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积极有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生态度。积极有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生态度,其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个人利益的发展和社会利益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并凭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生活。这种人生态度主要表现为正视现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顽强奋斗。这是一种健康正确的、符合人类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态度。在这类人生态度中,由于人生观的差异,其表现的层次与境界是不同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青年大学生要在科学人生观的引导下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创造人生的价值,就必须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态度。
第二,消极无为、无益于社会的人生态度。消极无为、无益于社会的人生态度,其特征在于否定人的积极能动作用,以个人为中心,仅仅关心个人的境遇、愿望和前途,因而常以悲观、享乐、玩世不恭的态度为自己对生活的冷漠和不负责任作解释。具体表现为:①看破红尘、得过且过、与世无争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任何变化都无法激起他参与生活的热情,抱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回避现实,封闭自我和退出社会的态度。②享乐、实惠的人生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把人生在世吃好玩好作为自己生活的第一要义,抱定“不吃白不吃,不玩白不玩”、“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他人是与非”的实用态度。他们评判各种事情的标准,是看能否给自己带来实惠,能否满足自己追求生活享受的欲望。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可以放弃一切原则。③批判主义的人生态度。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认定社会、国家、他人对自己都是不公正的,或者终日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或者用审视批判的目光寻找周围一切的缺点和错误并进行攻击,不能容忍任何一点瑕疵。总之,对现实生活的一切都不满意。
在消极无为、无益于社会的人生态度中,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态度是最为有害的。这种人生态度与剥削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连,把权利与金钱作为其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因此,他往往以自我为核心,把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并为达到极端的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其结果必然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三、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既制约着一个人对人生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又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走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生态度千差万别,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有乐观的也有悲观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代大学生身处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难得的人生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人生挑战,在人生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因此更需要端正人生态度。
1.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严肃思考人生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能得过且过、放纵生活、游戏人生,否则就会虚度光阴,甚至误入歧途。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要把远大的理想寓于具体的行动中,不能空谈理想、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否则就会脱离实际,一事无成。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遵循客观规律,透过复杂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更高地把人生意愿与个人情况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人生目标。
3.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充满自信,体现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但也充满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学生正处于面对学习、就业、恋爱、家庭等各种实际问题的阶段,有许多事情不会总是尽如人意,也可能有失望和暂时的困难或挫折,但不能因为没满足自己的期望或者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消极悲观、畏难退缩,甚至颓废堕落、自暴自弃,更不能因此而轻生。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遇事要想得开,做人要心胸豁达,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优化性格,形成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不能贪图安逸、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碌碌无为,否则,人生就会失去应有的光彩。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锐气,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中努力提升自己人生的价值。
四、正确对待人生挫折
人生由于载体的千差万别,各自的道路和结果是千姿百态的,有的人一生辉煌,有的人一生平凡,有的先甜后苦,有的先苦后甜。然而千差万别的人生历程却都有着某种共同的可能性,即都可能要经受人生的挫折。正如我们所说的在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生与死等矛盾中,后者都是某个层面、某个角度、某种程度上的人生挫折,尤其是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认识和对待人生的挫折,如何与挫折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直接影响到人一生的成败与发展。
(一)人生挫折概述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所要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障碍和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映。因此,产生挫折的条件包括:具有必要的动机和目标;要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为;必须有挫折的情景发生。如果动机和目标能顺利获得满足和实现,则无所谓挫折。从哲学角度而言,挫折的产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说其必然,是指在人生整个发展过程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可能遇到各种不同的挫折,有的人事业顺利,而爱情屡遭挫折,有的人大起大落,有的人小挫折不断。说其偶然,即在人生旅途上,每个人可能遇到什么挫折又是难以预料的,因为引起挫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很多时候主客观的因素是交错地发生作用的。
由于任何个人的生活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活,因此,社会发展的自然文化环境,人际交互关系,文明规则和制度等都与每个人的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情形在科学和经济高度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尤为明显。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在激发人类丰富多样的动机和目标的同时,又增大了个体产生挫折的可能性,因此,正确地对待人生过程中的挫折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人生挫折的起因
第一,环境起因,即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它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就自然条件而言,这种阻碍来自无从预料、不可抵挡的天灾。在人生的舞台上,因此而造成人生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就社会条件而言,这种阻碍则来自变迁所引起的某些不良影响。“**********”夺取了许多人读书的年华,在某种意义上,使整整一代人遭受了人生挫折的打击。而无论是天灾,还是社会变迁的影响,对于人生个体来说都具有不可选择的意义。因为人不可能选择家庭,选择时代和社会,更不可能选择自然。
第二,个人起因,即主题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它主要包括行为者自身的条件和认识的偏差两个方面。由于个人自身各种条件限制而不能达到目标的情况是常见的,比如个体的容貌、身高、健康、经济状况、智能水平、心理素质等原因,使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另外,认识偏差而引起的挫折感也是经常发生的。或者个体把目标定得过高,致使动机支配下的行动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达到;或者对目标的期望值过高,当所达到目标与期望产生距离时,导致个体动机得不到充分满足而产生挫折感。
不同的人遇到挫折的大小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对挫折的反应亦不一样。对待挫折的反应既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理智的反应表现为:受到挫折后保持较冷静的头脑,客观地正视事实,分析原因,避免或减少焦虑的反应。通常的做法是,加倍努力,克服困难,直达目标;或者积极地调整目标,提高成功率以及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非理智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发泄愤怒情绪,引起攻击性的侵犯行为;以退缩性的简单方式应付挫折情境;以非现实的想象应付挫折,缓解消极情绪;以冷漠的态度对挫折作出反应。
(三)对挫折的反应
人们对挫折的反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对目标的理解能力。目标的重要性与反应强度是成正比的。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人生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不同的。对于一个把爱情、家庭等作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人来说,情感挫折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而对于一个以事业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人来说,情感的挫折则不会产生致命打击与过激反应。因此,一个人能否正确的选择人生价值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承受能力强的人遇到挫折的反应相对不会强烈,反之,则可能作出明显的消极反应。人的挫折承受力与人的性格、经历、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青年人之所以一遇挫折就容易走极端,与其人生的社会经历比较简单,缺乏生活的磨练和体验是有必然联系的。所以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不仅是现代人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必须予以关注的课题。
第三,对情绪的调控能力。调控能力是反映人的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方面。有的人之所以在别人看来总是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并不是他们不曾有挫折,不曾有困惑烦恼,而是他们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因此很快就能从消极的挫折反应中摆脱出来,重新认定生活的目标。反之,长时间被挫折所困惑缠绕、不能自拔,则可能引致更大的挫折,造成恶性循环。
五、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挫折
既然挫折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可能性,因此能否正确地应对挫折,对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实,挫折对人来说未必都是消极的,因为逆境只是给人造成了不利的环境条件,但条件是可以由人来利用和改变的。客观条件一旦被认识之后,就可以根据客观条件制订出行动计划,利用有利条件,弱化或消除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经过主观努力,往往会改变事物变化之势,而使逆境变为顺境,逆境常常使强者做出在顺境中不能做出的业绩。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失败乃成功之母”、“逆境成才”,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要敢于正视挫折。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每个人遇到挫折的可能性不可避免;从具体的意义上讲,什么时候遇到挫折,遇到什么挫折不可能选择,因此,正视挫折是排除挫折心理和思想的前提。所谓正视,就是要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它,既不要简单地怨天尤人,归之命运,否则就等于放弃转机的努力,屈从于困难;也不要消极地逃避,寻找合理化,其结果对扭转挫折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只能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