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元旦,陈洁莹自己经营的名为“青春SHOW”的书店开张了。1年下来,陈洁莹不仅赚回了本钱,还积累了近十万元。
2002年4月的一天,陈洁莹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宴,席间与同桌的一位男士交谈甚欢。那位男士是深圳一家颇负盛名的广告公司老总孙豪杰。
几天后,陈洁莹突然接到孙豪杰的电话。孙豪杰说:“陈老板,请你在高档书里帮我挑选一部分。我新装修了办公室,一大排书架还空着呢!”这一意外收获,让陈洁莹幸福得差点晕倒。要知道,那些高档书一般是很难出售的。比如,着名的古典四大名着,一套的售价就是8000多元,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再比如,《泰戈尔文集》、《雨果文集》等金箔书页的书,价格更是高得令人咋舌。后来,孙豪杰在陈洁莹的指导下,共选了价值8万多元的书。
原来,孙豪杰只有初中文化,但他想不断充电,努力使自己成为“儒商”,就特地在办公室的一侧做了一整面墙的书架。
陈洁莹帮忙把书架填满后,孙豪杰的大办公室一下子就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那些书也许孙豪杰很少有时间细看,但长期与书为伴,哪怕每天只是信手翻翻,也会让他书香满怀。通过这次合作,陈洁莹和孙豪杰成了朋友。
这次经历让陈洁莹找到了拓展生意的灵感。她想:很多深圳老板在有钱之后越来越注重文化品位,很注意“面子工程”,生怕被人骂成“土财主”,所以,用书架撑门面对他们来说,的确不失为好办法;再说,什么身份、职业,书架上填什么书,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弄不好可能适得其反。所以,那些老板肯定需要一些为他们“填书架”的人,这岂不是巨大的市场吗?
“填书架”该从何处着手呢?正当陈洁莹迷茫之际,孙豪杰再次打来电话,说有一个朋友参观了他的新办公室,对他的书架赞叹不已,那个朋友也想“填书架”。在孙豪杰的大力推荐下,陈洁莹顺利地把这单生意接了下来,而且和孙豪杰的朋友合作得非常愉快和成功。
从此,陈洁莹把书店交给姐姐打理,自己全力以赴“填书架”。
在“填书架”的过程中,陈洁莹遇到了不少竞争者。但是基于高档书的贵重性,除了要有一定的保存空间外,还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导致成本增加,加上高档书占用资金较大,回笼较慢,弄不好就会影响周转,因此很多人选用普通书帮老板“填书架”,结果影响了视觉效果,档次也上不去。
陈洁莹则不同,她坚持走高档书的路线。为了避免积压资金,她每次都是跟客户谈好了才去进货。数年来,她一直在跟书打交道,和那些批发商也算是小有交情,更重要的是她生意越做越顺,去进货的频率越来越高,批发商会给她更多的优惠。
因为高档书的特殊性,几个月后,那些大书店就纷纷不再揽“填书架”的业务,陈洁莹的业务量慢慢地回升,她平均每个月都能赚到万元以上。
聪明的陈洁莹知道,要把生意做好,就必须充电。她买了许多书回家研读,随着知识面的增大,她在为客户布置书架的时候不时提出合理化建议,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终于,她在深圳书界小有名气了。
由于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思路,陈洁莹经常能发现一些很偶然的商机,并且加以利用。
2003年8月,某公司肖总让陈洁莹为他“填书架”。书架填好后,他非常满意。细心的陈洁莹发现,肖总办公室的旁边有一个休息室。她抓住机会向肖总提建议:“何不在休息室布置几个小书架,配一些休闲书刊?那样可以让大家在休息的时候换换脑子,也给生活增添些情趣。”肖总觉得她说得在理,接受了她的建议。从此,陈洁莹特别留意观察类似的事情,果然又拉到了好几宗这样的单子。后来,意犹未尽的肖总又让陈洁莹为他的副总“填书架”。
就这样,陈洁莹像游刃有余的鱼,在书海里和商海里快乐地游弋,凭借着“填书架”的收入,过上了有滋有味的白领生活。
2004年年初,为了拓展业务,陈洁莹招聘了4个女大学生。
一次,陈洁莹到云南参加一个书商洽谈会,晚上住在当地的一家五星级宾馆。她很细心,发现这家宾馆的每套房子里都有一个小书架,但是书架上不是一些做成书样的空纸盒,就是一些过期的杂志,她不由得大喜过望,当即决定进攻五星级宾馆。
经过努力,陈洁莹终于拿到了深圳一家五星级宾馆总统套房的配书业务。她特别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再三与手下的员工讨论、筛选,最后才确定总统套房配书的基本格调:以中国经典书籍为重点,再补充一些外国书刊,同时考虑到持久性的问题,配以历史、艺术、文学方面的书。一个多月之后,她接到宾馆主管的电话:“你配的书,客人非常喜欢。这个月总统套房的入住率明显提高,你配的书功不可没呀!”据说,该主管为此还受到了嘉奖。
紧接着,陈洁莹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拿下了6家五星级宾馆的业务。仅此一项,她每月就有6万元进账。
如今,陈洁莹凭借帮客户“填书架”,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小康生活。
打造“神童接送”的品牌
谢芳初来东莞市,真可谓“小巫见大巫”,原以为卫校毕业的自己不难在这里找个工作,谁想东莞市连护士都是大学毕业,她连医院的门槛都迈不进去。
最终,谢芳在一家黄姓阿姨家当小保姆,这家的家务活并不多,每天接送她上小学的儿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谢芳慢慢了解到,东莞市有500万外来人口,社会人员构成比较复杂,许多小学生的家长是因为不放心孩子,所以才请家庭保姆的。“请一个保姆月薪最少五六百元,如果主要是为接送孩子,付出这样的工资就有点不划算。假如能办个接送站,专门为有这种需求的家庭服务,每个月收取200元,是不是很多家庭能够接受?”
