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的时候,他从一位同学那里进货,可是利润很少,每张卡只能赚15~2元,而且常常断档。于是他就长了个心眼,追寻第一手话卡。经过一个月的打探,他终于在成都找到了电话卡的批发点。找到进货渠道后,侯旭东发现,原来电话卡的利润竟然这么大。
按理说,这回直接进货,省去了中间环节,如果按照原来的价格销售,利润会成倍增长。可是侯旭东的做法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雇用几个同学,把利润最大限度地让给他们,而自己则仍旧维持每张卡只赚2元钱的利润,甚至更少。自己掌握着第一进货渠道却不涨价,看起来少赚了,其实是在实行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以数量来取胜。
4个多月里,侯旭东就创造了50余万元的销售额,除去“员工”薪水,获利4万余元。这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农家孩子不仅没要家里一分钱,而且还让家中的经济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2002年7月,侯旭东又看准了一个尚未有成功先例的新项目——电话超市。
当时电信部门推出一项新业务:只要花上365元,就可以安装一部新话机,享受免费拨打市话4个月的优惠。为此,他主动找到电信局,提出了开办一家电话超市的创意。但电信局不敢同意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
然而,3个月后,中国联通在成都率先推出了电话超市,侯旭东这下可乐坏了,电信与联通是竞争对手,肯定不会坐视联通抢占市场而无动于衷,自己这个小人物就要当一回渔翁,利用他们之间的竞争来大赚一笔。
事实很快证明,侯旭东再一次摸准了市场的脉搏。当他拿着写好的市场调研报告再一次来到电信局时,对方不但同意了他的申请,而且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条件。
按照双方的约定,电信局投入了4000元。2003年2月21日,西华大学新区门外120平方米的电话超市开张。第一个月,电话超市仅话费一项就达到了9500元的营业额。
2003年7月1日,侯旭东的第二家电话超市在学校本部门口开业。这一次在装修上精致了许多。在隔音效果和环境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有了独立的包间。而在业务方面,则新近推出了手机报号、销号、电路维护、软件安装、车票预售等服务内容,每天的营业额达到了1000余元,可以说,侯旭东为深入挖掘校园经济的边际价值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激情和梦想成就“阳光”事业
1997年,毕琼英大学毕业,在成都市一家大公司担任法律事务方面的工作。工作性质要求她每月至少出差一次,公司对出差人员有硬性规定:每天100元,包括住宿、交通、伙食费在内。这个标准其实是很低的:出差到小城市还好,如果是到了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就不够用了。没有办法,她只得首选那些廉价的小旅馆入住。
然而,小旅馆的价格虽然便宜,但存在一些问题。
她了解到,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人,长期住旅馆,既不方便,条件又差,费用又高。有个朋友曾经试着去租房住,可是房产中介公司要求起码得住半年!另外,还得额外支付中介费,既麻烦又贵,真是划不来!朋友感叹:要是有一种短期的、价钱便宜、愿住多久就住多久的临时出租房该多好啊!
毕琼英开玩笑说:“如果我为你提供临时出租房,不就可以从中赚你的钱吗?”朋友认真地说:“你要是真的帮我这个忙,让我短期租房。我真的把钱交给你!”她不由得心中一动,隐约意识到这其中蕴涵着商机,她暗自在心中打了算盘:打工的人非常多,这可是大批潜在的客户;并且,她还从网上了解到,如今的年轻人喜爱自助旅游,俗称“驴友”,为了达到节省的目的,“驴友”们热衷于“互助换房”。只是,“驴友”之间的自助换房仅靠彼此之间的诚信交易,风险颇高,且属零散的个人行为,没能成气候。她想,如果自己成立一家正规的专门从事临时租房的公司,通过建立网站来推广业务,一定能打开市场!
