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对一些上班族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同样喜人——他们对这项服务很赞同。这个结果,让李元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李元又拼了8辆车。这样,除了工资,她每个月都能得到近2000元的收入。
兴奋之余,李元也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拼车”中介是一项新业务,一定会有人干起来。如果不抓住目前的机会大干一场,等“拼车顾问”遍地开花之时,自己就会变主动为被动。2003年底,李元果断地辞掉了工作,在家专门做起了“拼车”生意。可让李元没有想到的是,一开始,她就被泼冷水:生意与她想象的差得太远。原来的“拼友”有的时不时缺席,拼车的人越来越少了。李元跑前跑后忙碌了一个月,只促成了不到10单业务。月底结算,她仅拿到了900元“拼车”中介费,剔除电话费,剩下的就是白忙乎了。
她去向“拼友”了解原因,人家告诉她:“打车是挺舒服的,但‘拼车’还是有点贵,有些受不了呀!如果可能的话,你还是给我们拼几辆10座的商务小巴士吧,只要能把我们的车费单程限制在4元以内,我们还是乐意拼车的。”
李元立即找到刘师傅所在的汽车租赁公司,为他们联系了5辆锦江10座面包车,并按照每个人的下车地点,为面包车设计行车路线。她还和“拼友”们协商好,根据路程远近按比例分配出租车费用,渐冷的“拼车”生意又热了起来。
这件事也提醒了李元,在这里租房的人,工资应该不是很高,而有限的经济必然会产生有限的消费能力,谁会愿意每个月拿出两三百元去打车呀!但打的“拼车”这一块大蛋糕也不能放弃呀!那么,拼出租车对哪一类人来说才是经济实惠的呢?最后,李元把目标定在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白领身上。这些人有一定经济能力,怕挤公交,而买私家车对他们来说还有点难度,他们应该是最需要坐最有可能坐出租车的一族。
李元想到在高档社区推出“邻居拼车”方案。“邻居拼车”就是住在同一小区的住房,可选择与自己上班同一路线的邻居拼车。她印刷了一些广告宣传单,上面有极有诱惑力的广告语:“公交太慢,地铁太挤,打车太贵,不如和邻居一起拼车。聊聊趣事,交个朋友;互通信息,谈点生意;说不定还能找到意中人呢!”李元随即与报纸发行员合作,在人口较多的东方新世界、金碧花园、骏景花园等大型社区,她的宣传单被送出去一千多份。
这一招看似原始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邻居拼车”方案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天河的一个大型社区,就有近300人报名参加拼车。
李元花了5000元配备了电脑,接了宽带。在本地几家着名的网站论坛注册后,李元发了这样一个帖子:“自行车路上太危险,公交车挤得背出汗,出租车贵得人心颤,我——上班族,不知怎么办?怎么办?‘拼车顾问’帮你来解烦。本人是专业的‘拼车顾问’,与出租车公司长期合作推出‘拼车’服务,通往城区各条线路的车就停在你的门前,花少量的钱就能享受私家车的服务,你愿不愿?还等什么,快和我联系吧!”
帖子发到网上后,果然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第二天,李元的手机几乎被打爆了。她仔细将网友的居住地、工作地点详细地记录下来,草拟了几十条拼车路线。到7月份,李元就促成了近60单“拼车”业务。的哥的生意好了,她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每月高达8000多元。
但李元知道,替人“拼车”这项业务,门槛并不高,一般人都可以做,自己只有通过贴心周到的服务,才能赢得长久的生意。李元和出租车司机协商,每天为“拼友”买一份报纸,让他们在上班的路上及时看到新闻。买报的钱自己出,月结的时候扣除。李元还编写了一个小册子,内容不仅包括的哥服务、乘客乘车注意事项,还有许多和出租车有关的小笑话,逗乘客开心快乐。李元还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拼友”的所需所想,把不足的地方改进。李元细致、温馨和高效的服务质量,受到了“拼友”的一致好评。
“拼车顾问”李元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就越做越顺。9月份,不但有上班族纷纷找上门来,出租车公司也慕名而来。当月,李元和3家出租车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协议商定,只要是她介绍的顾客,每次出车按交易额的5%提成给她。“拼车俱乐部”在广州掀起了一股“拼车”潮流!年底,李元的月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2005年春节前夕,一个司机老乡找到李元说:“快过年了,你能不能帮我联系一些老乡,让他们包我几趟车?票价跟车站一样,如果你能促成此事,我给你乘客票价10%的劳务费。”听到这里,李元高兴极了,因为这事对她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她打电话给在工厂里上班的一个老乡,老乡很快帮她联系到了80多个人。李元只打了几个电话,就赚了1600元。
