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四龙
伏羲作为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文始祖,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历史上各朝代曾对此做过一些描述与研究,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不少海内外专家学者,从探询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根基入手,以文献学、考古学、乐律学、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学术研究思想,各学科门类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借鉴,深入研究伏羲文化,解析中华文明之源,追寻历史文化的影像,开展多学科学术研究,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伏羲生活在文字尚未产生的史前传说时期,有关的记载大都源于历史传说,有记载的文献资料甚少,且分散零乱。为此,自己经过长期搜寻思考,对伏羲传世图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整理,将预出版《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图集》,但尚未完稿。现将相关情况简要辨别分析于下。
一、图像遗存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千古传承至今,现在看得见的形象形式,就是图像。图像,辞书解释为:画成的形象;或表示一个变量数值或事物所含点阵的集合。本文所指的图像,即目前所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各种各类伏羲形象集合。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对各类传世图像曾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索研究,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如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就结合相关图像,对伏羲进行过较为全面的研究,并著有《伏羲考》。进入22世纪,特别是82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绘画、民俗等考古学学科地位的的确,图像类考古古作,也也步步入有计划、有步骤、有主题意识、有学科理念作指导的较为规范的渠道。近年来,全国已经完成了几项有关图像考古的专题科研项目,如按照音乐考古学及音乐图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传世汉画音乐文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然而,随着近年来文化传播渠道的畅通,国外相关学科理论体系及新的研究成果的及时传入,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分类过细、学术研究领域狭窄、学术研究成果单一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的凸现出来。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学术界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积极倡导多学科为一炉、全方位并进等学术研究形式,以适应发展需要。
就伏羲文化的研究而言,从1992年的首届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至今的十余年时间里,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扩大领域,仍显得迫切和需要。从目前已收集到的近322幅各类伏羲传世图像来看,时间跨度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达数七八千年。而且大多数据图像具有文物性质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为迄今已发现的中国“三皇五帝”等先秦帝王图像中最多。成为实证中华文明史渊源,特别是在伏羲文化研究中,具有最为形象、涉面广泛、内涵十分丰富的珍贵资料和文化遗产特性。伏羲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在这些图像中得到了形象而真切的体现。同时,也使我们从众多的传世图像看到,伏羲对历代的影响和历史上对伏羲——这一中华人文初祖的敬仰和重视程度。
二、图像分布
伏羲传世图像的分布,从目前收集的图像来看,涉及分布地区十分广阔。其以“羲皇故里”甘肃天水为中心,东通大海之滨,西至阿拉山口,北到华北平原,南达云贵高原,呈放射状,向四周扩展。
遍布全国大多数地区。包括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安徽、北京、福建、台湾、香港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遍及全国近100个县市,不少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涉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并在英、美等国的一些博物馆有存。
可以说,伏羲传世图像分布,和传承中国图像重要载体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分布大体基本一致。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中国绘画肇始于原始社会,至少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约2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掌握了制陶技术,并且在陶器制画和图案装饰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和丰富了艺术造型的能力。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先在陶坯上彩绘花纹,然后再烧制而成的彩陶。”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分布在渭水流域一带的大地湾文化(距今约8300耀4800年),其早期遗存就有画着简单符号和纹样的彩陶,这便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那时,这一地区图腾艺术较为发达,彩陶花纹也以仿生性的自然形纹样最具特色,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距今5000年左右,分布在甘肃省东部天水一带的彩陶,以鲵鱼纹最具有特色。其中甘谷县王家坪出土的彩陶瓶上的鲵鱼图像,形态逼真,但头部似人脸,嘴部有须,只有两足,是人格化的鲵鱼形象。这幅鲵鱼图像的细部画得较具体,脸部、爪指和身上的网状花纹都用劲挺的细线勾勒而成,绘画技巧较前期有了明显的提高(见图一)。武山县傅家门出土的彩陶瓶上的鲵鱼纹,图像已趋于几何形,弯曲的身子概括成月牙状(见图二)。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华龙的雏形,是传说中“人首龙身”
