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8000000007

第7章 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2)

在延安整风时期,曾出现过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式对待党内被怀疑有问题的同志,混淆了敌我,造成严重危害。针对这种对党内矛盾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毛泽东提出了对待党内矛盾要采取“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式,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方式。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提出了全国团结统一的问题。他明确指出:“我国的六亿人民正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地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强调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团结时,指出我们的社会存在两类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采取对敌人专政的办法来解决;另一类矛盾,则是国家大量存在的矛盾,就是人民内部矛盾。这类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方法。他又重提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式去解决,而且对这一公式又作了解释。他说,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这是毛泽东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我国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论断。但是,可悲的是,为时不久则出现了反右斗争扩大化,混淆了敌我,以残酷斗争的方式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实践出现了分离。然而,毛泽东关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却具有长远的指导性。

(4)提出用辩证统一观协调经济社会的各种关系

他在1956年4月25日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其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对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论断。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分析当时中国国内各方面矛盾和国际关系的典范。提出十大关系和解决这十大矛盾的正确方法,目的在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增强社会的巨大活力。

他在讲完了十大关系后,最后特别指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5)提出以阶层与阶级的合作实现统一战线

毛泽东自从事革命斗争以来,在确定革命主力和打击对象的同时,就认为革命阶级和中间阶级或阶层有一些共同利益和目标,有合作的可能。所以,他经常强调建立同盟军的问题。在1925年他就提出,“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段”,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则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了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他说:“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在1949年民主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时,他提出了各阶级各阶层的合作问题,主张建立联合政府。他指出中国革命是全民族人民大众的革命,除了帝国主义者、封建主义者、官僚资产阶级分子、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外,其余的一切人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建立一个广泛和巩固的革命统一战线,这个战线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互相监督”的方针。他还分析了“长期合作,互相监督”的原因,认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党派愿意从事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又指出互相监督不是只有共产党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了民主党派的监督对共产党“更有:益”。

(6)提出学术领域各学派并存艺术领域各风格并争

毛泽东在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坚持阶级斗争。新中国建立后他领导了“反胡风运动”,批判胡适唯心主义运动,批判俞平伯红学唯心主义,还批判了《清官秘史》、《武训传》等戏剧。经过这些批判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鸦雀无声的局面,这时毛泽东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指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不把它看成香花,反而看成毒草。他举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例,这些划时代的科学发现最初被认为是错误的东西,加以打击。因此他断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这里提出的“双百方针”和“两个自由”的观点,虽然在当时并未真正贯彻,但是这一方针本身是正确的,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在今天讲构建和谐社会时,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和谐,这一方针的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7)提出理想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观

毛泽东认为人类虽然数千年处在阶级对抗的不和谐社会,但人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他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吸收了中国历代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观的有益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理想和谐社会观。

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时,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描述了阶级、政党和国家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图景。他说:

人到老年就要死亡,党也是这样。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渐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走到更高级的人类社会。

这一没有阶级、政党和国家机器的社会才是“人类进步的远景”,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共产党人应努力工作,创设条件,使阶级、国家权力和政党自然地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到大同领域”。这里说的大同领域就指共产主义。他批评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但没有找到达到大同社会的路,而共产党人真正找到了这条路。

建国后,毛泽东对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力劳动的差别一直采取逐步缩小的态度。他曾提出知识分子劳动化,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工农兵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以此来消除或缩小“三大差别”。在分配领域,毛泽东主张由按劳分配逐步向按需分配过渡,认为“八级工资制”是资产阶级法权。毛泽东曾设想通过公社这种形式,实现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理想。他认为未来我国的乡村中将有“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民警等等”。其实,毛泽东描述的这种共产主义的和谐农村,今天看来并不新奇,许多农村都已实现了毛泽东所说的这些条件。但在1958年讲这些话就超前了。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目标,毛泽东主张要加强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在对敌人的专政时期,对人民内部必须建立和谐的同志关系。他说:“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3.以科学态度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社会观

毛泽东的社会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征。今天我们学习和领会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和理论,一方面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认识这些思想理论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社会思想理论。

(1)毛泽东的社会观具有当时的历史特征

从国际背景看,毛泽东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时代,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进入以美苏对抗为特征的冷战时代。从国内背景看,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面对的是“三大敌人”,经历了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巩固政权和建立社会制度的任务。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毛泽东所处的是充满矛盾的不和谐社会。因而,当时毛泽东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开展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用革命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把社会矛盾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两类。对对抗性矛盾,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不能采取“仁政”,必须采取专政的方式。在人民内部他又反复强调统一战线,强调团结,强调求同存异。当然;在坚持阶级斗争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对阶级斗争形势的过分估计,混淆了人民与敌人的界限,扩大了打击面。尤其在社会观上,对社会稳定的一面看得淡漠,而把社会动乱看成常规,认为“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从而发动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包括“文化大革命”。我们只有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才理解毛泽东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从而吸取历史教训,树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2)联系当前现实发扬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

毛泽东在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既考虑到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战略,又考虑到在人民内部加强团结,在无产阶级和同盟军之间建立统一战线。尽管他过多地强调了社会阶级斗争的对抗性,曾导致了严重后果,但他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也强调社会安定团结和协调统一。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我们要充分发扬毛泽东关于社会和谐的重要理论和观点,把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