从深圳回到成都后不久,她联系了2个伙伴,于2003年初,成立了桑夏阳光移动商务信息有限公司,筹建“中国阳光移动公寓网”,开始运作独创的这项特殊的房屋租赁业务——住房短期租赁业务。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之初,没有哪个客户能理解她的“事业”:房屋短期租赁,首先面临的是房源问题,要想把这项业务在成都迅速打开局面,首先要找到各种档次的住房。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最初,她去联系空房时,那些房东无一例外地把她当成了骗子。那段时间,她早出晚归,起早摸黑,不断地向房主宣讲“住房托管”的好处,可往往受尽白眼。有人甚至说:难道我的脑子有问题,让你白白去赚房租的钱?她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委屈。后来,她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解释不清楚,不如写成资料,让人家去慢慢回味。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浙江省的一位30岁的曹姓业务员成了“阳光移动公寓”的第一位房客!他得知她可以做这项业务之后,半信半疑地试着打了个咨询的电话……
她耐心地为这位客人解释,并且立即为这位客人租了一套房子。曹先生住了半个月之后,在网上发了个帖子,说:“我在移动公寓住了10天,和宾馆比起来,起码省了2000元!这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我体验到了家的感觉。”
这句话迅速在网上传播,受到了不少网友的“跟帖”追捧,大家表示,来成都时一定要率先体验这种“家庭旅馆”式的服务。更让她激动的是,因为网上热捧,成都一些有空房的居民纷纷来电,愿意把房子交给“阳光”托管,使她们找到了一批合适的托管房。
后来,浙江的曹先生再来成都时,她执意“奖励”这第一位房客,免了他3天的房租。也因此而得到一个启发:对于给“阳光移动公寓”提出建设性意见和为“移动公寓”推荐新客户的贵宾给予一定天数的租房奖励,这一措施的推行,更受到了房客们的欢迎。
但是,大半年来,移动公寓的入住率并不高,毕竟,它只是依靠小范围的宣传,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毕琼英已经托管了一批房,添了设备,预付了部分租金,聘请了工人,一旦空置房多,亏损可是很吓人的。另外,“移动公寓”的房客经常满世界跑,在成都以外的城市,我们的服务鞭长莫及。
有一天,毕琼英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阳光移动公寓网”网站与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问题,搜索进入了一些租赁网页,毕琼英灵光一闪,“住房托管”之所以得不到一些人的了解,是因为大家的理念不一样,自己何不在这些专业网页上寻求“合作”呢?一来,上网的年轻人居多,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二来,也做到了有的放矢,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地找到合适的房子。
2003年6月,毕琼英在网上得知一个“驴友”正在策划一个大型的“夜行蓉城”的自助游活动,网友纷纷响应。敏锐的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迅速地找到了“夜行蓉城”活动的组织者,顺利地拿下了这次活动的“住宿承办权”。不久,百余名来自成都、新疆、西藏、南京、长沙以及法国的“驴友”汇聚成都,享受了“移动公寓”舒适、自助、灵活、省钱的贴心服务。这些年轻的时尚一族,对“移动公寓”非常满意,赞誉不绝,不少人甚至认为这比国际连锁的“青年旅馆”住起来还舒服便捷!
这些“驴友”的口碑,迅速地把“移动公寓”的全新服务理念带到了全国各地。
2003年的年底,毕琼英相继开拓了广州、上海两个城市的市场。然而,马有失蹄,人有失意。让毕琼英始料未及的是,由于盲目扩张,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金告急!不但正在运行的广州、上海两个市场陷入困境,就连成都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托管房的租金支付困难,正常的房屋维护、保养也捉襟见肘。紧接着,广州、上海两地的托管房主嚷嚷着要“散伙”。
眼看着刚刚萌芽的“阳光事业”即将倾覆,她欲哭无泪。当时的局面是,前来要求入住的客人很多,但“移动公寓”却没有能力提供适合的住房。恰在这时,一批来自河南虞城县的打工仔共20多人来到成都找工作,毕琼英立刻想到了成都城西的一家招待所。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这家招待所虽有30多个房间,经营却一直不太理想,亏损也比较大。她急忙前去游说,即刻和对方达成了协议,结果,三方皆大欢喜!
“阳光移动公寓”这一特色的、独创的行业,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青睐,他们看好这个巨大的商机,纷纷要求加盟。
如此一来,雪球越滚越大,毕琼英已经在上海、广州、北京、郑州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固定资产达150多万,全国有800多套住房成了“移动公寓”的客房,平均入住率达到70%。
在总部成都,“移动公寓”成了走亲访友者的最佳选择,一套60多平方米的公寓,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租用1周每天才100元,应者云集。2004年春节前的2个月,公司的电话都快打爆了!给声音“美容”
1998年,郑州小伙王易考入了河南财经学院。他有1.81米的高大身材,加上英俊洒脱的外形,是很多女生眼里的一道风景。但唯一的缺陷就是那五音不全的公鸭嗓,一开口就能把人吓一跳!许多人不敢相信,那种竹竿劈裂般的声音,竟来自这位帅哥的口中。
大三时,王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追到了音乐系的“系花”——美子。美子人如其名,不但长相清纯靓丽,学音乐的她还有一副悦耳动听的嗓音。每每电话那头传来女友温绵柔软、略带磁性的声音,小伙子的心仿佛掠过一缕和煦的春风。但他因此感到自惭形秽,每次和美子一起去逛街,他都怕她的眼神往卡拉OK厅瞟,因为他不愿在美子面前杀猪般地号叫。唱歌,成为王易心里一块不愿触及的伤疤。
国庆节是美子的生日,她提出,希望明年的今天,男友能为自己唱一首郑智化的老歌——《你的生日》。不久,王易便报名参加了文化宫的声乐训练班,学习发声练气。
练了近4个月,王易小有所成。除了唱歌,他每天还坚持朗诵诗文,并研读声乐之类的书籍。经过半年的苦练,小伙子渐渐掌握了许多美化嗓音的技巧,这时他惊喜地发现,原来一个人的声音是可以通过“磨练”变得好听的。
2001年圣诞节夜里,和美子一起在公园聆听新年的钟声时,王易终于有勇气饱含深情地在女友耳边轻轻唱起了迟到的生日快乐歌。他不但全部唱准了调,而且还唱得蛮有味儿。
2002年7月,王易和女友一同毕业了,携手来到深圳闯荡。
到深圳后,王易几经周折,在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文案工作。
这是一家广告代理公司。平时王易和同事们既要和客户沟通,又要和制作公司联系工作,许多业务都是在电话中搞定的。因此,说话的声音在他们的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次,深圳一家饮品企业要定制促销小礼品,当时公司的营业代表刚入行,经验不足,匆匆给对方报了价,并迅速把这项业务转交给了制作公司。后来才弄清楚,客户需要的是一道镀金工艺。制作价格提高了2成。他们当然不能随便去跟客户重新报价,那样会影响公司的信誉。此时,王易的一名女同事用她柔柔的、甜美的声音,以极慢的语速不愠不火地将事情的经过向客户娓娓道来,成功地说服了对方,为公司保住了近10万元的利润!
