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与否,不仅关系到农村小康生活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和竞争的进程中面临着不仅要壮大自身实力,还要肩负起支持“三农”发展的历史重任。本文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近年出现的一些支农特色淡化、贷款投向非农化、贷款垒大户导致信用社资金风险加大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农村信用社只有扎根农村,立足三农,坚定支农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规避风险,求得生存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支农”中存在的资金紧张、资金使用“农转非”现象突出、贷款不合理、人员素质低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如何把握农村信用社业务工作的立足点和侧重点,提出了如何积极筹措资金、调整信贷方向和结构,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有效支持“三农”发展的合理做法和建议,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快速发展和政府满意的“三赢”局面。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信社支农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肩负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要壮大自身实力,增强金融市场竞争力的双重重担。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活跃直接关系着农信社的发展。与近年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出现了一些支农特色淡化、贷款投向非农化的倾向。如何把握农村信用社业务工作的立足点和侧重点,有效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金融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支农是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生存和发展之本
1.服务于“三农”是合作金融的本质和国务院的要求
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机构,本质特征是社员人股、社员民主管理和主要为社员提供信贷、结算服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必须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这也是国务院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决定和要求。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需要农信社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十五”规划的实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作为为农村提供信贷、结算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点多面广,机构遍布各乡镇,灵活优惠,贴近农民,是分散的农户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农信社为农村和各种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也有效抵制了高利贷等民间非法信贷,传达贯彻了惠民的金融方针和政策。
3.金融体制改革和WTO的加入为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合作基金会、互助储金会等社会金融组织和金融“三乱”得到清理整顿,农村金融市场得以净化,金融秩序明显好转,同时在加人wTO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的冲击下调整经营策略,收缩战线,压缩营业网点,将业务退出乡村,主要集中到城市和较大的城镇,这些都为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从而可将业务领域和生存空间不断扩大。
4.金融支农可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支农贷款对象为农户,农户作为最基本的核算单位,产权清晰,信用约束力强,在信贷操作上易于考察、审查和落实责任;农户贷款一般额小面广,风险分散,可有效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改变将有限资金投向城镇大户造成运转不灵、效益低下、亏损增加、风险过度集中的局面;另外,支农贷款的循环发放,使农户意识到要想以后继续得到生产资金,必须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提高了农民还贷的积极性。欠发达地区农信社也只有坚定支农方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才能有一个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宽松环境,求得稳定发展,把营业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
二、欠发达地区农信社“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1.农信社支农资金紧张
(1)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业务规模小,结算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低,粗放经营,管理混乱,造成贷款质量低,形成资产损失,再加上行社“脱钩”时形成的两呆贷款清收难度大,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于现代生产投入大,新型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大的特点。
(2)增资扩股难。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机构,需要大量社员人股,而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种种原因,增资扩股十分困难。①农村信用社淡化了服务“三农”的意识,农民借钱既要介绍人、担保人,又要抵押物,手续繁琐,而且贷款额度低。②农民只了解农村信用社是管理贷款的,不知道它是由农民人股、社员民主管理的合作金融机构。③股民贷款优先的政策得不到真正体现,利率优惠更难落实。④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全由其主任、副主任和工作人员组成,经营管理并未体现民主管理,而由主任、副主任说了算,股民不能行使自己的权利,甚至连股金都控制不了,更没有股金分红的现象。
(3)吸收储蓄存款难。近年,由于农村经济持续低迷,农民手头资金紧张,再加上存款利息低,农民对征收利息税不了解,不愿存款;同时还要同邮政储蓄机构展开竞争,使储蓄存款少,派生能力低。
2.发展经营偏离合作制原则,资金使用“农转非”现象突出
原则上,农信社由农村社员入股,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发展阵地在农村,服务对象为“三农”,但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管理人员意识差,不是想办法为农村社员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在资金投入上不是为了解决农村社员的生产资金需求,而是盲目与商业银行争市场,争客户,不少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了城镇非农大户,这种合作金融商业化的行为,使合作金融脱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加上贷款手续繁琐,内控制度松散,违法经营,严重挫伤了农民对农信社的感情。
3.支农贷款不合理
(1)支农贷款利率高,农民负担重。基层农信社执行的利率,多是在法定利率基础上上浮50%,国家“浮动幅度适当优惠”的利率政策体现不出来。
(2)期限不合理,时效性差。许多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和用人上的不当,信贷人员不了解农业生产周期,使农民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支农贷款,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也不适应,造成还款困难,增加了罚息支出。
(3)申请贷款手续繁杂,期限长,农民不适应。大多农村信用社农民办一笔贷款需四五层审查和审批,要跑三到五个部门,且数额越大手续越繁杂,申请期限也越长,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4)贷款扣息情况严重。部分农村信用社违法违规操作,农民在贷款时,以扣贷款利息备付金为由,事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强占了农民的合法使用资金,使农民实际使用的资金少于账面资金,遭受不白损失。
4.人员素质低,抓不准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人是事业的决定因素,当前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从业人员对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和方针不了解,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存在着贬低“三农”的意识,不能从长远利益着想,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有市场潜力的“综合农业”、“商品农业”上,抓不住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找不准金融支持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对法律法规不了解,经济纠纷不能合理解决,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人员素质低,对农信社发展不够关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怕得罪人,对社内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听之任之,尤其对侵害股民权益的行为熟视无睹,不能真正起到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作用,从而也使“扩股”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