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20多位进步华侨的支持下,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宗旨是“振兴中华,挽救中局”。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后,数月之内会员增至一百多人。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用“乾亨行”名义作掩护,杨衢云被选为会长。
华兴会
1902年,黄兴被派到日本留学,经常与湖南留日学生讨论反清革命。1903年7月,他被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遣回国,11月4日,他在长沙以庆祝自己30岁生日为名,邀集刘揆一、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黄兴被推为会长,会员达到500多人,大部分是归国留学生和国内各学堂的知识分子。“驱逐鞑虏,复兴中华”的口号就是黄兴在此期间提出的。
光复会
1903年,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龚宝铨等人回国,在上海组织暗杀团,参加的成员基本上是浙江籍留日学生。1904年冬,在暗杀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不久,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后入会,成为领导骨干。光复会还联络苏、浙、皖、闽、赣五省的会党,因此一部分会党成员也成为光复会的会员。
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的简称。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任总理,黄兴任副总理。1912年已经名存实亡。
《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月刊,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是革合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它的前身是黄兴等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于1908年10月遭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又在日本秘密印行第二十五号、第二十六号。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汪精卫、胡汉民、章炳麟、陶成章等。孙中山撰写了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民报》除在日本发行外,大部分秘密运销于中国。
萍浏醴起义
1906年,同盟会总部派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从日本回到湖南运动军队、联络会党,宣传同盟会的纲领,计划于年底乘清吏封印时,分三路起义。后因消息泄露,龚春台于12月初在江西萍乡率众起义。十日之内,萍乡、醴陵、浏阳等地群众纷起响应。起义军推举龚春台为都督,以同盟会的政纲为号召,声讨清政府“十大罪恶”,建立共和民国。数日内起义军增至3万余人,后因起义军作战分散而被清军打败。
黄花岗起义
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南大门。黄兴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张鸣岐越墙逃遁,各路队伍与清军激烈巷战后惨败,黄兴逃脱。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烈士们被人们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义
清政府为了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乘机在防御力量较弱的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于9月14日联合组成领导机构,积极筹备起义。24日,召开骨干会议制定了起义方案,推举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起义时间定于10月6日。由于起义露出破绽,几位领导人英勇就义,起义推迟。10月10日,革命党人暗中联络于当晚起义。19时左右,起义军发起进攻,占领楚望台军械库,获得大批枪枝弹药。22时,占领凤凰山、蛇山、中和门等要地,聚集在楚望台的革命军有七八百人,兵分三路向督署及第八镇司令部进攻。革命军第一次进攻受挫,午夜后再次进攻,突破了清军防线,进围督署。至11日黎明,革命军攻占各官署、城门,控制武昌全城。革命军推举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发布宣言,号召各省起义响应。武昌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南北议和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一直找机会与革命军和谈。1911年11月27日,清军攻陷汉阳,武汉军政府一片混乱。袁世凯认为和谈时机成熟,请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提议南北议和。12月7号,清廷代表唐绍仪与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在上海举行第一次谈判会议。20日,双主达成并签署了五条草约,主要内容为:召开国民会议,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室;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之后,革命军方面在内外胁迫下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推举袁世凯当大总统。
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的奋战,起义军占领武昌城,成立湖北军政府。次日又先后攻占汉阳、汉口。武昌首义的胜利,鼓舞了全国各地人民的革命斗志,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政府迅速解体。由于这一年为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起义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17省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次年3月还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南京临时政府成员复杂,加之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南京临时政府权力被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失败。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国民党基本纲领。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
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就是其中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清帝退位
