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武威市委党校王万俊
新农村建设在武威,比较有效的措施是,除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外,利用武威的生态农业优势资源,下大力气建设生态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把开发和完善生态观光农业旅游景区作为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的主要途经之一。这也是武威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发展思路。
生态观光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交叉产业,也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改变单一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健身、欣赏田园风光、体验民俗风情、享受农家乐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的愿望提供了新的空间场所。农村天地广阔,空气新鲜,自然环境优美,山村野趣浓厚,绿色食品多样,农事活动新奇,乡土文化丰富,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一种别具情趣的享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生态观光农业旅游正好顺应这种需求,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方式为旅游载体(吸引物),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核心内容,提供诸如观光、品尝、购物、务农、娱乐、休闲、疗养、度假等多种消遣形式的旅游经营项目。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极具市场(客源)潜力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并以观光拉动所有产业链,其主要产业形式为观光种植业(种植、采摘)---观光林业(野营、探险、森林浴)---观光牧业(骑马、斗牛、挤奶)---观光渔业(捕鱼、垂钓)---观光副业(加工)等,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以欣赏野趣和食物品尝为主要活动,形成茅篱竹舍、瓜棚豆架、佳果田园、水乡垂钓、桑基鱼塘等农业生态景观,使游客融入自然,留连忘返。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在我市虽然出现较晚,但很快就成为城乡互动的一种时尚。然而由于开发起点低,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不齐,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将制约着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在我市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武威市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的分布
1、凉州区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包括:牛家花园、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基地、沙漠公园、莫高旅游度假村、省兰墩滩原种场、凉州区林业种苗基地、生物中心规模化育繁种基地、皇台葡萄基地、清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二坝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邓马营湖、昌隆湖旅游度假村。
2、天祝县森林草原雪山观光生态旅游区。包括:天祝三峡风景区、本康丹霞地貌风景区、石门沟风景区、祁连冰沟河天池景区、天祝县石灰沟瀑布景区、小石门沟药水神泉、马牙雪山天池景区、祁连布尔智、冰沟河景区、卡洼掌高原风景区、夏玛风景区、抓喜秀龙草原风景区、乌鞘岭风景区、金强川高原蔬菜种植区、哈渓人参果大棚种植区等3、古浪沙漠治理林业开发观光生态旅游区。包括: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景区、昌灵山景区、八步沙治沙实验示范景区、新胜村大棚种植观摩基地。
4、民勤节水治沙生态保护观光旅游区。包括:民勤城东沙产业工业集中示范区、青土湖生态旅游景区、宋和综合治沙示范区、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三角城林场、勤锋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苏武山公园、民勤沙生植物园、红崖山水库旅游区二、武威市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宏观的控制和指导区内行业多、领域广,经济成分、隶属关系复杂,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加之旅游规划缺乏统一性、整体性,联片难度大,聚合效应低;景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功能划分不明显,布点零乱,自发性因素多,社会资金未能很好地整合利用,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总体上处于无序、盲目状态,建设项目重复、雷同。给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隐患。
(二)开发的指导思想有误区
观光农业旅游所倡导的是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但一些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却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建设上大兴土木,建筑物富丽堂皇不仅与观光农业旅游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农村文化环境。
(三)经营管理不规范
景区开放开发程度滞后,起点低,规模小,基础设施条件差,功能不全,景点老化,项目单调,缺乏吸引力;观光农业旅游的经营管理还很薄弱,存在许多漏洞。一是观光农业旅游的卫生状况较差。二是安全隐患较多。三是经营管理不到位。从业人员缺乏必要培训,服务程序不规范;小农思想严重,拉客宰客现象时有出现;不良经营,甚至为满足和迎合游客消费需求,乱捕滥杀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等。
(四)景区可进入性条件差
景区内和通往景区的道路等级低,建设滞后,缺乏专线旅游交通车;自然环境恶劣,沿线景色单调,各旅游区彼此之间关联度不强,缺乏一个联系纽带。
三、实现武威市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一)坚持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的五项基本原则第一,核心资源的原则。所谓核心资源,是指居于核心主导地位的、能形成核心吸引力和卖点的客观物质条件。如花乡旅游资源、渔乡旅游资源等。只有充分利用核心资源,把其转化为核心引力,才能赢得市场。
第二,突出主题的原则。观光农业旅游不能处处雷同,应该突出一个主题,附之以魂,才能充满活力。第三,原汁原味的原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本身就是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观光农业旅游要保持传统乡村住户、乡村环境和乡村文化的本来面貌,才能成为吸引游客的内在力量的源泉。第四,主客交流的原则。观光农业旅游开发中要十分注熏情境空间的打造,创造主体、客体互动的环境,让旅游者和当地村民进行接触和交流,实现一种精神层面的感情诉求和亲和。第五,体验参与的原则。体验和参与是观光农业旅游的基本方式。
(二)加强管理,促进观光农业旅游的有序发展1.坚持科学开发,确保观光农业旅游的规范有序发展。一是要实行科学规划。坚决杜绝对资源的破坏和低水平开发,防止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功能区分不明确,旅游线路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产生。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必须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的特点,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三是要采取市场导向。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品的生命周期,考虑产品的升级换代,以不断创新的产品满足游客的需要,以市场营销的观点来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四是要保持特色个性。把握住乡土味,不能搞模仿、复制和捏造,更不能,“城市化”,否则便失去原汁原味,违背农业旅游的本质属性和鲜明个性。
2.加强管理。促进经营日臻完善。一是要加强安全管理。把安全工作作为政府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各种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对从业者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二是要加强卫生管理。建立各种卫生规范。三是要加强日常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的同时,教育乡村从业者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行为。
