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了听取一下百姓对他的反映,以便设法惩治,予以报复,便更换上了普通平民服装。一日,他来到一家戏园。在戏没有开场前,他有意地将身边的一人拉来闲唠。那人一眼看出,他就是大家所深恶痛绝的赃官,便灵机一动,向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华佗,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神医,能医治百病,也能开刀做手术。他曾给关羽刮骨疗毒。曹操脑袋里面患有“风寒”症。“风寒”,即脑瘤。他闻知华佗的名字,便差人将华佗请来,要求给他医治脑疾。他看过病症后,对曹操说道:“你的病,需要开颅治疗。”曹操听了,以为他要暗害自己,便将华佗害死了。华佗在临死前,将自己平生所写下的医疗书籍《青囊书》,传给一位狱卒,让他妥善保存,并悉心学习,以承续他的事业。可是,狱卒的妻子见华佗那样好的大夫都被曹操给弄死了,心中无望,便将那书付之一炬了。待那狱卒赶回来,得知情况,急忙挽救,才从火中夺回书的最后几章。后来,这个狱卒,根据所剩的这几章书的内容,学习到了一些外科医疗手术技术。
一日,他被两个公差拉去,说要给他们衙门的老爷治病。那人一听,知道这个老爷是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坏官赃官,便想整治他一下。他看过了脉后,对那老爷说道:
“你平时坏人用心思用大劲了,心与肺全变黑了,需要换一副下水。”
那老爷一听,说道:
“你看该找个什么样人的下水来换,我好让人去找。”
那人一听,发现这人为了自己好病,又要去谋害他人。于是,他灵机一动,说道:
“不行。你的胸腹生了病,已经变得狭窄了,他人的心肺到你的胸膛里放不了,干脆找个野牲口的心肺倒好。”
正巧,一人猎到一只狼。他闻知后,便让差役给抢了来。于是,那人将狼心摘下,给换上了。哪想,待摘那个狼心时,一下子将肺子给摘坏了。没办法、又赶紧抓了条狗,将狗肺子给老爷换上了。
待说到这里,那个赃官向那人问道:
“那么你叫啥名?说了半天,我还不知道呢。”
那人听了,笑道:“那老爷的名字我也不知道。”
那赃官有点惊觉,问道:
“你这是在说谁?”
“你如果还有人性,不是害了健忘症,当会知道的。他就是狼心狗肺啊。”
“在哪?”
“就在我的身边。”
这个赃官,心里明明知道是在骂他。但是,人家又没有指明,也不好治罪,只好干受着。
永琰听了,心想,百姓对贪官污吏都恨透了。他年我要为皇帝,一定要严惩那些贪官不可。
又经过几日行程,永琰一行来到川南蒙山地面,住在山顶的青云寺。
寺里的方丈是志空和尚。
永琰看了看山景,想起了老师王尔烈所出的两个文题,并要到这里来寻访,想必是能够得到解答了。于是,他对志空和尚问道:
“老师傅,听说这里有一奇景,称之为‘明月叫天边’。我真有些不明白,这明月能在天边叫吗?是不是应为明月照天边?”
老和尚答道:
“阿弥陀佛,菩萨爷所说的明月,乃是本寺树上的一种鸟。它为黄顶翠尾,蓝胸红嘴,叫声清脆,在月光下尤为动听。此鸟在松林中飞翔,喜食松子,每食一粒,跳跃一下,每跳跃一下,便叫一声。其声婉转动人,非常悦耳。因此,所说的‘明月叫天边’是正确的,而不是‘明月照天边’,那是两个意思。菩萨爷,这寺后松林里就有,不妨可以到那里一看。”
永琰更是愿意。于是,老和尚带领着永琰来到庙后松林。到那儿一看,只见那鸟正在松树上唧唧啾啾地叫着,十分喜人。
老和尚见永琰看得非常用心,便又用手一指,说道:
“你再仔细看看。你看那鸟的蓝胸脯上,还有一个圆圆的白圈,宛若明月。因此,称它为‘明月’。其名字,就是从这得来的。”
永琰一听,这才清楚:这“明月叫天边”确实是言之有据。
接着,他又就势问道:
“老修行,‘明月叫天边’这个文题我是知道了。下面,还有一个文题,想再请教一下。”
“请讲。”
“‘黄犬卧花心’,可为准确?是不是‘黄犬卧花荫?’”
