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我们很冷静地去思维观察,释迦牟尼佛确确实实是具足圆满智慧,高度地爱惜,想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为他们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是佛教常讲的“救苦救难”,政治达不到,……武力也做不到,……经 济不能解决,……科学技术也不能解决,能够解决问题的只有教育,所以他全部舍弃的时候,他从事教育工作,而且从事一种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超越国籍的界限,超越种族的界限,超 越宗教的界限,像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只要你愿意来学,他是平等地教导,而且自己做榜样,做模范。说得到,他自己真正做到了,他做不到的,他绝对不说。所以他是我们最好的一个榜样,要用现在的 话给释迦牟尼佛定位,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从他从事的工作,我们可以说“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
——净空法师《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重视再建民族文化的重心
中国构成这样空前的国难(注:指日本侵华),乃由于民族心理之先失安定。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民族已失了文化的重心。我们知道民族生命的历程是取决于民族的历程;一个民族的生存,除了土地、 主权、人民以外,差不多以“文化”为主要因素,所以一个民族生命的开展,依靠于某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民族文化有了重心,民族生命就不至衰乱。中国自汉朝罢黜百家专崇儒术以来,周、孔的儒 家文化,差不多成为民族文化的重心;其他黄、老的道家文化,乃至墨、法、阴阳诸家文化,都附从在儒家文化的下面,或汇为道教;到了东汉,佛教由印度输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而入隋、唐, 佛教遂成为民间普遍的宗教信仰;然民族文化仍以儒家为主体,潜汇的道教文化及传来的佛教文化,虽已盛行于当时农工商社会,成为一种风尚,然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级,固仍以儒教为骨干也。历六 朝入隋、唐后,遂有儒、释、道三教区分鼎立,而释、道二教且有迁就儒家思想之趋势。赵宋以后,中国整个的民族,乃成为儒、道、佛三种文化的内分泌所渗透的民族,即所谓儒家文化,亦早受道、 释的影响,其中内容已不尽是儒家的本真,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因为装饰门面,仍认儒教为中国正宗,斥释、老为异端,其实思想本身已含有释、道的血分,所谓“理学”,就是外儒内释或外儒内道 的结晶体。清朝外族入治,仍依儒及释、道为文化重心,因为不如此,即不能安定下去。明末张、李之乱,清季洪、杨之变,都是不曾把握得此一民族文化重心的关系,以致立不住脚。然自五口通商以 来,中国渐成为与欧、美、亚各国间来往的一国,屡受屈辱以后,把从前那种鄙夷的看法,逐渐有羡慕模仿倾向。最初羡慕的在乎兵舰、枪炮,以为这是列强唯一的强处;从中日战争失败之后,更模仿 法、政、农、工各方面;庚子之后,遂把中国本有政教的重心丧失殆尽了。辛亥革命以后,构成政权更迭,军阀割据的局面。至民国七八年,发生新文化运动之思潮,同时更有俄国式之共产革命思想的 流传,社会现象皆陷入剧变状态。经上述重重改革变动之后,从前儒教为主的民族文化,已逐渐崩溃了!到了现在,急需再建一民族文化的重心。
