,口紧闭,确确比我快活些。
前生跟我,可怜薄命糟糠竟归天上;后世嘱卿,不是齐眉夫妇莫到人间。
永琰看了,心想,我在皇宫看到,既便是死去个普通嫔妃,发丧的事都是惊天动地;没承想,民间竟有这样凄苦的事。于是他佯装过路人,让随身小太监扔下些散碎银两,走掉了。
又行几日,永琰来到黄陂地面。这是个腊月天,村子里出了宗奇事:有户农家,准备给儿子娶媳妇,请帖也已发出,亲友也都来齐了。喜事日子定在腊月二十九。不料,到了腊月二十八日这天,老当家人得了暴病,上吐下泻,两腿一伸,撒脚走了。那时有个风俗,凡死了人,殡期不能过年,早晚得发丧出去。但是,这年偏是小尽过年,今天是腊月二十八日,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九日。这样一来,婚丧两事就都碰了头。若改婚期吧,又收了亲友一大堆贺礼。没办法,只好两件事同时办理。这家小伙子见此,便请人给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外面的大门旁,云:
遇丧事行婚礼,哭乎笑乎,细思想哭笑不得;辞灵柩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永琰看了,心想世上事真是千变万化,民间竟有这样奇巧事,这事在深宫大内根本无从知道啊。
转眼间,皇子永琰一行,又来到了川东地面。在一个村子的一户农家院落里,见聚满了人。待细看了一下才知道,是屯邻们围着一个年轻俊俏的小媳妇,都说她谋杀了结发丈夫,当送交官府,千刀万剐。
原来,这个小媳妇与丈夫结婚不久,二人恩爱非常。丈夫是个木匠,经常做活在外。一日,小媳妇见由外面做活的丈夫回来了,非常高兴,便将自家坛子里腌制的咸腊肉取出些,给丈夫做吃了。不料,丈夫吃了这咸腊肉,当即气绝身亡。丈夫的族人得知,都说是小媳妇在菜里下毒,害死了亲夫。于是,便轰动了邻里。大家以为奇,也就都簇拥着来看。
此刻,那个小媳妇在一边啼哭不止,只是嘴里喊着:“冤枉。”
大家看了,也不知所以。
正在这时,见大门外走来一位举子模样的人,大家都叫他梁赫南梁二学士。
这个梁赫南梁二学士是个读书人。
他听了村民们的叙述后,又看了看那个正在痛哭、大喊“冤枉”的小媳妇。然后,他来到那个小媳妇面前,说道:
“你不要啼哭了,现在我问你话。”
那小媳妇闻声,只好止住哭声。
“我问你:你给丈夫吃啥来着?”
“咸腊肉。”
“我问你:你用啥切肉来着?”
“菜板。”
“我问你:菜板现放哪里?”
“现放屋里锅台后。”
“好,我请你把菜板拿出来。”
大家听了,都有些莫名其妙。
那个小媳妇听了,当即将菜板搬了出来。
那是个旧菜板,已满是裂缝。
然后,那位梁赫南梁二学士,又叫那个小媳妇取来咸腊肉放在菜板上切。
大家看了,更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那个小媳妇照办了。
待那个小媳妇切咸腊肉时,见由菜板的裂缝里爬出个蚰蜒。那蚰蜒爬到咸腊肉跟前,便摇头晃尾地吃起来。然而,那个小媳妇并没有注意,只一刀便将那条蚰蜒给切断了,落在了咸腊肉里面。
那个梁赫南梁二学士看了,说道:
“好了。现在事情已经真相大白。咱审一审菜板,案子就会清楚。”
大家一听他要“审菜板”,更是感到事情蹊跷,便都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看着。
这时,只见梁赫南梁二学士将菜板上的咸腊肉拿掉,将菜板拿起。然后又找来一根木棒,接着便敲打起来。
他边敲打,边说道:“菜板,你可知罪否?今天我要拷问你,看是谁害死了这家丈夫。我要你如实招来,如要不实,定然棒打不饶。”
说着,又是猛地一阵敲打。
这时,待那一棒落下,见由菜板的裂缝里掉出十几条蚰蜒。
那蚰蜒足有半拃长短,浑身黝黑,亮着脑袋,让人看了头皮都发麻。
此刻,那蚰蜒正在地面上蜿蜒地爬行着。
大家也都看到了。
这时,梁赫南梁二学士把菜板往旁边一放,清了清嗓子,对大家说道:
“现在,案情已经审明白了,菜板招供:‘就是这个蚰蜓作怪。蚰蜒就是凶手。’”
说着,他让人叫来一鸡。那鸡吃了蚰蜒,当即中毒身亡。
至此,真相大白。
这时,那个小媳妇来到梁赫南梁二学士面前,跪倒,叩头,口呼道:
“梁二学士,你真是青天大老爷。是你洗清了我的身家名分,民女拜谢了,定会永世不忘。”
众人看了,都称赞那书生机智。
永琰看了,心想,民间竟有这样处理案子的事,然而在官场和依据法律是看不到的啊。
一日,永琰在武昌城听说这样一件事情:本城一官吏的儿子从汉阳乡下抢来一少女,要将其糟蹋。少女不从,跳楼自杀了。官吏的儿子并无惧怕,让人将少女尸体丢进长江便算了事。这事被一位刚直不阿、好打抱不平的人知道了,遂提笔写张状子,告到武昌府所属的汉阳县。那县官一看,畏惧那位官员,便将状子给退了回来,并批示道:“本县不理此案。”那人看了,便将自己的一件衣服用水浸湿,然后来到武昌府门前,不声不响地把湿衣裳铺在府门前的石阶上晒起来。这事被门吏看见,门吏禀报了知府大人。知府大人觉得奇怪,便让门吏将那人传来,问道:
“你为什么跑到知府门口来晒衣裳?”
那人听了,颇为诙谐地说道:
“只因家住汉阳街……”
“这更奇了。你是汉阳人,怎么将湿衣裳拿过江来晒?”
“晒衣裳要有太阳。汉阳是有天无日头,我要找个有日头的地方。”
知府大人一听,猛醒悟,说道:
“想必是汉阳县衙一片黑暗?”
那人急忙跪倒,把状子举起,说道:
“怪不得百姓都叫你青天大老爷。请接状子。”
知府大人本想不理此案,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将案子受理了。
永琰听了后,心想,看来民间是暗藏着许多冤屈啊。
在川西,永琰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使他忘记不得。
川西某地,有一臭名昭著的赃官。他贪赃枉法,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百姓都恨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