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7100000005

第5章 生死之间(2)

生死之抉择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

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禅观。

只为愚人不了,从他戒律决断。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

智者无恶可断,运用随心合散。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烦恼即是菩提,何用别求禅观。

实际无佛无魔,心体无形无段。

──(明)瞿汝稷:《指月录》

普化禅师在临济禅师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给他,但他又不接受人们供养的法衣。

有人把此事报告临济禅师,临济就买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欢喜地说道:“我的衣服买回来了。”

普化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声叫着说道:“临济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第二天,普化准时扛着棺材到了东门,一看,人山人海,都想来看此一怪事。普化对大家说:“今天看热闹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门死。”如此经过三天之后,由南门而西门,由西门而北门,再也无人相信普化禅师的话,大家说:“我们都被普化骗了,一个好端端的人,哪能说死就死?再也不要上他的当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扛了棺材至北门,一看,没有几个看热闹的人,就非常欢喜地说道:“你们非常有耐心,东南西北,都不怕辛苦,我现在可以死给你们看了。”说罢,普化进入棺材,自己盖好,就无声息了。

衣冠如棺材,身体是皮囊,禅师领会到精神意志的永远,如此肉身或生或死又有何干系。生死只是万物遵循的自然规律,生命虽有长短,却沿袭同样的轨迹,只是世人难于探明其何去何从,不能预测生命的终点。禅师只是望尽了天涯路,看到终点的站牌,适时下车而已。

性空禅师出家后,自号妙普庵主,结庐于青龙山野,日常除了修习禅定外,常以吹笛自娱。建元初年,徐明举兵反叛,经过乌镇,纵兵劫掠,滥肆杀戮,百姓逃亡一空,性空禅师慨然:“我不能不救。”

因而策杖独往贼营。贼首见他外貌庄严,以为他有诡异之谋,便大声喝道:“你是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去?”

“我是出家人,要到你们贼窝去!”

贼首大怒,喝令斩首!

性空禅师毫无惧色,对贼首道:“要头就砍去,不必发怒。不过我还没有吃饭总不能让我做饿鬼吧!请给我一顿饭,作为我的送终饭如何?”

贼首叫人拿来猪肉饭菜给他。他也不管是什么,首先一本正经地念起供养咒来,然后和在寺内一样用食如仪。贼众看了,都在一旁发笑。

性空禅师念好供养咒后,又对贼首道:“今天我死,什么人为我写祭文呢?”

贼首被他这种奇怪的举动弄得大笑起来。性空禅师望着贼众又说:“没有人替我作祭文,请拿纸笔来,我就自己写吧!”

贼众拿来纸笔,他便从容不迫地大书起来,写了一篇文情并茂的祭文。他还大摇大摆煞有其事地朗诵一遍。读完,拿起筷子又大啖菜饭,贼众看了反而哄然大笑。

吃过饭后,性空禅师对贼首说偈道:

“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段。”

于是大呼:“斩!斩!斩!”

贼首见他如此慷慨豪勇,不禁骇异动容,不仅不杀他,反而向他合掌谢罪,护送他回山。乌镇一地因此得免于难,远近道俗对他越加敬重!

活得从容,死亦慷慨,以一番执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去死,即使是强盗也要敬畏三分。

——《佛教故事》

生死几层次

先念一段曹山本寂禅师的《语录》:“一次,有僧问曹山:‘我通身都是病,请您老人家替我医病。’曹山禅师回答说:‘我不医。’僧又问:‘为什么您不替我医?’曹山禅师说:‘我要教你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若由普通人听起来,好像禅师好残忍!但是对于修行“禅”的人来讲,意义非常重大。现在我把“生和死”这个问题,分为四个层次:

不知死活第一个层次是“不知死活”。这指的是哪些人呢?就是愚昧的、醉生梦死的众生,连“死活”是什么?他们都不知道!而各类众生当中,灵性的高低是有差别的,如灵性较高的动物,我们对它好,它知道感谢;对它不好,它也会记恨在心。我们看到丰子恺所画的《护生画集》里头,有一位屠夫拿刀要杀牛,那头牛跪下来流眼泪——表示它晓得“它要死了”。但不一定所有的牛都知道要被杀,只有那些比较有善根的牛才会知道。

猪也是一样,绝大多数的猪,在没有上屠宰台以前,可能还不知道“什么叫死亡?”可是,我有一次看到一个乡下人卖猪,猪贩子进了猪圈里,不管怎么打,猪就是不肯出来,它晓得自己就要死了,结果,猪贩子一手抓它尾巴,一手揪它耳朵,这么一提,就提上车子,载走了。

另外,我也听到从马祖的离岛北竿那儿回来的充员军人讲:他们从马祖本岛买了一头猪,运到小岛上去预备给军人过节加菜。一下船,猪硬是不肯走!士兵将它往前拉,它的屁股就往海边退,似乎它已晓得:“往前多走一步,便更接近了死亡一步。”但士兵比较聪明,脑筋一转,反过头来将猪往海里拉,那猪依旧往后退。因此,就这样一边拉,一边退,最后便退到军营的伙夫房里去了。畜生还是可怜哪!只晓得逃命;越逃,反而离死亡越近!

