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伟
一、华胥内涵及其意义
关于伏羲氏的诞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说: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宓牺即伏羲。伏羲的父亲是雷泽岸畔的大脚印,母亲是华胥氏。这一则感生神话,知母而不知其父,母亲华胥氏,也作赫胥氏,华、赫同意,义为“赫赫光华”,形光华而艳艳的花朵。花花果,果囊中包裹着籽核,是未来的新生命,就如晨曦初见,包裹着即将新生的太阳,故伏羲也直言“包羲”。据此,华胥氏即花胥氏,华、花一字,本源于花图腾的鲜艳花朵,如日之晔。《说文》:“胥,蟹醢也。”陆思贤先生说:“华胥也即‘花醢’,今言‘花蜜’,华胥义为光华而又甜蜜的花朵,伏羲氏的母族是一枝花。伏羲一作宓牺,宓一音蜜,概有袭母名之意。”①宫玉海先生说:“历史上说伏羲氏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少昊金天氏也生于‘华胥之渚’,就是莲花之洲。中国是莲花的故乡,古代人把莲花看得崇高、圣洁,认为是生命与智慧之源。”②何新先生虽然认为“华”为日光,但实质性的意思与陆思贤、宫玉海两位先生相同,即“华胥”为“日光之华,可能就是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③
中华民族是爱花的民族。从华胥履迹生伏羲的历史神话考虑,华、花一字,华胥应是远古花民族或花部落的女酋长。花族即是华族。在北京天安门前的两侧有一对华表,是明代遗物,用汉白玉精雕而成,柱体浮雕盘龙,可名盘龙柱,柱顶上雕蹲龙一躯,也名望天吼,意为对天咆号,形象地表示了华表就是通天的神柱。关于华表的源流,1983年版《辞源》解释说:“古代用于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晋·崔豹《古今注·问答解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
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木。’”据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华表是极其古老并对后代有深远影响的装饰物,是“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的图腾柱遗物,是贯通天意民情的通天柱,是确定太阳时或太阳方位的“圭表”,故曰“交午木”。“华”,这是华表得名的根本原因。研究中华远古文化,可以在华表上得到启发,或者可以说,这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中华民族的得名,反映遥远的古代有以花为图腾的华族。
花、华一字,花图腾曾是氏族制繁荣时代部落联盟共同体的微帜。
苏秉琦先生《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是一把打开华人由来的钥匙:华人即花人。“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爱花的民族,植根于遥远过去氏族标记的族花,原始部落国家成立后的国花,在花的原野上,有众多的花神,在信仰与崇拜的高度去认识她们,就是象征了中华民族的起源。”
④
明确了远古华族与花图腾的存在,再回头看伏羲诞生神话,其内在涵意深默契合。《易·说卦》:“帝出于震。”这位“帝”就是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以后成为天帝人祖的最高称呼,一直延用到20世纪初清皇朝的覆灭。老一辈历史学家对“帝”字已有深刻研究,郭沫若《释祖妣》引王国维、吴大等说,谓帝像“花蒂”之形,为“生殖崇拜之一例”。郭沫若说:
古人固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可化而为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鄂不,所谓绵绵绵瓜,天之神奇更无过于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故宇宙之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也。人王乃天帝之替代,因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⑤
花,一朵小小的花,被捧了至至的的位,这是,之火的火花,如同花蒂怀胎生出了果实,子孙绵绵不断,之火之以燎原,于是华族繁衍,氏族壮大,这也是“华胥履迹生伏羲”的寓意,曦光是燎原大火的先兆。