——太虚法师《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和中国急需的一事》
心怀民生
佛之教训,富有改善人群生活之作用,而最精粹者当推八正道。佛说之八正道,乃依之观察人生宇宙真相而自由进化于至善之正当道路。如解释之,则有八义:
1.正见谓于现实之宇宙人生真相,有正确之见地,肃清远越于现实之一切迷谬,真知灼见,不复被其障蔽掏惑。此非改进教育而有最善之教育不为功,亦为教育所求达之目的也。
2.正欲(或正思维)欲非不善,有善、不善亦有非善不善。和合私心之贪嗔痴慢及邪见而起之欲,则谓之不善欲。和合正见及大公无私心(无贪嗔痴慢)而起之欲,则谓之善欲,亦谓之善欲,亦曰正欲 。欲为人生宇宙一切事业之发动及推进机,须绝灭其邪恶而导进于正善,不当一味压抑,使之萎缩。但如何谓之“善”?此当解释:有利益于现在未来自身及他身之心身活动,谓之善;反是有害于现在 未来自身及他身之心身活动谓之不善;有害于现在自身而有益于未来他身(他身指群众)者,谓之准善;有利益于现在自身而有损于未来他身者,谓之准不善;无何损害利益,或仅损害利益自身而无涉 现在未来他身之心身活动者,谓之非善不善。欲望之发动如此,故当辅于正见之观察,善则奋勉而为,不善则灭之不稍犹豫。如善不善未能身觉自决,则当考之现实真相,绳以正见而求解决,不可冒昧 从事。
3.正精进放逸、懈耽懒惰,最为人生进化于善之障碍,故必扑灭一切放逸、懈耽懒惰之习惯。得正见、正欲而择善固执后,当继之以勤勉奋发、勇往直前,譬如侠士与万人敌,大雄大力,不屈不挠。世 之以懒散闲逸为清高者,是孔子所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朽木而已。
4.正业(或正命)夫身安则道隆,欲得身安,必有正当资生事业之生活方法。此应根据现实之真相,不戕食其他动物以厚人生,但当用近代科学方法,发明利用一切无生物植物以为厚生之正业,由是而 得衣食住及交通卫生所需,即为此正业之果。
5.正语言语文字,为自心他心交通之利器,由此可收储他心(古今人类)一切知见情意于自心,亦可放射自心一切知见情意于他心(今后人类)。然有心者,各有其永续自觉之自由活动,不可强制,不 可侵犯;若强制侵犯之,必生反应而还以强制侵犯加于己。故于他人及人群,不可藉语言文字之利器以为悔弄欺罔,当为柔软质直、和悦真实之文语,是之谓正语。人之能和合为社会,基于人与人之信 用,而人与人之信用又在于正语;正语失则人群之社会分崩矣。
6.正行此谓人与之人群社会间所有正当行为,亦即人类立身处世之道德、政治、法律。据人各有心不可强制侵犯之原则,及自心他心可以感应交通之原则,人当自治亦当有公平之政治。此“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公平原则)之公平政治,谓之正行。
7.正念念者,谓习熟明见而忆念之也。根据正见所知宇宙人生真相而习熟明记之,且于起欲及精进与营业发语动行之间,时时忆念而不忘失,不令流于错误,是谓正念。
8.正定定谓心力集中,亦谓心一于境。坚固安定,不流荡于唯神论等邪僻迷谬之见,而能专心于现实之真相,是谓心力集中。于现实真相洞明契应而无复丝毫违越,是谓心一于境。颜回之“三月不违仁 近之”,而究竟则唯佛陀矣。
此中正见、正念、正定,皆为教育。然小学至大学教育,应注重于正见,而正念、正定则当由年长后自修之。如佛之净土法门等,亦修正念、正定之一种法门耳。正业则为经济,正语、正行则为政治。 教育、政治、经济,为人生社会之三要素;正欲、正精进则为发动推进此三要素而完成人生之自由、社会之进化者也。世人诚能于此佛说之八正道,了然有契于心,奉以为教育、政治、经济之最高准则 ,则人群生活未有不日进于善良者。值此争杀不安之时代,敬以贡献于愿求人类和年幸福者!