毛泽东关于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论断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论存在什么矛盾和问题,都要把团结作为出发点,寻求各方面利益的一致性,消除差异和分歧,这是实现人民内部各利益群体间和谐关系的根本途径。但人民内部仍然存在着正确与错误的是非之分,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个人主义、利已主义、拜金主义这些不良倾向都在腐蚀着社会肌体。所以,在人民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清是非是完全必要的。目前,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放弃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对社会的不健康现象和落后现象听之任之,任其蔓延,这就完全违背了毛泽东关于在人民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在人民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本身不是目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实现团结统一。我们必须发扬毛泽东关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作风,将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毛泽东关于在学术领域开展百家争鸣,在文化领域倡导百花齐放的方针,至今仍然是我们推动科学和文化发展的指导原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寻求各学派、各风格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就是要集科学文化界各阶层人的智慧和知识,来进行学术和文化的创造。“双百”方针正是促进学术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正确方针。目前,我们的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精品,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文艺形式单调,选材千篇一律,艺术质量平庸现象依然存在。这一切表明,百花齐放的局面还需要进一步开辟。在学术界,教条主义和文牍主义习气严重,互相抄袭和粗制滥造的著作、文章比比皆是,学术争鸣的风气仍然没有完全形成。由此可见,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贯彻“双百”方针,是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毛泽东关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相互监督的重要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共产党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需要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有效合作,为了提高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必须有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既要有人民群众的监督,又要有舆论的监督,特别是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毛泽东关于处理人民内部各种关系的论断,是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各族人民团结的思想理论武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指南。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毛泽东的社会观

毛泽东当时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对社会对立和社会和谐的问题都有重要论断。由于国际国内历史条件的变化,他的有些论断和当前的现实已经不相适应了。特别是关于事物只有一分为二无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关于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关于党内存在资产阶级的思想,这些观点在理论上已经失去了指导性。因此,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认真对待毛泽东社会观的某些不适应和过时的部分。毛泽东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正确论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发挥,同时,又要着力进行发展,使毛泽东的和谐社会观更加焕发出现实生命力。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发展,在继承毛泽东科学社会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我们在贯彻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时,要继续发展毛泽东的科学社会观。

二、邓小平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的国情特点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纠正和发展了毛泽东时期探索的历史遗产,断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同类推荐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是国家间的信息传递,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开始对传播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注意。国际传播空间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分哪些层次?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传播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哪些特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的国际传播史该如何认识?《国际传播史》从国际、国家和媒体的不同角度对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颇具可读性与启发性。《国际传播史》由刘笑盈和何兰主编。
  •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本书作者通过列举不同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传统性格。作者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
  •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班级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班级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班级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班级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准的提高,大众对媒介越来越接近,越来越依赖,媒介作为社会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对女性群体的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的女性认为传媒在自己的生活中有重要位置。据调研,中国女性中每天花在电视传媒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占80%以上,大众传媒已成为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媒介传播与女性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可割舍的联系,媒介的传播对女性的生活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仍处于较低地位,在与媒介的关系中,女性也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加拿大也不例外,部分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或政治利益的需要,往往存在着忽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包括女性。
热门推荐
  • 重生邪神夺爱记
  • tfboys之那年雨季的我们

    tfboys之那年雨季的我们

    九月的到临,我还没准备好若相识朋友,我会不会太冷也许这辈子我不配有朋友……——舒子涵
  • 绝世仙尊

    绝世仙尊

    太古仙界,仙之所道,如鱼跃龙门,成即尊,败则灭,生死自握!渺渺仙途难进,仙魔阻挡,举步维艰,唯有不屈意志,逆乱之心,方可成就绝世仙尊!
  • 月桂下的约定

    月桂下的约定

    少女沈檬汐从小就是一个骄傲,毒舌,好胜的人,但即使这样,就因为她那漂亮的脸,爱慕者多得不能再多了!可因为一个身份,她的骄傲一扫而空,剩下的只有伤心绝望......但不管怎样,她还是会振作的!
  • 骄傲小仙女:邪王你走开

    骄傲小仙女:邪王你走开

    她,是世界上傲娇腹黑大佬,一朝穿越成废材,你说我是废材对吧?老娘特喵直接打的你连妈都不认识你说我是没玄力对吧?睁大你们的狗眼看看,劳资是魔舞双修你们说我好欺负是吧?老娘分分钟让你和太阳肩并肩她腹黑至极,却败在某邪王手里......他一朵朵的掐死了某女的桃花,某女抱怨道:你......你把我的美男都扔了,我怎么办啊!!!!(绝世宠文唔......)
  • 幽冥玄天诀

    幽冥玄天诀

    误入异界,却扯入无端仇杀;获得神功,却仅剩三年寿命;傲视九天,却只是阴谋开端,且看任长风如何改变宿命,逆转乾坤!
  • 至尊红颜:太古邪妃惹桃花
  • 心中的故乡

    心中的故乡

    为了谋生,跟随打工大军南下二十余载,碾转多地,对故乡充满深深的眷恋,每每回忆起童年往事,思乡的愁绪便难下眉头。
  • TFBOYS倾尽我的一切来爱你

    TFBOYS倾尽我的一切来爱你

    你是谁?TFBOYS?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你,只属于我!!!
  • 秦帝烽烟

    秦帝烽烟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历史,不知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几多风云人物。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时代,人们应该何去何从?百家争鸣,诸侯变法到秦统天下,灿烂辉煌!话说时间错乱,所有人处在一个时间、空间又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七国争雄,又会变的如何。或许就有这样一个地方,战国名将圣人齐聚一堂,又会出现怎样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