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7100000004

第4章 生死之间(1)

悟思

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世间没有常驻不灭的东西。如果将一个人的出生作为人生旅途的起点,那么,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旅途的终点,在奔向他的末日。正是由于我们的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死亡,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每个生命的经验均以死为方向,这乃是生命经验之本质,这一点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到了寿终正寝之时,黄泉路上就完全平等了。佛教依据缘起的智慧考察生命现象,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生命不仅包括了我们的现在,还有着生生不已的过去和未来。我们这一期的人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生命像流水,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生命又像铁链,一环套着一环。我们现有的生命形式,仅仅是其中的一片浪花、一个环节。人的“生”与“死”的关系,就如同“冰”和“水”般互相转递,水可以凝结成冰,冰也可以溶化成水;死了以后可以再生,生了之后还是会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我们在生死轮转之中,其实我们的生命永远不死。

但是,生命每时每刻却在不停地消逝,然而能洞察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洞察到能够超越的人更是微乎其微。通常,人们总是沉浸在种种短暂幻化泡沫式的欢乐中,不愿意正视这些,生命从来就没有停止流逝。现今社会多教育人如何成功,但是很少有人传授如何享受生命,学着思考生死,正视死亡,超越死亡带来的恐惧。当前人类面临许多重要的生存问题,但由于死亡是生存的必然归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在无痛苦中自然死亡的方法。人类的无奈在于,明明知道生命必然的归宿是死亡,却似乎对此无能为力。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一切的消失——人死如灯灭,“到了生死关头,一切都没有什么可爱的。”死亡作为个体生命的结束,充分体现了人生的有限。这是必须面对的事实,无法逃避。

人不可能选择生,同样不可能选择死,但人可以选择如何的死去,以此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标准,一点也不为过。人的一生是极为短暂的,在短暂的人生路上,我们总应该做点什么。汶川地震中——舍小家为大家、舍亲人为他人、寻声救命、救苦救难的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去点燃其他生命,以自己的生命为更多的生命奉献出来,当肉体消亡时,其精神价值历万劫而不灭,这便是佛菩萨所实践的生命体现。“一次伟大的死去,更是一种崇高无限的新生。”生与死之间的抉择并不难,你的心会给你答案。也许,我们的生命没有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也许我们的生命没有面对灾难的环境特性,但只要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可贵,理解了慈爱的光芒,我们就能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死抉择。

必然的归宿

今世众生之命,没有定相,不知能活多久,它悲寂、苦短,为苦恼所系缚。

凡是活着的,都无法逃避死亡。

一旦衰老,死亡就将来临。

生命的规律,其实就是这样。

熟透的果实,往往会过早落下枝头。

同样,活着的生命也必定死去,死的恐惧总是围绕着他们。

仿佛陶工烧制的陶器终将全部坏损一样,众生的命也是如此。

年轻人也好,壮年也好,愚者也罢,智者也罢,都将为死所征服。

一切必走向死亡。

——《释迦牟尼妙语录》

人的死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死得过早,一种是死得太晚。

不过,任何人的一生都会有了结,死亡就是一生的了结。

正因为死亡之线横在前方,我们才必须对一生进行一次总决算。

你,不是你的一生之外的任何存在。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她对这唯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尽其所能邀请各方名医来给她的儿子看病,但是,医师们诊视以后都相继摇头叹息,束手无策。不久,妇人的独生子就离开了人世。

这突忽而至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妇人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夜以继日地哀伤哭泣。她形若槁木,面如死灰,悲伤地喃喃自语:“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唯一的亲人,现在他竟然舍下了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地活着,有什么意思啊?今后我要依靠谁啊?……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妇人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爱的儿子死在一起!四天、五天过去了,妇人一粒米也没有吃,她哀伤地守在坟前哭泣,爱子就此永别的事实如锥刺心,实在是让妇人痛不欲生啊!

这时,远方的佛陀在定中观察到这个情形,就带领了五百位清净比丘前往墓冢。佛陀与比丘们是这样的安详、庄严,当这一行清净的队伍宁静地从远处走过来时,妇人远远地就感受到佛陀的慈光摄受,她认出了佛陀!她忽然想到世尊的大威德力,正可以解除她的烦忧。于是她迎上前去,向佛陀五体投地行接足礼。佛陀慈愍地望着她,缓缓地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孤单地在这墓冢之间呢?”妇人忍住悲痛回答:“伟大的世尊啊!我唯一的儿子带着我一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随着他走了!”佛陀听了妇人哀痛的叙述,便问道:“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世尊!那是我的希望!”妇人仿佛是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香来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复活。”佛陀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香要用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来点燃。”