这件事让王易认识到了一个人声音的重要性,后来帮一位朋友“变声”的经历,坚定了他创办“声音美容吧”的信心。他的一位朋友是名律师,五音不全。因工作关系,平时的应酬难以避免,可一口“椒盐”普通话折磨人家的耳朵,因为这不动听的声音,有时连自信心都受到了影响。
在确定了他的声音弊端所在之后,王易和女友为他制订了一个完整的练声课程:首先教他“吊嗓”功夫,就像一条拥堵的山谷,一旦通畅了,便可以流出潺潺的溪流;其次是让朋友多看法语影碟,有人说法语是世界上最好听的语言,的确,这种用气声发音的语言充满了情调。无论男女,法国人发出的声音都吐气如兰。多听听法语,哪怕你并不懂这种语言,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朋友照着王易的安排坚持做了几个月,他的声音竟一天天变得有磁性和动听起来。
通过这件事情,“为声音美容”的念头便在王易的心中萌生了。
王易通过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当时广州刚出现2家“健声班”,一位创办人是女歌手,另一位是学过播音专业的年轻大学生。他们开业不久,便有大批公司白领、翻译、公关人员以及大学生前去报名,“健声教练”对每个学员收费3000~5000元不等,其收入之丰厚可想而知。“我为何不啃一口‘声音美容’这块时尚面包呢?”想到女友是学音乐的,自己又曾经有过“变声”的经历,自恃对塑造“靓嗓”颇有研究的王易不由得感到热血沸腾。
2003年初,王易和女友用自己的积蓄,加上又向朋友借了些钱,在近海路盘下一个40平方米的店面,并将其装修得时尚、温馨。3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这对小情侣创办的深圳首家“声音美容吧”闪亮面市了!
开业伊始,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王易编写了一本小宣传册,不仅介绍了“声音美容”的好处,还从权威医学书籍上摘录了一些实用的“健声”信息收录其中。如护嗓秘方——把香蕉皮晒干,用清水清洗,在煮沸的冰糖水中加入香蕉皮,直到水由清变黑。只是别忘了在喝汤时吃掉香蕉皮,它的妙用是能让您的嗓音更圆润。
第一位走进“声音美容吧”的,是一位外企公司的销售丽人。她的声音特别尖细,朋友们说她的声线比普通人“高八度”。别人同她说话的感觉就像有一把尖刀在割耳朵。女孩说起初她不觉得自己的声音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直到后来做销售工作,发现客户接到她的业务电话,常常是刚听两句便挂机。她这才意识到麻烦大了。
美子也充当起了“健声女教练”,她教顾客怎样“打开”咽喉,怎样“运气”,怎样获得共鸣。王易还要求女孩每天长跑,说这样可以增强肺活量。此外,他和女友还在“声音美容吧”里放上轻柔的法文歌曲,让顾客捕捉压低声音用气息发音的感觉。那位女孩对着镜子侃侃而谈时,王易和美子会纠正她的口型、发音,并提醒女孩说话时放慢语速,那样她的高音听起来就不会那么刺耳……慢慢的,女孩说话的声音变得悦耳多了。
3个月后,女孩的嗓音变得圆润悦耳,说话时低柔沉稳,流溢着非凡的知性魅力。虽然为“声音美容”付出了3000元钱,但女孩的个人魅力得到提升,她从此变得自信起来,销售业绩也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