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养健康的交往心理
要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遵循基本的交往原则外,还要有正确的心态。要努力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以培养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交往心理。
(一)调整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态度
个体在交往中的心态,即对自己、对他人的评价,对双方交往关系的态度和看法将直接影响到交往的模式和效果。在交往中,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都会阻碍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经验证明,对自己和他人在交往关系中的恰当认同是人际交往获得成功的前提,换句话讲,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所谓“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有两层含义:一是意味着个体有健康、正确的自认,能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意味着伴随这种自我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独特价值的理解、认可以及对他人的尊重。这是平等交往的心理基础,是每个人在交往中应有的心态。
对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进行了研究,他依据个体在交往中对自己和他人所持的不同心理态度,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的心态模式:
第一种: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
第二种: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
第三种: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
第四种: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
前三种人际交往的心态模式都会阻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并且不利于心理健康,因而是不可取的。成熟、健康的人际交往心态模式应该是第四种,这种心态的特征是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与尊严,相信自己拥有很大的潜力,对生活的价值有着恰当的理解,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爱自己与爱他人是统一的。也许他们自身并非十全十美,但他们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他们善于发现自己、他人和生活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能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
(二)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要树立健康的交往心理,除了保持正确的交往心态,还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这一点很重要。
第一,孤僻心理。孤僻就是不合群。性格孤僻的人,他们总是与人保持一定距离,紧闭自己心灵的大门,整天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天地里,以避免伤害。改变孤僻心理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对生活、对人生的热情。有意识地去挖掘和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要以心换心,学会以热情的姿态待人,逐步开放自己的心灵,并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对生活的兴趣,增加对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积极的交往心态。
第二,自卑心理。表现为对交往缺乏自信,想象失败的体验多,不敢主动与人交往。自卑心理是影响交往的一大障碍。克服自卑首先要在认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者的心声是“我行”,失意者的心声是“我不行”。因此,要想办法改变过低的自我评价。其次就是必须有勇气行动。一般先从容易做到的人手。比如在人前讲话,可以有意识地先在同学、朋友和熟人面前“演练”,然后再争取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做到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不卑不亢。交往中有时也需要做出适时的退让,以满足双方的需求,但要有一定限度,否则便会适得其反。其次在行动上勇于改变自己怕人、怕事的风格,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来做人。有意识地改变以往与人交往时的胆怯心态和行为,变被动为主动。
第四,嫉妒心理。嫉妒是由对比或竞争而产生的一种不如人而又不服气的复杂情感,表现出恼怒、羞愧、怨恨、不满等不良情绪反应。轻微的嫉妒,给人一种压力和向对方学习并超越对方的动力,催人拼搏、奋进;而严重的嫉妒带来的更多是焦虑、不满、恼怒和敌意,不是奋起直追,而是寻找对方的疏漏和不足,或将对方的成功归因于外部条件,通过诋毁对方达到自我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因而成为个人健康成长和人际交往中的严重障碍。克服嫉妒一方面要从增强自信心人手,相信自己有能力赶上别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调整确认自我价值的方式。心理素质好,交往水平高的人往往是以内在标准来确认自我价值。因为能够表现一个人价值的方面很多,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优势,也有劣势,因而,简单地与别人比较往往会导致片面的结论。所以,通过自我定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就会从根本上消除虚荣心理和嫉妒心理。
第五,恐惧心理。不少人特别有不少的青年学生在交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交恐惧”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害怕见陌生人,有的还害怕见熟人,尤其是在众人面前或有异性在场的情况下,更显得紧张、焦虑、局促不安,说不出话,或说话僵硬、不连贯。社交中的恐惧心理使人际交往难以正常进行,克服社交恐惧心理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要树立自信,打破自我禁锢,在人面前勇敢地抬起头来,就一定能改变。可以有意识地逼着自己去一一面对自己害怕的社交场合,直到有了成功的体验为止。总之,面对社交恐惧,不要逃避,只要正视它,就一定能克服。
四、人际交往技巧
要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成功的交往,要正确运用交往技巧。因为人际交往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主动学习和运用成功的交往技巧,往往可以使交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际交往总是从首次印象开始的,因而第一印象对以后的交往具有一种强烈的定向作用。如果在交往之初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会对以后的交往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第一,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做到穿着得体,仪表端庄,风度潇洒。因为第一印象最先来源于人的外部特征。人们在社交场合总是倾向于接近和认同风度大方文雅,仪表潇洒非凡,衣装整洁得体,外貌英俊漂亮的人,并且往往在无意中把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同他的修养、品质、身份等联系在一起,因而外表有魅力的人容易给人较好的印象,人们给予的评价也往往较高。但对于学生而言,穿着打扮的要求是整洁、得体,修饰也要适当,不应一味追求时髦和所谓的“名牌”,而是要符合并体现自己的年龄与身份特征。
第二,言谈文雅、健康、清新,举止得体、大方、优美。言谈举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人格的外在表现,也是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重要内容。因此,言语清新流畅,内涵丰富有趣,举止潇洒得体,气质优雅大方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增强人际吸引。否则,语言庸俗乏味,夸夸其谈,不分时间场合,甚至不文明,举止轻浮、粗鲁,或过分拘谨,都可能使人反感和疏远。