老和尚听了,笑道:
“小施主,在咱蒙山这里,黄犬可不是黄狗啊。此处的黄犬,乃是一种蜜峰。它在茶花盛开季节,便卧在花心采蜜。这种蜜蜂,黄膀黄翅,黄腹黄背,黄顶黄尾,那颜色很像一只黄犬,故获此名。”
老和尚说着,又引永琰来到庙后山茶林,眼见那茶花满山开放,斑斑灿灿。再一细看,每花都是五瓣,花心处正落着一只黄色蜜蜂。老和尚摇摇茶枝,那蜜蜂飞起,接着又到另一花心处去采蜜了。然后,他对永琰说道:
“你看,它像犬不像犬?你看,它是不是‘黄犬卧花心?’”
永琰得知两个文题后,忽地又想起王尔烈让他带回蒙山顶上茶和扬子江心水的事,随即请教志空和尚。
志空和尚听了,说道:
“这蒙山顶上的茶,乃是一种举世罕见的茶,名曰‘口茶’。这种‘口茶’,得之实在不易。每年要在‘雨水’过后不久方能采。采的时候,不要成年和老年妇女或男子采,要由未成年的童男、童女来采。这种茶叶,采下树来后,要立即放在口里含着。直含到山下后,才能由口里吐出来,带着唾液,在纯净明丽的阳光底下晾晒。要晾晒九遍,不要使它改色,还要让它晾干晒透。存放时,要使它不受潮湿,不要捂了,免得发霉。这种茶,是天下茶族中的上品,香味异常特殊,且长久,有九思不得一忘之作用。不过,这种茶,由于近些年来,采茶人草率从事,已经采不到了,世上几乎很少见了。”
志空和尚说着,从青云寺正殿的香案上,取出存放的“口茶”九片,用纸包了,然后交给永琰。永琰看过他用纸包的茶叶为九片,知道老和尚已经明白了自己的身世。永琰清楚,志空之所以取“九”这个数字,是他以“九”为尊,以“九”为大。无疑,这是以九五之尊礼数对待。但老和尚并未指明太子的身世,足见他的高明和知识的深广。因此,他越发地尊重起老和尚来。心中暗想,待我他年果然成为一国之君、天下之主、承继大位时,定给这座寺院拨库银重新修葺。
老和尚见永琰将蒙山“口茶”装起,接着又说道:
“你要取扬子江心水,不能在此处取。此处山高水响,凉冷过甚,不易煮沸,不宜泡茶,更不适宜泡这种名贵的‘口茶’。你取扬子江心水,要到扬子江的下梢去取。具体地讲,要到苏州的金山寺底下去取。金山寺修建在扬子江水面上,江水从其下面流过。你取扬子江水,要切切牢记:左岸的江水不能取,右岸的江水不能取,一定要取江心水。江心水打花,有漩,用它沏茶,茶花能开,茶香能放出。这叫‘奇水沏佳茶,鼎茗扬天下’。”
永琰听了,更是铭心刻骨。
永琰辞别志空和尚,将准备要走,不料,志空和尚却将他唤住。
永琰道:
“老禅师,不知尚有何见教?”
志空道:
“小施主,贫僧尚有一事想借问一下,不知方便否?”
“老师傅,有话请讲。”
“我想问一个人。”
“谁?”
“王尔烈。”
永琰听了,有些吃惊。他清楚,自打到蒙山青云寺以来,他并没有说出师傅的名字,然而老和尚却知道了,不知何故,随即问道:
“怎么,你认识?”
“不。”
“那么,你咋知道他?”
“事情是这样:我与辽阳千山龙泉寺的老方丈元空禅师,是师兄师弟。去年四月十八在金山寺参加释家法会时,我俩相见了。他向我讲述过王尔烈,说他是世上少有的奇才。适才,我听过你所问的《明月叫天边》《黄犬卧花心》两个文题时,想必是他所出。类似这样严苛,这样工谨的文字,这样深邃、这样高远的知识,非他莫属。”
永琰听了,心里大惊,深感王尔烈名气之大。
于是,他点头称是。
志空道:
“没有别的。待你见到你老师后,向他代好,以后有机会时,我会去看他的。”
永琰再次点头称是,然后这才离去。
他在去苏州金山寺的路上心想,这个王尔烈真是知识渊博,坐在屋中便晓天下事。好,这回我倒要考一考他。我取回扬子江左岸、右岸、江心三种水,让他分辨一下,看能否认出!”
