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0200000007

第7章 人物志(1)

以笔墨斗牛的艺术家——张仃与毕加索

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界,毕加索始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存在,资产阶级的属性,法共的红色身份,怪诞的艺术语言,不可捉摸、变化多端的画风……所有这些,使中国人陷于五里雾中,不管是赞美的,还是抨击的,都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和情绪性。当年徐悲鸿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全盘否定,着眼的,是它的“颓废”与“堕落”,所谓马奈的“庸”,雷诺阿的“俗”,塞尚的“浮”,马蒂斯的“劣”,完全可以挪用到对毕加索艺术的评价上。徐悲鸿依据“真、善、美”的理念和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传统,从中国现实的需要出发,力倡写实主义,将西方现代绘画视若“乡下人茅厕”。而以刘海粟为首的海派画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追随,固然表现了与时俱进的进取心,其中却不乏趋炎附势的“叶公”。

其情形,正如傅雷指出的那样:“年来国人治西洋美术者日众,顾了解西洋美术之理论及历史者寥寥。好骛新奇之徒,惑于‘现代’之为美名也,竞竞以‘立体’‘达达’

‘表现’诸派相标榜,沾沾以肖似某家某师自喜,肤浅庸俗之流,徒知悦目为美,工细为上,则又奉官学派为典型;坐井观天,莫为此甚!然而趋时守旧之途虽殊,其昧于历史因果,缺乏研究精神,拘囚于形式,竞竞于模仿则一也。”两派表面上形同水火,内在逻辑却有惊人的一致,都是“全盘西化”,不同的只是一者偏向欧美,一者偏向苏俄。几十年来,这两派在中国争论不休,然而西方现代艺术的庐山真面目,依然笼罩在迷雾中。

毕加索在现代绘画史上引起的最大震撼与争议,莫过于他的“立体主义”与魔幻式的变形。一九○七年《亚威农少女》

问世时,西方绘画界几乎无一人理解,甚至连他最亲密、也最前卫的伙伴勃拉克都不例外。这种前卫的语言传到民智未开的中国,命运可想而知。尽管在中国的古代画论里,在中国民间绘画的艺术实践中,不乏与这种语言相通的因素,受制于近代以降启蒙救亡的时代需要,西方的写实主义绘画成为中国画家模仿的主流,传统的文人画和民间艺术作为封建遗产被打入冷宫,中国人也失去了理解毕加索的有效途径,某些新派画家对毕加索及其西方现代艺术的追随,除了给人增加讥讽的口实,别无结果,比如鲁迅当年就一再嘲讽沪上某些新派画家的“变形”,认为这是缺乏起码的写实能力、“画不像”所致。

在这种背景下,张仃与毕加索的缘,就显得很不同寻常。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艺术本能,一步踏入毕加索的世界的。他对毕加索的喜爱,既非时潮的裹挟,亦非观念的驱使,而是某种宿命性的连带关系使然。作为毕加索的知音,张仃与毕加索的灵魂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契合,终身不渝。为此,张仃几乎付出了身家性命的代价,虽九死而不悔。确实,如果要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寻找一个最理解毕索加的人,这个人非张仃莫属;同样,如果要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寻找一个毕索加那样的“大美术家”,这个人亦非张仃莫属。这出跨越国界的高山流水剧,演绎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最神奇、最动人的一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据张仃回忆,他第一次接触毕加索的艺术,是一九三二年在北平美专读书的时候,那时他刚从东北流亡到北平不久,年仅十六岁。在一位家境比较富裕的同学家里,张仃看到了毕加索的画册,一下子就被震撼了,毕加索雄强的气质、叛逆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的表达,给苦闷中的小伙子极大的刺激,对学校保守风气本来就不满的他,现在更无心学那种脱离现实,公式化、概念化的文人画了。于是他开始画漫画,抨击时政。在美专一周年的展览会上,他公然以丈二宣纸,画了一批罗汉鬼怪之类,遭来一片嘲笑声。两年后,张仃因接近共产党地下组织,从事左翼美术联盟的筹建工作,被国民党宪兵逮捕,押送南京宪兵司令部,以危害民国罪的名义被判三年半徒刑,后改送苏州反省院。在狱中,他利用狱方让他办“自新报”的机会,继续画漫画揭露社会黑暗,其中一幅作品,就是凭记忆复制的毕加索的《小丑》。后经友人营救,张仃被保释出狱。一九三六年,张仃漂流到南京,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在被一家左翼漫画杂志拒绝之后,顺理成章地加入以张光宇为核心的上海进步自由漫画家阵营,期间发表了大量漫画,宣传抗日、揭露社会黑暗,引起巨大反响,着名画家叶浅予用“一座金矿”形容这位新出道的同行在漫画编辑者心目的地位,张仃的漫画变形夸张,兼有表现主义的激情和立体派的造型,极具视觉冲击力。

