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佛教徒、善男信女们,听到了佛法的教导,就要好好地赚钱、好好地会用钱;那不但你一人有福,大家都跟着你有福,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跟着你有福报。“一人有庆,兆民咸赖”喔!一人成佛,不 要说成佛,其实只要有佛的思想,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你的福慧了,更何况你将来必有成佛之时,那更能福荫一切众生。恭喜你!成佛后你就拥有福慧二足尊了。
——妙莲法师《护国护仁》
如果我们拥有财富而无理财之道,那么,十分的财富或许只能发挥一分的作用,甚至使我们为其所害。如何合理地支配我们的财富呢?佛陀也在经典中为我们作了具体的指导。
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另一方 面为自己耕耘福田。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投资,而我们能从中收获的,决不是有限的财富所能比拟的。
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只有将财富当做“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会上的每个 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那么,人间就会充满温暖,许多社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味享用财富,福报总会有耗尽的一天,也就不再属于我们所有;一味地积蓄财富,也未必就能属于我们所有,因为货币会贬值,股票会下跌,银行会倒闭,即使将财产紧紧地锁在保险柜中,又能有几 分保险系数?所以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就像播下的种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会为我们带来百倍、千倍、甚至千万倍的收获。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既是收获者,也是播种者。只有不断地播种和耕耘,才能使我们“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也才能为当下的人生和未来的解脱积累足够的资粮。
——济群法师《佛教财富观》
别忘了经常“打扫”我们的身心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弘一法师
我们的身心无时无刻不在活动,在种种的活动之中,难免产生种种的烦恼病患。佛经上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就已说明了要消除业障,就必须根治我们身心的污垢,而医治的方法 ,就是净化。
平时我们的衣服穿脏了,要洗净才能再穿。我们每日沐浴洗澡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洗涤身上的垢物。因此,在先天上,我们早就具备“清洁”的知能,知道转净是什么样的状况,这些天赋都是与生俱有 的。但是并非人人对“净化”的功夫都有相当的了解,例如有人洗起衣物便能洁白如新,有的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洗不清藏污纳垢的死角,这是由于对人生的明朗度不够,不能照见本来面目的缘 故。
佛教谈到身心净化的方法,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念佛、看经、作福等都是好方法,其中以“念佛”最为方便实在,也是最为直接的途径。谈到净化身心,以般若智能来照破无明烦恼固然是可行之法,用 慈悲心可以净化身心,发愿心也可以净化身心,乃至修行苦练都可以达到身心净化的目的。而在种种的修持法门中,却以“念佛”最为简易便捷,而且三根普被人人可行。
“念佛”一般说来就是念“阿弥陀佛”。一早起来,心如朗朗晴空一尘不染,逢人一声阿弥陀佛,正是象征“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积极精神。有客人来访,为了表示欢迎,也念一声阿弥陀佛,无形中给 对方“宾至如归”的亲切。客人要告辞了,一声阿弥陀佛,代表道别和离情;有人馈赠厚礼,不知道用什么话来感激对方,一声阿弥陀佛,表达了无限谢意。看见有人不小心跌倒了,前去扶助也称念一 声阿弥陀佛,表示真诚的关怀,真是功德无量。
这声阿弥陀佛可以代表诸多的感激、招呼、爱护等意思。不过阿弥陀佛并非事到临头才挂在口上,而是平时养成习惯,随机称念。常有念佛的习惯,久而久之,自然就能潜移默化了。“临时抱佛脚”, 不但于事无补,根本就已蔑视阿弥陀佛的至高崇圣和念佛的本来道理。例如时下一般莘莘学子受困于升学压力,平时贪玩把书本束之高阁,直到考试临头了才猛啃书,求佛菩萨保佑,结果不但成绩未尽 理想,身心也同时萎靡不振了。这就是“临时抱佛脚”徒劳无功的道理。如果能把读书列为日常生活的一环,正如平时的行住坐卧一样的生活化,自然就能安全进入轨道,顺利完成求学过程。而念佛也 同此道理,一定要平时称念,把念佛生活化、习惯化、平实化。
有些人不相信念佛的力量,觉得“阿弥陀佛”才四个字,哪里可能包括了恻隐、感激、关怀、亲切、正义等深意,甚至也能消灾延寿,增福添慧,真是不可思议。其实这是确切不虚的道理。有个信徒礼 请法师到他家里诵经做佛事,法师开口就诵念阿弥陀佛。这个人听了,在一旁瞪眼睛说道:
“喂!老和尚,请你来诵经消灾,你怎么三句不离阿弥陀佛呢1
法师不语,兀自反复地称念不绝。
“喂!阿弥陀佛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法师被他这么一问,突然出其不备地骂了他一句:“混蛋1这个人莫名甚妙地被骂,心里很不是滋味,卷起袖子,一付来势汹汹的样子,很不服气地道:
“你是个出家人,怎么可以出口伤人呢?”
