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东周开始
周幽王死后,申侯与各诸侯拥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因镐京惨遭犬戎兵火摧残,加之西方犬戎的威胁,无法再在此定都,周平王被迫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周王朝的政治中心东迁,因此周平王重建的周朝被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阶段,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前770)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为春秋时期,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结束。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到东周灭亡(前256)三十五年后的秦始皇元年(前221)为战国时期。
周郑交质
东周时期,周王室势力更弱,周天子不得不依靠各诸侯的支持才能维持。其中郑国是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执掌朝政的卿士,他们郑国仗着强大而在朝廷专横跋扈。周平王怕郑王权利过大,就想为人虢公为卿士。郑庄公因此质问周平王是否有虢公为卿这回事。畏惧郑国的势力,周平王矢口否认。郑庄公要求与周王室交换人质为信任。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这就是周王朝历史上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这件事充分表明周王室地位的衰落。
祝耽射周桓王
太子狐作为人质被宋到郑国之后,整日郁郁寡欢,没得到继承周天子的王位就死去。其子姬林即位,是为周桓王。周桓王认为父亲的早逝与郑庄公有莫大的关系,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罢免了他。郑庄公回到郑国后,大力发展郑国的势力,不把周桓王放在眼里,连续五年不去向周天子纳贡。周宣王大为恼火,亲自率领蔡、卫、陈三国军队讨伐郑庄公,不料却惨败,周宣王本人也被郑国大将祝耽射中。为了避免承担杀害天子的罪名,郑庄公却鸣金收兵。郑庄公派大臣祭足慰问天子,说是对自己士兵约束不严而令天子受惊,特来请罪。旁边的大臣也都帮着郑庄公说好话。周宣王还没来的及回答,祭足就向天子谢恩,带着礼物到兵营慰问。周郑之战就以祭足的“慰问”收场。从此周王室更被诸侯所轻。
春秋
周平王迁都洛邑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起来,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同时进行,周王只留有天下主人的虚名。因孔子修书《春秋》,后人就将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春秋(前770—前476)。春秋初期,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170余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于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十几个诸侯国凭借实力,依靠战争扩充领土,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春秋五霸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诸侯。齐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历代君主励精图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发展商业和手工业,齐国国力逐渐强大。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即位后,以管仲为相,全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大增,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然后齐国就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楚国服从后(前656),齐桓公的霸业发展到顶峰。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掉楚国北边几个小国,打败宋国,试图称霸中原。后败于晋,转而向东发展。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新即位的楚庄王锐意改革,国力更为强大。再次攻宋,晋人不敢去救,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楚,楚庄王称霸。
楚国逐鹿中原的同时,西部的晋国也不断发展,晋文公重耳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楚、宋之战中,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弭兵会盟后,中原战争减少,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有所动作。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大将,先伐楚,攻进楚都郢,又挥师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兵败被俘。阖闾因伤逝世,夫差即位。勾践求和,送给夫差珍宝、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继续向北挺进,大败齐军,成为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休养生息,积聚力量,终于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越王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管仲改革
