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过激的情绪变化所造成的身体损伤作过细致的研究,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认为不同情绪会损伤不同的脏器。例如(肝)在志为怒,怒伤肝……(心)在志为喜,喜伤心……(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肺)在志为忧,忧伤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以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变化特点来说明人的精神因素与人体内脏的关系。精神受过度刺激就会影响人的体质,引起机体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紊乱,从而导致体质衰退,疾病发生。
4.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惯及饮食因素。
《内经》认为,从人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对人进行分析,将人分为"五公大人"和"布衣匹夫"(或称众庶、百姓)两类人。指出,五公大人乃是血食膏粱之君,其人骄恣从欲轻人,好逸恶劳,不作而食,晦淫劳烦,戕伐肝肾,其身体柔脆,肌肉柔弱,血气悍利;匹夫之士则以菽藿为食,多忧劳。
饮食对体质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谈到东方鱼盐之地,其民食鱼而嗜成,其病多为痈疡;西方沙石之地,其民华食而脂肥,故其病多生于内;北方天地闭藏之域,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其病多脏寒生满病;南方阳之所盛处,其民嗜酸食,其病多挛痹;中央其地平以湿,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等。这些都描述了饮食因素对人的体质和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因此,饮食给养是人类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泉源。但以适量为宜。如果过饥过饱,频食生冷不洁之物,若饥而不食,营养亏乏,均可影响体质。《内经》还指出,注意调和饮食五味,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便骨气精强了。其它如嗜酒、嗜茶太过,均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
5.气候、地理环境因素。
《内经》指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以及"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就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健身之道。
《内经》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天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日:‘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意思是说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平原地区的人多短寿。因为"高者气寒",植物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寿命也就长;"下者气热",植物生长较快,寿命就相应短促。说明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的影响,形成了某些特殊的体质。
6.疾病因素。
疾病可以改变人的体质。如久病之后,常使体质变弱。古人认为元气是人体根本之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又名真气,真气即正气。正气与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相似。正气具有去除邪气,保护机体的作用。邪气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正气既能去除外邪,也能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这与现代科学认为的免疫系统有防御、自稳、监视三大功能是一致的。因此,正气强,机体免疫功能便正常,人体则健康;反之,正气虚,机体免疫功能减退,人体则多病。
7.健身养生因素。
东汉末年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治濡汗出,因上香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隋唐孙思邈主张人的体质强弱应从"养胎"做起。
《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龄,度百岁乃去。"这说明古人十分重视养生健身之道,认为锻炼身体可改变和增强人的体质。
《内经》指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意思是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不仅不会致病,而且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但劳累过度,超过体力负担,或安逸过度,不从事体力活动,以及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均可影响人体的健康。
我们的先辈从人的社会历史条件,地理气候条件,生活习惯,职业差别,智愚、品德、性格、气质、勇怯、能力、性别、年龄、脏腑、禀赋、肤色、肥瘦、体型、身高、身心健康状况等方面对人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在现代体质研究中仍不失其为主要方法。它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我们重视体质研究的同志应该珍视古人对于人的体质进行综合性研究所取得的历史成果,以资借鉴。
增强体质的途径