是呀,“拼车”范围其实很广,的士、出租面包车外,那种长途货车等,自己都可以去为他们找业务呀。既然在市内可以拼车,长途车也可以拼呀,自己为什么不向这方面发展呢?此后,李元主动结识了在老家和广州之间跑长途的客车和货车车主,为他们联系顾客或业务,这样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李元针对城里人周末渴望亲近山水的心理,与广州附近的多个旅游景点合作,推出“周末亲近自然拼车”方案。这个方案根据游乐项目的不同,列出了“精彩香港一日游”、“龙母故乡德庆二日游”、“清远漂流一日游”等几十条休闲游览路线。方案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白领们的欢迎。就这样,本来到了周末就暂停的拼车生意又火暴起来。
为白领们“拼车”旅行,是李元最乐意干的事。不但有钱赚,还能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仅“五一黄金周”期间,李元就为50多个出租车车主和近200名白领配对成功,另外,她还给10辆商务小巴士拼了300多名顾客。在短短的7天里,除了吃好、玩好之外,李元还净赚了6000元。
7月份,李元又发现了一个大市场:有些孩子在一个学校上学,住在一个小区,如果能联系上这笔业务,为同学们拼车,那该能多赚钱呀!可是怎么与这些学校联系呢?她上网查了一些学校的电话,一个个打过去。半个月里,李元竟联系到了十多所学校。李元与这些学校签订了协议,这又让她赚个盆满钵溢。
李元准备注册一个汽车租赁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除了为客车出租、的士出租、货车出租、商务车出租等提供租赁中介服务外,还为愿意出租车辆的车主和想租车的市民免费登记信息。根据双方要求配对成功后,从中收取一定的中介费。有了这一系列的服务项目,李元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加信心十足。年赚百万的“驻华代表”
1995年,成绩优异的李勇初中毕业,本可以上重点高中,但因为家里穷,为了早一点工作挣钱,他只好去读中专。
中专毕业后,李勇不甘心做一个工人,就跑去学电脑打字,可学成后却没有人要。此后,他又做过作家梦,可熬夜写的东西,连一个字都没有刊发过。穷困潦倒的他,只得去做搬运工、送水员、保洁员和“蜘蛛人”。
直到1999年3月,一个开公司的远房亲戚开恩,才让他做了一名月薪1500元的文员。对于一个饱受磨难的中专生来说,这样的工作应该是很不错的了。可李勇在这里看到了一个让他心潮起伏的世界:公司高层们每天吃香喝辣,车进车出。他想:难道我李勇一辈子就只能做个小职员吗?那时候,网络神话一个比一个传奇。2001年3月,他决定辞职,做一个“网络英雄”!父母对他此举痛心疾首,说:“你一个中专生,又不是学电脑专业的,去搞什么网络?你怎么比得过人家大学生?”
可李勇不服气,他想:自己本来是可以读大学的,本来一点也不比大学生差嘛!他买来一台电脑,每天深夜2点睡觉,凌晨6点起床,把自己在小屋里关了近7个月的时间,硬是无师自通了网络专业。2001年10月,李勇南下广州应聘华南师范大学所属的一家网络公司的工程师,招聘的人一看他的文凭就笑了,说:“我们这里是不可能招中专生的。”李勇不甘心,便请他们看他现场操作,负责招聘的人一看,服了!于是聘用李勇做了该网络公司唯一持中专文凭的网络工程师。
然而时运不济,不久网络泡沫破灭,该公司经营惨淡。
就在李勇绝望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的一生。7月的一天,李勇接到一个在赣州一家布行做业务员的初中同学的电话,说他要到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地,被誉为“中国纺织城”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镇为公司买布,请李勇帮他到柯桥找一家三星级宾馆,李勇推不脱,只好跑了一趟柯桥。第二天,同学来到柯桥后,以为李勇熟悉行情,硬要他陪着一起去买布。李勇只得硬着头皮一连陪了3天,逛了上百家布匹店。同学终于买到了中意的布匹,满心欢喜地打道回府。
这件事情本来就此结束,不料1周后,同学又打来电话说:“我们老板很满意这批货,他希望你能做公司在柯桥的业务助理,任务就是帮助公司去柯桥的人买布以及协助相关事务,底薪800元,业绩好还可提成。”
就这样,李勇得到了一个当时对他来说很不错的工作。后来,同学每次来柯桥时,都要李勇帮他打理相关事务,和他一起选货、验货,办理相关手续。再后来,同学干脆不来柯桥了,由李勇全权办理所有事务,李勇就这样成了该公司在柯桥的“代表”。李勇借此不仅度过了2002年的生存危机,而且对于与纺织品贸易相关的业务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通过这件事情,李勇发现了一种商机:替别人代理业务,比在固定公司打工更赚钱!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并找来大学商业贸易专业的书籍,一边干一边学,悟性很好又异常勤奋的他很快就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到2003年6月,通过朋友介绍和推荐,李勇先后做了江西、湖南和江苏等6家纺织贸易公司的“代表”,业务越做越大,一个月就有7000多元的收入!
