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5300000028

第28章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1)

人类道德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思想内容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重伦理、讲道德,并由之而构成的优良道德传统,乃是中国文化精髓之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关于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它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凝聚而成的道德心理、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人生理想和道德学说的总和。它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和资产阶级时期,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大流派。

(一)世代奉行的道德经典

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发展的初盛时期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创始人是孔丘,他是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奠基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发生过深远影响,被历代统治者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言论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后经历代思想家为《论语》作注,从孔子的《论语》不断地变为其他人的《沦语》,其中贯穿了“古为今用”的基本精神,使孔子思想得到了发展,也是《论语》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说的“仁”,其意义非常宽泛,它包括了忠、恕、孝、悌、智、勇、宽、信、敏、惠等道德观念,“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总括词。孝悌、忠信、中庸、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都是“仁”的派生物和具体表现,都可以从“仁”这里得到说明。并且,还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宣传忠君孝亲,要求人们去私为公,履行自己的各项道德义务。“仁”也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思想和道德境界。孟子一生以继承孔子学说为职志,极力弘扬“亲亲爱人”、“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主张行“仁道”,施“仁政”,认为不仁不义的君主不能算君。他还认为人都有天赋的“良知”、“良能”,人性生来是善的,有仁、义、礼、智“四端”,只要充分发挥人性中的善端,就能“知天”,“上下与天地同流”。他还提出一套修养方法,即“不动心”,“求放心”,“养浩然之气”,他提出以“仁义”来维护统治者内部的秩序。孟子道德思想的精髓是“性善论”,“仁义”是最高道德。孔子的道德思想经过孟子的发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宋朝起,孟子也获得了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地位。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对各派学说都有所继承和评论,在儒家中推崇孔子。他的宇宙观是唯物主义的,从唯物主义方面继承了孔子的伦理学说。他和孟子相反,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之性“好利”、“疾恶”、“好声色”,若听其发展,就会产生暴乱,必须以“礼仪”加以教化。他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由此建立了礼法兼治的政治观。荀子还提出了“修志意,正身行”的修身原则。他在《修身》篇中,着重说明了修身的道理、方法、意义等,教人们修身、养善、活气、养心、内省自律,做个有知识、有道德的君子。以上是先秦时期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道德思想梗概。

与儒家学派对立的是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翟,最能代表他理论道德思想的著作是《墨子》,其核心思想和最高原则是“兼爱”,“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他认为“天下”的根源就是“不相爱生”,如果人与人相爱,就不会互相篡夺,就不会彼此伤害。因此,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用这种方法来去掉社会的怨恨祸乱。他为了推行“兼爱”的主张,提出三条爱人的标准或条件,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翟把“兼爱”原则推而广之用在设官治事、行政管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上,就是所谓“尚贤”、“尚同”、“非政”、“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把爱和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在交往过程中必须实行“相利”的原则。

道家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学派。道家学派由老子创立,经过庄子的发挥达到全盛,与儒墨鼎足而立。道家的伦理思想是倾向于消极、遁世的。老子写下了讲道德的文章五千字,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经》,也就是《老子》这部书。《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集中体现了老子的道德思想。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无为,清心寡欲。他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主张,并把“欲”和“知不足”看成是社会的最大祸患,还提出不争,颂扬柔弱。他认为无知才能无欲,无欲才能不争,不争才能无忧。老子的“无为”思想,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以“无为”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是消极、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意识。在老子的伦理思想中,也提出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如“民若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还有慈、俭、谦虚、去甚、去奢、知足等,老子的伦理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庄周推崇老子学说,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思想。他崇尚自然无为,把任其自然、无所作为看做是道德的最高原则。

法家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学派。法家的伦理思想是主张以法治国。法家的主要代表是管仲、李俚、商鞅、韩非等。在人性问题上,他们认为人都是自私和自利的。因为“人性恶”、“人性自私”,所以强调采取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他们认为,法是高于道德的准则,反对儒家提倡的礼乐、孝悌、诚信、仁义,把法与道德对立起来。在道德与物质的关系上,他们重视物质利益,看到了物质利益与道德的联系,认识到物质生活水平影响着人们的道德面貌,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主张,力图从物质根源上寻找道德面貌变化的原因,包含有唯物主义因素。

