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2600000032

第32章 书海巡游(5)

着名音乐家马思聪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饱受凌辱。一九六七年,他借一次到深圳演出的机会,铤而走险,乘船逃往香港。他抵达香港的第二天,全港的报纸与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从而掀起了一场以知识分子和知青为主体、长达十年的逃港浪潮。

陈秉安曾经采访过一个民兵队长,他逃港的原因,今天听起来匪夷所思。

这个民兵队长在山里发现了一个从台湾飘来的气球,气球下方的篮子里,有许多食品和一件白背心。在两岸处于敌对状态的那个年代,广东一带经常发现这样的气球。他把食品上交,但实在舍不得那件门背心,就偷偷留了下来。

几天后,他穿着门背心参加了一场篮球赛。围观的人们发现,这件白背心在被汗水浸湿之后,背上出现了“反攻大陆”的字样。结果,这个原本“根正苗红”的农民,被打成了“美蒋特务”,受到严酷的迫害,不得不逃往香港。

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逃港浪潮,宝安县决心在一个叫做西坑的村子里“展开一场殊死的争夺”,把西坑村建设成“反偷渡的红旗村”。

村里掀起了一场学习毛主席着作的高潮。村前村后的墙壁上,刷满了大标语:

“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田头的井水边,也捕上了“抓革命、促生产”

的语录牌。一到天黑,就组织村民唱歌,曲目多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等。

一时间,西坑村成了宝安全县乃至广东全省鼎鼎大名的“红旗”。每天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在村外的荒山上踩出了一条小路。

但没多久,这个精心构筑的“社会主义教育堡垒”也倒掉了。一九七三年,西坑村的大部分青壮子年,包括当年反外逃的积极分、民兵干部都逃到了香港,有个组留下的最大的。男人,是一个八岁的男孩。

一个逃到香港的农妇甚至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死后,连骨灰都不要吹回这边来!”

对待逃港者,港英当局的态度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逃港者们从事较多的工作,是最为初级的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粘纸盒、缝袜子、勾纱等。因为他们工作卖力,要求又低,正好为经济开始腾飞的香港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逃港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港英当局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实施“即捕即遣”的政策。但由于香港市民与逃港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逃港者都是香港市民的亲属、朋友或者同乡,这样的政策遭到了普遍的反对。

在陈秉安搜集到的许多香港报纸里,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九六二年五月,有三万多名逃港者聚集在香港市区附近的一座名为华山的小山上。港府调集了数千名军警,开始大规模的驱赶与抓捕。与此同时,先后有十余万名香港市民,带着食品和饮水赶到华山,保护这些逃港者。根据事后的统计,大约有一半的逃港者,在市民们的掩护下逃往市区。

许多香港警察也不忍心抓捕这些人,甚至有警察不听命令,同逃港者拥抱在一起流泪。

最后,在“不行动者作抗命论”的指令下,警察才终于开始执行命令,将这些逃港者强行拖到山下早已准备好的数百辆汽车上,准备第二天遣送回内地。

第二天,当数百辆汽车排成长龙,缓缓向内地方向开去时,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场景出现了。

数百名香港市民突然跳到马路当中,躺在地上,挡住了汽车。人群里爆发出吼声:“快跳车啊!”据事后统计,又有近千名逃港者,在周围香港市民的掩护下逃离了现场。

在陈秉安采访的数十名后来在香港事业有成的逃港者里,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艰难时刻。他们从社会最底层做起,受尽白眼,艰苦奋斗,不仅慢慢融入了主流社会,而且创造了许多“财富神话”。

曾有人做过统计,在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一百位的富豪中,有四十多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逃港者。其中就有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壹传媒集团主席黎智英、“期货教父”刘梦熊等人。不仅如此,着名作家倪匡、“乐坛教父”罗文、“金牌编剧”梁立人等香港文化精英,也都曾是逃港者中的一员。