武昌起义暴发后,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3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位,清朝灭亡。清王朝从1616年建国至此,共经历了296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它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的完全封建社会而言的。主要特点是:1.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共同存在。2.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同中国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共同操作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生活。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榨下力量软弱,没能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而在中国发展独立的资本主义。4.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过着世界上少见的贫困和不自由。5.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帝国主义国家分而治之的政策和封建分散的地主经济,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严重影响着中国的统一。近代中国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的艰难过程中诞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共同构成近代中国的文化形态,最终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生。
珍妃堕井之谜
珍妃是光绪帝的红颜知己。她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能歌善舞,擅长书画,双手能写秀丽的梅花篆字,深得光绪帝的宠爱。作为慈禧内侄女的隆裕皇后因此对她多有不满,经常在慈禧面前说珍妃的坏话。加之珍妃同情受慈禧管制的光绪帝,慈禧太后也对她越来越不满。戊戌变法时,珍妃积极追随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后,光绪帝被幽禁在瀛台(今中南海内),珍妃也被贬入冷宫。八国联进进京时,慈禧太后出逃,光绪帝曾提出留下来与各国举行和平谈判,遭到慈禧太后的坚决反对。她挟持光绪帝,带着皇后和大阿哥,少数太监、宫女仓皇出逃,十余人王公大臣,随扈兵勇千余名。据说临走前,慈禧处死了年仅25岁的珍妃。珍妃是怎样死的?历来传闻很多。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光绪帝死因之谜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驾崩于北京中南海,年仅38岁。次日,统治中国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魂归西天。二人死亡时间相隔不到20个小时,这件事很快轰动了中国。光绪皇帝的死引起许多猜测,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关于光绪帝的死因历史上有许多不同说法:一、慈禧不愿意自己死后光绪帝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帝。依据是光绪帝御医屈桂庭的回忆录中记载到:“光绪在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最有可能下毒的就是慈禧太后。二、袁世凯怕慈禧死后光绪帝掌权,报复自己在戊戌变法中出卖皇帝的行径,于是贿赂宫廷宦官,用剧毒药物害死光绪帝。依据是清代末代皇帝溥仪的说法,他亲耳听到一个侍候光绪帝的老太监讲:“光绪帝死前一天,只是用了一剂药,才变坏的。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送的。”三、太监李莲英获悉光绪帝将准备在慈禧太后死后将自己和袁世凯诛杀,就阴谋将毒药投入光绪帝的食物中致使光绪帝中毒身亡。四、根据光绪帝的病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现代中医学理论,推断光绪帝因严重肺结核病加上其它并发症而死。
关于光绪帝种种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都有道理,光绪帝的真正死因后人就不得而知了。
李鸿章外交活动
清末一些列的卖国条约使李鸿章背上了卖国贼的包袱。客观来说,在“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面前,李鸿章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
李鸿章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曾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同时,李鸿章还分别于同治十三年(1874)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光绪二年(1876)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前者旨在保护华工;后者则是因“马嘉理案”导致的中英间的严重交涉。光绪十年(1884),李鸿章又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在签订《辛丑条约》时,尽管李鸿章已是风烛残年,但是仍据理力争,巧妙利用国际法和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虽赔偿巨款,却最终免于中国被瓜分。李鸿章“一生功过在和戎”、近代外交第一人、环游欧美各国第一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捻军起义
捻军起义是1851年至1868年爆发于黄河、淮河流域,由捻党转化而来的农民起义军的反清战争。19世纪初,安徽北部及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部分地区的农民秘密组织“捻党”,以反抗封建压迫、寻求生活出路。1851年,河南南阳、南召、唐县(今唐河)等地捻党聚众起义。次年,张乐行、龚得树等复于皖北雉河集(今涡阳西北)一带起义,聚众万余人,攻克河南永城等地。1853年,太平军北伐进入黄河、淮河流域,捻党纷起响应,在豫、鲁、苏、鄂交界地区,形成十余支相对独立的队伍,并逐步由分散、零星的斗争趋向联合。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聚集雉河集“会盟”,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建立五旗军制,发布“救我残黎,除奸诛暴,以减公愤”的文告,宣布捻军行军作战19条军纪,为进行大规模反清斗争创造了条件。
捻军起义战争,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护官符
“护官符”是古代地方权贵的名单,新上任的官员要想戴稳自己的乌纱,必须首先保护当地权贵的利益,这样方能保住官职,步步高升。最有名的护官符就是《红楼梦》中的“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是当朝最炙手可热的权贵,四家皆连络有亲,官官相护,一荣皆荣,一损皆损,互相照应。
幕友、清客
幕友指的是明清地方官署中无官职分管刑名、钱谷、文案等事物的佐助人员,俗称师爷。清客又称篾片,是明清时代专门在富贵人家帮闲凑趣的门客,他们多有些虚名,能为主人出些主意,谈论下世事。少有女清客,《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就是一名女清客。
师爷
师爷是中国古代幕僚中极特殊的一类。清朝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几乎所有的官吏一般都会聘请若干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据统计,清朝一千五百多个州县中,师爷总数不下万人。“无幕不成衙”就是对这一壮观盛况的形象说法,幕就是师爷,衙也就是衙门、官府。随着师爷队伍的不断庞大,除了官府,师爷还到大户人家帮忙打理财务、谋划生意。幕友、幕宾、幕僚、宾师、西席、幕府等都是师爷表较正式的称谓,倒是“师爷”这一俗称却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是由师爷特殊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中国人向来有尊师的传统;而“孝”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爷”的意义就分统寻常了;“师爷”这一名称由此而来。
木兰秋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