妇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准备上好的香,拿着香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中祖先乃至于与我同辈的兄弟姊妹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了。”妇人始终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的人家,没有一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失望地走回坟前,向佛陀说:“大德世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见因缘成熟,就对妇人说:“这个婆娑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所以,你又何必执迷不悟,一心寻死呢?能活着,就要珍惜可贵的生命,运用这个人身来修行,体悟无常的真理,从苦中解脱。”老妇人听了佛陀为她宣说无常的真谛立刻扭转了自己错误的观念知见,此时围绕在冢间观看的数千人群,在听闻佛法真理的当下,也一起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佛教故事》

佛教生死观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一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害怕。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便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老师走到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

“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

“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佛教故事》

中国文学受佛学影响,经常用一句话:“人生如梦。”不错,人生是如梦,但是梦也是人生。我们在刹那之间做一个梦,有时几十年的生活都反映在梦中。像有名的“黄粱梦”,是中国佛道两家的名人吕纯阳得道以前做的梦,他梦到自己考功名、中状元、出将入相,四十年功名宝贵、家庭儿女样样圆满,最后犯罪被杀头,头一砍醒了。醒后看到旁边有个老头在煮饭,饭还没有熟呢!四十年中一顿饭还没熟,形容人生的短暂。因此吕纯阳想到这个就修道去了。

实际上一个梦几十年在一顿饭里还太长,真正的梦再长没有超过五分钟的。有些梦从年轻梦到老,经历很多事,其实没有超过五分钟。梦中的时间与现实生活的时间是相对的,证明一切时间都是唯心相对。人生如梦,梦也是人生。活到八十岁的人回头看过去的八十年,仿佛昨日的事。我经常说走路可以看到人生,爬山走路看前面还有那么远,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很短,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生灭当中是有,但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这个地方要细细地体会。念念是生灭,但是能够使你的念头发动、跳动的那个东西,它不生不灭。因此,我们晓得“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它本来是空的,“而能得大报”,为什么最后要受大果报?不要认为念头空,无所谓,想一想没有关系。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单独一个人坐在房间,或坐在高山顶上四顾无人,一个念头都不敢乱想乱动,一想,因果历然。

——南怀瑾:《宗镜录》

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在各项进步当中,有一项非常可喜、可贵的现象,那就是“生死学”,不但受到社会大众的关心,甚至热心研究。

生死,这是人人都免不了的问题,然而过去大家一直都忌讳而避开不谈;不过到了现在,大都已能坦然地面对生死,而且不但不再逃避,反而有心来揭开生死的面纱。

在古老的观念里,生之可喜,死则可悲。当人之生也,弄璋弄瓦,皆在庆贺之内;一旦撒手人寰,即呼天喊地,万分的感伤悲泣。其实,当人出生之时,就注定了死是必然的结果;所以人之生也,都要死亡,又有何可喜呢?当人之死也,如冬天去了,春天还会再来,死又有何悲呢?生死是一体的,不是两个,生了要死,死了还会再生,所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生也不足为喜,死也不足为悲啊!

人之死亡,如住久了的房子,一旦朽坏,就要拆除重建,才有新屋可住;当新居落成之时,这是可喜呢?还是可悲呢?一部旧的汽车,将要淘汰换新;当换一部新车之时,我们是欢喜呢?还是悲伤呢?老朽的身体像房屋乔迁,像破落的汽车汰旧更新,这是正常的过程,应该可喜,不是可悲!

人之惧死,就是认为生可见,死是灭,所以灭之可悲也!其实,人之生命如杯水,茶杯跌坏了不可复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装回茶杯里。茶杯虽然不能复原,但生命之水却一滴也不会少。

人之身体,又如木材;木材烧火,一根接着一根,纵然木材不同,但是生命之火,仍会一直延续不断。

信仰佛教,并非就没有了生死问题,只是要人看破生死!生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人生世缘已了,随着自然而去;重重无尽的未来,也会随着因缘而来。能把生死看成是如如不二,生又有何喜?死又何足为悲呢?