秦以后,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总是在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中得到发展。汉代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论、“阴阳五行”说,特别是改造了孔孟儒学理论,提出“三纲五常”学说,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圣化、宗教化,并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来论证封建统治的神权、皇权、族权和夫权的合理性与永恒性,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巩固到没落的时期。以二程(程颢、程颐)、朱熹、陆象山、王阳明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家们,以他们强调的“义利论”、“理欲论”和“心性论”,进一步发扬和改造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在道德原则、公私关系和修养践履等方面,赋予了儒家伦理思想新的内容。同时,为了维护和挽救宋明的封建统治,在“理欲”和“义利”,“君臣”、“父子”、“夫妇”的伦理关系上,使儒家伦理思想走上了片面化、绝对化、僵硬化的泥潭。明清之际,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戴震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清算和批判了宋明以来的理学家们空谈“天理人欲”的弊端,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人协调”的主张,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人性变化日新的思想,在义利关系上主张“理欲统一”说,从而以“崇实黜虚”、“经邦济世”和“义利统一”的思想,对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作了新的解释,把中国古代道德向前推进了一步。

到了近代,中国逐渐产生了资产阶级伦理道德思想。以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抨击封建等级制度以及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纲常礼教,主张并领导了变法维新运动,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它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是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的伦理思想也很丰富,一生提倡平等、博爱、自由,推崇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理思想,认为忠孝、仁爱、治国、信义、和平这些中国古有的道德,都是中国人的“好道德”,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历代仁人志士的言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不仅菹藏在历代思想家的理论宝库当中,还通过某些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些仁人志士、爱国主义英雄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振兴中华”等等。这些高尚道德思想和许多流芳千古的传统道德故事,都表现了许多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国家、为人民而献身的精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直接生产者,也是包括道德在内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最终源泉,任何类型的道德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离不开劳动人民。那些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的,如杀富济贫、正直善良、机智勇敢、扶助弱小、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抱打不平、除强铲暴、行侠仗义、勇于牺牲、敢于反抗等的生动故事;还有反映被剥削阶级利益的,如“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处处平均,人人温饱”的社会主张;农民在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中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反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崇尚勤劳节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公平公正、童叟无欺等美德,尤其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危难之际,人民群众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都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在了解中国传统道德时,也要注意发掘蕴藏于劳动人民中间的美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着数千年的灿烂历史,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有关的伦理思想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国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书经·周官》中,也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要求,认为从事政治公职,应当以公正、公平的思想,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老百姓就可以信任而归附了。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宋代和明代的理学家们,都特别强调“义利之辩”和“理欲之辩”,主张以“公义”灭“私利”,以“天理”灭“人欲”,剔除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消极因素,可以看到其中渗透着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公利而应当牺牲个人私欲的强烈要求。也正是在这一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为整体献身的大丈夫精神;宋代的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和崇高的道德要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鸦片战争时著名的禁烟派领袖林则徐所写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都显示了强烈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认为在有利可得的情况下,应当考虑这种利益是否违背道德原则,即“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一般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所说的“义”,主要是整体利益的原则,而“利”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发生着有益的作用,同样对提高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平,仍有积极作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所强调的整体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整体主义思想。在批判地继承这种整体主义思想时,应当明确,这种整体精神同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整体主义,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整体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而形成的道德原则,在特定的情况下,又往往把维护封建王朝的利益同所谓国家、社稷的利益混为一谈,成为维护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封建关系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则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唯一目的的道德原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特别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整体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同时,应当采取辨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剔除其消极的、腐朽的为维护剥削阶级统治的糟粕,发扬其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利益的积极因素。

同类推荐
  •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
  •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也出现了了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但罗列现象的较多、深中肯綮的少见,运用前沿理论进行分析阐释的寥寥可数。本书另辟蹊径,将法国当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比较成功地运用于当代中国的电视新闻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最要创新,达到了同类研究中国内的高水平。作者的观察和批评比较尖锐,分析也相当具有新意,是一本住学术上有重要创见的优秀著作。
  • 河西教育史

    河西教育史

    本书论述了从远古时期到2005年河西地区的教育史,主要内容为各个时期的学校设置,教材选用,教育管理机构以及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 窗边的孩子

