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何加以善用,需靠大家的智慧。人人若能以心理环保、生理环保及大地环保的观念面对生活,社会将永远是富足的,生活也会是永远幸福、快乐!
——证严法师《做大地的园丁──环保地球》
报恩社会
金缕曲
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
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
——弘一法师
报社会恩:以人类生活上衣、食、注行的需要,不但是依赖现代的社会人群,且有藉于前辈遗留下来的业绩。故我们一日的生存,皆赖上至千古,下至全球的力量供给,故须知报社会恩,即众生恩。人 生在世界,不是个人的存在,由要报社会的恩,才有所谓仁爱之德也。
报国家恩:因为我们虽由父母的生育,社会的扶助,但倘有天灾、猛兽的侵害,或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等等欺压,演成内匪、外寇的人祸,就要有国家的组织,以有秩序的协力保障全国人民的安全, 换言之,即由国家政治、法律、军警维持人民的安宁。故应知报国家的恩,人人爱国,先办国家的公共事业而后治其私业。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书》
佛教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为了报恩的动机。所以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怀疑他的国家 意识。
佛陀释迦世尊,成道之后,经常在外游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国迦毗罗卫,但当他晚年时代,舍卫国的青年国君琉璃大王,为了报复迦毗罗卫国在他少年时代给他的侮辱,便发动大军,誓言消灭迦毗罗 卫的释迦种族。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个人在琉璃王的军队必定经过的道中,坐于一棵枯树之下,任由烈日曝晒。琉璃王见了便问佛陀,何以不坐在有叶的树荫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亲族之荫 故胜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见品之二)
就这样,琉璃王进军了三次,三次都见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所以也撤退了三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这是释迦种族的共业,也是无法挽救的定业,虽然同情与惋惜,也是爱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进军 时,佛陀才放弃了挽救故国厄运的努力。
在中国佛教史上,比如玄奘大师出国之后,曾为中国的文化在印度留下了辉煌的成果,虽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国的怀抱;法显大师在锡兰时,有人供养他一面中国的白绢扇子 ,他在异地见到了祖国的东西,竟然激动得“泪下满目”,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怀,实在也是佛教精神的流露。
在唐朝的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因为国库的财政贫乏,就有神会大师出来,帮助郭子仪,大事筹募,以“香火钱”所得,接济当时的军需,终于平定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师,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对国民革命,也曾付出了许多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佛教界“信佛不忘爱国”,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上马杀贼,下马念佛”,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可歌可泣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若从佛教的理想社会而言,佛教决不是褊狭的帝国主义者,而是彻底的无政府主义或世界大同主义,乃至是无限的宇宙大同胞主义,因为他爱全人类乃至爱一切的众生。可是,民族主义乃是达到 一宇宙大同胞主义的基础,若要达成这一目的,必先要从热爱他的国家民族做起,否则便无从生根。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信仰是社会的向心力
人类的生存,不是单独存在的;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是要其他人们来互助的,单独一个人,是不会生存的。以此,人类生来就是社会性的,不过他的组织各有不同罢了。社会的构成,大概有二 :一、是要分离的,偌大的复杂的社会,须有分部的组织;这各部的作用,是各称其职,各尽其能。二、是要总合的,社会的复杂作用,在现象上看起来是各不相关似的,此团体不和彼团体相关,彼机 关不和此机关相干;其实一个人也有他的集中点,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有他的集中点,不然是绝对不能安宁的。这两种作用,是构成社会的原则。其供给人类之要求者,首为理智的作用 ,理智是离心力的;所以,还要有一种热烈坚定的情绪,使之分而仍集,这是向心力的,能把社会摄而不散。如行星绕日,具有离向二力,乃能不即不离而运行无已;社会有离心力与向心力,亦复如此 。使社会能充分发展其离心力之作用,当然是科学的贡献;然使社会更有其向心力之作用者,则是宗教之贡献。这种向心的力量,使社会不涣散、不溃裂、不争斗,这是当然要藉于宗教的。
现代人类的物质生活,虽然很进步,然而人类的社会常现有一种不安宁的状态。这种现象的产生,由于离心力过分的发达,而向心力不与并驾齐驱。以致如现代人类的社会关系:人各为其人,国各为其 国,团体各为其团体,阶级各为其阶级;因互相矛盾而起种种战争。我观察近日世界各种情形,同趋向这种状态,尤其是在近世纪来的欧洲方面。世界虽然很交通,然而因社会的离心力大发展的缘故, 所以依然没有一致的趋向为永久和平的基础,而潜伏着很多不安的危险和痛苦。今日世界一般有知识的人们,大家都说:世界大同,无非想造成人类和平安乐的社会。可是,有的人愈走愈远。但是如何 能达到这种的理想呢?这是要宗教家负责贡献给人类社会以新的向心力,使向心力与离心力有同样的发展,才有达到世界大同、人类和乐的一天。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书》