影响体质的因素十分复杂,许多学者从不同人种、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年龄的比较来阐明体质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寻求增强体质的途径。当前除较普遍地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开展研究之外,还有从地球纬度高低、气压大小、海拔高度、生活习性等的地域体质论;有从气象环境、太阳系的磁场和黑子影响的天体体质学。这些大范畴的研究领域,对研究个体或群体的体质起着推动和借鉴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什么条件、什么环境,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个体和群体,影响体质水平最为重要与最为现实的有三大要素,即:遗传、营养、体力活动。除以上三要素之外,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良好的心理因素、良好的环境对体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遗传、先天环境与优生
遗传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属性,人类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认识到先天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遗传因素,因而采取种种办法,主动改善遗传素质,创造良好的先天条件,促进体质水平向优良扩展。认识的深入,实践的积累,渐渐地形成了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的优生学说。1883年,英国的生物学家高尔顿首先提出了优生学,其意思是指遗传健康,通俗的说法是"生育健美的孩子"。根据高尔顿的原意,我们理解为:人类可以控制自己,改善和减少影响体质和智力的不良因素,生育健康的、体力和智力好的孩子,以保障一代代人及民族整体的优良素质。1960年,美国学者斯特恩又把优生学分为两类,以预防控制为手段防止有遗传病和先天性缺陷的个体产生的"消极优生"和促进体力和智力向优良扩展的"积极优生"。前者对改善个体体质和健康具有现实的意义,而后者对于促进民族体质增长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已经知道的单基因、多基因和染色体的遗传病达3000余种,如不作人为预防加以控制,遗传病将在人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遗传病一旦在下一代身上发生,将会对个人、家庭、社会带来遗憾和悲剧。19世纪鼎盛时期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本人是携有x连锁隐性遗传病源者,共生有4子5女,一个叫利波尔得的儿子患有血友病,青年时逝世;她的5个女儿和外孙女分别嫁给德国皇帝、俄罗斯沙皇、西班牙国王等王室,凡和英女皇有血缘关系的4代共37个子孙中,竟有10多个患有血友病。在欧洲,与英国女皇维多利亚有血缘关系的几个皇族,陷入了无法摆脱的遗传病的恐惧之中,从此人们对遗传病有了新的认识。
积极优生是人类把握自己,改善遗传条件的主动行为,对促进个体体质的提高和民族整体体质水准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胎儿期和体质
体质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胎儿的先天母体影响不可忽视。胎儿的生长发育全靠母体供养,营养直接关系到胎儿的发育,所以孕妇一天摄入的营养量比一般人要多、质量要高,以使妊娠期间保全母体的体质,也要保证胎儿正常健全的发育。调查统计证明,孕妇缺乏营养,生下的孩子约有1/3智力落后,有一半体力健康欠佳。孕妇的营养也要根据胎儿发育情况合理地补充。怀孕4个月之内,胎儿发育的进展还较慢,向母体吸取的营养有限,孕妇应摄人易于吸收消化、富含蛋白质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同时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进食次数适当增加。5个月之后,胎儿发育明显加快,相对地向母体索取的养料也增加,这时除给予足够的富于蛋白质的食物和高热量饮食之外,适当地增加食物数量和补充钙、磷、铁等含量丰富的食物,以保证胎儿充分的发育。
对于孕妇用药要特别注意,因为不少药物对胎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得可致畸、残。孕妇也应锻炼身体,提高特殊生理变化的健康和体质条件,以避免因患病用药致使子女发生不幸。
孕妇还可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刺激胎儿各部位的发育。
三、关于生育人的体质
我国不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口增长速度也是很快的,1949年全国人口为5.4亿,1985年为10.45亿,1990年达11.58亿。我国人口太多,给教育、环境、资源、就业等带来诸多的问题。
按国际习惯,将15岁~64岁的人群作为创造财富的人,我国在11.58亿的人口中,创造财富的人约占66%。如果根据我国现行的就业和退休制度,创造财富的人限定在男性为18岁~59岁,女性为18岁~54岁,那么只占总人数的55%左右,其中属于生育年龄者不足总人口的30%。只有一半的人创造财富养活全部人口,不足1/3的人既要为社会创造财富,又要养育儿女,特别是育龄人的体力和精力负担会更重。如果解决不好,将影响育龄人的体质,从而导致生育质量的下降。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是必然的趋势,为减轻创造财富人及育龄人的负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关键是控制人口出生率。这对改善遗传素质、提高民族体质有重要意义。
四、关于远距离择偶和体质
人类由乱婚进步为族外专一配偶,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认识到近亲生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且近距离的通婚也会给人类的体质带来消极的因素。