管仲改革是齐国强大、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重要前提。管仲改革的目标是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主要内容有: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对外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此后国力大振。
“鹿之谋”
春秋时期,楚国产鹿。一天,管仲派了100多名商人到以高价购买楚国鹿,扬言:“齐桓公最喜欢鹿,无论多贵,都要大量购买,供齐桓公玩赏。”楚成王以为齐桓公玩物丧志,齐国很快就会王国,于是便发号施令,鼓励大家去捕鹿,卖给齐国商人。楚国百姓纷纷弃农捕鹿,后来连军队的士兵也偷偷上山捕鹿卖钱。一年后,楚国的百姓各个腰缠万贯。可是,楚国的大片良田却荒芜了。这时,管仲又下令各诸侯国不得将粮食送往楚国,楚国人饿死、逃荒者众多,民心、军心一片混乱。管仲见时机成熟,率大军向楚国发动攻势,楚国被征服。
老马识途
管仲随齐桓公北伐孤竹,在返回的路途经国一个叫迷谷的地方,只见平沙一片,无边无际,军队迷路了。眼看大军就要困死于此,管仲向齐桓公建议道:“马也许认得路。咱们挑几匹当地的老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块地方。”齐桓公点头答应。果然老马识途,大军在这几匹老马的带领下走出了迷谷。后来“老马识途”就引申为富于经验,能起指引作用的先导。
召陵之盟
春秋初年,楚国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向中原挺进,有与齐抗争的势头。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溃楚的盟国蔡国,并以楚不向周王室朝贡为由在楚国边境驻兵。楚国为避齐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也认识到两虎相争,双方都会有损失,就与楚国使者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召陵之盟”是管仲“尊王攘夷”政策的又一次胜利。此后,齐桓公的霸权地位更加稳固,霸业也发展到顶峰。
葵丘之盟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阻止戎狄、荆楚对中原侵犯和安定王室之后,于公元前651年邀请宋、卫、许、曹、鲁诸国君,在葵丘(今河南民权)会盟。盟约主要内容有:凡同盟诸侯都要和好,不要乱筑堤坝阻改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
贱土之盟
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军,五月,邀请诸侯于郑的贱土(今河南原阳)相会,并召周襄王在贱土朝见,行献楚俘之礼,周襄王命晋文公为诸侯之伯。其后,晋文公率齐、鲁、宋、蔡、郑、卫诸侯结盟。盟约规定结盟各国协力辅助王室,不得相互侵犯。这次会盟的主要意义就是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弭兵会盟
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的弭兵会盟是春秋弱国宋国在外交上的重大胜利。第一次弭兵会盟中,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盟会,目的是调停两国间的战争。会议约定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破坏协议者将遭到各国共征讨。之后长达数十年与会的十个国家没有发生战争。第二次弭兵会盟中,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宋国、邾国、滕国等14国使者在宋国的西门之外参加了盟会,鉴定“晋、楚之从交相见也”的盟约。弭兵会盟对春秋时期的割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春秋历史的进程。
“退避三舍”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受到迫害,流亡在外,后来逃到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作贵宾,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十分感激,对楚成王说:“如果我能回过的话,愿意和贵国和平相处,在两军相遇时,一定退避三舍。”(古时行军,每30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90里的意思。)公元前636年,流亡19年的公子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恰逢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像晋国求救,于是晋军和楚军在战场上相见了。楚军气势很盛,主动向晋军逼近,晋文公为了信守诺言,连续后撤。晋国一口气退了90里,到了城濮这个地方才停下来,并布置好作战的阵势。骄傲的楚军一位以为晋军害怕,就轻率得发动了进攻,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晋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确立了自己强大的地位。晋文公后来也成为中原有名的霸主。
“卧薪尝胆”的由来