在这些人中,陈秉安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叫叶小明的企业家的故事。

叶小明是一九六二年逃到香港的,当时他还只有十一岁。五月的一个深夜,母亲背着他,随着逃港的人群,扒开铁丝网,由沙头角向香港新界方向逃去。

但当晚深圳突降暴雨,数千名逃港者仅有二百余人侥幸脱险,其余尽为洪水吞噬。

叶的母亲便是遇难者中的一个。儿子含泪掩埋了母亲,然后朝香港走去。他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叶争气,“发誓在香港干出一番事业来,一定要对得起死去的母亲。”他从底层做起,奋斗了数十年,如今已经是大型物业公司的老总,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

“我们不是总在讨论香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奇迹吗?你听那些专家分析这个指标、那个政策,他们懂得香港吗?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香港人吗?”在采访中,叶小明流着眼泪,这样告诉陈秉安,“我告诉你,真正的香港奇迹,是我们这些人,是我们这些冒死上了梁山的人,用血、用眼泪创造出来的!”

应该拿逃港者怎么办?这成为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九六二年,《人民日报》的一个记者受上级委派,来到深圳。他想搞清楚,这儿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这个记者在香港看到的,并非如此。他和逃港者聊天,对方哭着说:“我们也是党员啊,对不起党,对不起祖国,给社会主义丢了人,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啊!”

他第一次弄明白了,香港人并非像宣传的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生活,比内地高出了许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内地还吃不饱饭的时候,香港居民已经用上了电视机、洗衣机。

回到深圳后,这个记者先后写了四篇内参,把自己看到和认识到的情况向中央报告,希望执政者能从大逃亡中“吸取教训,反思历史.调整政策”。

半年以后,原本铁板一块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与此同时,内地开始通过香港购买粮食,饥荒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这样的政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依然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逃港浪潮,各级政府对此似乎也束手无策。

一九七八年,习仲勋主政广东后,经过大量的走访,亲身感受到了当地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他意识到,光靠严防死守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必须另辟蹊径。

随后,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中央提出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想法。很快,他们便迎来了复出不久的邓小平。

据说,在他们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情况后,邓小平却出奇地沉默。他连吸了几根烟,平静地对大家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一九八O年八月二十六日,在逃港的桥头堡深圳,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负责广东特区筹办、曾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然消失了!确确实实,那成千上万藏在梧桐山的大石后、树林中准备外逃的人群,完全消失了!”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后,偷渡基本绝迹。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涌入内地反而成为一种潮流。

在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的一九九O年,陈秉安采访到了前来深圳参加庆典的习仲勋。当聊起那段历史时,习仲勋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在三十年后的今天,“逃港”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让陈秉安感到不安的是,这段历史却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很多当事人对这段历史都讳莫如深,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许多档案管理部门,也以各种理由,拒绝了陈秉安的查阅请求。

当然,也有一些人的态度与此相反。

二OO七年四月一日,对于陈秉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广东省档案馆解密了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四年的一万两千多件档案,其中就有大量与“大逃港”有关的资料。

二OO九年年底,已经担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的陈秉安终于完成了三十多万字的《大逃港》书稿。据陈秉安透露,深圳市有关方面对这部作品也甚为重视。在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在许多当地官员眼中,这部作品被视为对这座城市的一种“献礼”。

曾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份在许多人看来不太友好的礼物?”

“献礼,并非只有歌颂一种方式。有时候,真实才是最重要的。”陈秉安这样阐述道,“大逃港,无疑是历史的大悲剧,但同时,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催生针。如果不写下它,这个城市将永远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

如今,从陈秉安家中的阳台望去,蛇口深圳湾,这个原本荒凉偏僻的逃港之处,已是一片大工地。这里正在兴建一处海滨公园,周边许多楼盘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购买者中,有许多香港人。

但历史依然会顽强地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这处工地里,时常会挖出一些逃港死难者的遗骨。不久前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陈秉安,他们在滩涂中挖出了两具逃港者的遗体。从尸骨的大小形态上判断,应该是一对男女,他们的手腕,用绳子紧紧地绑在一起。

