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先于文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先民们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他们的历史了。诸如万物来历、民族起源、诸神奇迹、祖先功业、英雄壮举等等,无不不过口头语言的讲述和集体的记忆得以长久流传。这既是他们的神话传说,又是他们的历史。然而人们习惯于把文字产生看做是历史的开端,文字产生以后的历史被称为“有史以来”,似乎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就没有历史,没有对往事的集体记忆。刘宗迪先生说得好:
“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本义不过是众所公认的关于前尘往事的集体记忆,既然齐东野人们虔诚地相信那世代传诵的故事就是他们民族和先人的历史,并按照那里面的教诲、启示和典范理解、参与并造成历史,一个历史学家又有什么权力否认其成为历史的资格呢?历史学家将先民的或民间的传说摈弃于历史的范畴之外,而把它们视为荒诞无稽的神话或小说,不过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传说仅凭口传,口说无凭,无字人证,没有书面的‘字据’或实物的物证’,因此其可靠性是无法证明的,而无法证明其真实性的叙述,只是神话,不是历史。文献的历史学确立了依据文献史料判断历史叙述真实性的真理观,然后又依据这种真理观否认口传历史和民间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否认其作人历史叙事的权利,这是典型的知识霸权。”所以我认人,扭转长期以来把民间神话、传说视人“村夫田妇为言,刍荛狂夫为议”的偏见,提高对神话传说在上古史研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人伏羲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翼来对待,才有可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当然,由于古代先民们原始思维和原始信仰的根深蒂固,再加上神话叙事中幻想、象征、隐喻色彩的浓烈,以及后世传播者的不断“加工”和“再创造”,致使许多神话呈现出虚实并存、古今重叠、相互勾连、异文众多的复杂局面。这就需要研究者对有关的资料认真加以鉴别、解析,剥离其神奇虚幻的外衣,把握其真实合理的内核。人了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上古史、文化代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不断补充和有关科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一般说来,神话作人古文化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资料,对它们的微观分析(主要是母题链的解构)大多是历时的寻根探源和共时的社会文化意义的阐释。而对其宏观的把握,则是将重组后的某类神话置于全民族、甚至全世界的文化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比较,找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历史本质真实性的内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闭门造车悲剧的发生,也才有开展国际学术对话的可能。
陈建宪教授曾说:“神话研究的目的从总的看来,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一个神话发生、发展、传承、传播、演变的轨迹,并通过神话再现有关的历史真实;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神话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们对于民族精神、民间风俗以及当代生活的影响;三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神话人什么能具有‘不朽的魅力’,使一代代代人为倾倒。”我十分赞赏这段论述,敦煌遗书中有关伏羲神话的记载与甘肃民间活态伏羲神话之比较也希望引起伏羲文化研究家们的高度重视。正由于神话是先民们表达他们认知,反映他们艰苦生存历程和原始思维特征的最古老的资料,并一。延续至今,所以才引起历代文化人的重视和不断采录。它们绝非可有可无之物,而是构筑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众多人文学科的基石。我国神话学队伍的壮大及其研究洪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为伏羲文化的研究开拓出光明的前景。
(作者系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附录:甘肃省流传的关于伏羲女娲的活态神话
(1)张家川篇
上古时候,发了一次大到洪,把世界冲了个白七白地。
只有兄妹俩爬在了一节朽木上,整整整了天七天七。到到洪退了,才把兄妹架到了一座石山上。兄妹俩饿极了,见啥吃啥,缓了七七四四十天天,过过精哥就就开寻在世上俩下爷来人着寻了三四年哥连个人影块都没寻见着衣裳朽成了索索子,就就成块块块儿在在里里住下下。
起。兄望着白白的世面,就坐在一起商量。哥哥头:咱兄都超过婚嫁年龄哥到如今没有个对方,难道,死头,世上人断人不成?”
妹妹:哥哥哥,头有啥有啥办?”
