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7200000065

第65章 隋唐五代(14)

净土宗:该派认为人的终极目标是要到达两个世界,佛界和净土界。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易到达佛界但易达净土界,进净土界只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观佛像;二是想往佛;三是持名念南无阿弥陀佛。

小乘教派只有俱舍宗、成实宗两派,前者奉《俱舍论》为经典,后者奉《成实论》为经典。

道场

道场原指佛成道的场所,后来意义扩大为佛、道二教教徒诵经、礼拜、修道的场所或行为,也泛指佛、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天师道场等。《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如今道场的含义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修法行道之处即是道场,把修法行道的功德指向某人,即是为人做道场。

涅盘

涅盘在佛经中意为灭、寂灭、圆寂等,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凤凰涅盘的故事就是“涅盘”一词的形象诠释,凤凰将其美丽置身于熊熊烈火中,承受这种巨大痛苦后将轮回为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实际上,涅盘就是经过修道,将人世间的烦恼和痛苦彻底断除,超脱生死轮回,从而具备一切功德,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修学佛法最后的归途就在求证涅盘。

佛是佛陀的简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意思是“觉者”。早期佛教中,“佛”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凡是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印度早就有“佛陀”一词,佛教中的佛陀有下列三层含义:1、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2、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3、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佛教中佛不是神,最早的佛是释迦牟尼。

菩萨

“菩萨”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其使命是帮助佛,以佛教教义使挣扎在苦海之中的众生得到解脱,并将他们超度到彼岸,即极乐世界。菩萨的有“觉有情”、““道众生”、“觉悟的众生”之意,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因此还把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如把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大士”,普贤菩萨称为“普贤圣士”。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与尚无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的“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称为菩萨。

四大菩萨

中国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象征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象征实践的普贤菩萨,象征愿力的地藏王菩萨;他们的道场分别是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这也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据大乘经介绍,观音是因有慈悲之心而产生普救众生之意,文殊是用智慧而生出慈悲之念,普贤是应为苦行而修成正道,地藏则是因要普救众生脱离苦难而发下宏愿最终成佛的。四大菩萨觉悟的过程正是大乘佛教所说的由自身觉悟到使他人觉悟的过程。四大菩萨分别代表的悲、智、行、愿的佛法教学的四个重要课目,也是佛法的纲领,不管多少宗派、经论,都出不了这四个范围。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是佛教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他大慈大悲,众生遇难时只要念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他就会前来帮人解难,因得名“观世音”,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省“世”而称观音。观音菩萨以女性示人完全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本来佛教认为佛、菩萨无生无死,也无性别之分,他们可以根据需要显示各种化身。唐朝以前的观音菩萨一直是一位伟丈夫,偶尔还有两撇小胡子;唐朝以后,观音成了美丽绝伦的女性,这跟中国人审美传统有关。女性的柔美是中国人普遍欣赏的,而且中国女性慈悲、善良、聪慧的性格特点更复合观世音救苦救难的角色,观世音女性化就成了必然。另外,随着南北朝信佛的人增多,尼姑也多了起来,迫切需要一位女神来与她们接近,佛教为了扩大影响也将错就错,观音女性化自然形成。观音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成道,九月十九凤凰涅盘,传说浙江普陀山是其显灵说法的道场。

普陀山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说的就是四大佛山之一普陀山,它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远离大陆,人迹罕至,可望而不可及,云雾缭绕之中给人迷离神秘之感,同佛经中记载的佛家境界相似,又有世外桃源之韵味,观音菩萨就在此讲道说法。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唐代时期就是中国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历代名人雅士都前来吟唱赋诗或隐居修炼,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千年兴革,五朝恩宠,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使得普陀山香火不断,威名远扬。

四大金刚

四大金刚是中国民间对佛教四天王的俗称。据佛经记载,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中人类世界的中心,山顶居住着帝释天,四天王各把守一方护卫天下,也被称为“护法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持琵琶,据说能以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他率神将保护国土,保护东方胜身洲的民众。南方广目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据说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他护持佛法,率神将护着南方瞻部洲民众。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为群龙之首,手上缠有一条龙,据说他能以净眼观察世界,护持民众,他率领神将保护西方货洲的民众。北方多闻天王,身为金色,右手拿伞,左手持银鼠,据说他有大福德,护持民众的草富,率神将保护着北方俱卢洲的民众。四天王原是穿甲戴胄的武将,佛教中国华的过程中逐渐被演化为风、调、雨、顺的象征。

