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综合互助型。综合互助型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具有多要素联合、多领域经营、多层次发展的特点。从生产要素看,既是劳动、土地、产品的联合,又是知识技术、资产资金等要素的联合。从经营领域看,既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又涉及农村集体资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涵盖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发展层次看,既是人缘相投、地缘相邻的社区性合作组织,又是跨地域、跨所有制的区域性合作组织。
2.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机制建设,规范其发展发挥合作经济组织更强更久的效能,就应进一步完善内在运行机制,使其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一要规范组织。逐步引导合作经济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经济组织及时注册,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二要规范章程。要建设规范的组织章程,建立以社员为主体的明晰的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合作经济组织机构,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内部组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三要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
3.发挥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自愿民主、多种形式发展为原则,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的财产所有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加大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政府可采用捐赠、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方式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予以特殊支持,引导农村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为农民的农业和非农活动、生产和消费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资金,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三是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优先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开展交流会、举办文化节等多种形式招商引资,扩大其影响力。其中一部分资金可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再发展,另一部分资金可用于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通过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先发展带动整个兰州地区经济发展,惠及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入良性经济循环圈。四是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政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的投资力度,普遍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同时,建立合作教育与培训体系,培养农民管理者的合作水平,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和奋发图强精神。
注释:
①兰州统计年鉴,2008
②本部分数据来源:兰州市农牧局:兰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2007-7-17③王忠德:《土地流转,让农民放开手脚“奔”富日子》.《兰州日报》,2008-9-1④兰州农业信息网.资料数据区
参考文献:
[1]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随志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形式[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3]黄涛.陈宏贞.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与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4]鲁明瑜,王礼力.政府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2)[5]吴志勇.论农民在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8)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促进庆阳新农村建设庆阳市农机局徐五平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发展农业生产力重要因素之一,是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如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全力服务庆阳市“三农”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广大农机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有效解决的课题。
一、农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庆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促进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截止2008年底,庆阳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9.16万KW,平均每千亩耕地拥有159.6KW;农机作业量达到10119.24万标亩,农副产品加工作业量1281.58万标亩,年加工能力45.15万吨;农机运输作业量5667.41万标亩,农业生产的各个坏节逐步由人畜作业发展为机械作业,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
(二)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机械是农业新技术有效推广应用的载体,农业生产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是依靠机械化作业实现的;据测算,机械施肥、高性能植保机械喷药分别可节省40%的化肥、35%的农药。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平均增加土壤蓄水量17%,提高粮食产量14%。近几年来,沟垄种植、覆膜穴播、精少量播种、玉米机械种植及收获、洋芋机械化种植及收获、保护性耕作、黄花菜低温烘干等新型农机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含量得到全面提高。
(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放了生产力。农机作业使原来漫长的农忙作业期大大缩短,农民劳动强度明显减轻。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使原来1个月的麦收期一下缩短到了一周左右;洋芋种植和收获机械更是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了作业时间。这些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将大批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农闲时间或是外出打工,或是搞其它经济活动,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民提供了经营生产的宝贵时间。近年来全市新增农机动力可以将约65万个劳动力从农田作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和人力资源。全市9所农机化技术培训学校、农机技术推广站组织专职教师、技术人员,利用课堂教学、科普讲座、田间指导等多种形式,常年对广大农民开展农机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每年可向社会输送2000多名有用人才。受训人员大多直接从事了农机经营生产活动,或是进行农机田间作业,或是开办农机修理门店,或是从事农机零配件供应,广泛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生产,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推动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还可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本增收;农机户户均经营纯收入达9970元,很多农机大户已经成为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二、农机化发展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已进入中级阶段,但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装备总量不足,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短缺,配套比低;装备种类不全,农业机械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领域,并且有80%属田间作业机具,其它作业环节及作物种植较为短缺;机具分布不均,大功率、综合性机械分布极不平衡。
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薄弱。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服务功能薄弱;群众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服务组织模式单一,服务规模小,服务项目短缺,服务领域窄,社会化程度不高。
三是农机安全生产存在隐患。农机安全监管法制建设滞后,监控手段弱、检测设备少、人员队伍薄弱,农机生产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四是农机研发、制造能力薄弱。农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农机生产企业大多数转向经营,市内缺少专门从事农机研究制造的机构和企业,农机科研、开发和制造能力不强。
三、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1、政策因素。一是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不够。自2004年以来,中央已经开始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补贴,但从补贴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补贴资金量少、单机补贴比例低的问题。我市年需求补贴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2009年是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各级安排我市补贴资金最多的一年,也只有2160万元,与群众需求相距甚远。二是政策扶持面小。燃油税改后,油料涨价,农机作业成本上升,经营利润降低,农机户经营农机的效益不高,农用油料补贴政策亟待出台;农机合作组织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三是农机行业法规建设滞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一直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出台,农机行政缺少法律支持,尤其是农机安全生产由于没有行业法规支撑,监管工作开展困难。四是农机化项目少,资金规模小,难以推动农机行业发展。农机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项目支持,上面每年下拨的20万元左右资金仅能搞一些小规模试验示范。
2、资源因素。一是农机人才资源短缺。全市农机系统共有职工410人,其中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72人,所占比例不过18%;2000年以后全市农机系统没有农机专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进入,农机专业人才存在老化、断档的现象,人才资源极为短缺。二是技术资源匮乏。由于人才短缺,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差、水平低,技术落后;并且由于资金短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引进推广步伐缓慢。
3、机制因素。一是农机管理服务机构不稳、不全。农机化工作开展的重点在基层,但全市118个乡镇、街办的农机管理服务站大多被挤占、撤并,目前仅剩农机站64个,其中有20个没有独立站址,其余乡镇有35个只设有农机专干,有19个乡镇无牌子、无站址、无人员,作为基层公益性农机服务机构其功能仅剩数据统计;二是目前我市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我市农村土地合作经营发展缓慢,土地仍以单户承包经营为主,面积小,区域分散,大功率、技术含量高、综合性能强的农业机械无法进地作业,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四、如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单纯是行业和部门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各级政府和各级农机部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不断增加投入,确保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将农机化发展列入重点发展战略部署,制定农机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和补贴比例,并对农机合作组织、农机道路修建、农业生产用油进行补贴,扩大补贴面;同时,在农机化项目建设方面予以重视和支持,以推进农机化全面发展;各级人大尽快制定出台农机行业法律法规,为农机管理提供法律支持。
2、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尤其要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基层管理服务组织建设,恢复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同时加强市、县区农机管理部门职能,理顺农机行业管理体制,加强农机人才培养,做好农机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机系统管理干部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3、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以农机具购置补贴为契机,准确把握当地农机化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把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与机械化装备需求结合起来,把补贴重点与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把补贴的数量品种与提高使用率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重点地扶持引导群众购置高效、节能、安全、环保及适宜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机械,努力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4、加快农机科研推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通过农机鉴定、推广,引导农民选购、使用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5、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推进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构建以政府管理服务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等单位和农机生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服务体系。
6、强化农机监督管理。积极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理,消除安全生产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强化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净化农机市场,督促企业全面履行质量“三包”和售后服务承诺,保护农民利益。
7、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市内外、省内外以及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和研讨,学习和借鉴先进农机化技术和管理经验,考察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进行试验推广,加快本市农机化发展进程。
8、建设农机信息体系。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做好农机化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工作,扩大农机化影响,满足市场对农机化信息的需求;积极宣传新阶段农机化作用和地位,让社会了解农机化、支持农机化,开创农机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