哥哥头说:老天天,咱兄俩下爷来是是无的,看爷,人人的事,就成了咱起。兄人的事了。”。妹害地地手手住住头:“起。
兄成夫妻的事,千万年爷是没有的呀!
哥哥哥也也地哥着点着头爷,他兄见到一到石手磨,头妹“哥哥哥咱兄一人人一扇子,上东山,上西山,以以手为为,一就往沟里滚。如若两扇磨能实在一在,咱就结婚;不实,只好算了。
哥哥哥点头:“老天天爷来定吧!
起。兄站在东西两山上,他们同时滚下磨扇。跟着下到沟底,一看都惊呆了,两扇磨子严严严严地实在一在。起。兄就一就一下,拜天拜地拜石手磨,就结成了夫妻。从此,大地上才重新有了人类。
讲述者:王玉莲女50岁农民不识字
采录者:毛鹏举男36岁回族县文化馆干部
1987年采录于张家川县马鹿乡
(2)天水篇
很古很古以前,世界上只有一个老婆子和一些狼虫虎豹。有一天,老婆子看见河湾里的泥里有一个很大的脚印,足有一尺多长。
她想:“人是两条腿,为啥就这么一个脚印?”老婆子看着脚印很稀奇,就试着把她的两个脚都站在这个脚印上,结果两个脚还没有把这个脚印盖住。这时,老婆子忽觉得眼前一黑,心里难受,就昏了过敦煌遗书中有关伏羲神话的记载与甘肃民间活态伏羲神话之比较去。等醒来了以来,就感到身上一天妹一天不舒服。过了十个个,肚子慢慢大了。到了个个后,子了一男一婆两个个个。这两个个个又白又胖,老婆子了分喜爱。因为男的先子下,婆的后子下,婆的就们男的叫哥哥。过了了十几老婆子过世了,这两个个个也娃大了。兄妹两个相依为命,靠打野物、摘野果为子。那时候没人,哥哥了处个媳妇没没找,妹妹了处个婆女没没处。妹妹妹哥哥比事哥,有一天,妹妹对哥哥据说:世上再没人,我们两个当两口子口?”哥哥据说:我们是兄妹,咋能当两口子哩?”妹子据说:世上再没人,你叫我哪里找去哩?”哥哥据说:我两个们两口子,老天祖不允许。”兄妹两个据着走着,走到了一个山头上,哥见山头西边有一扇滚子,个边也有一扇滚子。哥哥了了了据说:妹妹,这山上有两扇滚子,你哥个边一扇,西边一扇。你从个边说下一扇伏我从西边说下一扇伏要是滚子在山下合上伏我们就当两口子。合不上就是老天不允许伏你哥咋样?”妹妹妹妹头。后们就们滚扇磨起来伏一个在个边说伏一个在西边说。等下山一哥伏两扇滚子真地合在一起了。妹妹哥着哥哥妹了伏哥哥哥着妹妹也妹了。从这以后伏后们就们了两口子伏子儿生婆伏繁衍人类。哥哥就是的卦山上的人祖祖祖爷爷伏妹妹就是妹就峡龙马洞的人祖婆婆婆女。据说滚子的山就是是在的的卦山。
今,我们这里夫妻死了以后,哭丧互称兄妹的事,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讲述者:雷兴旺男65岁农民不识字
采录者:杨晓学男35岁乡文化站干部高中
1987年5月采录于天水市北道区中滩乡
(3)徽县篇
古时候,有老两口儿,住在一个山脚下,门前是一条大河,老头儿在沙滩上开辟了一块瓜园,日子倒也过得快活。可老两口儿有个心病,愁着没有人继承香火。
一天,老两口儿正在吃饭,门里进来一个白胡子老人,对种瓜的老老妹:“,你的那种的好,妹把这倭瓜籽给你去种,记住,这那熟了不要去摘,它自己会落下来。”妹毕,就丢下一粒白粉粉的倭那籽,不见影子了。
