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杨建毅凌晓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城乡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指明了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而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2]这是我们党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文化自觉而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立意非常高远,意义极其重大。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中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卓有成效,逐渐形成了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协调的新型道德观念,农村社会文明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在个别地方,道德建设还面临以下问题:
(一)部分农民精神空虚,理想信念淡化。改革开放后,我省农村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农民精神温饱却难以满足。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落后,民俗文化日渐衰落,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很浓的文娱活动正逐步消失;以前深受欢迎的农村电影,农村文艺队演出等越来越少;以前建立的文化之家大多没了去向,有幸保存下来的也已名存实亡,文化活动寥寥无几。为了弥补精神空虚,许多农民加入到了赌博行列。农民缺少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无法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无法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无法使他们得到真善美的启迪。
(二)个别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由于一些地区的农村工作长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致使农村道德呈现失范、失衡、失序的倾向。部分农民社会正义感淡化,责任感、义务感消失。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一些人以坑蒙拐骗,捞取不义之财为荣,不以掺杂使假,强买强卖为耻;有的子女不孝敬、不赡养老人,甚至打骂、虐待、遗弃老人;有的人为地界、房界等问题发生纠纷,大打出手;有的人专门从事拐卖妇女儿童,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的活动。当前,农村道德失范最典型的体现是诚信缺失问题。
(三)农村干部作风腐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在一些地方,由于村务公开、民主选举等制度尚不健全,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也较薄弱,农民政治观念、参政意识还不成熟,法治意识、权利观念还较欠缺,农村基层组织监督无力、干部教育不够等原因,少数农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存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任人唯亲、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等权力道德腐败现象在不少农村干部身上有所体现,影响极坏,致使农民对农村党员干部的信任度降低,并产生怀疑、鄙视情绪,进而造成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的存在也将严重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农村社会风气滑坡,社会治安状况堪忧。部分农村封建陈规陋习滋长蔓延,有的还存在大量迷信色彩,算命、卜卦、不相信科学,有些旧社会恶习,如赌博、偷盗、拐骗、敲诈、斗殴、欺行霸市等也在个别地方沉渣泛起,严重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
二、我省新农村建设中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调整农村利益分配格局,巩固新农村建设中道德建设的利益基础。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道德建设要以物质利益为基础。所以,引导农民道德的良性发展决不能忽视农民的利益要求。如果农民不能增收,农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集体主义就会在农村失去利益基础,先进性道德也就面临着失去农村阵地的危险。
(二)坚决反对权力腐败,加强农村权力道德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道德建设必须加强具有社会导向作用的权力道德建设,坚决彻底地反对权力腐败。为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甘肃精神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章,开展党的理论教育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要结合我省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三)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农村道德体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在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道德建设中,要教育引导农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努力做到:既要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又要批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短期效益行为;既要承认和保护个人利益,又要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追求效率,又要关注社会公平,实现公平在先,共同富裕;既要增强竞争观念,又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团结互助;既要增强经济行为的目的性,又要讲究手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我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决不能因此忽视。加强农村诚信道德建设,一要注重引导农民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向社会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二要树立诚信的权利义务观念,在处理家庭、邻里、朋友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时,以诚信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三要为诚信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克服市场自发力量和人们道德自律的不足。
(四)充分发挥家庭作用,增强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活力。家庭要对年轻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为他们自我发展奠定着思想文化基础。在我省农村,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克服封闭观念,倡扬家庭美德,树立学文化、学知识、学科技的良好风尚。
(五)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鉴于目前我省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现实,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势在必行。首先,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深入党的理论宣传“进乡镇,入社区”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道德、科技、文化、法律“四进家”活动,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力推进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文化,创作更多适应农村和农民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培育农村文化专业户,杜绝文化垃圾向农村传播,努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甘肃精神和身边的优秀人物、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帮助他们形成分清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的能力。确立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第四,在新农村道德建设工作中,形成以基层党委、政府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健全组织机构和教育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村道德建设的组织领导,把道德建设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议事日程,重点抓好农村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农民道德素质。
(六)建立与完善新农村道德约束机制,引导农民伦理道德良性发展。加强我省新农村建设中的道德建设,不但要加强道德规范本身的基本建设,同时还应关注道德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针对我省农村社会形势的变化,需要制定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下的道德赏罚机制和道德评价机制,对道德高尚者给予奖赏,对道德败坏者进行处罚。此外,建立社会道德赏罚机制和评价机制也是保证道德规范向实践转化的重要措施。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评议活动,表彰先进,鞭挞丑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营造健康、高尚的社会道德氛围。总之,在我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促使农民真正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自我监督、自我约束道德机制,推动我省新农村建设中道德建设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人民日报,2005—10—12,1.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