抗战爆发后,张仃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执教鲁艺,没想到遇到了麻烦。刚到延安时,张仃技痒,兴致勃勃将延安文艺界的朋友画成漫画肖像,还办了个展览,结果引起轩然大波,一位鲁艺领导看了这个展览大为光火,说:怎么把刘白羽同志画成一只免子?在为此而召开的批评会上,有人发难,说张仃是在“丑化革命作家”。这样的外行话,张仃闻所未闻,当场拂袖而去。现在回过头来看,事情其实很简单,是张仃视为天经地义的变形,受到了艺术细胞不够、政治敏感过度的同行的误会。在他们眼里,“变形”等于“丑化”,用在敌人身上可以,用在同志身上绝对不允许。这种狭隘的观念张仃当然无法认同。在他看来,夸张与变形是漫画创作的两件法宝,有了它,漫画便“一身是胆”,取消了它,就等于解除武装;以夸张与变形的方式对敌人“冷嘲”,对同志“热讽”,是漫画的基本职能(参见1942年5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上《漫画与杂文》一文)。鲁艺美术系的领导、漫画家蔡若虹见张仃喜欢毕加索,一直嘲讽有加。他们两家的窑洞紧靠,有一次蔡若虹请客,在院子里杀鸡,当着众人面,把剁下的鸡头称作“毕加索”,声音很夸张,显然是喊给张仃听的,还宣称,毕加索的“立体派”,他一天可以画几十幅!鲁艺是以中国现代文学旗手鲁迅的大名命名的艺术学院,集中了当时中国的左翼艺术精英,但与西方的左翼艺术家普遍倾向于“现代派”不同,与鲁迅兼收并蓄的“拿来主义”也不同,它在艺术上推崇西方的古典主义学院派。不过设身处地想一想,在当时的情势下,蔡若虹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大错,好比一个精于加减乘除的人,不见得能理解爱因斯坦的数学那样,更何况,那是一个急需普及性的写实绘画来为革命事业摇旗呐喊、唤起民众的时代,像毕加索那种复杂的变形,对于普通的中国民众来说,无异于天书。从这个角度看,错的不是蔡若虹,而是张仃,只怪他艺术感觉太灵敏、太超前,对艺术又太痴迷。

一九四○年秋,张仃离开鲁艺,来到重庆,与漫画时代的老朋友张光宇等会面,准备一起办杂志,做一番事业。一幅与张光宇、丁聪、特伟、胡考合影的的老照片,记录了张仃当时的心情,五个艺术家随意而处,个个神情自如,一派潇洒,其中张仃坐在地上,舒展地张开两腿,笑得很灿烂。在重庆的日子里,张仃看见了毕加索的《椅子上的黑衣少女》(1937年),兴奋得不能自持,“我看见一个少女的正面与侧面,经过概括了的,化了妆的,明艳照人的脸,长长的睫毛,长长的黑发,黑上衣,花格裙,典型的法国美女。如用古典的方法描绘,顶多不过是一幅时装广告而已。

毕加索用最现代的方法,画了最现代的美女典型。他是冷静分析,大胆概括,热情表现。”——这是四十年之后张仃追述的文字,激动之情依然。后来的“皖南事变”

突发,国共合作发生破裂,文化人又一次面临抉择。张仃出于革命立场义无反顾地重返延安,而且是受周恩来委托带着艾青、罗烽等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到延安;他也有可能一直留在重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继续他的自由漫画家生涯,但张仃选择了前者。

