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依靠产业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对整个甘肃新农村建设具有启迪作用。
一、泾川县依靠产业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与经验1、阶段性成效经过几年努力,泾川县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08年底,四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基本形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基本建成了30万亩优质果品,30万亩优质牧草,30万口生猪,“3个30万”产业基地。创出了泾川特色品牌,泾川县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协会认定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泾龙”牌红富士苹果通过国家绿色认证,荣获中国国际林产业博览会金奖等6项大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回中”牌蔬菜、“陇新”牌生猪通过国家商标注册。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特色产业增收为主导,以加工、商贸流通、劳务为补充的增收结构,农民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2、基本经验
泾川县依靠产业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归纳起来就是“一条科学思路,两个紧密结合,四大产业开发,六项重要举措”。“一条科学思路”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了一条“生态奠定基础,产业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城乡一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两个紧密结合”一是把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持之以恒地抓植树造林,改土治水,使全县水土流失治理达82.4%,森林覆盖率达到37.13%。二是把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强求合。近年来泾川县共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扶贫开发,他们把扶贫开发与产业开发密切结合,实行生态、产业、住宅、庭院经济、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积极实施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电视、配套水窖、节能灶、沼气池、温棚圈舍、卫生厕所“五通五配套”工程,“三清五改”工程。完成红河朱段、罗汉洞土堑坳、太平崖窑四个村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
四大特色产业,即形成了具有泾川特色优势的果菜草畜四大支柱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
“六项主要举措”:一是抓项目,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关键措施来抓,按照“前期项目抓论证,在建项目抓进度,后续项目抓管理”的要求,多方争取项目资金,规范管理,认真实施。二是抓基地。按照四大产业布局,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持续不断地抓基地建设,扩大规模效应,果菜草畜四大产业基地牢靠,规模较大,已形成气候,开始进入收获期。三是抓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加工生产、市场销售各个环节,使龙头企业在市场大潮中不断摔打,发展壮大。四是抓市场。创名牌、保质质,不断开拓市场;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中介组织,合作组织建设,培养经销人才,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开拓市场。五是抓典型。六是抓培训,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培育新型农民。泾川县立足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力度培训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自主自强、创业致富,加快发展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创业技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农村中学设立职教班或增设职教课程,扩大职教规模,实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组建培训辅导团,以村为单位,大规模、全方位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科技文化、劳务技能和市场经济知识宣讲培训。
二、依靠产业支撑推进甘肃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1、因地制宜,形成科学思路,才能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加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实现这一重大战略和转变,需要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更需要农民素质与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要求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产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泾川县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出了一条符合本县实际,得到农民群众拥护的正确发展思路,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分类指导,典型带动,全面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泾川县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是切入准,产业强,机制活,作风实。
2、狠抓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不转向,不动摇。特色优势产业既要有本地优势,又要有市场需求。优势产业选择来之不易,一旦选定,就要不动摇,不转向,把它做大做强,形成市场优势。泾川县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对选定的四大优势产业,锲而不舍,下大功夫,持之以恒地抓,终于结出了硕果。抓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是基础,龙头企业是关键。发展优势产业要继续破除小农经济意识,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突出特色,精选项目,打造品牌。要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企业,营销企业,形成一批名牌产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统筹考虑产业聚集,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3、坚持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事关人类文脉的延续,事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基所在。泾川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生态建设,这也是他们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最值得肯定和有推广意义的东西,这比那些小康屋建设重要得多。我省地处西北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很低,光山秃岭随处可见,随着全球变暖,生态恶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这是必然的选择。应该在全省的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倡导泾川生态建设的经验,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新时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除继续抓好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外,还包括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节约经济,以及垃圾处理、农药使用、污染物排放等关系人身健康及人类生存空间的问题。
4、既要做大“分子”,也要缩小“分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做大农村经济“蛋糕”,增大“分子”,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像泾川这样的传统农业县既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大企业支撑,只有一条路,就是把县域经济发展同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统一起来,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下功夫,依靠产业富裕农民,依靠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依靠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泾川县充分发挥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四大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富民富县产业体系,不断做大了“分子”。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太大、人地矛盾突出,仅仅依靠做大“分子”农民增收空间仍然十分有限,因此还必须在缩小“分母”上做文章。泾川县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分母”。全县小城镇建成面积达2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19.4%。引导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大户、经营能向小城镇集中,每年有3000多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开发,培养了一批非公经济活跃区,使城镇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5、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要想富口袋,必须先富脑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首先必须知识化”。应把塑造“求知、求富、诚信、勤俭、互助”的新型农民精神,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灵魂与核心来抓,用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教育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要教育广大农民克服自给自足,知足而乐的传统观念。树立积极进取,做大产业的新理念,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内涵要求,面向市场,依托产业发展,对中青年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走出去的农民工具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务农的农民能够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此,可逐步推行“绿色证书”制度,使大多数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有农业技术资质的新型农民。建议各级政府将培训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应加大力度培养有大学层次的农民,使之成为农村发展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并给他们适当待遇,也可从其优秀者中选拔公务员和专业技术干部。
6、要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泾川许多村庄相连,但村容村貌、产业发展差距甚大,这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党支部,正如丁寨树村民所说,“我们村发展变化这么大,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因此,要把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要建立选拔优秀党支部书记担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制度,形成激励机制。泾川县在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同时,与调整村(居)民组和党小组(支部)设置相结合,组建联合党小组(支部),特别是把党支部建在新型产业单位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上,建在产业链上,激活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实现了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有效领导;通过“双培双带”,在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服务群众”活动,使党员在建设新农村中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较好解决了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
问题;适应建设新农村需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让他们带着政策、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引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