还有一个故事,这是我童年时亲眼看到的:过年时,邻家的人要杀羊加菜,殊不知道母羊肚里怀了小羊;而那头母羊在两天前就知道了,便不肯吃草,且日夜地叫,叫得很凄惨!主人还说:“这只羊八成遇到鬼了,好端端的叫什么?”等到剖开母羊肚子时,赫然发现里面有了三只小羊!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他们想:“羊也有灵性啊!它肚子里有小羊,且知道我们要杀掉它!”这是属于有灵性的动物。除此外,还有两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便是狗和象,往往在要死以前,它们会知道的;特别是象,将要死时一定会走到隐秘处去。

众生之中,有很多低等动物是不知死活的,但是稍微高等的动物就已经知道死活了,因此,我们在净土宗的《往生传》里头,看到狗、鸟、鸡、鸭、猴子等等,这些比较有灵性的动物也会往生净土,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动物都知道“生死”。

人类当中,有没有不知死活的呢?有,不过不是终身不知,而是有时不知。比如台湾的治安机构,最近雷厉风行地实施“打黑”的扫荡运动,各帮派的黑社会组织头目纷纷被捕。我们看看那些人,在舞刀弄枪、逞凶斗狠、杀人越货之时,他们不会知道被他们杀害及杀伤的人,是多么的痛苦,是那么的凄惨!他们杀人就跟踩死蚂蚁一样;也不在乎一旦被治安机关逮捕后,会有什么结果。怀有这种心态的人,没有“生与死”的界限,一旦被捕定谳,临刑命终之前,同样畏惧死亡,只是后悔莫及了。

另有一些人,不知生的可贵与死的可悲;稍想不开,就要寻短见,并扬言:“我死给你看!”好像把死这桩事当做儿戏!殊不知致人于死和自杀同样地不知死活是什么。譬如做儿女的要结婚,父母不答应,就死给父母看;男孩追女孩,追不上,就要死给女孩看;女孩被男子遗弃,或者遇人不淑时,就去寻短见等。他们不知道生命得来不易;留着生命,尚有其他的机会;失去了此一生命,并不等于就有另一个更好的机会等着你。所以佛说:“杀他、杀己都是犯了杀人罪。”这种人,佛陀称之为可怜悯者。这种人多了的话,对于家庭是沉重的负担。如果人人把死亡当儿戏,那么天下会大乱!

现在社会中,动不动就有人拿出枪来,使得大家生活在一种动荡、不安、时时恐怖、处处危险的环境里。只要有一个人杀人,便为他自己造成遗憾,为他人带来灾难,为社会制造了动乱;只要有一个人被杀或自杀,不仅毁灭了他个人的宝贵生命,也为他的家人、亲友带来厄运和麻烦。有的人在自杀之前,干脆也把家里的妻小杀光,认为这样一来,便不会连累他们了!这是何等的愚蠢!他们不知道生存和死亡是绝对不同的——从习俗、法律、佛法的观点而言,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及自己的生存权利。

从生理而言,有生有死是自然现象;从佛理而言,死亡是一期果报的结束,也是另一期果报的开始,是无可避免的现象。

但是,杀人与自杀都是罪行、暴行!用暴力达成的任何目的,皆违背了自然的因果律,人们必将付出更多的代价。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被杀或自杀,可能导致好几个家庭的悲剧;而且影响到其他人,他人会跟着模仿、学习!凡是有一件离奇的案子发生后,往往就会接连地发生同类的案子。

贪生怕死第二个层次是“贪生怕死”。“贪生怕死”是好现象!人如贪生就会爱护自己的生命;因为怕死,所以会悉心照顾自己的健康。人类为了谋取生存,在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中,发挥了智慧和人性的光辉。由于互助而促成了社会的进步,由于彼此的沟通,产生了语言文字与文明,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富裕、更安全。所以,“贪生怕死”乃是为人带来文明和文化的动力。

可是,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许多人的安全而自己去冒险犯难,乃至牺牲生命,称为“成仁取义”;这也正是从贪生怕死的基础上,显露出人性的升华。行菩萨道的人,便是常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众生的安乐;唯有肯定了生命的可贵,始可见出舍身救人的行为的崇高伟大。