罗汉

罗汉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受佛的派遣留在世间,普度众生。一般他们法力没有佛和菩萨高强,位在菩萨之下,和尚之上。和尚修行得道后,进入“杀贼”、“应供”、“无生”的境界,便升为罗汉。杀贼,就是能断除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应供,是应当受到天人的供养;不生,指的是永远进入涅盘,不再生死轮回。关于佛界罗汉的数目多少,说法很多,有十六罗汉说、十八罗汉说、五百罗汉说等。

十八罗汉

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至唐末,加上降龙和伏虎两个,演化为十八罗汉。

降龙,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坐鹿,宾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举钵,迦诺迦跋厘隋阁,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

过江,跋陀罗尊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伏虎,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静坐,诺距罗尊者,武士出身力大无穷,又称大力罗汉;

长眉,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

布袋,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看门,注茶半托迦尊者,为人尽忠职守;

探手,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沉思,罗怙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骑象,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欢喜,迦诺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笑狮,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开心,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托塔,苏频陀尊者,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挖耳,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得此名。

佛教艺术

为了宣扬佛教魅力,在佛教2000多年的历史上出现了灿烂辉煌的佛教艺术,我国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柬埔寨境内的吴哥窟也是著名的佛教艺术圣地。佛教艺术主要表现在建筑、佛像的雕塑、佛教的壁画几方面。在建筑方面,塔、石窟、僧院、玉垣、石柱、幢、曼荼罗等是其基本的建筑类型,各国风格迥异:锡兰的遗存建筑与印度大多相同,西藏大寺院有种欧洲风格,汉传佛教建筑多仿皇宫式之建筑,韩国、越南等佛教建筑继承袭我国风格,日本则有唐式、和式、天竺式三种风格。在雕刻方面,佛像是最有名气的,不管是对菩萨的雕塑还是对罗兰的塑造,人物表情均极庄严生动,富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四川乐山的大石佛先后开凿了90年才得以完成,由此见对佛像雕塑的严格要求。在绘画方面,历代的画家一旦被任命绘制寺院壁画,必称为他一生中的殊遇,著名禅画代表者有牧溪、梁楷、石涛、八大山人、渐江、玉涧等,其中石涛的“一笔画”为我国禅画最佳写照。印度阿旃多石窟中之龙女传说图、飞天图等,日本法隆寺之壁画、日野等也都是禅画中的精品。

佛教节日

佛诞节,为纪念释迦摩尼诞生的节日,根据佛若诞生时有巨龙喷雨浴身的神话,佛诞日一般举行香水灌洗佛像,祭拜佛祖,施舍僧众以及泼水活动,佛诞节的名称和日期在各个地区和民族有所不同。成道节,纪念实际牟尼称道的节日,于农历十二月八日举行,我国汉地佛教常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做“腊八粥”。涅盘节,纪念释迦摩尼逝世的日子,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对释迦摩尼具体生卒年月说法不同,节日时间也不一样。吠舍佉节,又称敬佛节,是南传佛教国家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届时要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除了这些节日外,我国汉地和日本还流行观音诞生、成道节,泰国有敬佛、敬法、敬僧的“三重宝节”,斯里兰卡有佛牙节等,很多佛教节日经过长期的流传已经演变成民俗,如腊八节、泰国欢度新年的宋干节等。

啊嘛哩嘛哩哄

电影《济公》里,经常能听到“啊嘛哩嘛哩哄”。其实这是六字真言的误念。六字真言,源于梵文,由六个藏文字母组成,正确的汉语音译是唵(an)嘛(ma)呢(ni)叭(bei)咪(mi)哞(hong)。它不仅是藏传佛教密宗的祈祷心语,而且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发声公法。唵表示佛部心,念此字时要身、语、意相应,与佛成为一体。嘛呢表示宝部心,是如意宝的意思,又叫“聚宝”。叭咪是莲花出泥不染,永远纯洁。哞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果,成就一切,普渡众生,最后达到佛的境界。藏传佛教密宗又将这六字真言视为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源。六字真言,一字一音,各有所属,针对人体相应的部位,从头到脚,层次分明。发音要柔和,可取中等发音,有时也可默念或小声念。一般发声时间长,效果就好。六字真言发声法从健身方面说,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法,同时也是开发人体特异功能的方法之一。所以藏民们往往不停口地念诵“六字大明”,即便在劳作之中,行路之时,时时抓紧时间念诵。

袈裟

袈裟是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是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袈裟的制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田地,故又称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袈裟的颜色在个佛教宗派诸律例中各有异论,一般都赞同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颜色为袈裟之如法色。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介绍,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

