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有效支农。促进农信社和“三农”的可持续发展
1.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壮大支农实力
(1)盘活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全体职工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行“一把手”盘活负责制,确定收贷目标,责任到人,收贷和工资、奖金挂钩,定期考核兑现,加大收贷力度,针对不同类别的不良贷款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盘活:对第一类不良贷款户同意偿还本息的,要给予定位支持;对第二类不良贷款户,其生产经营运转正常的,要落实还款计划,实行新贷与旧贷挂钩;对第三类不良贷款户,其资产处于变化当中的,先内部协调,后诉诸法律,保全信用社资产;对第四类不良贷款户要采取抢救性措施,坚决用法律手段维护信用社的合法权益。
(2)扩股增资。扩股增资是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要求,只有壮大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三农”。①深入宣传,充分公开入股程序。社领导和工作人员变坐着等待人股为主动上门争取人股,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讲政策,明道理,让农民知道除了取得股金分红外,还可取得信贷和信息支持方面的优先、优惠条件;还可联合乡镇政府,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激发农民和社员的参股热情。②清理历史股金,拓宽增资渠道。在落实历史股权,补发红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增股渠道,不仅要吸收农民、个人和社内员工人股,还要重点吸收私营个体户和乡镇企业人股。③领导带头参股,落实股民权益。领导要高度重视,解决好服务问题,不遗余力地兑现贷款优先,利息优惠,手续简便,股金分红,按交易量返还利润和优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内容,还要带头参股,调动农民兄弟和社员群众走进信用社大家庭的积极性。
(3)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一方面要改善经营环境,增加电子化服务功能,实现全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计算机联网,实现储蓄存款通存通兑,解决资金异地划拨、结算问题,解决农民资金的流动;另一方面要通过以贷引存的办法,想办法培养一批有发展后劲的储源,使借贷关系逐步发展为互惠互利、互相依存的关系。
2.调整支农方向,开拓信贷领域
既然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就必须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当地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贷款实行“五个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干群关系相结合,与本地区发展相结合,与支持产业基地相结合,与广辟储源相结合;“三个优先”:对股民、农业结构调整和高科技农业贷款优先;“一个优惠”:对股民贷款利息优惠,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1)重点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据国家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产业政策,重点支持有潜力和技术保障的,无污染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订单农业。一是加大支持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新技术农业生产基地,大力推行科教兴农,促进农产品升级代换的技术创新和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支持农民由单一农业向多种种植、特种养殖及高效多元化农业发展,走高效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培植起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经营格局,解决大量农产品未能加工增值和农户经营规模小,积累和投入能力低,信息不灵,经验不足,势单力薄风险大,进入市场比较困难的问题。
(2)支持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以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一是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支持农民打井、修渠、蓄水等水利设施的建设,支持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农民的稳定收入。二是支持农村电力、交通、饮水、广播电视和通讯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基地和销售网络,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支持兴办合作医疗、文化娱乐事业和农村建材、商业发展,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为实现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创造条件。三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发展住房信贷,支持农民建房和购置耐用消费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1)坚持合作制原则,规范服务方向,完成贷款从垒大户向千家万户的转变,由城镇向农村转变,由重工向重农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支持“三农”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2)加快信贷管理制度和金融服务工具的创新。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和农业生产周期,选准信贷支持点,探索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简便易行的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手续,缩短申请期限,适当降低贷款利息上浮幅度,杜绝扣息等违法违纪现象,体现对农民的适当倾斜和优惠,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①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此种贷款方式立足于全体农户,它贷款额小,发放面广,主要针对普通农户在粮棉油等农作物生产资金的不足。在一定限额内,农户自愿申请,并经信用社和村委会联合成立的评议小组评议通过,发给农户“贷款证”,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农户可凭此证随时到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使农民无需担保就能方便快捷地得到信用贷款。②推行大额农贷支农卡。此种方式侧重于农业种养大户,贷款额大,发放面小。针对近年种粮大户和其他种养大户的日趋增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允许达到一定种养规模的农户申请“大额农贷支农信用卡”,信用社核定持卡人年度贷款额度,一次性办理担保借贷协议,农户根据生产经营需求,凭支农卡和本人身份证、私章,在核定额度和期限内,取得贷款,促使农业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转化。③实行农户联保贷款。此种贷款方式额度大,发放面广,信贷资金安全,适应近年出现的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业和效益农业所需资金的不足。规定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联保小组的成员均可取得贷款,在某一成员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时,其他成员户共同承担该户所欠贷款的全部本息,从而充分发挥贷款户与贷款户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制约作用,从而拓展新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客户群,使农信社立于不败之地。
(3)开展中间业务,更好地服务于“三农”。①积极争取代理业务。农信社可积极争取代理发行、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代办农村保险,代收电话费、水电费、养路费、学杂费,代发工资,代订报刊等业务,深入农村服务领域,为“三农”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在服务中增加非利息收入。②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业务。信息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媒介,对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发家致富有重要意义。农信社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咨询队伍,发挥其点多,腿长,联系面广,信息灵通,有农村人才的优势,围绕农村发展结合金融业务,向农民提供有关的市场信息服务,为农民在产、供、销方面牵线搭桥,克服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生产的盲目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谋求良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以人为本,抓好内部建设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培训体制,加快现有人员存量的“盘活”。根据自身人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培训重点,加大培训投人,完善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使每一个职工成为“熟业务、懂法规、善分析、会监督”的合格金融人才。另一方面要推动人事制度和劳资制度的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员工收入与业务直接挂钩,用严格的制度去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增强信用社的市场开拓能力。
总之,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必须扎根农村,坚定支农方向,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市场为导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完善服务功能,建立信用等级认定制度,健全内控机制,在服务“三农”中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信用社发展、农民受惠和政府满意的“三赢”局面。
参考资料:
刘岩、仲晓天:《合作金融制度的分析》,《金融时报》2002年第5期。
张功平:《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西安金融》2002年第3期。
梁小燕:《农村信用合作社现状及发展问题的思考》,《甘肃金融》2003年度。
杜晓山:《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步骤》,《合作金融报》200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