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实质及其特征
新经济政策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内容,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以自由买卖;第二,对商业实行自由贸易的原则,国家在宏观上调节商品和货币流通;第三,对国有企业实行物质利益原则,扩大经营自主权;第四,对私营企业,实行工业企业非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经营小企业,把已经收归国有的中小企业发送给或租借给企业主,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同时,吸引外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为了更好地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列宁采取了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合营制、代购代销制等几种具体形式。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计划经济退回到商品经济,通过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走一条迂回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闯出了新路子。列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如果共产党员能够用别人的手段建设经济,而自己向资产阶级学习,使资产阶级要走共产党员要走的道路,那我们就能管理这种经济。”(《列宁全集》第43卷,第96页)列宁利用“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征:其一,以市场为取向。新经济政策从最初实施粮食税时承认商品交换,到进一步承认在工农国家监督调节之下的自由贸易。其二,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改变了前一时期力图建立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做法,通过租赁、租让、下放等办法,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其三,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取决于共产党的领导。其四,改革过分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3.新经济政策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为经济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而且使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看法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一,新经济政策理论揭示了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苏维埃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政策的失败,引起了俄共布尔什维克和列宁的反思。他们通过对失败原因的客观分析,思想获得了飞跃,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理论。列宁明确地阐明,像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俄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可以采用“冲击”、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过渡到社会主义,它必须采取“改良的”、逐渐的、审慎迂回一系列特殊过渡办法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这个新论断,实际上揭示了不发达国家必须通过迂回曲折道路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基本规律。
第二,新经济政策理论找到了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同农村经济相结合的途径。俄共布尔什维克和列宁通过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后期工农联盟濒临破产的教训,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要建立起工业和农业正常的经济关系,就必须保留和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把活跃商业工作提到“中心环节”地位,强调不发达国家只有利用商业和市场等中间环节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指出这条道路虽然更加迂回曲折,但是更加适合不发达国家国情,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同农村经济的结合,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新经济政策理论为不发达国家指明了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一国家资本主义。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列宁设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设想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但是未能实现,于是强行实现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一切企业国有化。这种国有化措施既没有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也未能摆脱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这时,列宁指出,“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41卷,第217页)。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列宁关于过渡时期所有制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发展生产力,列宁精辟地论证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作用、目的和实现形式等等。他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和调节的,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关于苏维埃策略的报告提纲》,《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41页)。认为只要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控制了大工业和运输业,国家资本主义对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列宁还阐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实现形式——租让制、租借制、合营公司等等。他特别强调在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组织中,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应该向资产阶级的专家学习,对他们实行高薪,令其在国家监督下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国有企业。
第四,新经济政策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对于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当代中国,民营经济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给私有财产以切实有效保护,民营企业家就会小富即安,就会失去继续前进、继续做大的动力,甚至会进行挥霍性地消费。因而,有效保护私有财产就显得相当迫切,它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效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可以使民营企业家安下心来做大企业。另一方面,无论从民营经济的发展、国企改革方面,还是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方面,清晰的产权制度的确立都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因而切实保护私有财产权在中国现阶段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当代中国,保护私有财产权,更深的意义是在创造和保护投资环境。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人才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取决于她拥有多少资源和资本,而是取决于她能吸引到多少资源和资本。如果我们不能给私有财产以切实保护,它们就会流向相对安全的地方。
三、毛泽东建国初期对利用资本主义的设想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同志,建国之初对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曾有许多设想,并将一些设想付诸实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的这些设想和探索对于我们今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和谐进步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时我国的经济是多元的,有国有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成分。新民主主义的任务是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因素,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做准备。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绝对统治优势。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作了艰辛的探索,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66年6月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是毛泽东积极探索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亲自领导了各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思想非常活跃,非常注意倾听实践的呼声。这一时期虽然产生了大跃进那样严重的失误,但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许多理论建树,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后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思想是毛泽东在艰辛探索过程中的一个认识阶段。既然是探索,就会有可能产生两种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另一个是不太正确的或错误的发展趋向。
毛泽东关于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恢复国民经济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我们今天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他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建立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毛泽东率先对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适当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主张,突破了马克思列宁所设想和所实践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这些都是毛泽东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思想财富。同时,毛泽东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设想和探索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如资本家拿出定息可以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变,可以在消灭资本主义之后,又搞资本主义等等。而他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的一些正确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今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判断资本主义历史属性的思想武器,具体地说,生产力标准是判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否最终完结的尺度。从实践看,由于长期以来资本主义自我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溶性。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具备相应的历史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普及程度与无产阶级队伍的状况。从历史看,中国不是多了一个资本主义,而是多了一个帝国主义和一个封建主义,而要解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问题,就必须连带解决两者之间的“桥梁”——买办,即官僚资产阶级。新中国成立前后,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因而,一般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从来不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会制度而言,对于中国革命这样一个“大量小生产”——小生产的汪洋大海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不失其存在意义。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对于扩大就业、创造财富、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改善生活、促进稳定都是起历史积极作用的。
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里,我们也仅将非公有制经济当成是一个补充成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体系的转轨、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并将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发挥特殊作用。
四、邓小平利用外资、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的理论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其中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论述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倡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地位与作用等问题有过系统而精辟的分析,形成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
1.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中国的现实国情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必须冲破旧体制的影响和过去“一大二公”等一些“左”的做法,大力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因为个体与私营经济本身就是我国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的存在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利于调动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也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例如,关于安徽一个私营企业“傻子瓜子”的争论,邓小平的态度非常鲜明。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1992年,邓小平再一次提到:“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一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