法师哈哈大笑说:
“哈!混蛋才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了,阿弥陀佛四个字,怎么没有力量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念佛的意义与利益,有些人夜间走路害怕神鬼,步步惊魂胆战心惊的,便会唱起歌来壮胆,有了歌声陪伴,走在暗路上自然就不怕幢幢的鬼影了。连歌声都有如此力量,何况是称念阿弥 陀佛的洪名圣号呢?为什么称念阿弥陀佛有如此大的力量呢?阿弥陀佛四个字,照中国的语意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无量光象征阿弥陀佛在空间上,如同丽日普照无远弗届,光芒四射恒常不变 ,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慈悲也是绵延不绝,所度的众生更是无涯无际;无量寿代表阿弥陀佛在时间上,生命亘古常新,不生不灭。宇宙万物唯一超越时空局限的“阿弥陀佛”,就是真理本身。唯有阿弥 陀佛四个字,才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演讲集(第三集)》
追求快乐,取之有道
人由于有私心,对于世间上的一切,总是贪得无厌,认为钱财越多越好,名位愈高愈得意,物质享受愈丰富愈舒适。有的人贪求过多,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甚至铤而走险,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攫取, 而误蹈法网。虽然人要完全去除私心私欲是很困难的事,但是追求快乐,取之有道,要以合理的方法去追求,才不会自己灭亡。
传说道教的吕洞宾,有一次到人世间来游化,看到一个小孩子站立在路旁哭泣,吕仙祖于是上前问他说:
“小朋友,你在哭什么呀?”
小孩子伤心地回答说:
“老公公,我母亲生病了,我没有钱替她买药,因此心里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吕洞宾一听,心想:这人间我几十年不曾来了,想不到这里的民风变得如此的敦厚纯朴,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懂得要孝顺父母,要替母亲治玻于是非常感动地对小孩子说:
“让我来成全你的孝心吧1说毕,立刻竖起手指头,点着路旁的一块石头。说也奇怪,那块石头,经吕洞宾一指,马上变成闪亮发光的黄金。吕洞宾拿起黄金送给小孩子,但是小孩子却摇头说:
“我不要。”
吕洞宾听了,更加的惊呀,心想:这世间的人们实在太善良了,我给他黄金,竟然不要。于是无限怜爱地问说:
“小朋友,黄金你不要,那么,你究竟要什么呢?”
“我要你那一根手指头。”小孩子坚定地回答。
“你要手指头做什么用呢?”吕洞宾奇怪地反问。
“你送我一块黄金,虽然价值很高,但是总有用完的时候,如果你把手指头送给我,没有钱时,我可以随时点石成金,花用无荆”
吕洞宾一听,大失所望,觉得众生的贪心实在太大了,连稚童的纯洁心灵,都被财利熏染了。贪欲牵引我们堕落的力量之大、缠盖我们清净本性之强,可见一斑。
有一位腰缠万贯的佛教徒,悭吝贪婪。有一天请来一位师父,为他诵经消灾,以求得更多的钱财。这位师父拿起铃子摇一摇,敲一敲引磬,便说:
“南无远方菩萨摩诃萨,请你保佑他发财吧1
信徒一听,怎么是远方的菩萨,就问师父说:
“师父!你念错了1
“我哪里念错了?”师父迷惑地回答。
“你为什么不找近处的菩萨,而要找远方的菩萨呢?”
师父终于坦白地说了:
“我坦白告诉你吧!因为像你这种为富不仁,吝啬不舍的人,近处的菩萨早已看得清楚,即使请求他们来帮助你,也不肯降临坛场,所以只好求远方的菩萨,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你的为人呀1
当然这只是一则警世的笑话,在哈哈一笑之余,不可忽视它所包含的深意,这则故事警策我们不可过分贪求,贪求越多,反而失去越多,连慈悲的诸佛菩萨也爱莫能助。
人生在世,有许多痛苦烦恼,信仰佛教,乃是为了解脱痛苦,求得大安乐。但是有些人信仰了佛教之后,痛苦仍然有加无减,原因是无法将佛法的妙谛运用于生活之中,佛法和生活分开。更有些人以为 信奉了佛教,就可以免除一切的苦厄,超脱生老病死的折磨,当佛教无法满足他对于人生不合理的要求时,甚至对佛教的信仰产生动遥这种建立于贪求之上的宗教信仰,是经不起考验的廉价信仰。有的 人本来是虔诚的佛教徒,茹素奉佛,精进不已,但是一旦亲人骨肉患病去世,反而怪佛菩萨没有加被保佑,别的人家没有宗教信仰,一家幸福美满。而我一家信佛虔诚,却倍尝悲欢离合的苦汁,这样的 宗教还值得信仰吗?因此而生起怨恨心,转而毁谤佛教。这种人是不了解佛法的根本大意、三法印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觉知诸行本来无常的圣谛,彻悟有生必有灭的缘起法,生死对我们而言,就不再 是烦恼了。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老妇人死了可爱的儿子,每天悲伤难过,以泪洗面。当她伤心欲绝的时候,忽然想起世上唯一可以帮助她救活孩子的是佛陀,老妇人如获一线光明,满怀希望地去拜访佛陀。 老妇人见了慈悲的佛陀,彷佛溺水的人找到舟筏一样,长跪哀求地说:
“佛陀!听说你是人世间神通广大的慈父,能够帮助众生解决一切困难。我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不幸死了,请求您救活他。如果您救活了我的孩子,我将成为您的弟子,护持佛教。如果您救不活我的孩 子,我就不信仰您的教义1
佛陀听了老妇人无理的要求之后,不但不以为忤,并且慈祥地对她说:
“世间上有一种药草,叫做吉祥草,如果你能找到一棵,给你的孩子食用,一定能够起死回生。”
老妇人听说世上还有奇异的灵草,可以救活自己的孩子,迫不急待地追问说:
“请问佛陀,哪里有吉祥草呢?”