(摘自《中国青年报》)

“六二”大逃港

陈秉安

一九四九年后,一批又一批的人通过深圳逃往香港。深圳与香港接壤的村庄几乎成了无人村。三年自然灾害后,天灾人祸,使一九六二年逃亡的人群出现了高潮。《大逃港》一书对此作了记叙——一九六o年的中国,“大跃进”,人民公社,全民大炼钢铁,一个国家的国力已经消耗殆尽。“三面红旗”仅搞了两年时间,农业大幅度减产,全国的粮食已减产了六百亿斤,农民的油减产了一半,养的猪减产了三分之一。农民每年的平均消费只有六十五元!尽管如此,农村干部还在逼着农民多交粮食。

人们因食品不足,营养不良,普遍发生浮肿病,导致大量非正常死亡。公开报道的数字显示,一九六O年全国人口比上年减少了一千一百万。

无论愿望如何美好,事实都证明,搞“三面红旗”、搞国民经济“大跃进”实在是一场大跃退、大灾难。

毛泽东终于明门了:一场大的灾难正在降临中国!他接过周恩来送来的有关全国大面积灾情的报告,忧心忡忡地拿起笔题目圈掉,重新给文件起了个醒目的题目:《十五省二千五百一十七万人无饭吃大问题!》

但是,他的这个觉悟已经显得太晚了!全国性的大饥荒,其时,早已经在整个中国蔓延开了……正是在这种大饥荒、人民群众要找活路的背景下,中共部分领导人,对于历来被看成“叛国投敌”的深圳河上的偷渡逃港,有了新的认识:

与其让老百姓在国内饿死,不如放老百姓一条生路!

当时,中央有文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要求各地制止外出逃荒,对于“盲流”城市的逃荒者,要坚决“收容、遣送”回去。

广东省却不同,不是把逃荒农民当作“盲流”加以惩罚,而是鼓励走投无路的农来,在上面作了批示。最后,把原来的文章民出外找一口饭吃。允许地方开具证明,让想逃荒的人出外逃荒。

而对于广东的逃荒者来说,“出外”意味着什么呢?哪里是最理想的去处呢?无疑是衣食丰足的香港了。各种流落者集中涌向深港边境。

在这背景下,“六二大逃港”被拉开了一个口子。

而此时,广东一些思想开明的领导,更在各种场合表达了对“逃港”的“新思维”。陶铸就在公开场合表示:

“我们广东减少几十万人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样做,既能够解决我们的困难……等我们的经济情况好转了,可以再回来嘛。这样不叫偷渡。”

实事求是,在那个年代,地方领导能说这种话,的确是很大胆了!

后来有人评论,这批中共干部能够有这样开明的认识,一方面是出于难的情势所逼,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朴素的人道主义感情——共产党打天下,不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不饿肚子吗?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十日,广东省公安厅在陆丰召开沿海各县公安局局长会议,“放宽”了群众出港条件:

“在毗邻港澳的惠(惠阳)、东(东莞)、宝(宝安)等六个县市,允许一些人从固定的几个有武装的、非正式开放的口岸出港。”

一九六二年三月,广东省的边防工作会议上决定把“来往港审批权由县公安局下放到公社、大队”。把去香港的审批权力下放到公社、大队,就相当于说想走的群众都可以走。哪个公社、大队干部会愿意乡亲坐在家里等死呢?

群众纷纷拿着由公社、大队开具的证明,像一股股黑流,涌往深港边境……一九六二年五月前后,数以万计的群众在短时间内涌入宝安县深圳河边,小小的深圳镇不堪重负,顿时陷入一片恐慌和骚乱中。

这么多的群众,要吃要拉……开始,政府还一天发两次稀饭,后来人越来越多,不敢再发。一发就乱,就抢。为了安全,镇上的商店大都关门了。

一些难以忍受饥饿的外来人群,如同洪水淹过了深圳镇周围的莲塘、长岭、沙头角、皇岗、沙头、水围等村庄,把一些地里的青菜全拔光吃了。好生生的稻田在万人脚下被踩成平地。逃港的群众甚至威胁敢于干预的民兵说:“你还敢干涉我?老子缴你的枪,把你的村子踩平!”