史载伏羲风姓,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姓风,非常有意思。韩永贤先生说,“母亲叫风华胥(花絮)”⑥,那么,伏羲如同花絮中的种子一样,是从风里刮来的。花开结籽,花絮随风飘扬,落在泥窝里,即“华胥履大人迹”。花籽被泥土包裹了起来,进入冬天,大地封冻,泥土保护着花籽越冬,这便是伏羲神号冠以“伏”或“包”的寓意。《楚帛书》作“雹戏”⑦,雹字从雨从包,是说过了冬至之后,便是立春,大地解冻,微风细雨,孕育着籽种的发育成长。
《易·震》:“彖曰:震遂泥,未光也。”即是说籽种刚在地里发芽,还未露出地面,未能见到光明,这是神号“伏羲”的本义。花絮落在雷泽岸畔的脚窝内,华胥因而怀妊生伏羲,华胥应是华核先祖的花神名。
二、雷泽究竟在何处
《嘉庆一统志》一八一曹州府下言雷泽即雷夏,在今山东荷泽东北。所以研究者多认为伏羲所生之地应为山东荷泽一带。荷泽也即古雷泽。《水经注·瓠子河》:“瓠海又左迳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之处也。”但《水经注·渭水》卷十七又云:“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山,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城东,帝太昊庖牺所生之处也。”同一书中,两种说法,这显然是矛盾的。但在众多的古籍中,有一点是相同的,不论《水经注》、《帝王世纪》,还是《通纬·河图稽命征》、《史记补·三皇本纪》亦或是《元和郡县图志》、《史纲评要》诸典籍,皆载“生伏羲于成纪”。成纪即今以天水地区为主及周边地区,治所在今天水市秦安县东北。这是不成问题的,也无异议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对雷泽的认识上。
除一些人认为雷泽在今山东荷泽外,还有人认为在今江苏太湖,也有人认为在今陕西兰田。本地的研究者有认为即今西和仇池,有认为即今庄浪朝那湫,也有认为在今甘谷一带。史实地、科学地看待这些说法,虽不完全错误,但皆失之偏颇。我们不能以今天人类的居住、栖息、生活的具体模式去认知古人的居栖生活情况。
其实,古人的生活范围是十分广阔的。由于古代物质文明的不发达,造成了古人“逐水草而生”的实际情况。在伏羲所处的时代,已进入以农业为主的时代,而“以花为族徽或图腾形象,明显地反映了采集经济或原始农业萌芽时期的特征”⑧。古人一段时间可能在甘青高原,一段时间可能在渭河谷地,一段时间可能在关中盆地。
他们不停地迁徙、转移,为的就是求得丰富的自然资源,求得氏族的生存发展。这种情况是现实的,也是可能的。但从“生伏羲于成纪”的史实来分析,雷泽不应在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山东、江苏地域,而应当与成纪地域是统一的。
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的《山海经》研究专家宫玉海先生说的精辟入理。他说:“有史可考的是伏羲氏,距离现在约六千年,史书上说他母亲住在陕西蓝田,他生在甘肃秦安,以畜牧为主。这一片地带当然是黄土高原了。伏羲氏崇拜太阳,观天察地,制定历法,这是以日之运转为依据的。在西北高原,东望华山,西至胭脂(燕支)山,这正是日出日落的极地,也正符合日出东方偏南,日落西方偏北的自然走向。”
⑨他又说:“华,指西北地域,大体是甘陕一带。”
但从远古时代看,华夏民族的先祖都与“华”有关系。《纲鉴易知录》云:“伏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诸,而生帝。‘华胥’就是扶蕖,是莲花的古称。这个地方现在甘肃省成纪,它的北面至今还有个莲花城。”宫先生所说莲花城就是今之秦安县莲花乡。我曾当面问过宫玉海先生,他明确地告诉我就是今天人们称作莲花城的地方。莲花城与大地湾东西相距十公里左右,处同一河谷。这其中蕴藏的伏羲时代的文化信息是十分丰富而明白的。显然,雷泽与“华胥之渚”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大地湾所在的清水河流域,以至葫芦河流域,渭水流域,甚至更广更大的区域范围称为雷泽地区。《古史辩》说:“现在河南省的嵩山以西有一种戎核居住着,他们叫‘九州之戎’。这个‘九州’并不是遍布全中国的‘九州’,乃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大地名。它的区域大抵西从陕甘二省的交界处起,北由陇山,南抵秦岭;出潼关,北既函,南及熊耳之东;东到今河南中部的嵩山为止。这个区域地势险峻,自古为戎族和诸夏的杂居地。”⑩杨和森先生说:“居住在陕、甘、青高原的古羌戎,以炎帝、黄帝为首的部落,东进中原融合东夷等民族,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有考古学者说:“说笼统些,我国西北地区的各种主要文化,都是古代氐、羌及其先民的部落,部族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