宗教的本质和它在过去社会所发生的作用虽然已有定论,而几千年来保存在宗教里面的先哲的各种经验与智慧,还是值得重视和发掘的。特别是在佛教里面,关于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认识论、心理分 析等方面的问题,都有相当丰富的资料,可供思想家们参考。它和我国文化各方面发生关系的史料,当然也应该整理与研究,以备历史学家的咨询。我想,别的宗教里面,一定也同样有许多宝贵的资料 ,可以发掘。此外,从宗教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上,还可以发现人类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如果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探索下去,也可以使真理的内容更加丰富。
——巨赞法师《更好地发扬优良文化传统》
人类的生活运作就是一部经济史
人在世间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资生物用,此中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所谓“一钱逼死英雄汉”,可见金钱对人的重要。甚至人类从蛮荒时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 业,乃至到了现在的资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因此,人类的生活运作,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
经济强盛,必定带动国力;经济萧条,人民出国都会被人瞧不起。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乃至政治清明、外交顺利、军事强盛、教育提升,都会带来国家的强盛壮大,所以每一个国家不只是个人生存要 向“钱”看,国家的发展也莫不向“钱”看齐。因而国际间有所谓“经济高峰会议”、“世界联合贸易组织”、“国际关贸协定”等,无非都是希望共谋经济发展、稳定国计民生,让举世人类都能安定 生活。
佛教也非常重视经济,主张发展净财、善财,甚至推广开来还有智慧财。佛教对财富的看法,非常重视均富、共有、施他、利济。佛陀当初实施僧侣托钵乞食制度,主要是因为他对财富的观念,主张“ 储财于信众”,让僧侣藉托钵时,信徒布施饮食,僧侣施与教化,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佛教重视有形的财富,也重视无形的财富;重视外在的财富,也重视内心的财富;重视现在的财富,也重视未来的财富。佛教把财富从前世到今生、来世,看成是一体连贯的;财富不能只看一时,要看 各种因缘关系,所以人在开发自己的财富之余,更要创造全民的财富;唯有本着“同体共生”的观念,共创一个均富的社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定生活。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国 与国之间更要本着互惠的精神,彼此互助合作,唯有互助才能共谋人类的福祉,共创世界的和平。
——星云法师《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
教化和引导是很有意义的事
佛教是宗教,但与一般神教,是不相同的。他不只是要你信仰,而更要你修学,所以信佛也称为“学佛”。佛教是着重修学的,所以确实地说,佛教是一种教育。佛所教的是什么?要我们学些什么?最 主要的是:“戒学”、“定学”、“慧学”——“三学”。佛教的“三学”,与一般所说的德育、体育、智育——“三育”,大意相通,这是有人比对研究过的。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称为“学人” ;到了修学完成,也就是毕业了,就称为“无学”。特别是,佛被称为“天人师”,“导师”;而信佛学佛的,自称为“佛弟子”。弟子中,有小学的“声闻弟子”,大学的“菩萨弟子”。依在家出家 ,男女等来分别,就有优婆塞等“七众弟子”。可见佛与信众的关系,是老师与弟子,而不是神教那样的主人与仆人。我想,说佛教是教育,把“佛教与教育”作为论题来讲,是不应该看做牵强附会的 !
从广义来说,“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说”,可说一切良善的知识,德性,技能,都总摄于佛的教育范围内。如从佛陀施教的重心来说,最深彻而圆满的佛教,应该是“觉”的教育。佛的意义是觉 者,是圆满彻悟宇宙人生的真意义,而到达究极无上者的尊称。佛的教育,不外乎本着自己圆满的觉悟内容,适应众生的根机,来教育大家,引导大家来修学,同登正觉成佛的地步。所以佛教是先觉觉 后觉的觉的教育。如随俗而用一般的术语来说,那可说,佛教是最圆满的完人教育。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成佛就是人格的究竟完成,太虚大师是这样 明确地表达了佛教的真意义-…
佛教的重心,是觉化的完人教育;方法是实践教育;传习的科目是五明;这都已在上面概略的说到。现在,再从从事教育事业来说,佛教的说法,开示以及著作;或者佛教的文艺、音乐;经典的收藏、 流通、翻译,这都是教育文化的活动。但作为佛教的教育活动,是不应该局限于此的。在经中,佛陀不断地赞叹“法施”。法是真理、德行、良善的学说,以及礼俗。换言之,法是合法(合理性)的一 切世出世间善法。佛弟子修学此法,又与人为善而宣扬此法,就是法施。法施可分为二类:一、“出世法施”,如内明的弘扬传授;二、“世间法施”,如声明、因明等的教授。世间法施,就是世间的 一般教育。从前,维摩诘长者,“入诸学塾,诱发童蒙”,便是大乘学者从事一般教育的实例。这不应看做纯世间的,在大乘的真俗无碍中,这是大乘的共世间学,为大乘法的一分,为导入大乘的基矗 所以,从事这一般的教育事业,不应看做适应时代,附属于佛教的,而应作为佛教自身的重要内容而努力!
佛称这些为“法施”,是最有意义!因为布施是有功德的,努力于世出世法的教化,无论是个人或教团,都是有功德的。但真正的如法布施,是出于与人同乐,为人拔苦的同情,这是无条件的施与,而 不是为了果报,或者为了现生的功利。所以从事世出世法的教育,不但不应为自身的名闻利养着想,也不应为教团的扩张着想。为了正法,为了利益人类,而发心勇进的去做。这才是佛教的教育,佛教 教育工作者的精神。
——印顺法师《妙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