人们洪流般冲进村里,有人敲门要吃的,不给就打人。

谣言更是满天飞——“太平有个高级军官带一批士兵逃跑了!”——“彭德怀视察福建,被接到台湾去了!”——“惠阳县委书记跑了!”……宝安县公安局派出便衣深入群众中了解情况,部分意见被记在报告中:

“回去是死,不回去也是死,倒不如就死在这里(深圳戏院)算了。

“生产队的耕牛都杀了,现在就是想回去也无耕牛了,怎么活?不如再去拼命(指边界)。”

“丙个(谁)拦我,我就同丙个(谁)去死了——”

报告称:“大量的群众麇集在深圳镇边的梧桐山”,“他们有组织、有指挥,当总指挥的是一名大学生”。

“黄昏以后是‘冲边界’的好时候,逃港群众相约等到昏暗的时候一同冲下山去。”

“大多数是十七至四十岁的青壮年,有男有女。他们每人均持有一条四尺多长的木棒。他们的总指挥说,在冲到边界时,不论谁阻挠我们都不得退步,要用棍与他们搏斗继续冲过去,甚至开枪也不要后退,谁后退就要用棍打谁。”

“在沙头角,边境桥头连续两个晚上发生逃港分子以手拉手、肩并肩的示威之态,强迫民警开闸。”

大逃港的严峻形势上报到了省里,当时的省委书记赵紫阳带着省公安厅及县委的人,迅速赶赴深港边境处理。他们躲在边境的山头上观看动静。

深圳莲塘、罗芳村一带,大概集中了两三千外逃群众,当他们冲过边防线,靠近边境线时,铁丝网拦住了他们。有人就喊:“倒掉它——”,于是山摇地动的一片高呼声:“倒掉它——”

“一、二、三”随着上千人有组织的呐喊,“轰——”地一声,几十米长的一段铁丝网被推倒在地上。边境线上就像缺了口的河堤。

同类推荐
  • 信仰追问

    信仰追问

    这本小册子,所说的信仰,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恪守的个别信念或信条,而是关于信念的系统化的理论思考,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信仰问题的不懈探求与追问。在论述信仰这一哲学味很浓的较为玄奥的问题时,作者梳理出101个问题,采用哲学随笔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何谓信仰、谁在信仰、信仰什么、怎样信仰、信仰何用,极富哲理的语言,给人以思辨的体验和一种精神的愉快。
  • 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佳航同志的专著《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即将付梓面市。作者经过悉心淬炼,对其毕业时获得好评的同名博士论文加以梳理、充实和提高,以更具科学性、系统性的论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和书稿第一读者,我深为自己所带的第一个学生的刻苦精进和可喜收获而感到欣慰。记得初次与佳航见面时,她刚从媒体调入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踌躇满志地要从记者、编辑转型做新闻学学者。三个春秋过去,她虔敬地捧出这本十几万字的著述,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转换,其间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

    同人报刊是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很典型的现象,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报刊活动是同人报刊最重要的一部分。《努力周报》在同人报刊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地位。《论证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以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等人创办的《努力周报》(《读书杂志》)为研究对象,剖析自由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后面对专制、腐败的政治现实,在论政和启蒙间进行抉择时的犹豫与矛盾心态;在研究论政、启蒙的具体运作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周报在国家统一、列强侵华、教育成败、监督政府等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在新诗、古史、民主制度、科学与人生观、批评的伦理等讨论中的态度,并对传播形式与效果进行探寻。
  •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九龙山村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进行考察和研究。
  • 图书情报学论集:续编