我国战国时期就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不是指远缘、远距的同姓)。说明古人对近亲、近距的通婚对子女体质的影响已有了认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体质强健的民族,是开放的国家。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英国发生了变革,国力的强盛,殖民势力的扩张,推动了欧洲大陆和世界性的繁荣,为远缘婚配提供了机遇。美国的移民政策不仅促使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优化了人口的素质。我国沿海地区人口体质总体水平较高,可能与人员流动、远缘婚配较多有关。由于远距通婚,生育子女具有较好的遗传基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提高国人的体质水平,需要开发内地资源,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国家应制定沿海东部人口向内地迁移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文化层次较高人口向内地流动,从而促进这些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
远距离婚配是有利于经济文化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可提高人口总体素质。
五、营养
人类为维持生命与健康,每天必须摄入一定数量的食物,这些食物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并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饮食不仅供给他们生命活动、从事学习和体力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而且要满足他们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以及增强抵抗疾病和周围不良因素的能力,促进机体质量的提高。所以有人说:“生命首先在于营养。"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迅速成长发育的阶段,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足够的各种营养,尤其是足够的热量和优质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作为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保证同化过程超过异化和分解过程使之获得充分的发育。
大脑和智力对营养的需求更为重要。从胎儿至出生一二岁,如果营养不良,将会严重地影响大脑细胞数量和质量,头围减小,智力发育不好。
当人体内某些元素缺乏时,即会引起生长发育的障碍,如缺钙,影响骨骼的发育;缺锌,表现为生长发育停滞和性腺功能不全;缺铁,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则引起贫血。
营养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体质不佳的一个明显现象是体重不足,血红蛋白下降,出现贫血,其中以缺铁性贫血为普遍。体重不足将会限定热能释放。血红蛋白低将影响机体各组织氧的运输能力,其中尤以大脑供氧供血减低为明显,使人易产生疲劳,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体力下降。研究人员对学生一天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上午出现疲劳感的占16%,下午出现疲劳感的占65%,在一天内自我感觉精神良好的仅有10%左右。这一调查足以说明当前学生营养供应不足和体力不佳的状况。
六、体育锻炼
“生命首先在于营养",因为生命没有营养无法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无法进行同化作用,生命也就无法生存了。生命存在的第二层意义是"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可促使机体代谢旺盛,使物质转换积累,使各组织系统健全协调。2000年前的《吕氏春秋》曾写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其意思是人要经常活动,就像水流动不腐臭,门常开启不霉蛀。动不生病,动能强身。可见古人已认识到运动能强身防病的作用。
营养对人的体质固然重要,但光靠吃营养品也养不出一个好的体魄;同样光锻炼,不补充营养,身体消耗大于补给,锻炼不仅得不到效果,反而损伤机体。
1.生命在于运动。
人和万物一样,除养料之外,还需要在大自然中接触日光、空气和水,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锻炼。
遗传特征提供的自然增长的可能性是有限的,体育锻炼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自身改造的手段,其功效可以促使营养物质充分利用,加快循环促进代谢,促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和能力的提高,振奋人的精神。
人的共同心理和愿望,希望"健康长寿,永葆青春"。人的生命规律是无法改变的,但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是可以争取的,动就是一个重要秘方。所以有人这样说"身体器官不是用坏了,而是不用锈坏了"。可见"动"对于人生多么重要。上海表彰了123名老人,年龄最小的81岁,最大的101岁,他们畅谈长寿时一个共同的体验,就是坚持活动。其中90岁的著名儿科学专家苏祖斐教授讲:“生命在于运动包括两个方面,体力运动和脑力运动,使人的身体和大脑不致于会生锈。"
健康的人运动时,身体内各种能量物质进行消耗,在运动之后,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还会超过原来水平,这一生理现象,称为"超量恢复"。人因为动而产生超量恢复的生理现象,而获得体质的增强。清代的教育家、思想家顾雪斋曾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辩证地论述了动和强的关系。
七、良好的生活习惯
遗传优生、合理营养和身体锻炼是保持人体质健全的三大要素,但是,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的体质和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卫生条件等因素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造就适宜舒畅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方式和有节有度的饮食起居,都是健全体质必不可少的条件。
(李晓惠田宇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