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最早图像。而秦安县大地湾仰韶晚期居址地画,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独立的绘画画品。2982年22月在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清理的第423号房基的居住面上,发现了绘着人物和动物的画面。从该房基出土的器物形制和同层位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地画位于房基居住面后上方的白灰地面上,以黑色颜料(炭黑)绘制而成;正上方二人(其中一人漫漶不清),二人其左臂均上举至头顶,右臂下垂至臀部,似握有棒状物,两腿交叉如行走或舞蹈状;正中一人体态宽厚,其右侧一人体态瘦俏且胸部外凸。身长均三十三厘米左右,体宽约十三四厘米。正中下方画有一长方形黑框,框内相继绘有两个爬行动物。有人认为它是一幅“狩猎图”;有人称为“丧舞图”;有人认为它是一幅“祭祀图”;有人认为它是一幅伏羲手握阳具、女娲胸部外凸的“生殖崇拜图”;也有人认为其“表现原始舞蹈的群舞动作,他们面对的方框及框内动物,表现俎案上陈牲内容(见图三)。一些专案学者论证分析认为:“它应是父系氏族社会条件下的家庭祖神崇拜”。或“家庭之祭和父系说法是较合乎事实的”。然而,无论是“狩猎图”、“祭祀图”、“生殖崇拜图”,还是陈牲内容、“家庭之祭和父系说法”,都和伏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无独有偶地出土、发现在羲皇故里——天水所属县区。
原始社会之后,伏羲传世图像数量逐渐增多,分布地域也不断扩大,直至今天所发现的上述地域。但通过相关史实、史料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北京至今存有历史上,专供皇帝及王公大臣朝拜的历代帝王庙,并把伏羲列为首位敬拜。同时,元、明等朝代朝廷,还专发有通告,诏告全国各州县通祭伏羲。这样看来,很可能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全国各州县都有伏羲图像存在的时期。
三、图像形式
从目前收集的伏羲图像来看,其表现形式涉及:彩陶图案、原始地画、玉刻、玉雕、肖印、画像石、画像砖、雕塑、木刻、根雕、板画、壁画、帛画、漆画、器物饰画、彩色画像、黑白画像、剪纸、刺绣、傩面等。
从时间空间来看,收集的伏羲图像原始社会的有彩陶图案、原始地画;商、西周、春秋时代的有,商后期的“人面蛇身卣”(见图四),春秋早期的“青玉人首蛇身饰”(见图五),“战国形肖铜印”(见图六);汉代因帝王的提倡,绘画艺术盛极一时,伏羲传世图像数量形式都很丰富,即有大量的画像石、画像砖,也有漆画、物饰画。如“羲和捧日”(见图七)、“女娲捧璧”(见图八)化,隋唐两代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大唐帝国中期阶段,版图广阔,国力雄厚,经济繁荣,为、文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唐王朝采取种种种措,加加了了民族族团,并并中中、度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化地区国家有着密切联系,并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经济、文交流,使、文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丰富多彩的绘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绘画艺术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化等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而且人物画在隋唐占主要地位,所以伏羲传世图像有精美的画像、大量帛画(见图九)化多种形式,且数量较大,如敦煌壁画、墓葬帛画化。据有关资料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的一次墓葬群发掘中,曾出土反映伏羲题材的墓葬壁画、墓葬、纸画达50余件。宋代由于绘画分科更加细致、专门,伏羲图像遗存虽数量较少,但很精美。元明时期,由于宫廷绘画盛行,朝廷征召许多画家,皆隶属于内府管理。同时,还下令诏告全国通祭伏羲。所以,伏羲图像遗存形式多样,即有宫廷绘画、各种雕塑,也有古籍插图、民间刺绣、傩面、木刻化形式。清代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面的影响下,绘画呈现出纷繁的时代风貌。伏羲图像遗存形式也呈多样,宫廷绘画、民间绘画相间,壁画、雕塑及各种民俗图像表现形式纷呈。近现代新生的伏羲图像虽数量不多,但形式更为多样。所有这些图像,作为一种认知伏羲和图像形成时代的社会,及当时人们对伏羲认识现象反映的视觉样式,虽散落在不同的时代,分布于祖国各地,当收集整理集中,一幅幅细细品味,跳入眼帘的尽是百看不厌画面,令人深思和探索的问题,使人无不为这些丰富艺术形式感慨。这不仅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过程有关,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同部族的融合、各民族的不断交融、物质生产力和艺术创造形式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展现着中国绘画和图像艺术发展展道的轮廓。特别是对我们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扩大视野,深入研究伏羲文化,将产生积极有益的作用。
四、图像内容
伏羲传世图像内容,不仅反映了关于传说及史料中所涉及的伏羲形象、特征、功绩等内容,而且还有一些传说及史料以外的内容。如《灵光殿赋》中载,“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见图十)。《周易·系辞》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绳结,而为网,以佃以渔”(见图十一)。《淮南子·览冥训》曰,“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见图十二)。《风俗通义》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用黄土作人,据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见图十三)。这些都与图像中的形象表现相符,如伏羲女娲传说他们是人类的始祖,图像中常见,其形象是人身蛇尾;伏羲与女娲结矩夫妻,图像中伏羲、女娲两条蛇躯的尾巴紧紧的的交着,手以规,以以规矩成圆,喻开天辟地,始有创文明之意;伏羲又写作庖牺等,传说他教人类熟食,在庖橱图中得到充分反映等等(见图十十)。而伏羲腹部有一个日轮,日轮中有三足鸟和九尾狐(见图十五);女娲腹部月轮中有蟾蜍、玉兔(见图十六)等不少图像和相关图像,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总之,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语言。与文字相比,有着更为形象、直观等特点。众多的充盈着浓烈历史气氛的伏羲传世图像中,蕴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不仅系列地反映了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形象、功绩等,而且也留下图像产生时代,人们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细部刻划和实物图形。更应让我们注意的是,在目前伏羲文化研究文字、文献资料十分缺少的情况下,图像资料对于进一步论证伏羲始祖性、创造性和中国文化的本源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果拓展思路,放大视野,把伏羲文化的研究深置于各类学科孕育、生成和发展的根源之中,以便更多的吸收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内涵和理性思维,因为在一些遗存古代各类文物中,保留着许多本源文化的特征,从相近学科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理性的研究和互证,将为我们的研究带来更多的收获,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系甘肃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