“这种吉祥草,生长在没有死过人的人家之中,你赶快去找吧1佛陀指示她。
老妇人于是昼夜奔忙,挨家挨户叩求吉祥草,但走遍邻里异国,没有一户人家不曾死过人,老妇人陷入绝望痛苦的深渊之中,蓦地觉悟到:死亡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害怕死亡,并不因此而能免于死亡。 吾人面对死亡时,重要的是如何从无常的事相之中,积极地去把握现在的每一刻,而追求永恒的生命!
从上面种种的例子,可以知道过分的贪娶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 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心、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除了贪心之外,嗔恚也是障碍幸福的绊脚石。遗憾的是,在今日的社会里,一般人总是责人严、待己宽,别人对待他,有九十九分的好处,而有一分不能满足他的希求,就生起怨恨心,而忘却九十九分 的恩泽。一个嗔恨心重的人,容易迁怒于人,和别人起冲突。佛经上说:“嗔火能烧一切功德林”,嗔恚就像烈火一样,能把过去种种的功绩,焚燃殆荆有时候多年友谊深厚的至交好友,往往为了一些 芝麻事引起冲突,反目成仇,而断绝了来往。有的人由于爱情不如意,妒火中烧,甚至杀害自己曾经深爱的人。愤怒的火把,小则燃灼自己,大可毁灭整个世界。有时候两个人争吵起来,有的人以为声 势大、凶狠的是胜利者,其实刚好相反。怒气愈大的人,胸中的怒火尚未烧到对方之前,已经先把自己烧得遍体鳞伤,因此《四十二章经》上有段美妙的譬喻说:“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一个人仰着头向天空吐痰,污秽的痰不但不会染污洁净的蓝天,只有堕落于自己的脸上;又好比逆着风播撒灰尘,结果尘土撒不到对方,反而飞集至自己的身上来 ,害人反而害己。
普通的百货公司,总是以时常面带笑容,为训练工作人员的第一要务。世间上最难看的脸孔是生气的脸孔。愤怒的脸孔,如同严霜之覆盖大地,生长不出佳禾。因此我们要经常保持内心的平和,带着亲 切的微笑,以柔软的言语接待他人,不嗔恨、不迁怒,把慈悲欢喜布施给他们,化暴戾为祥和,解纷争为友好。所谓“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是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我们如何追求人生的幸福呢?不要在物欲的贪求上,做无理的要求,应该从知足中去感恩、从喜舍奉献上去获得。我们怎样建立快乐的生活?不轻易乱发脾气、嗔恨别人,要长养慈悲心,以祥和而安天 下。如此社会才能富足进步,人生才能幸福快乐。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演讲集》
安心定志,随机应变
一、经商与学佛之心理
我虽未曾作商,而知凡在本乡或海外经商者,其心理大都是在求得发财,所谓将本求利是也。学佛之心理,亦在求得发财,但非经商者仅图金银财宝、衣食房产等之获得,而在求得功德法财──禅定、 神通、福德、智慧等──以为无穷之受用耳。两者之内容虽不同,而其希望在求得发财之心理,则一也。再表以明之:
甲、经商者所求之财——金银财宝等——肉体的一部分有限之财;
乙、学佛者所求之财──禅定、神通、福德、智慧等──肉体及非肉体的无限之财。
商人求财之用途,或为个人生活,或为家庭生活,或为社会公益,或为世界公益等;学佛者求功德法财之用途,小乘用以自度,大乘用以自度度人,而以佛法度尽众生,齐成佛道为目的,此示两者之大 较也。
二、经商与学佛之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