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07年3月8日
2006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甘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呈现出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群众得实惠较多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2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2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048.19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893.58亿元,增长10.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5.89亿元,增长10.2%,房地产业增加值70.80亿元,增长6.9%,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7.51亿元,增长3.6%。全省人均生产总值8749元,比上年增长10.8%。
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有效,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我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14.65:46.07:39.2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2.7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28和1.43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形势较好。年末全省就业人员为1401.3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72%。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371.73万人,增长2.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比上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4万人,增长5.26%。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为294.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1%。全省一般预算收入为140.92亿元,增长22.30%。其中:增值税31.41亿元,增长23.97%;营业税37.27亿元,增长17.98%;企业所得税10.55亿元,增长25.07%;个人所得税5.79亿元,增长54.87%。
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1.4%。食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呈现上涨态势,烟酒及用品、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低位运行。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位波动,全省经济较快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带动我省生产价格水平高位运行。全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9.8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
涨8.8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10%。
二、农业
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种植面积为259.8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5%,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08.05万吨,下降3.45%。其中:夏粮总产339.12万吨,增长0.33%;秋粮总产468.93万吨,下降6.0%。
棉花种植面积7.60万公顷,增长18.87%;油料种植面积32.49万公顷,下降1.21%;糖料种植面积0.51万公顷,增长13.94%;蔬菜种植面积31.75万公顷,增长3.47%。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药材、烤烟和甜菜增产,油料减产。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5.7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9.83%。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22万公顷,下降89.95%。
全年肉类总产量达93.21万吨,比上年增长8.52%。其中牛肉、羊肉分别增长13.35%和9.61%。牛奶产量35.91万吨,绵羊毛产量2.17万吨,分别增长15.14%和2.86%。
全年水产品产量1.65万吨,比上年增长5.26%。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46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0.81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万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7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7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582.34亿元,增长17.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78%,比上年下降0.0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企业完成32.21亿元,增长17.3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21.65亿元,增长18.21%;股份制企业完成432.87亿元,增长16.72%。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14.59亿元,增长9.5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59.62亿元,增长18.92%。
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年发电量531.89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08%;原煤3822.79万吨,增长5.61%;原油332.36万吨,增长8.97%;原油加工量1310.76万吨,增长7.75%。粗钢产量545.30万吨,增长18.95%;钢材534.75万吨,增长18.24%;水泥1454.76万吨,下降6.34%;十种有色金属130.96%万吨,增长11.05%。
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07.35亿元,比上年增长62.6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5.25亿元,增长61.40%。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企业实现利润4.26亿元,增长84.97%;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47.94亿元,增长26.5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利润2.33亿元,增长51.03倍。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73.19亿元,比上年增长43.4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69.62亿元,增长50.12%。
支柱行业增势强劲,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01%,其中:石化工业完成增加值20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4%;有色工业完成增加值178.69亿元,增长26.28%;电力工业完成增加值95.52亿元,增长11.78%;冶金工业完成增加值75.80亿元,增长45.04%。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5.06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投资640.19亿元,增长11.95%。
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94亿元,增长13.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4.2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36.96亿元,增长23.73%,其中完成工业投资384.13亿元,增长20.5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35.89亿元,增长11.0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21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35.70亿元,增长3.4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18.55亿元,增长27.99%。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6%,增幅比上年下降5.01个百分点。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全省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69.58亿元,比上年增长7.2%。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923668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02%;旅客周转量3198887万人公里,增长10.96%。
至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46.85万辆,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轿车10.96万辆,本年新注册汽车4.96万辆,分别增长26.27%5.08%;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4.21万辆,下降2.10%。私人轿车保有量4.72万辆,增长38.01%。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59.36亿元,增长23.77%;邮政业务总量8.02亿元,增长11.86%。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395.8万门。其中,本年新增250.8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07.49万户,增长10.82%。其中:城市432.11万户,增长9.31%;农村175.38万户,增长14.82%。本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59.3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45.37万户,本年新增136.9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44.4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电话比上年增加8.1部。
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国内旅游人数157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32%国内旅游收入75.19亿元,增长30.36%。全年境外入境30.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7%,其中:外国人18.46万人次,增长7.31%;港澳台同胞11.87万人次,增长1.89%。全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