佛珠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佛珠种类名目繁多,就其使用方面来讲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类,其中持珠是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佩珠是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挂珠是挂在颈上的佛珠。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数目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如108颗意为断除108种烦恼,1008颗象征十界各有108种烦恼,54颗则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54个位次。另外还有42颗、36颗、27颗、21颗、18颗、14颗等都有各自的含义。佛珠的质料来源也异彩纷呈,无论是矿物还是植物都可制成佛珠,其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尊贵,《般若经》说七宝指的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等七种材料。

锡杖

锡杖是僧人携带的道具,以木为竿身,高与肩齐,竿顶上安有铁卷,上面安有铜环,摇动时锡锡作声,故名锡杖。旧时和尚在化斋时用锡杖击地出声请人出来,故又名声杖、鸣杖。锡杖出现于玄学盛行的东晋,最初的锡杖主要用于僧人行路、化斋或驱逐野兽害虫用等。后来的锡杖有了象征意义,如智杖象征着彰显圣智,德杖意为行功德本。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一面挥动锡杖,一面口唱梵呗。与最初的锡杖相比,加添各种装饰后,锡杖变得更为庄严,使用锡杖时不得以杖指人,不能在地上画字,更不得横置肩上。

木鱼

木鱼是外形酷似鱼头形状的一种木制乐器,最初用于宫廷音乐、昆曲以及民间音乐的演奏,后来敲木鱼诵经成了佛家的习惯。有关木鱼的最早记载见于唐代高僧怀海禅师所撰《敕修清规》之中:“木鱼,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情也。”因此,木鱼应是佛门僧侣所创制,有警示僧众昼夜不忘修行之意。僧众中流传的木鱼传说是这样的:远在汉朝时期,慈光大师去西天取经的归途中,乘船渡海忽遇风浪大作,一条恶鱼张着大口朝船扑来,船头上的经书被大鱼一口吞掉,经过一翻搏斗大鱼被杀死,大鱼身躯化为污水流入大海,只剩下鱼头摆在船头上。慈光师徒带着大鱼头返回佛寺,为了讨还经卷,每天敲打大鱼头口念“阿弥陀佛……”。日复一日,大鱼头被敲得粉碎,后来只好照着大鱼头的模样做了个木头的,天天敲打。

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他不同于其他宗教出于神意的约束,而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要求人行善。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包括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四种语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三种意业: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又称十善道。佛教还有其他的戒律,但大都是以五戒十善为基础,教徒如果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舍利子

同类推荐
  • 情殇之国殇

    情殇之国殇

    他上演着一世世,没有结局的爱情,在第六世、遇上命运使者.带着记忆.来到依沉大陆,发现自己居然成了亡国王子、正是冷兵器谢幕的时代,在这里.他又遇上了她、同然又是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由于依沉大陆,世界一战爆发、战争结束后,各大国纷纷休养生息.让他找到了时机,一举复辟帝国,在前世记忆的帮助下,二十年的努力,帝国成为这个大陆、第一军事强国、经济强国.然而这时,科学家证明了地球空心论、在地心世界里、他们发现了很多消失的种族.为了征服地下世界,他挑起第2次世界大战、由于开辟两面战场,最后丢失了地面上的领地,带着军队逃到地心世界,默默老死、可当他带着灵魂、来到命运使者面前、使者却告诉他‘神创造了人是为了看戏,你演的悲剧演得很好’
  • 三国征战系统

    三国征战系统

    宅男袁飞在玩三国游戏时穿越了,穿越到三国,成了袁术的嫡长子袁耀,恰逢袁术称帝,被曹操评为“冢中枯骨”难道自己理死期也不远了吗?在这个战乱不休,英雄豪杰辈出的年代,他却骄傲的笑道:武将?谋士?在召唤征战系统中,哥从来都不缺。李元霸怒斗吕布孙斌智斗郭嘉曹操你有虎豹骑、先登死士、大戟士、陷阵营刘备你有白马义从、西凉铁骑、无当飞军不怕!在孤的军神白起面前全都是土鸡瓦狗,不堪一击。携带征战系统的他,开始他的三国征战之旅
  •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

    中华帝国的脚步沉重而拖沓,而且,陷入了一个怪圈:从王朝初建的清明,到末期的腐朽,随后被不堪重压的农民起义推翻,而新的王朝又重复这样的轮回。我们的帝国,犹如意气风发的少年,在这样的轮回中逐日变为垂垂老者,巨大的身躯轰然倾倒于烟尘之中。在帝国的历史中,我们看到惊人的相似:制度的承袭、人物的脸谱化……每个中国人,在借《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图文本)》回望来时路之时,都将为我们的历史而欢呼、惊讶、愤怒,甚至于椎心泣血。《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图文本)》内容包括天下奇观兵马俑、帝王一怒天下秋、富丽堂皇阿房宫、孟姜女哭倒长城等等。
  • 汉末崛起

