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4900000014

第14章 专业哲学家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贡献(2)

在论述社会构造时,李达说:“社会之基础为经济关系,其上层建筑为政治法制及其意识形态,经济关系中生产力苟有变动,则经济关系势必改造,因而政治法制的其意识形态亦必改造。”这段话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构成社会之基础的生产关系,对社会构造之另一部分的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而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又起到决定作用,并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发展。在以后的论述中,李达反复阐明了这一思想:“生产关系成立,必与社会的生产力相适应。”《李达文集》,2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唯吾人应当注意者,社会之构造者,恒受生产力之状态所规定,而其形式之变化,又受生产力之变化所规定。”《李达文集》,2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李达认为,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他说:“社会进化之原动力实为生产力,生产力继续发达,则经济组织继续进化,政治法制及其他意识形态亦随之而继续进化。”《李达文集》,2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也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之进步,亦即生产力之进步。”《李达文集》,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李达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发展最终所起到的决定作用,保证了唯物的一元史观的贯彻,防止了出现二元论或折中主义的倾向。

李达同时也提醒人们,不应机械地理解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应该注意到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所起到的作用:“然上层建筑又能影响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此不可不知也。”《李达文集》,2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倘生产力继续发展至一定程度以上,而生产关系障碍其发展时,当时之生产关系势必改造,生产力始有发展之余地。”《李达文集》,2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在论述社会革命时,李达强调了“个人之势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忽视社会变革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为社会变革完全依赖于经济条件,可以坐待社会之自然变化,则是对唯物史观的机械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李达提醒人们注意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时,又特别强调,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有前提的,李达认为:“假如一定社会组织内之生产力尚有发展余地,而人类必须以一己意志企图颠覆,则生产力不但不能增进,反有衰减之虞。盖生产力之继续发展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条件,苟时机未至,遽欲谋社会组织之改造,适足以促该社会之退步。”《李达文集》,2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联系到民主革命时期的“左”倾错误,和建国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的失误,可以看出,李达的上述见解是非常深刻的。

第二,李达在论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进而论述了中国革命问题。

早在1923年李达就提出:“马克思学说之在中国,已是由介绍时期进行到实行的时期了。”《李达文集》,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现代社会学》正是李达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一个重要成果。

李达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性。他认为,帝国主义以变相分割的方法侵略中国,“金铁奴我以物质,宗教奴我以文明,教育奴我以服从,勾结我国贼,制造我内乱,涂炭我人民”,《李达文集》,3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中国已成为“国际的半殖民地”。《李达文集》,3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李达具体论述了民族革命诸问题,这些论述,对中国革命同样是适用的。

关于民族革命的性质、对象,李达认为,“夫即称民族革命,则顾名思义,当然为全民革命之性质”,其对象“虽在颠覆帝国主义,而弱小民族内为虎作伥之封建阶级或帝国主义者之代表,亦在推翻之列”。《李达文集》,3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关于民族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李达指出,一旦民族革命成功以后,“资产阶级即发挥其自私自利之本能,对无产阶级实行剥削支配,历史上不乏其例也”。在弱小民族中,买办阶级“不惟不革命,且多有反对革命者”,在弱小民族中,“最感帝国主义压迫之苦而觉知有革命之必要者,莫如工农无产分子”。《李达文集》,3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因此,无产阶级才是民族革命的中坚。

关于民族革命的前途,李达认为,民族革命成功以后,小资产阶级得势,则必采用私人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得势,势必采用国家资本主义,而“国家资本主义乃社会主义过渡”。《李达文集》,3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因此一无产阶级掌握了民族革命的领导权,民族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关于民族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李达指出,弱小民族必须与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达成共同战线,而不与国际无产阶级相联络的“机会主义之民族革命,较不革命尤为有害,不可不察也”。《李达文集》,3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李达对于中国革命的观点和主张,与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正确而有力的论证。

《现代社会学》还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分析现代各阶级时,提出知识分子“恃赤手以营业,绝无恒产”,属于“准无产阶级”。瞿秋白:《现代社会学》,203页,上海,昆仑书店,1928。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出路,李达指出:有产阶级非得准无产者智力之援助无以谋事业维持,无产阶级非得准无产者策略之指导,无以谋团结运动之发达。故准无产者谋生之法不出两途,不供资本家驱策,即与劳动者为友。《李达文集》,2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又如,对社会意识,李达以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关系为线索,对一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他认为,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一切个人的共通意识”就是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只有“经济上强有力阶级之要求包含于社会意识之中”,而其他阶级的要求都要受到“社会意识之压迫”,到阶级彻底消灭时,“社会意识和个人的欲求相一致”,“是谓社会意识之完成”。上述观点,有些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它们的提出,体现了李达在理论研究中的独到精神,对我们研究这些问题是富有启示的。

《现代社会学》代表了我国当时对唯物史观理解和运用的最高水平,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它的不足在于,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书中讲到了唯物史观,没有对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作出应有的论述,这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辩证唯物论的理解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虽也联系到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但从总体来说,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够。