    窗边的孩子

    本书的目的是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对北京市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成瘾和偏爱暴力游戏)的影响过程和方式,从而使家长、学校和社会管理部门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初中生和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出现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并对预防其它心理和行为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论文运用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并提出了家庭环境对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影响的“下旋螺旋模式”,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热门推荐
  • 染指浮华:旧事散场

    染指浮华:旧事散场

    她和他在一起整整四年,却被和他在一起一个月的狐狸精说是小三。多么讽刺的两个字。“我会帮你报复那个负心汉,但是你得听我的。”“......”“你不说话我就当你是默认了。”后来,向沁才知道,在感情的世界里,要想活得伟大,那就必须得骗得高明!因为,人本来就是会发臭的一具腐烂躯壳,不值得你满怀期待。
  • 异世英豪

    异世英豪

    凡人的物语。没有毁天灭地的禁咒,没有一招灭一个军团的招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修炼
  • 我穿越流逝只为你

    我穿越流逝只为你

    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但死就死吧,我们光荣的女主角竟然逆天的穿越了,见过废柴的逆天吗?后面端茶送水的魔王大人是谁?身边一群妖孽是谁?传说中的男女通吃的人妖又是谁?一切尽在不言中。
  • 莱辛寓言

    莱辛寓言

    莱辛所写的寓言大多古希取材于腊的伊索、罗马和菲得路等人,但经过改写,赋予了新意,都同当时德国社会中的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以及文艺斗争息息相关,因而有着强烈的现实感
  • 调皮甜妻你是跑不掉的

    调皮甜妻你是跑不掉的

    他是权势滔天的帝王,她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普通人,一次偶遇,从此他便追着她不放手。司楠楠问:冷辰轩,你到底喜欢我什么?“我喜欢进入你时的感觉”。“你个流氓,变态。“呵,我是流氓,变态,那你每天晚上都躺在床上让我上?”“不行,我一定要走。”“乖,没了我你怎么缓解寂寞呀,嗯?”一把扛起她就向床边走去……第二天一大早,某楠扶着快要断了得腰不满的说道“TMD,是谁说冷辰轩不近女色的,TMD那些人一定是眼瞎了,他不但不是不近女色,而且还是个大色郎,总有一天会精进人亡的!”
  • 地球归还日

    地球归还日

    2012年12月22日世界末日?是的,但那是对人类而言其实,这一天是人类租赁地球表面居住权到期的日子对地下虫族来说,这天是他们回归地表的值得庆祝的日子顺便收租,租金是——人命!!!它们以人为食,并且已经不知饿了多少万年了想来,这居住权交接肯定不会太友好。。。。。。在无数虫子从天坑中钻出来对人群冲去前两天某大学某寝室某废宅在寝室玩山口山时突然被游戏人物一杖子拍昏。
  • 尘世魔皇

    尘世魔皇

    九界大陆,万宗簇立,强者坐拥苍穹,弱者倍受欺辱。萧尘是万生界一小家族中的少爷,修炼天赋一般,但却有一个天赋异常的妹妹,然而,萧家却遭逢大难……
  • 一度繁华,一句过客

    一度繁华,一句过客

    流年之间,许诺中真假难辨,又怎敢许下你地老天荒,不如就此相忘于尘世间。花期渐远,断了流年
  • 大学回忆记

    大学回忆记

    以独特的方式叙述当代大学的生活,反映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给学生们留下小小的天地
  • 越、老、柬、缅四国行

    越、老、柬、缅四国行

    《总有一处风景始终难忘:越老柬缅四国行》是一本旅游书,是关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这四个中南半岛上国家的。这四个国家在文化上近似,在地理上相连,已成为旅行者流连忘返的青睐之地。《总有一处风景始终难忘:越老柬缅四国行》的写作风格是以发现和欣赏的心态去看这四个国家,观察到了一个陌生且充满生趣的世界。老挝北部原生态的万荣风情;不被人遗忘的废墟,被称作越南小吴哥窟的美森谷地;缅甸的第二大湖茵莱湖;柬埔寨的金边和吴哥窟等等,让读者看到了不只是旅游宣传册上美丽的风光,还能感知到生命的分量和生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