——太虚法师《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
去私戒懒,为公服劳
“在国民痼疾通病下,当先去私戒懒,才能赶上人程;从佛教机关团体中,实习为公服劳,方可养成僧格”。此二语,乃言现阶段之一般国民,在其日常生活中,多勤于自私,懒于为公。此非国民之良 好现象,而是国民之痼疾通病,亟应疗治之者也。其治之方法如何?曰:“去私戒懒,为公服劳”而已。
国民之通病,即是:勤自私,懒为公。故须从去私下戒懒,从为公下服劳。此通病除去,则可成为一个完全之人。
僧本是和合众,不是散漫无条理无组织者,此即是机关团体;故须从此中实习为公服劳,才能养成僧格。此是最浅的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假使这最浅的去私为公都不能做到,则不能做人,更不能做出 家人了。出家人之为公服劳,须在教团中实行之。不过“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八字,若在佛法的意义上说,还不仅止于此。
第一,众生所求,在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最简便完善的方法,就是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平常有句俗话说:“人不为私,谁肯早起?”所以为公则无人肯动,必须鞭策之而行。然人生有不可避免的公众 事,若在驱策下才肯去做,则自生忧恼;设法躲避,结果又受人加以鞭策,其苦更甚矣!大概为公的人都能安然忍耐,自不觉其苦。为私的人,除一己之外,余皆敌人,个个碍其私行,常时设法躲避作 伪等,因起忧愁,故便成苦。若能养成为公习惯,勤于为公则心中光明坦白,愈多做而愈感快乐。古人云:“为善最乐”,即是这个意思。到了佛菩萨的地位,则是真实去私,专为众生;在形式上虽有 时受苦,然以众生之安乐为乐,其内心中也就领受无限的快乐了。去私而变为公,勤于为公而去为公之懒,自然能得很大的快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者是也。菩萨的心境,三千大千世界 无一芥子许非舍身命之处,故能得最大安慰。此即能究竟离苦得乐之最简便完善的方法。
第二,平常人说离恶成善,转恶为善,或为善得乐,作恶得苦。在因上说转恶成善,则明显地可以知道:能为公去私,则种种恶法,如十不善及二十六随烦恼等诸恶皆去。贪、嗔、痴皆由自私而生,懒 惰、放逸皆大随烦恼。故能去私戒懒,余诸烦恼支流自然断除了。为公服劳,则慈悲、不害、无贪心等各种善行,皆自然地能够成就。能勤劳,则精进、不放逸、行舍等皆能具足。此或从去私上成功, 或从为公上成功。转恶为善,从浅近的行为上说:凡为私的种种行为皆是恶,凡去私为公的种种行为皆是善。其余之善恶定义很难确定,此八字则为极明显之定义。故欲转恶为善,“去私为公”即是最 切要之办法。
第三,破愚成智,最切要者亦在此。如一念为私,则成各种自私自利,只见小我。由我生执,使我永久独一,便成私蔽。为私则不顾他人,愚痴心深,智慧则被其障蔽。人之心性,原是灵觉光明的,现 在之所以不灵觉光明,即是为私所弊故。心性的灵觉失去,则成为愚痴颠倒。为私弊时则不知为公,勤于为私则痴上加痴。为己所欲,更增愚痴,如是转辗增上,愚痴益厚。能反转过来,勤于为公,则 自然能生光明。所谓“私成弊,公生明”者,即是这个道理。为公则私弊不起,心性本具的灵觉光明,即能自然发现灵明的智慧来。有的人,虽不读书,不多从别人闻学,而以坦白为公的心理去做公务 ,心地自然光辉,智慧清明。有些人读书虽少,而能实践力行为公的,在灵觉光明中,却成就了很好的智慧。佛法中的小乘,不及菩萨,以虽已去私,尚不能积极为公。依四弘誓愿来讲,菩萨因为要度 无量众生,故须断一切烦恼,学无量法门。因学无量法门,断一切烦恼,自然地就生起大智慧,成无上佛果。若不肯度众生,也就不肯多学,故亦不能发大智慧。勤求多学,如牛吃草,变成白乳。若只 为自私而求多学,则唯增其私,如毒蛇吃草,变成毒汁。是故要想生大智慧,当依此“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八个字去行。果能实行,不但可以成个好人,而且可以成菩萨,成佛。
佛法中说有出离心,无我心,大悲心,三者缺一不可。有出离心,无无我心,则不能出离三界;缺大悲心,则不能成佛。欲圆具此三种心,也不离此八字。戒懒服劳,即是出离向上的精进心;向上而不 是为公,则不能出离,修来修去,都还是不离我执故。能弃私为公,则能成就无我心,断我执,生起无我定慧。彻底的弃私为公服劳,亦即是大悲心,断法我执,成就二空般若的智慧。在去私上再加戒 懒服劳,圆满大觉的智慧,精进的为公,自然同大菩萨、诸佛一样了。
平常说菩萨度生,为自己未满者上求;到了佛果位,则是无为而为,己无所求,而尽未来际化度众生。其私已完全去尽,为公服劳已完全成熟,即去私为公至于究竟了。故此八字,切近则做人,远者出 离三界,由菩萨而成佛。从浅至深,从粗至细,彻上彻下,一切皆由此八字中生起来!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