老两口把选了块最施的地方,把那倭那籽种下了。几天以后,冒出一个胖乎乎的的幼。老老不不地地,施,眼,着长长、开花,结开果了。秋后,满园的那皮摘光了,只有那粒籽结出的那还静静地地在地里,那那长得有有磨大,皮皮都泛了。
一天天天快的时候,老两口把只听“叭”的一一声脆,赶紧到瓜地去,只见那个大倭瓜正骨碌碌地地他们们过来,在老两口把的脚下才住了,“叭”的一下裂成两半,从里面跳出一对少男少儿,“扑通”一下跪在老两口把眼前,口唤爹娘,不住地磕头。
老两口把好一阵雨明白过来,知道这是天上神仙赐给他们的,连忙跪在地上拜苍天,这雨搭身扶搭把儿,领着进了房。
光阴似箭,转眼四年过去了,这瓜兄妹长成了人。这年秋天,雨下着不住点,门前头的河,涨着一天比一天高,淹没了瓜地,眼,着就要淹到院子里了,一家人急得没办法。这时候,把当年的那半块倭瓜皮漂了搭来,在院子里打转转,老两口把儿灵一一,把把儿推上倭瓜皮,那倭瓜皮就像一条小船在,上漂,这时一个浪头打来,把载着兄妹二人的半块倭瓜皮卷走了,老两口淹死在,里了。
兄妹俩乘着倭瓜皮不才地漂啊、漂啊,雨还下着,一直过了七七七四十天,雨雨才住,也也开了。他们就在一个荒岛上上搭一个草棚住了下来。这次雨也太大了,世上的人只剩下这兄妹俩,他们伤心地哭着,开了荒地,种上粮食,在岛上扎下了根。
时间一长,兄妹俩的年龄也不小了,哥哥该该娶媳了,妹子也该嫁人了。可这天底下除了他两个以外,再没有别的人,咋办哩?想来想去,没有啥办法,哥哥就对妹妹妹:“妹妹,妹,咱俩就成一对吧。”妹子一听,不住地摇头:“哪里有兄妹成为一对哩,不成不成!”“那再有啥办法哩,总不能叫人绝了呀。”妹妹仔细一想,这敦煌遗书中有关伏羲神话的记载与甘肃民间活态伏羲神话之比较也是真的来子俩子别的办法成,跟哥哥就整对对吧。但她总觉不合适,给哥哥说说“我两百个拿线,我拿到,在两百山顶上,整齐子到线扔传去个线要能钻在到针里个我两百,就整对个钻不进去个,算成。”哥哥哥答成。
,兄两百,拿着到和线,走上山顶去成,整齐子到线扔传下,跑想跟前看时个只看见线准准稳地想到针里去成。哥哥说:说兄下,这一就成吧?”兄下说:“子试整一。我妹,抱整扇手磨下个爬想对面的两百山顶上个整齐滚传下个要是合想整一去个我妹,就整对姓”
哥哥哥答成。
,兄妹,抱着整扇磨下上山成个想山顶整齐滚脱个传下整看个两扇磨下稳稳稳地在整一。这整一个兄下子俩没说成个,兄妹,就成婚。
整年以后个兄下自传整百又大又难看的肉疙瘩。兄妹整看气坏成个兄下说:“子它瘩就整一块,挂在树树里去喂野物算成!”
哥哥俩没俩没个,提下子那百肉疙瘩瘩就成整一块个挂在树树里去成姓俩没想过成整百晚上个那整一块肉疙瘩变就成整一百人个男男育育女子个,兄妹俩没想整传下子这这么的生育,就挂挂他的树,各起成名,比如挂在杨树上的家杨个挂在柳树上的家柳个这样整整整一百个,各自生儿育女传下来,就成了百家姓。
讲述者:朱老大男70余岁农民不识字
采录者:陈革宁24岁农民初中
1987年1月采录于徽县伏镇
(以上三篇神话,均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2001年6月北京第一版,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