张仃回到了延安,但并没有回到鲁艺,而是去了风气相对开放的文协,改行搞起美术设计,完成的任务有:就地取材,设计装饰作家俱乐部及其会徽;担任鲁迅研究会的美术顾问,为该研究会的出版物作装帧设计;为话剧《抓壮丁》作舞台美术设计;创办壁报“街头画报”;为青年艺术剧院设计牌楼;为五省联防政治宣传队设计秧歌队服装;为边区老百姓创作年画,并自行印刷木版年画……其中最吸引人的眼球的,要数一年一度为延安大生产运动成果所作的展示设计,那种场面与声势,很是了得。记得当时有一个美军观察组和中外记者团到延安访问,在参观过一个生产成果展示会之后,发出惊叹:边区竟创造出如此丰富的生产成果,竟有如此精美别致的展示设计,这是在重庆,或者中国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诗人艾青看到张仃为青年剧院设计搭建的牌楼,情不自禁地赞道:“张仃到哪里,摩登就到哪里。”这句话后来成了人们的口头禅。由此可见,张仃的改行不是一件坏事,作为一个漫画家的张仃虽然在延河边消失了,作为一个设计家的张仃却从黄土高坡站了起来。这个专业角色的成功转换,证明了张仃具备“大美术家”资质,这种艺术家不仅能在案头作画,而且能将美术扩展到生活的一切领域,各种材料、工具都可以成为艺术灵感的手段与媒介,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在这个方面,张仃与毕加索有着惊人的相似,比较一下他们的艺术历程就很清楚,后者以非凡的才与魄,涉猎二十世纪美术史上各种不同的流派,使用各种材料,各种技法,在油画、雕塑、建筑、版画、素描、陶瓷、舞台美术、服装设计等艺术领域,取得独创性成就;前者在严峻的历史条件下,坚守艺术良心,在漫画、装饰画、民间年画、彩墨、壁画、卡通、焦墨山水、书法、展览设计、工艺设计等众多领域,纵横驰骋,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显然,正是这种共同的“大美术家”

气度,使张仃对毕加索有一种“惺惺相惜”

的崇拜。

张仃成功地包装了延安,奠定了他在红色根据地首屈一指的艺术设计家的地位。这对他未来的艺术人生影响深远,使他可能成为未来新中国的首席形象设计师,在包装新中国的壮举中大显身手。不久发生了一件事,对张仃来说无异于从天而降的福音: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契机是他的好友诗人马克思·牙洛布死于德国集中营。六十年后张仃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谈到毕加索,还特地提到这件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从小就喜欢毕加索,但有人不喜欢,说他是资本主义,这使我心里很难受,压力很大,没想到,毕加索在二战中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当时真让我松一口气。”关于这段经历,可以参考张仃之子张郎郎在《大雅宝旧事》中的叙述——一九四五年三月,延安《解放日报》

发表了毕加索的文章《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并刊登了他的作品《踏着圆球的女孩》。那时人们就明白了,毕加索是自己人,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对我爸来说,这简直就是老天爷的雪中送炭。于是我爸就理直气壮地从箱子底里拿出来一张毕加索的印刷品,把它贴在我们家的窑洞里。这张画——就是两只眼睛长在一边,鼻孔朝天的戴帽子女子头像,从延安到东北,从东北到北京一直在我们家悬挂在墙上。

毕加索加入法共对张仃来说确实重要,他们的艺术因缘得以顺利延续,十年之后能够在法国会面,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张仃的艺术变革,诞生那批被称作“毕加索加城隍庙”的装饰画,都仰仗这个先决条件。当然,另一件事对于张仃也同样的重要,那就是毕加索加入法共不久,张仃加入了中共,那是抗战胜利之后。这两件事不能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张仃由党外布尔什维克变成中共党员,主要是出于工作上的考虑,但从张仃与毕加索艺术因缘持续的角度来说,意义同样重大。假如张仃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便没有资格充当新中国的首席形象设计师,也就不可能被派到国外主持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当然也不会有会晤毕加索之类的事情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仃作为新中国首席形象设计师,出国主持了一系列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到过的国家有苏联、德国、瑞士、捷克、波兰、法国和意大利,其中一九五六年的法国之行对张仃来说最不同寻常,理由很简单:这是他心仪已久的毕加索旅居大半生的国家。张仃预感此次到法国有可能见到毕加索,早早地为他准备了一份自认为最好的礼物——一对珍藏多年的民间门神版画。他相信,毕加索见了这对中国的民间门神版画,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

在巴黎主持国际博览会中国馆设计期间,张仃一直关注毕加索的动向。通过旅法画家赵无极,张仃知道了不少毕加索的情况。博览会结束后,赵无极开着自己的车,带着张仃到处转。此时赵无极已打入法国上流艺术圈,交友甚广,见张仃喜欢毕加索的作品,就带他去专门收藏毕加索的画廓和博物馆的仓库,看了许多毕加索的原作。赵无极很赞成张仃拜见毕加索的计划,还给他出主意:请毕加索做中国的荣誉公民,并邀请他到中国去访问。