为了验证这个项目的可行性,谢芳试探着询问黄阿姨。没想到黄阿姨听后非常赞同:“搞接送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既不需要太多的资金,风险又小,你放开手脚去干吧,到时候,我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客户。”谢芳很受鼓舞。几个月之后,“神童接送站”在东莞市篁村区正式挂牌,谢芳的服务对象就是工薪阶层读小学的子女,每个学生每月收费200元。
神童接送站为工薪阶层的家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父母需要在单位加班,孩子在这里能待到晚上9点,接送站不仅提供晚餐,还负责辅导学生做家庭作业。这项服务极有吸引力,接送站刚刚开办就有了15个学生。头1个月,谢芳收入了3000元,除去房租水电费和2名员工的工资,净赚1400元。这是个很好的开端。
但是接下来,谢芳的灾难来了。
一个多月之后的一天,谢芳早晨来上班时发现,2名员工没来,学生也只来了6个。眼见上课的时间快到了,她赶紧自己带孩子们去学校。事后一了解她才知道,她那2名员工已经自己做了老板,而且她们的条件比她好——她们有接送学生的专车。谢芳流失掉的学生正是原来的员工挖走的,谢芳本来挺生气,可转念一想,现在自己要考虑的,就是怎样提高竞争力。
“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在节假日把孩子送进各类培训班学习,尤其是艺术类的培训班。谢芳想到了一个扩大生源的好办法。谢芳的弟弟谢军是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知道了这件事,他很快带了几个学音乐学舞蹈的铁杆朋友过来帮忙。神童接送站的状况立刻改观。
通过一个暑假的强化训练,接送站的9个学生先后在省市各类少儿文艺比赛中获奖,消息就像长了翅膀,迅速在学生家长中传开了,相同的收费、不同的服务,“神童”名声远扬,接送站迅速发展壮大。2000年春节后,谢芳的生源每月以10%的速度递增,接送站的经济效益直线上升,月收入从最初的1000多元升至5000元、1万元、2万元直到4万元。
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谢芳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她买了一辆大客车,作为专门接送学生的交通工具,另租了几间房子,为那些家长经常出差的孩子办起了学生招待所。与此同时,她通过招聘又陆陆续续引进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谢芳注意开发孩子们的智力,更注意加强孩子们的品德教育。
一天,一位小学生在接送站吃饭时,把饭粒撒得满桌都是却不以为然。谢芳问他:“你说,饭是怎样做出来的?”学生回答:“是米煮出来的。”又问:“米是从哪里来的?”又答:“超市和米铺。”“那么超市和米铺的米从哪里来的?”小学生听后一脸茫然。这事让谢芳思索许久。最后她决定,这年的暑假,在自己的老家四川开办第二课堂,让孩子们到那里去体验生活,到那里去学习在城里学不到的东西。
7月15日,撒饭粒的小学生和其他二十多名小伙伴去了谢芳的老家,在那里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不敢说这次“忆苦思甜”的活动使孩子们受到了极大的教育,但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小学生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刘娜莎平时是个挺娇气的小姑娘,这次在古蔺县走了几公里的山路,来到乡政府所在的集镇给妈妈打长途电话。妈妈说:“孩子,你要是觉得不习惯,妈妈就去接你回来。”刘娜莎却说:“我在这里挺好的,我现在已经学会洗衣服了,回去能当妈妈的帮手了。”几天不见,孩子就变得这么懂事了,电话那头的家长们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
为此,好多家长都后悔没让孩子跟谢芳下农村去锻炼。经过这件事,神童接送站在东莞更是名声大噪,暑假还没过,又有五十多个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了。
截至2004年上半学期,神童接送站的学生已由创办时的15人增加到500多人,仅接送费一项的收入,每年就超过120万元。目前神童接送站共有员工37人,其中高级职称者11人。现在“神童”在万江区、东城区、城市中心区都购置了物业,并添加了钢琴等硬件设施,还设立了体操室、摄影室、美术室。
谢芳希望将“神童”打造成一个知名品牌,并将神童接送站开进东莞市所有的乡镇,给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带来福音。
为新人订制浪漫
胡喜阳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杂志当编辑,不仅要采访、负责版面,还要与广告商接洽,完成一定的广告任务。
2004年元月的一天,胡喜阳去与一家婚庆公司洽谈,这时店里来了一对年轻的情侣,“请问你们这里可以制作婚礼庆典的《喜报》吗?”
