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继承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一、继承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它萌芽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工农运动,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阶段,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一)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的基本含义有三层:一是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二是指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三是指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运动。在我国,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人们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运动,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她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就开始了。现实生活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应该是指人们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对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深切渴望和必胜信心。把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革命道德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第一,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其本身具有道德的基本属性。坚定这一理想信念,无论是从人们对理想信念的探求、确立,还是为此作出的奉献,它都是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起着对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作用。第二,确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道德,它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和个体人格完善,都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共产主义道德,其本质特征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的道德要求,决定了它是最科学,因而也是最无私、最高尚的道德,是革命道德的核心。具备这种道德素质的人,就能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就能为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奋斗终生,不断实现个体人格的完善。
(二)爱国主义
爱祖国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高尚的政治职责、思想品德和美好情感之一。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在对爱国情感进行理性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爱国主张。作为中国革命道德规范的爱国主义,其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这是爱国主义在处理国家、民族对外关系时的道德要求。二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这是爱国主义在处理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关系,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道德要求。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这是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根本特征和最高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无产阶级的道德准则,是中国革命道德的核心和基本规范。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不同层次的要求:为人民服务的最高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为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它的基本要求是:(1)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言论行为的最高标准。(2)热爱人民,关心人民,服务人民。(3)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向人民群众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4)坚决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作斗争。为人民服务最低层次的要求是在人和人的相处中,要尽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使自己的行为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有益结果。为人民服务是革命道德要求最根本的出发点,离开了这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有道德的行为。
(四)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集体主义是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原则,它要贯彻到一切道德规范要求之中,是调整个人和整体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规范,也是衡量个人行为和品德的最高道德标准。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内容:(1)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提倡个人要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必要的情况下,个人应当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是集体主义原则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根本的要求。(2)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它同时强调集体必须尽力保障每个成员的个人自身利益的满足,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力求使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发展。(3)集体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1)“革命利益第一”,这是集体主义原则最高层次的要求;(2)“尊重集体、顾全大局”,这是集体主义原则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时的道德要求;(3)“团结协作,互相尊重”,这是集体主义原则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的要求,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友爱、平等尊重;(4)“遵守纪律、服从组织”,这是集体主义原则在处理个人与组织关系时的道德要求;(5)“坚持民主集中制”,这是集体主义原则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要求。
(五)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坚持这一中国革命道德规范,必须出以公心,摒除个人利害得失的私心杂念才能做到。坚持实事求是的道德规范,一是必须做到力戒空谈,反对形式主义;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三是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尊重实践。坚持真理的道德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修正错误,才能坚持真理;二是无私无畏,献身真理;三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道德要求,第一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第二要正确对待批评,认真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要求;第三要勇于自我批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核心问题是勇于自我批评,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其是否郑重、是否履行所负义务的重要尺度。
(六)艰苦奋斗、勤俭创业
这一中国革命道德规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独立自主,发展中国。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同时,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来建设中国、发展中国。(2)励精图治,艰苦创业。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传家宝,又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邓小平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江泽民概括的“新时期64字创业精神”,都是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和要求。(3)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既是中华民族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也是发展经济、扩大积累的基本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使中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始终把热爱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来教育人民,力求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中国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热爱科学”这一道德规范的主要要求是:(1)勤奋求知,勇于探索;(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热爱科学”这一中国革命道德的特殊规范就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热爱劳动、忠于职守
这是中国革命道德区别于剥削阶级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热爱劳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光荣。劳动应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事情。(2)热爱劳动。任何人都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劳动的自觉性。(3)向劳动人民学习。忠于职守这一职业道德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爱岗敬业。这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2)钻研业务,精益求精。这是从业务上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3)忠于职守,造福人民。这是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
(九)树立新风,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社会风俗是一个社会及其国民的文明水准、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面貌的综合显示。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中国革命道德致力于革除旧习气,倡导新风尚,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要求表现在以下方面:(1)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2)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即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3)树立革命家风。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十)修身律己、保持节操
注重把个人修养同革命事业的成败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革命道德的一个重要道德要求。这一革命道德的基本要求为:(1)严于律己,谦虚谨慎。(2)淡泊名利,清正廉洁。(3)襟怀坦白,光明磊落。(4)改造思想,保持节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只有保持气节,一尘不染,才能抵抗住腐败,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应当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务。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机制,对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道德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出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律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市场经济可以和不同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已成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的道义支撑。
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既勇于竞争,又有序竞争;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悬殊;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要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去获得正当的个人利益,也要大张旗鼓地褒奖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言行,反对见利忘义、惟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