    汉末崛起

    难道,我要像历史的那个刘协一样,被曹操欺辱,成为大汉的亡国君?难道,我一定要按照历史的轨迹,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被迫禅位?难道,我保护不了自己的妻子儿女,还有被迫娶曹操的三个女儿,最终郁郁而终?.......刘协的心底一阵阵抽搐,“不,我要改变命运!”
  • 司马天下,第一女皇

    司马天下,第一女皇

    欲说司马昭之心,依笔者之见绝不在魏国倾权。纵观汉朝末年魏、蜀、吴的三国,无不是你歌唱罢我登场……琼芝看向皂角河清清的流水,感慨世道的艰难和坎坷。她要复仇。她司马天下的女皇。她鼓励自己:“琼芝啊,琼芝。凡尘须赌命,不惜瑕玉身。”“哎呀……”琼芝不小心将玉佩落进水中,玉佩上的乌龟居然活了!……………………………………………………………
热门推荐
  • 如果爱没有重量

    如果爱没有重量

    爱情的彷徨与追寻,原本的失落在十年之后失而复得,却因为时间我们不再能够承担得起……
  • 一生必读的智慧故事

    一生必读的智慧故事

    本书选编了三百多则古今中外的智慧故事,内容包括:“胆识:成就事业的基石”,“推理:由蛛丝马迹找到真相”,“发明:抓住一瞬间的灵感”,“反击:以其道治其身”等。
  • 大医成长实录

    大医成长实录

    穿越了怎么办?很好,看我大展身手斗垮本地女。重生了怎么办?很好,看我未卜先知复仇假闺蜜?什么,竟然每天早上醒来都是同一天?好吧,我选择死亡。此题会答,清华北大。
  • 快穿系统之病娇来袭

    快穿系统之病娇来袭

    乔贝贝同学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了,因为自己随口答应了系统,被系统抓去做任务了。一开始以为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后来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且看乔贝贝如何从最初的任务小白变成了一只‘心机胖’。
  • 穿越之魔女驭夫记

    穿越之魔女驭夫记

    她是国际组织的头目,为了他的爱人,也为了她义父的心血,甘愿以命相抵,一朝跳海,醒来却穿越到异世魔女身上,她仰天一吼,为毛她穿越就是一个人人喊打的魔女呀?从此欺吾者,让你想死死不成,辱我者,让你百倍还之。他,异世顶端之人,神族圣子,却遭小人陷害,被她所救……“娘子,时候不早了,我们要早点休息了!”某女很是无奈的看了看这太阳当空照的天,嘴角不禁抽了抽,这个家伙,真是什么都用上了!扶额,想拐我,先吃老娘一鞭……某男牛肉满面,呜呜呜……自古神魔之恋天地不容,然而,且看魔女与神之子如何突破禁域
  • 五族至尊

    五族至尊

    少年云星辰不幸丹田破碎,无法修炼。意外遇见神族至尊和魔帝二人之体,获魔神之体。从此神魔双修。创无上传奇,成五族至尊
  • 义战

    义战

    文斌和阿罪听到唤声,激动起来,跑到床边“我就知道你这混蛋会没事的”三人眼眶红润,要不是强忍着,眼泪就流出来了。“你们还想咒我死啊”明星看到二人没事,也是眼眶红润!“没事就好”阿罪忍不住,哭泣着。三人无言,抱在一起。眼泪滑在彼此的脸上……千言万语想跟对方诉说,可是又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虚弱一面,为自己担心。希望彼此都没事,这就是兄弟。
  • 咏寒之歌

    咏寒之歌

    无尽的宇宙,灿烂的星晨,时间永无止境的流淌着,看似永恒,不过刹那之间,浮生若梦,万般皆空,唯有真我,才是唯一!
  • 青青桐

    青青桐

    君王的专情从来都是女人的梦寐以求,也是女人嫉妒惆怅。当撕下虚伪的面具,感情只是权势与阴谋鲜血的擦拭巾,还能相信那年你在青青梧桐树下许下的诺言吗?
  • 觉悟美学:解读美的本质

    觉悟美学:解读美的本质

    本书内容包括人的本质作为美的本质、人的外化成为丑的本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真善美批判、从动物式享受到美感、觉悟之维与美感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