(三)抓好教育培训,提高观光农业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1.加强乡土文化知识的培训。
大多数观光农业旅游的游客都希望同从业人员进行直接交流,以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从业人员通过培训系统掌握这方面的常识,并很好地在服务中运用,就能提高游客对观光农业旅游的整体感受。
2.强化服务技能的培训
观光农业旅游既要以“特色”吸引人,同时又要建立规范服务的标准,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特色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加强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做好规范服务是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
3.加强民俗风情的专业培训
认真挖掘和总结地方民俗风情,组织专业表演队伍进行专业培训。使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呈现游客面前,能有效地提高观光农业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促进兰州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兰州市委党校魏丽莉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兰州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据统计,1978年-2008年的30年间,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8.91倍。2003-2008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了7.53%①。而其他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兰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市场流通体系,畅通了生产经营、产品购销信息渠道,促进农民在流通中增收。
二、兰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1.覆盖面偏低,规模小,合作紧密性不强,分布不平衡,功能作用有限兰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步晚、起点低。截止2007年,兰州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仅有160个,农民成员只有0.78万人,只占全市农业人口的0.6%,带动农户1.88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0.06%②。相对于全市120.65万农民来说,数量少、规模小,参与对象也仅限于生产比较集中的果农、菜农和养殖户。
2.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性发展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缺乏内部管理、监督制度,管理机构、组织成员及领导之间的责权利缺乏明确界定;二是组织机构和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相当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未按合作制原则设立组织机构,有的虽按照合作制原则设立了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实际运行中却形同虚设,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三是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模糊、责权不清。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会员之间利益关系松散,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农民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3.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瓶颈一是资本筹措渠道狭窄使合作组织发展受到限制。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方式获取资金有限,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社员自筹、外部股金和自我资本积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常业务难以开展,产业规模和效益难以提高,很难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和扩大服务内容。其二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其三是农民文化素质低,合作意识弱,对合作组织的作用认识不够。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兰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积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资源集约型。这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是为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对劳动合作和联合生产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立的。据统计,2007年,兰州土地流转面积仅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其中,土地规模化流转的面积仅占流转面积的37%③。因此,农户可通过建立合作组织,调整互换土地,联合投资投劳,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资产运营型。为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坚持“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可围绕矿山、林场、水利设施、房屋等集体资产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发展资产运营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盘活了存量,扩大了增量,又实现了农村资产的保值增值。
(3)技术服务型。可在农业产业化特色明显,农业规模经营效益较高,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发展此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是围绕新品种的引进扩繁,对农户采取低价或无偿供应种苗、按保护价回收产品等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者以专利技术、产品品牌为纽带,把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上下游农户联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和推广应用,统一质量标准要求,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技术指导服务,延伸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市场对接型。积极发挥连锁超市等营销网络优势,统一对农户供应生产资料,包购包销农副产品;或依托批发市场,搜集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指导农户从事订单生产,促进产销有效对接;还可由运销大户、农村经纪人等统一收购农户产品,集中打入大中城市,开拓销地市场。通过此类型的合作组织与市场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促进了节本增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5)龙头企业带动型。目前,兰州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7.28万户,仅占兰州农户总数的22.3%,其中重点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数量2.96万户,占兰州农户总数的9.07%。④“龙头+基地+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运行模式之一。在这种模式下,为避免市场价格波动,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难以维系,双方利益受损,龙头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吸收农户成立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收益返还等形式,密切双方利益联接机制;有些实力雄厚的合作组织也可直接兴办加工流通项目,形成“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的模式,使农民更多地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