第三,待人接物诚恳谦虚,不卑不亢。与人交往态度要诚恳、谦虚,讲话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吹自擂,或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同时也要不卑不亢,无论交往对象是权高势重的人,还是普通的人,都应一视同仁,既不自卑,也不自傲,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四,交往时既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刨根问底。初次见面双方互不熟悉,要尽可能发现别人感兴趣的话题或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不能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表达“高论”。同时,任何人都有不懂的东西,一旦对言谈的内容自己不知道或不熟悉,应该坦率地承认,而不能不懂装懂,那样做的效果是适得其反。另外,初次相识,不该知道的事就不要随便打听,以免使人生疑或让对方尴尬,影响交往。
(二)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
俗话说:“相逢易得好,久往难为人。”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不太难,但深层次人际关系的确立是相识以后的交往,因此,在长期的交往中能不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则是决定人际关系发展程度和性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应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
第一,主动、真诚而热情地待人。大学生与同学交往应该主动,要勇于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主动伸出友谊之手。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播种真情,便会收获友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热情”是最能打动人、最具有人际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绪传染给别人,因而更受人欢迎。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让自己变得愉快起来,以微笑去面对别人,高高兴兴去做事,而不为人生的烦恼所奴役。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自己感兴趣的人。
第二,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人们都有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的心理需求,这一点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的确,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时,更应明白要让别人保住面子。因为人人都有毛病和缺点,找起来并不难,但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通过挑剔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那将会为此付出对方对你形成敌意的高昂代价。另外,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别人的优点。人各有长,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威廉·詹姆斯则指出:“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在现实中,最为人渴望而又不用花费任何钱财就能给予的是对人的“赞赏”,但人们总是十分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感的事。
第三,集体生活中要注意求同存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求同存异应成为与人交往和谐相处的一条原则。在集体共处中,我们提倡这种健康、积极的交往模式。如果不这样,而是坚持认为自己怎样想、怎样做,别人便也应当怎样,以己所长比人所短,总认为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这样的思维模式,会给同学、朋友、同志间的友好相处带来障碍。
(三)讲究运用语言艺术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语言可以说是人际沟通的最直接媒介。因此,交往过程中“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有很多同学交往有困难或障碍就是由于“不会说话”而造成的。成功的社交要讲究语言艺术,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善于聆听。成功的交际者往往是一个善于“聆听”的人,而不是一个人们通常以为“能说会道”的人。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往往是一个优秀的聆听者,因为很少有人会忽视别人专心听讲给予的暗示性赞美,从而会对对方(听讲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感。反之,如果只知道一味表现自己,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表白;或者对方说话时左顾右盼,心不在焉,都会影响交往的气氛和效果,给人留下不太好的印象。
第二,要善于“说话”。成功的社交,说话要态度诚恳、热情、适度,谈话要认真、谦虚、坦率、热忱,但也要适度,避免给人以恭维、虚情假意或骄傲、主观武断之感。另外,措词要恰当,表情自然,学会用准确、清晰、流畅、文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在双方的交谈中不断寻找话题,通过提问等方式激发对方谈话的兴趣,避免出现“冷场”,也要避免谈枯燥和对方不熟悉、不感兴趣的话题。说话要掌握好分寸,而且对于不同的交谈对象要区别对待,分清时间和场合,注意语言表达的效果,照顾在场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沉默的人。最后,风趣、幽默的谈吐可使交谈变得轻松愉快,气氛活跃,但讲笑话要注意场合,并且不能有损别人的自尊心。
第三,用好无声语言。人际交往中除了口头语言,人的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无声的“身体语言”也能传情达意,从而对语言沟通产生重要的辅助表达作用。因为表情是一个人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往往会通过他的表情不自觉地透露出来。与人谈话的表情要专注,尤其是眼睛,它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变化,因而与人谈话时目光应适时地注视对方,不能游移不定、东张西望,那样既不礼貌,也容易伤对方的自尊心。其次是手势要得当,体态优雅。恰当的手势也是表情达意的有效方式,运用得好可以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并形成一种个人魅力,但也要恰到好处、顺其自然。不能过于频繁或过分夸张,以免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另外,与人交往时还应注意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过近会给人一种不自然、不安全感,过远则容易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
(四)学会赞扬和批评的艺术
恰当、有效地运用赞扬与批评,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用得好,会加深理解,增进友谊;用得不好,则会适得其反。
恰当的赞扬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释放出一个人身上的能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赞扬能使赢弱的躯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因此,真心诚意,适时适度地赞美对方,往往有效地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一般而言,交往中应多用赞扬,少用批评,因为赞扬是积极刺激,而批评是负面刺激。但也并非不能批评,有些时候,恰当、正确而适时的批评还会给人际关系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那些在是非、原则性问题上一味迁就、迎合别人的人,不见得就因此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开展批评。
批评要就事论事,恰如其分,要本着与人为善的目的;批评要注意场合,不要伤别人的面子;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批评要想奏效,必须尽量减少对方的防卫心理,从肯定成绩人手,使其在感情上接纳别人;批评的措词要委婉,也要因人而异。总之,真心诚意、实事求是的批评并不会阻碍人际关系,反而有助于增进友谊。
(五)注意摆脱困境
我们在社交场合难免会遇到自己或对方说错话、做错事等令人尴尬、难堪的场面,有些人往往因不善于应付社交中出现的“困境”而使交往陷入僵局,或使自己变得很被动,丢了面子还捡不回来。因此,掌握一些在交往中摆脱“困境”,化解“危机”的技巧对提高交往效果十分有益。交往中发生意外情况时,一定要坦然处置,不要惊慌。交往中如果别人对你发生误会,就应当及时解释清楚,讲清实情。当别人问到你不愿回答的话题或言语失态,出现尴尬,不妨借助幽默摆脱困境。当聚会中有人话中带刺,但又未指名道姓,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佯装不知。总之,摆脱社交困境的方法很多,运用时要因人因时而异,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只要能做到随机应变,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