——星云法师:《迷悟之间》

生死的痛苦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首先,生死是痛苦的!凡愚众生,无论在时间方面,还是在空间方面,都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社会,努力的结果,也都无法达到绝对完美的幸福!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有生必有死,死亡,谁都不愿意。

生与死,具有极大的束缚性。我们现在无法知道生与死的来源和去处,这就使我们局限在短暂的人生中思索。离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对于过去和未来,都毫无知晓,毫无把握,最多也只是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却无法重现它们的真实面目。整体的生命似乎被分割成无数个零落的碎片,随风飘逝。而感觉中,我们总还以为拥有什么似的。对于生前死后的凌乱与隔阂,这种无知的状态,佛法中称之为“分段生死”。

现实的人生,就是分段生死的展现。形体的美丑,寿命的长短,知识的多寡,情绪的高低,智慧的深浅,人人各不相同,自有特色,彼此之间难以沟通,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种种差别情景,都是“分段”之意。分段生死具有最基本的三种痛苦:苦苦、行苦、坏苦,通常称为三苦。

苦苦,就是直接的、具体的、客观的、痛苦的感受。一切不如意的痛苦感受,具有强烈的逼迫性,逼恼身心,不堪忍受之苦。生老病死谁替得?咸酸苦辣自承当。爱者有别离,怨憎却相会,所求不如意,五阴常炽然,忧悲恼苦,难以尽言。旧苦未去,新苦又来。如麻风病未痊愈又生毒痈,毒痈未好又生疮;年老体衰已经行动不便,偏又摔跤骨折甚至瘫痪。屋漏更遭连夜雨,人生之痛何堪言!无论什么身份什么职务,从生到死,总要接受各种苦难的折磨。在一切苦苦当中,老、病、死之苦,是最根本的痛苦。

行苦,就是间接的、无形的、变化的、不苦不乐的感受。一切事物无常变化,没有永恒的存在,亦即这种不知不觉使人迁流在三界六道之中,受尽苦楚。时光不待人,渐渐皆远去。看看他人老,不觉轮到己!人生在世,能让自己快乐和痛苦的事情,在时间的比例上并不是最多的,而不苦不乐的感受,才是最多的。从生到死,能够留下的记忆实在少之又少,因为大部分的光阴,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却是何等的无能为力?一任时光流失,一任岁月蹉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无常之鬼面前,众生显得何其脆弱!何其无奈!

坏苦,这是指直接的、具体的、主观的、快乐的感受,必将坏灭,从而产生痛苦。所有的快乐感受,都会形成感官上的强烈对比,在失去快乐时,内心就产生极大的痛苦。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亲人的别离,相爱的分手,青春的逝去,才华的枯竭,财富的消耗,荣华的衰落,无一不是乐极生悲之惨状。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有快乐,终必损败,无常世间,谁能久留!人们只知道追求幸福,却不知道正在幸福的时候,幸福已经渐渐的离去!临死之际,回首人生,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

凡夫众生处于生死之中,不知诸法缘起缘灭,未明生命本质内涵,对于身心苦乐感受,产生欣厌,执取坚固,就是如此的习惯成自然!不能从痛苦中认得真相,不能从苦难中锻炼心志,而是苦上加苦,苦不可言。也不能从快乐中悟得真理,不能由欢乐中升华生命,而是乐极生悲,徒自兴叹。亦不能从不苦不乐中晓了实相,不能因为不苦不乐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豁达超越之胸怀,而是糊里糊涂、得过且过,浪费生命。于是,受苦固然是苦,就是快乐也变为痛苦的根源,不苦不乐亦成为痛苦的重要因素。

人生中,最大之苦,莫过于老苦、病苦、死苦!在十二因缘中,“老死”同属一支,当然这一支还包含了出生之后的种种病苦,以及忧悲恼苦。所以,在佛法中正面的临终关怀,就包括了对于人生的老、病、死的关怀,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这项工程就建立在“生死是苦”的基础上来进行。明白生死是苦,这绝对不是消极、胆怯、懦弱的表现,而是如实观察的结果,正是一种对生命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对人生的局限充满挑战性和大无畏的精神。面对一切事业和行为,就能够坦然地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了。所以,在照见“生死是苦”的黑暗之后,进而就能看到解脱此苦的光明!

——达照法师:《饬终:佛教临终关怀思想与方法》

同类推荐
  •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谈佛说道悟人生

    谈佛说道悟人生

    这不是一本说佛论道的书,这是一本让你用佛的境界和道的胸怀来点释人生的书,情感·利益·事业·修身·修为·修性。人生说起来或许真的很沉重,一路生活,一路坎坷。难以设计定局,一个偶然的选择,便被归入了另外一种生活,我们要明白人生的短暂以及命运的不可预知,所以只要安于生活,我们就能够活得精彩。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本书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佛教的产:尘及在中尉的弘扬。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佛救,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人精深。
  • 圣经故事(1册)