就在这时,一个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到达法国,团长冀朝鼎,成员有化学家侯德榜,作家李霁野、何家槐,国画家王雪涛,桥梁专家茅以升,还有一位女政工干部。张仃接到文化部的电报,奉命加入该团,一入团,他就提议:去法国南部坎城拜访毕加索,由于毕加索的法共身份,这个建议立即通过。通过法共的联络,代表团一行来到毕加索居住的法国南部坎城加里富尼别墅。三十年后,张仃还清楚记得——那是一天的下午,我们来到了毕加索的工作室,是在海边的一所别墅。当时毕加索睡完午觉,从楼上走下来,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他领着我们先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原以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华贵,因为他是世界上最有钱的画家,他卖的一幅画的价钱,可以购买了他一生用不完的绘画材料。可是,在这位世界着名的大画家的工作室里,除了他的作品是新的,一切陈设全是破旧的,墙上是不断脱落的灰迹,沙发旧得已经露出了弹簧……,所有这一切,这位艺术家好像一点没意识到。他的工作室里,所有的墙上、地上都挂满、摆满了大量新作。可以想象到,他的全部注意力、思想、感情、心灵和生命都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去了。他惊人的艺术劳动和异常旺盛的精力,十分令人佩服。

同类推荐
  •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立足现实和本土,着眼未来与世界,努力构建与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相适应,以人为根本,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教育制度为保障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有机构成的现代教育价值建设内涵,充分表达现代教育的切实性和引领性有机统一的现代教育功能特征。
  •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袁益民先生在教育评估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这一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从我国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比较开阔的视野,分析描述了教育评估体制的一种新的愿景。论述中既有一般性的介绍,也有深入的分析;既有心得体会,也有理论反思;既有现实感言,也有真知灼见;既有问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建议,相信该项研究将能引发更多对于教育评估方面的思考。
  • 学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学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本书从班主任的素质修养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等方面对班主任的工作艺术进行了系统阐释。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充分关注时代主题,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在全球多元视野中寻求学术话题,传播学专家与您一起,阐释社会巨变,建构认同体系,寻找传播学的中国问题。
热门推荐
  • 仙宇悠悠

    仙宇悠悠

    (仙宇悠悠与仙宇沧桑是一本书)当年那一战超出万物生灵之想象,人,神,魔,神兽,妖,精灵,天使,异灵死伤无数!除人族外其它异族接近灭族!人类有着修炼上面先天的不足,短短百年光阴!自那一战之后人间的天地元气突然间消失,欲成仙成佛者皆放弃了修炼,反而在天地间寻求灵丹妙药,成仙不成却被灵药所伤口吐白沫驾鹤西去,被世人贻笑大方!反而其他异族在人间彻底消失,有人传说他们已经灭族,也有人传说他们被彻底封印!还有传说他们自创一界,远离人间!
  • 终章之界

    终章之界

    神子,超脱于寻常武者之上的存在,得天地钟爱,自出生便具备着远超常人的神力,一声啼哭震碎山河,一个眼神便可洞穿万里长空.
  • 理不清的爱恋

    理不清的爱恋

    老天爷你是故意的吗?在古代被后妈追杀无奈轻生。原以为重生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可谁知道………这,这,这些都是什么呀,她不是重生了吗?怎么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眼前尽是些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还有这可恶的男人是谁,不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吗?岂能轻易毁了她的发!再有他凭什么对自己呼来唤去的,就算她在怎么不济,好歹曾经也是响当当的陈府大小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当黄昏靠岸今夕使得过往

    当黄昏靠岸今夕使得过往

    你穿过时光的风雪会不会记得与我有关的尘埃?
  • 唱戏人

    唱戏人

    如果恋爱是一场梦,那么我和你在一起就是一场噩梦。如果摆脱不了宿命,那便错写结局。等到你蹒跚走路时,我做你的拐杖。
  • 魔法工业帝国

    魔法工业帝国

    身为一名行业内卓有声望的高级机械工程师,许亦却穿越到了一个魔法为主的世界。在这个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世界里,许亦又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呢?当魔法与现代科技相碰撞,魔力与机械工业相融合,故事就这样开始。
  • 穿未三千年

    穿未三千年

    熟女安琥珀不仅身患绝症,还惨遭闺蜜挖墙脚,更倒霉的是,居然连搭个电梯都会遇上坠梯,坠梯不死也就罢了,她居然还坠到穿越去了,穿越也就罢了,好歹她的历史知识够丰富,汉朝唐朝清朝什么的都难不倒她,可穿到5016年……且看有着熟女年纪少女心、时而双商飙高、时而脑子秀逗的安琥珀是怎么混迹三千年后……
  • 张笑儿

    张笑儿

    碌碌半生方遗梦,无奈单恋杯中酒。妙手纵横九洲路,但问烽烟几时休。丹心解厄八荒域,纷扰原由只为修。一碗浊酒书寂寞,半支秃笔写春秋。醉卧翰海不知意,醒问书香因何留。劫富济贫终为笑,扶危济困却靠偷。成道成仙终成空,原来众生皆刍狗。--------------------------江中舟子
  •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养蚕营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养蚕营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