“不明白。”老板摇头。
“就是一张报纸,记录婚礼当天的喜庆气氛和新郎新娘罗曼史的。”
老板再一次摇头,那对新人失望地走了。胡喜阳心里一动,追了出去,把两人约进了一家咖啡馆,一番交流下来,这对夫妇同意胡喜阳做他们的《喜报》编辑。
《喜报》产生于英国,是新郎新娘婚礼上的神圣写照,之后在香港、台湾的婚礼上有见。
这对新人女的叫小娇,是一家银行的出纳;男的叫柴有亮,是一家外企的员工。两人在一次交流会上一见钟情,之后感情逐渐升温,婚礼定在二月初二。
“我准备把我们两人相识、相爱、结合的故事用一篇优美的文章表达出来,另外版面上还要配有婚礼当天的喜庆场面,最好还加上两个人单身时的生活情景……”
很快,在胡喜阳的努力之下,《喜报》的2个版面就搞定了。由于《喜报》共4个版面,胡喜阳留出了2个版面做婚礼现场报道。婚礼当天,胡喜阳和2个助手一直在拍照、现场采写文稿、制作版面。华灯初上的时候,每位来宾手里多了一份报纸,看着时尚温馨的版面、色彩绚丽的图片,现场的气氛一下子空前高涨——“这喜报真有创意啊!”“瞧!照片上的新娘子多美!”
这一次,胡喜阳得到了4000元酬金。
五一长假期间,胡喜阳来到一家人气颇旺的婚庆公司毛遂自荐,待她说明来意后,公司老板满口答应合作。就这样,聪明的胡喜阳“借壳上市”,一下子解决了客源问题。随后,这家婚庆公司打出了为新婚夫妇定做《喜报》的宣传海报,一时间,预订电话都快打爆了。
胡喜阳看到了这一行业的巨大潜值。“我要自己开店!”
六月初,胡喜阳的小店在北京三环的星巴克附近开张了,取名“喜洋洋”,这是胡喜阳名字的谐音,她也希望这个吉利的名字能带给自己好运。果然,局面很快就打开了,小店的生意很快风生水起。
胡喜阳一直要求自己的《喜报》要贴近客户内心,并且体现个性化。比如工薪阶层的婚礼,《喜报》就要用平实、亲切的文字来表现;若对方是高薪白领,则版面时尚、跳跃感强。
2005年春节前夕,一对外国情侣来到了胡喜阳的小店。小姐Amy来自澳大利亚,先生Ponde来自芬兰,两人在北京相爱,并准备在这里举办一个别致的中式婚礼。
胡喜阳为他们精心设计了中文、英文两个版本,还别出心裁地加上了两人未来孩子的预测图,电脑特技制作出的小baby吸取了两人的优点,蓝眼睛、棕头发、微微上翘的嘴角……Amy对这张图片爱不释手,他们的婚礼也在《喜报》的派发中达到了高潮。
对于顾客们形形色色的要求,胡喜阳都用自己的努力让他们一一得到满足。
“我想给分手的初恋女友定制一份《喜报》,以表达我对她的忏悔。”一天,一位曾经因赌博劳教过的男青年打来电话。
“我妻子跟着我没享过一天福,如今她因病去世了,我心里很愧疚。请你制作一份有关她的《喜报》,作为我对她的怀念吧。”
胡喜阳的生意越来越好,但她并不满足,准备扩编人手,开辟蜜月版、纸婚版、金婚版等等。目前,胡喜阳正跟一个网站商谈,准备利用网络的神奇把生意扩大到全世界去,真爱没有国界,胡喜阳愿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真爱的温暖与美丽。
抓住校园商机
2000年10月,当侯旭东走进四川西华大学时,身上只有300元钱,这钱还是借来的。就算起早贪黑,每月也只能赚上三四百元钱,要想交上学费谈何容易!看来,自己必须尝试一个能够快速脱贫致富的行当。
有了这个心思,侯旭东就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哪里有商机。工夫不负有心人,发财的机会还真就让侯旭东找到了。有一次,一位老乡邀请侯旭东去彭州城区的一家旱冰场滑冰,几个小时下来,侯旭东没玩够,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他发现偌大的旱冰场由于经营不善,顾客寥寥无几。
看到这个现象,侯旭东动起了脑筋:大学生正是好玩好动的年纪,可是学校附近的娱乐场所少得可怜,学生们每到休息日都不知如何打发时间,现在旱冰场缺乏商业气氛,如果自己把同学们拉过来,不就是个发财的机会吗?他说动了老板,以100元的价格拿到周五周六这两天的经营权。回到学校,他就打上广告——“花上两元钱,旱冰随便滑”。
超低的价格引来了旺盛的人气,滑旱冰一时间成为西华大学的校园时尚。
包租旱冰场让侯旭东的腰包鼓了起来。
从11月到第二年的1月份,在4个月的时间中,侯旭东就让300元借款升值为4000元的净利润。
2001年3月,侯旭东挎上一个装满电话卡的大包,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穿梭于学生寝室,把重心转向了电话卡代售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