待永琰取过江水后,这才向北京走去。
偏巧,这日正赶上王尔烈与乾隆在御书房里闲唠。所谈论的话题,正是太子永琰去江南的事情。
正这时,永琰进屋来了。
永琰见过乾隆和王尔烈后,便将在川南蒙山取茶和扬子江取水事当先说了。
乾隆听了,心中大喜,便命人用扬子江水沏茶。说道:“朕要先品一品。”
不多一时,水已烧开。
有人先给王尔烈沏上一碗茶。
王尔烈看了,见茶叶无色,散在玉碗中由右向左转,知道不是扬子江心水。于是,便说道:
“此非扬子江心水也。”
“怎么见得?”乾隆问。
“此乃扬子江左岸之水也。”
“何作此说?”乾隆复问。
王尔烈说道:
“左岸为南岸。日由南照,有岸相罩,不见阳光,南水属阴,水质沉重,沉稳过多,冲力过弱,故冲不开茶。且左漩,知其左岸也。”
永琰听了,点头称是。
乾隆大骇。
不多一时,又有水烧开。
又有人给王尔烈沏上一碗茶。
王尔烈看了,见茶叶无色,散在玉碗中由左向右转,知道仍不是扬子江心水。于是,便说道:
“此非扬子江心水也。”
“怎么见得?”乾隆问。
“此乃扬子江右岸之水也。”
“何作此说?”乾隆复问。
王尔烈说道:
“右岸为北岸。日由南照,无岸相遮,可见阳光,北水性阳,水质喧腾,活泼有余,冲力不足,故冲不开茶。且右漩,知其右岸也。”
永琰听了,点头称是。
乾隆大疑。
不多一时,再有水烧开。
有人又给王尔烈沏上一碗茶。
王尔烈看了,见茶叶有色,散在玉碗里,于中间旋转,知道是扬子江心水了。于是,便说道:
“此乃扬子江心水也。”
“怎么认得?”乾隆问。
“此乃扬子江心纯正之水也。”
“何作此说?”乾隆复问。
王尔烈说道:
“水居江心,日照平和,阴阳相交,属性相易,不缓不速,不猛不烈,不软不硬,不寒不酷,不刚不柔,不滞不涩,不沉不浮,不重不轻;故水置碗中,于心处转,且茶叶冲开,色气四散,香味四溢,茶未致唇,香即沁肺,此非扬子江心水莫属也!”
永琰听了,连连称是。
乾隆大喜。
见势,王尔烈将玉碗双手托起,敬献给乾隆,说道:
“请圣上先用。”
“请爱卿先用。”
正这时,又有人沏上茶来。
于是,乾隆、永琰、王尔烈三人便共同饮起“口茶”来。
饮茶间,乾隆向永琰问起江南所见。
永琰首先将蒙山青云寺志空和尚点破文题事说了一遍,然后又讲述了去江南沿途所闻所见之事。
乾隆听了,心中大悦。对永琰说道:
“皇儿此次江南一行,既增长了知识阅历,又了解了民间疾苦,经受了很好的磨砺,当属长进也。”
他说毕,又转向王尔烈,说道:
“王爱卿,你看如何?”
王尔烈听了,说道:
“臣以为,虽有长进,但长进不大。”
“何出此言?”
“皇子适才回禀,已是本末倒置,轻重易位。”
“何为轻重易位,本末倒置?”
“回禀圣上:应先说所见民间疾苦,后述蒙山知识获得。只有这样,才能看出皇子之所思来。此,也是微臣教诲不严之所致也。”
乾隆有所悟,说道:
“那么,依卿之意?”
“应再次出访。”
“何处?”
“辽东辽阳。”
“何由?”
“微臣尚有一题待作。”
“何题?”
“《僧敲木鱼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