二、李达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

李达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概而言之,李达的贡献有三个方面:最全面地总结了唯物史观的传播;最有力的推动了唯物辩证法的传播;在学理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结合。

第一,最全面地总结了唯物史观的传播。李达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对唯物史观的传播十分重视,他认为,唯物观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原则之首。1918年至1920年他所译的三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就有《唯物史观解说》。该书于1921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在书中还附有《马克思唯物史观要旨》一文,在扼要说明了唯物史观的同时还辑录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恩格斯1888年1月的《共产党宣言》英译本中有关唯物史观的论述,这使得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解说比较准确。该书至1936年8月共印行14次,表明其影响之大。

李达自1923年至1927年间着重研究唯物史观,1926年出版了在讲义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社会学》一书。该书全面地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论述了阶级、国家、社会意识和社会革命的理论,论述了世界革命与民族革命的理论。就所论及问题的广泛性与内容的深刻性上,《现代社会学》都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阶段的完成。1923年,李达曾提出:“马克思学说之在中国,是由介绍的时期而进行到实行时期了。”《现代社会学》是向这个方向努力的,它所论述的一些理论直接与当时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相联系,这也是《现代社会学》高于其他论著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有力地推动了唯物辩证法的传播。

大革命失败后,怎样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复杂的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就显得越来越迫切。1929年以后,李达较集中地进行了唯物辩证法的翻译介绍工作。其中有德国塔尔海玛的《现代世界观》、日本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德国卢波尔的《理论与实践的社会科学根本问题》、苏联西洛可夫等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等。上述四部译著的问世,尤其是最后一部译著,是苏联当时研究唯物辩证法的最新成果,并且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列宁阶段,因而在当时显得最全面、最权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李达等人的推动下,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渐成澎湃之势。连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张东荪也不得不承认:“几年来访问出版了不少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书。无论赞成或反对,而唯物辩证法闯入哲学界总可以说是一事实。”李达对唯物辩证法的全面介绍,最有力的推动了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郭湛波在当时评论说:“今日辩证唯物论之所以澎湃于中国社会,固因时代潮流之所趋,非人力所能左右,然李达先生一番介绍翻译工作,在近五十年思想史之功绩不可忘记。”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从唯物史观到唯物辩证法,得到了全面的宣传和介绍,同时,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也就是说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列宁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也得到了深入。在此过程中,以李达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的整理与消化,力求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及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相适应。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从列宁阶段向中国化深入,这项工作又是从李达开始的。

第三,在学理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1935年,李达出版了《社会学大纲》,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也在学理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全面总结,首先表现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把握。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具有亲切的不可分离的关联”,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普遍概括,而这概括必须以辩证自然观与唯物史观为中介环节,所以唯物辩证法在自然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就成为自然辩证法,在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就成为历史唯物论。他说:“历史唯物论如果没有辩证唯物论,它本身就不能成立;辩证法如果没有历史唯物论,也不能成为统一的世界观。”这就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性。

其次,表现在清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已有全部认识史的批判继承关系。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关系,是2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经常论争的问题。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从唯物辩证法的前史及形成、发展的历史出发,详细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全部认识史的批判继承关系,尤其强调了与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及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批判继承关系,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历史辩证法到自然辩证法,统一于社会实践而创造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过程。在《社会学大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首次得到了系统说明,从而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再次,表现在全面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李达将实践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地位,把它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关键契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的统一基础。在《社会学大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原则首次得到了充分地强调,从而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由上可见,《社会学大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总结性著作,“就达到的水平和系统性而言,无一人出李达之右”。侯外庐:《韧的追求》,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李达所构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意义深远,在我国哲学界,直至建国以后相当一个时期,仍具有很大影响。

《社会学大纲》是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全面总结,而且在学理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李达的总结,是中国人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理解、再阐述,因此,也必然带有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作为中国人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社会学大纲》正是用中国人的语言、中国的风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富有特色的表述。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不是书斋里的学问,《社会学大纲》的写作就是为了给战士们提供“科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并锻炼知识的和行动的方法”,因此,密切关注着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全书原拟写六篇,第六篇是关于中国社会的内容,虽因故没有完成,但研究大纲和材料已有了准备,上述因素,促进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李达在序言中说:“本书内容,虽没有新的创建,但基于数年的研究,自信还有一些新的收获。”李达结合中国的实际,通过对列宁哲学的说明与发挥,其收获是多方面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关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阐述。李达认为,马克思把实践的契机导入唯物论,“使唯物论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实践的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就是“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在此基础上,李达对认识论予以特别地重视,作了系统地阐发。说明了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的见解,论述了思维形式的发展及其和思维方法的关系,并提出了认识论的公式,即“实践——直接的具体——抽象的思维——媒介的具体——实践”,他认为认识就是采取这样的圆的运动而发展。在这个圆的发展过程中,他指出:“实践是依据认识的真理性,而积极地变革客观世界。”《李达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李达关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系统阐述,在学理上初步揭示了实践论的重要理论。