一天,李勇到一个搞外贸的朋友那里去玩。那个有硕士文凭的朋友专门做老外的生意,是柯桥小有名气的“驻华代表”。他出手阔绰,很是瞧不起李勇的小打小闹,说:“我一笔单就可以赚几万元,抵你大半年!”李勇闷闷不乐地回到住处后,心想:我为什么不可以试试运气呢?
第二天,李勇就在街上斗胆拦住一个外商,可他比画了半天,人家还是不懂他说了些什么。当然,外商说的他也不懂。这样怎么能做生意呢?他泄气地想:怪只怪自己只有中专文凭,进不了外贸公司,也当不了外商的“驻华代表”。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服输吧!
一次,李勇帮客户打货,在一家店里看货时,意外地发现老板换了人,而如今的老板一年前还是和自己一样的打工仔!别人的这种“进步”深深地刺激了李勇。他想:别人能够做到,我李勇为什么不能做到?大学生做得到的事,中专生就做不到吗?
2003年6月底,李勇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暂停所有的国内“代表”业务,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英语关。当时,他在报上发现首创“疯狂英语”的李阳在上海举办一个高级英语集训营。他立即打电话过去,叫对方无论如何给他留一个名额。朋友惊呼:“李勇,你疯了吗?好好的银子你不赚,偏要去读什么班,那个班适合你吗?那都是高学历的人去的呀,你一个中专生能学到什么?”
李勇去了一看,果然,那个集训营里的学员,最低的学历是本科,最高的学历是博士,就他是个中专生。但李勇认为,李阳“疯狂英语”的最大特点是疯狂,而自己以前恰恰在英语上是个“胆小鬼”,通过学“疯狂英语”,可以使自己摆脱胆怯。结果,通过集训营的学习,李勇受益匪浅。
为了排除干扰,更好地学习英语,李勇从集训营“毕业”后,干脆不回柯桥,而是在杭州市郊的钱塘江附近租了一间小屋住下,每天面对波涛汹涌的钱塘江潮手舞足蹈,扯着嗓门大声念英语。尽管许多市民和游客都把他当成异景“观赏”,可他仍然旁若无人,沉醉其中,每天如此,风雨无阻!
2003年底,当李勇回到柯桥时,已经可以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交谈了。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阿拉伯商人逛店,就礼貌地上前用流利的英语说:“打扰,请问您需要我帮助吗?”阿拉伯商人机械地回答:“谢谢,我不需要!”李勇又去搭话,阿拉伯商人就拉长了脸,说:“不要在我这儿费工夫了,我知道你需要什么。”李勇只好知趣地走开。
一连几天下来,李勇连连碰壁。是啊,别人凭什么要相信一个素不相识的街头陌生人呢?换了自己,也会不相信啊。另外,自己是个没有任何单位的“个体户”,如果要别人相信自己,那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有单位的人。于是,李勇去一家外贸公司应聘业务员。尽管他只是个中专生,但他还是凭着流利的英语口语被破格录用。该公司给他的政策是单提成,对他实行松散性管理。李勇很乐意如此。
在成功迈出第一步之后,李勇开始思索:怎样才能取得外商的信任呢。2004年1月,江西“老表”又来柯桥打货,照例住在中国纺织大酒店。李勇去看他时,意外地发现有个巴基斯坦的商人也在里面,他们在互相交流行情。李勇突然灵机一动:住这个酒店的外商很多,要想使外商相信自己,至少要让他们认为自己是酒店的人,或者与酒店有密切的关系。于是,李勇跑到酒店人力资源部毛遂自荐,对负责人说:“贵酒店是柯桥高级别酒店,经常有外国人住,如果服务员不懂外语,会影响贵酒店的生意。我可以帮助你们对服务员进行外语培训。”经理一听,觉得可行,可一看李勇的文凭,又犹豫了。但李勇缠着他们说“试用”两次看看,结果几个回合后,中专生李勇成了该酒店的外语培训老师。
李勇顺理成章地成了该酒店的常客,他巧妙地借这个机会认识了很多外商。李勇知道从事商业贸易的外商戒备心很重,要取得他们的信任绝非一般的交往可以解决,他就常常借故互相学习语言,与外商交朋友,经常陪他们去逛街砍价。通过交往,外商们发现,李勇不仅是他们免费的好翻译,而且在纺织品交易方面也是行家里手。有些纺织城的老板见外商来了,认为他们语言不通,行情不熟,恶意地“宰”他们,可只要李勇在身边,外商们就不用担心了。就这样,李勇在外商中逐渐有了好口碑,成了他们可以信赖的中国朋友。给老板“填书架”
深圳很多老板有钱之后越来越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几乎无一例外地实施“面子工程”——在办公室里摆上一大排书架。那么,书架上应该摆些什么书呢?这可是大有学问的,一旦填进去的书与个人身份、职业不符,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在深圳,有这样的一个打工妹,她专职帮人“填书架”,并且获得了成功。
1999年7月,陈洁莹从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毕业后,踏上了南下深圳的打工之路。
来到深圳后,她在深圳书城打工。这段经历对她以后从事的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