    图书情报学论集:续编

    本书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利用图书情报发展状况,包括论现代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初创阶段、浅谈电子报纸的发展前景、试论高校图书馆员科研能力的培养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帝国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帝国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本书内容包括帝国主义的新危机、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德意日法西斯的产生、世界各国的基本局势。
  • 你好,学霸

    你好,学霸

    他很难让人接近,而且很小就被queen收养了,所以比较高傲,可是没有想到遇到那个傻瓜之后就全变,自己一个劲欺负他,他尽然还朝他傻乎乎笑。到最后他才发现自己好像有点不对劲了,然后还开始了疏远,可是明明自己告诉以后他的事情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了,可是当听到他受伤了,自己竟然想也没有想就飞奔过去。到最后自己才发现自己已爱上他了。
  • 灭亡之无上神域

    灭亡之无上神域

    无尽的黑暗,当穿梭在黑暗中,你会发现,在那无尽的黑暗之中,存在一片大陆,大陆之广,无法形容,名为“无上神域”的远古大陆,最终却是破裂成千万星系。也不知道是何原因,无尽的黑暗化作万千平行宇宙。远古算师预言,无上神域可能会重聚。那时将是世间万物毁灭之时,而他踏上这条路,就肩负着阻止灭世的重任。
  • 诡谈阴阳

    诡谈阴阳

    “我叫薛翎,是个阴阳先生,无意中获得祖传三清书,陷入命运的阴谋之中,为了摆脱命运的控制,我将踏上前往阴阳界的路程!将会发生如何的一场旷世诡谈呢!
  • 翁母些

    翁母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笙笙醉之昆仑殇

    笙笙醉之昆仑殇

    洪荒时期,轩辕神农高辛三足鼎立的时期已然消失,随着黑帝颛顼的一步步简政明令措施,整个大荒在蚩尤黄帝大战后逐渐恢复战前的繁华景象。一些氏族的没落,一些新兴氏族的崛起都引起暗流涌动。昆仑山下一株无心桃木化成的她一直生长于王母的保护下,却向往着山外的世界。实则是一直被蚩尤部族崇奉的宝物幻颜木,与驻颜花本是同根生于大荒最东边的扶桑木下。被九尾灵狐引入世,遇见一生的挚爱高辛怀卿,是他点燃了她木头般的心。她不知,他一心只是想利用她,却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爱上自己的棋子......一直陪伴她的小鹏因她而死,也曾辜负黑帝的一片信任与真情,愤然跃入东海,宁此生不再见到他......
  • 圣驾南巡日录

    圣驾南巡日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溪黎

    溪黎

    三年前,一个单纯的女孩突兀的闯入我的生活。她清澈的眼神使生活在污浊环境里的我变得想要靠近她。她很天真,刚开始接触她的时候,她很怯生,后来,一切都沦为习惯。她很爱哭,我总会哄着她。有些许孩子气的她,让我沉沦。很突兀的一天,她冲过来紧紧的抱住我不肯撒手,她问:冷梓溪,你喜欢我吗?我摇头之后却没有再说话。第二天,我便发现她已经离开我了。我动用了我所有的关系,却还是找不到她,我知道,她在躲我。三年后,我和她在英国的一家咖啡馆相遇,她看见了我就跑。我发疯似的跑过去抱住她,说:洛黎,你听好了,我不喜欢你,但是我爱你!
  • 萌货穿越记

    萌货穿越记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想的和我一样。老天安排我穿越过来就是为了还债的么?算了算了,不管是刘琪玉还是司马轩玉,我依然是我。上一秒还是千金小姐下一秒就成了乞丐,救了个小娃娃居然是她哥。咳咳,本殿下其实是女人心男儿身。十年磨一剑,就是为了与你私奔,你居然不愿意?真是气死朕了!不管如何,你必须跟我走!
  • 越人秘术

    越人秘术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带您进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带你走进探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