吴国和越国是春秋后期长江下游崛起的两个国家,都想征服对方,因而发生过很多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公元494年,吴王夫差大举进攻越国,在会稽山上大败越军,越王勾践不想亡国,便向吴王请罪投降,表示他和夫人愿做吴王的臣仆和奴妾,夫差骄傲起来,不听谋臣的劝告,答应了勾践的要求。在吴国时期,勾践为夫差牵马、喂马,守墓;在夫差生病时,他甚至帮他尝粪便来辨别病情。三年以后,勾践因为取得了夫差的信任而被放回越国。勾践回国之后,立志雪耻,发愤图强。他每天晚上睡在柴堆上,并且在柴堆上面挂着一个苦胆,在每天早晨起床穿衣时,总要去舔一下苦胆,尝尝它的苦味。他一边卧薪尝胆,磨练他的意志,一边又在国内努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并且在太湖之中秘密训练军队。在此同时,他还把越国的两名美女西施与郑旦献给吴王,让夫差整天荒淫无度,沉醉于美色当中,不再理朝政。经过十年,越国集聚了雄厚的力量,终于转弱为强,打败了吴国。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多用来形容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便是这样一位贤君。楚庄王(前613—前590年在位)即位后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在位22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重用了苏从、伍参、孙叔敖、沈尹蒸,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前597年,于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订下城下之盟,并陆续迫使鲁、陈、宋、郑等国归依,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伍子胥一夜白发
楚平王荒淫无耻,见到儿子伍子胥未婚妻漂亮,便在娶亲时用调包计占为己有。随后以谋反之名在全国通缉伍子胥。伍子胥经过多次转折,最后逃到了昭关地面,渡过了长江,便是吴国了。行至傍晚,伍子胥在昭关附近碰见老医生东皋公。东皋公依照外面悬挂的缉拿图像,一眼便认出了伍子胥,可他表示同情他,叫伍子胥在自己的茅屋里面等着,自己找朋友救他。东皋公走后,伍子胥不能辨真伪,便在茅屋了急得团团乱转,想走,可人生地不熟,会更加危险;若不走,万一老人去告发他,就插翅难逃……就这样,他既恐又愁,等到东方发白了,老医生回头一看,一夜之间,伍子胥的头发、胡须竟然全都变白了!东皋公没有负伍子胥,找来了朋友皇甫讷,两人最后终于设计让伍子胥化装逃出了昭关。
伍子胥鞭尸雪耻
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逃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相谋夺王位。在伍子胥的帮助夏,公子光杀吴王僚,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吴王阖闾统治期间,任命伍子胥为大夫,处理吴国大事;同时封孙武为将军,整顿军事。吴国很快强大起来,先后兼并了多个小国。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带领伍子胥、孙武进攻楚国。经过多次的争战,吴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伍子胥回到自己的祖国,刨开楚平王的坟墓,用钢鞭不停地抽打他的尸体。抽完之后,伍子胥嚎啕大哭:“上天作证,我今天终于报了大仇!”
田单的火牛阵
战国时期,燕国进攻齐国,一连攻陷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随后又包围了莒城和即墨。这时,齐国的守将田单就派人散播这样的话:“我们最害怕的是燕国人割掉齐国俘虏的鼻子,这样的话,即墨城里的人就会人心涣散;我们还担心燕军挖掘我们的祖坟,侮辱我们的祖先,要是那样的话,齐国人一定会灰心丧气,失去斗志。”燕国将军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果然照着做了。即墨人看到燕军如此残忍,而且侮辱齐人的祖先,纷纷请战,决心以死抗战。另外,他还让即墨城里的财主用黄金收买燕国的将领,假装齐国要投降,请他们进城后保全自己的家人。燕国将领一见这么多的黄金,喜出望外,真以为即墨就要投降,更加放松了警惕。
看到时机已经成熟,田单开始行动了。一天晚上,他把城里的一千头牛集中起来,每头牛身上披着一条被子,上面画着大红大绿的图案,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油的芦苇。趁着黑夜,他们用火点燃牛尾上的芦苇,把火牛放出去。因为牛尾着了火,这些牛疼痛难忍,横冲直撞,五千名身穿奇异服装的士兵紧跟其后,向燕军的阵地冲去。燕军在黑夜里毫无防备,仓皇应战,他们看到一大批怪物向自己冲来,吓得魂飞魄散。齐国的将士随即冲上去,把燕军杀得七零八落。最终,燕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火牛阵”。
孙武三令五申
孙武带着《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吴王说觉得兵法还可以,但不知道能否合乎自己的军队。孙武就说可以试试看。吴王就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训练时,孙武将众女分成两队,由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宫姬当队长,然后解说步伐。解说完毕,令她们操练,可这些女兵要么不能依令行动,要么出错,活着干脆嘻嘻哈哈大笑。孙武已经三番五次告戒她们,可是毫无起效。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急忙求情,众女兵再也不敢儿戏了。后来人们就把孙武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申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向人告诫的意思。
范蠡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