同类推荐
  •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业。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 中国儒学之精神

    中国儒学之精神

    郭齐勇教授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儒者,数十年来沉浸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儒学之精神》即汇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与民间演讲儒学的成果。全书深入浅出、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论述了儒学的源流、一代宗师、发展轨迹、经典著作;儒家的礼乐文化、社会理想、治国方略、管理智慧、人性学说、核心价值、人生意境;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当今的意义与价值,经济全球化下的创造转化与应对之道。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如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公与私、公德与私德、亲亲互隐与人权、儒学的宗教性及宗教对话等论域,亦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有拨乱反正之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
  • 菜根谭(第六卷)

    菜根谭(第六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就因为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在这个前提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知识经济也即双赢经济,知识的可再生性,使双赢合作成为合作的主导模式,有无不但应当统一,而且可以统一。老子的哲学是对称哲学,即:无和有的对称、有限和无限的对称、静和动的对称、柔和刚的地称、进和退的对称……先人的智慧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会产生新的火花……
  •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阳明心学智慧源源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李宗吾等,他们叱咤风云,显耀一生,却都奉阳明心学为最根本的精神导师。
热门推荐
  • 这个家伙有点拽

    这个家伙有点拽

    宇宙清道夫,负责维护各星系的平衡和安危,当然了你们也可以把我们想象成救苦救难的救世主或者维护世界和平的凹凸曼作为三S的星际清道夫,不敢说自己多牛逼,反正横着走是没问题了,可是打死我也没想到,因为我的傲慢那该死的审判长居然给我安排了一个全是流放的任务去一个叫做地球的地方清理丧尸,当我以为是大炮打蚊子的小任务的时候才知道,尼玛居然被坑了,坑了!!!死老头!我和你没完
  • 帝尊剑

    帝尊剑

    他,刚交到女友,在梦中与女友相会时,却无缘无故被穿越了他,穿越了,却来到了一处绝境他,穿越了,沦落成一名乞丐世态炎凉,命运弄人。我仰天长啸,何处是我所追求的道?这个故事我YY很久了,把它写出来一是圆自己的小说梦,二是跟各位书友YY下,娱乐娱乐。;)
  • 微辰之爱

    微辰之爱

    女主率直可爱,平凡人一个。但男主呢,却是全民偶像。他们是怎样相爱呢?
  • 奥法权杖

    奥法权杖

    第三纪元即将迎来终焉,凡人的国度依然战乱不休。恶魔在阴暗处准备着颠覆,诸神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和睦。法师即将从王座上跌落,而混沌,却是从未如此的逼近过世人……一个小小的法师,就这样一头闯入了这波澜壮阔的史诗之中。……DND规则下的网游,我尽量还原博得和无冬给各位的感动。
  • 剑极无双

    剑极无双

    玄武大陆,宗门林立,种族万千,一废材少年融合域外灵魂,从此废材变天才,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 我的D殿下:收服炸毛受

    我的D殿下:收服炸毛受

    古杉爱是一个呆萌少女,初入社会的她简直小白到不能再小白,而一直高高在上的路申又会怎么样对待这个菜鸟呢?
  • 回忆成伤

    回忆成伤

    ……不远处的山坡下,笼屉蒸馒头似的那片坟地,在清区区的山石和惨白的月光辉映下,偶见一缕缕蓝色的烟雾不断地升腾着,偶尔几声揪心的鸟叫,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月光变得更加惨淡,年仅十岁的小金泽却显得从未有过的镇定和从容。讨厌的飞蛾时不时的飞过来撞击着小金泽稚嫩的小脸,这时他才注意到,窝棚里的单放机早就已经筋疲力尽的没了声响。抬起手臂借着月光看了看表,电子表的数字显示已是夜里十一点四十分,金泽仍旧没有困意,尽管眼皮生硬,但,心事重重的他还是静不下心去睡觉。小东哥过的可好?他变没变模样?整整阔别了一年,他是否还会有当初的记忆?
  • 木叶之卷

    木叶之卷

    一个平凡的火影世界有杀戮有战争只有一个普通的宇智波家族的成员坚决不走傲天流!!!!
  • 快穿之男神!放过我!

    快穿之男神!放过我!

    苏勤思穿越了,没错,就是狗血的穿越了,三千世界?八千美男?都不是问题,可是这八千美男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啊!“嘿嘿,小苏苏,不要跑了。”这是一个伪·白兔和真·灰狼的爆笑故事[1v1,小白文,不喜勿喷]
  • 得不到你

    得不到你

    写一个女孩的成长,童年的苦痛,为生计奔波的大学,还有爱情,刻骨的爱情。女孩子竟然是金牛座的。那么想要付出,付出,爱心特别多。最终还是分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