    圣经故事(1册)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即心是佛。佛心是什么?佛心就是佛的一切,或者说是佛的精神、要旨。佛心并不仅存于寺院中,更存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佛心是放下,佛心是宽容,佛心是智慧,佛心是无欲,佛心是平常心,佛心是慈悲,佛心是力量,佛心是随缘。每一章下均设若干节内容,每一节下分“佛陀格言”、“佛学故事”、“佛心领悟”、“佛心慧语”、“佛林百科”等板块内容。本书通俗易懂,抛开了那些令平常人难以读懂的佛学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佛法本平常”这个主题,使读者可以无障碍地理解佛理、感受佛法。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人间万相,怀一颗佛心去做人做事,你就是佛。
热门推荐
  • 火影之暗处的光明

    火影之暗处的光明

    莫堇是一个标准的火影迷,对她来说,2016年2月18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那天.......她穿越了!还到了火影的世界!!好吧好吧,成了幽灵就不说什么了,还一当就是八年的幽灵,六道仙人你是在耍我吗???
  • 柔弱娇夫神探妃

    柔弱娇夫神探妃

    作为七皇子的侍卫,武功高强,反应迅速是必要的设定,然而孟慈两样都不沾,她唯一有的,就是超乎常人的淡然和智慧。一叶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清风县衙有个孟神捕,却无人知晓孟神捕这名头全部是靠他女儿孟慈得到的。七岁看完一百本书,九岁时写的文章被县里面举子连连称赞,口口相传,十一岁帮父亲破获了县里面一桩陈年旧案……十八岁,父亲被人陷害坐牢,青梅竹马惨死县衙门外,那个本应等着媒人来家中说嫁的女子不得不走上了为父亲洗冤的道路……
  • 纨绔宅重生记

    纨绔宅重生记

    一个热血宅在家的死宅男,重生附在别人精神海里,带起一个垂死重伤,重伤垂死修真界小家族纨绔弃少的逍遥牛叉之路!是有后宫非种马。混在大势力中央,别人打架我打秋风。当然主角是宅男,弃少只是小弟。本文不搞基。
  • 群书治要六韬

    群书治要六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华神童故事(二)

    中华神童故事(二)

    为此,这套故事丛书共精选了众多中国古代名人童年时期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他们的聪明与智慧,能给广大儿童读者以智慧的启迪,中华神童故事系列丛书共分为《中华神童故事(一)》、《中华神童故事(二)》、《中华神童故事(三)》和《中华神童故事(四)》四册。
  • 绝世强神

    绝世强神

    地球最牛逼的修真者言枫穿越到斗气世界后修为剩下不到十分之一,又被一个美女拉回家硬说是她弟弟,而且连身上的伤疤啊胎记啊什么的都神奇的一致!言枫只能装失忆蒙混过关,在异世有了一个家。姐姐们一个比一个性感漂亮,妹妹们也渐渐长成小美人,作为家中唯一的男生,言枫表示自己鸭梨山大,因为保护姐姐妹妹们不落入色狼之手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在发生了一些事情后,言枫意识到,只有让人自己变强大了,让家族变强大了,自己才不会这么蛋疼!因此,言枫走上了一条异世争霸的逆天之路!动我姐姐的,干掉!碰我妹子的踩死!挡我泡妞的,你最好没修侣姐妹阿姨什么的……
  • 红颜枯

    红颜枯

    世间红线千千万,却独独没有他和她。既然如此,唯有来世续前缘。
  • 误惹腹黑君之小姐太妖孽

    误惹腹黑君之小姐太妖孽

    她,沐梨,一代家族传人,阴晴不定,性格更是出奇古怪,邪肆张扬,却长得飘逸出尘,似仙似魔,突遭横祸,竟穿越到一座破败的小木屋,成为了陌家七小姐——陌梨。他,东宫漓墨——漓凤国的漓小王爷,性情凉薄,世人都道不好惹,衣袂飘飘,风华绝代,虽有严重洁癖,却仍桃花泛滥。当女主穿越,谁迷了谁的眼?他们又将上演怎样一场爱恨情仇。
  • 也是山人医案

    也是山人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擒久见人心

    擒久见人心

    这是一个剩女被闺蜜抢走优质男后,发愤图强做女强人,最后被自家boss拐回家结婚生宝宝的故事。有一天春和日暖,钟清河摸着肚子忽然想起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我现在决定离开你,是不是可以考虑要一大笔离婚赔偿?”顾梓城缓然微笑:“你认为和我上法庭,你能赢过我?”看到小女人默然模样,顾梓城索性放下手中的案卷:“为了鼓励你的出师,我把自己赔给你怎么样?稳赚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