了生脱死第三个层次是“了生脱死”。首先必须明白,依佛说,众生都已经过无量生死,可惜,业力虽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我们却对过去无从记忆。若不出生死,不论何人,除了随业流转生死,别无自主的能力。生不知从何处来,死不知往何处去,现世为人,来世不知为何物,除非能截断生死之流,否则业力溯自无始,缘熟即报现,谁知道下一世再以什么面孔见人。

成仁取义、慷慨赴死,虽有功德,可以生天,或成为神,然其报尽,仍入茫茫的生死大海中。或者,有好多人不懂佛法,也不知道因缘生的万法,都是生灭无常的。所以为了生存得更久,或者企图不死,人间便出现了些长生不死的方法和传说。比如在印度的古老传说中,有所谓的“甘露”,饮后就可以不死。

古代中国的秦始皇曾派了五百男童女童到蓬莱仙岛,去寻找长生不死的药。中国道书中将不死之药称为“金丹”,结果又好多人烧炼铅汞,服后中毒死亡。道书中的方术,无非是些医药卫生及调气、按摩以健身的方法;长生不死则是神话而非事实。佛法的了生脱死,不是叫长生不死,而是生与死跟我不相干。

我们只要有身体在,就没有办法离开生死;心执着这个身体,妄认这个身体为我,叫做生死法;同时,心缘自心也是生死法。只要有心的执着和攀缘,便不能脱离生死。

缘外境固然是生死因,心缘内境也是生死因;迷于物欲是生死因,执着悟境,也是生死因。所以,凡夫畏惧生死,宜求解脱生死而趣涅槃;但畏惧三界苦恼煎迫,而求出三界、生净土,虽然是修学佛法的初阶,唯其尚有所取舍,并不是究竟。所以临济慧照禅师要说:“设有修得者,皆是生死业。”也就是说:到了如《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厌离生死而修行证果,便出离生死;出离分段生死,便出三界,证小乘果;出离变易生死,便证佛果大涅槃。

生死自在第四个层次是“生死自在”。一般人对于生前与死后的认知,不是如唯物论者说,人死如灯灭,生是开始,死是结束。便是如灵魂不变说者,以为人生是由灵魂投胎,人死是因灵魂离开了肉体;投生如蜗牛入壳,死亡如放下负荷。前者,佛法称为“断灭论”,后者佛法称为“常见论”,均是邪见,同样地不是事实。否则,断灭论者,固然一死百了,不必再对其生前的行为负责;常见论者,也会视死亡为现实苦难的一时解脱。所以有人说:“死后的灵体,无重量、无阻碍;死不可怕,倒是活着比较麻烦!”因此导致一般人以死亡为解脱的错误认识。

实际上,“生”是由过去无始以来所造业力的果报;若非大恶大善,人的寿命及福缘,在其出生之时,大致已经决定。生存期间,是受先世业力的牵引;死亡以后,若业力尚在左右生死,则紧接着又将接受另一期的生死。如此流转,佛法称为“六道轮回”。既有六道,就不一定再来投胎为人;同在人中,也不能与先世的亲友相识、相认。所以,死亡绝对不是解脱,倒是另一个业报之身的开始。

纵然有些人在生时积功累德,死后成为有福的鬼神,暂时不受苦迫;福尽寿终,仍旧未脱生死。深一层言,小乘圣者出三界而住涅槃,虽已不再生死,仍执生死为实有;不入生死,并不即是得大解脱。唯有不受业力牵引而入生死,也不以生死为实有而不入生死,才是大涅槃、大解脱的“生死自在”。

佛菩萨之化世、度众而出现于世间者,有以暂时现身的“变化身”;有以入胎出胎的“托化身”,而且是随类托化,无方不现。他们的托化身,照样现有生死相,不过不以生死为苦,也不以生死为乐;所以有许多大德、高僧及大修行者,能够不畏生死而自主生死,自由来往于生死之间。

置生死于度外你把自己放掉、放开,然后是不是要把众生捉着呢?也是不行的。不过,在开始的时候要有个起点,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有”,到后来要“无”。“有”是有愿心、有愿力;“无”是无得失心。像诸位报名时,心中要想着:我在打禅七这七天中,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就。这是愿力,是不可不要;可是正在修行的时候,要不要?修的时候如果老是想要、要、要,结果是要不到,只是在妄想里兜圈子而已。

譬如我们开车的时候,开车以前,要先查查地图。认识路线,如果一面开车,一面看地图,一定会撞到人、撞到树,或车子翻了。所以,在没有开始修行以前,要发愿——我一定要有成就,这就是叫“有”。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放下一切,什么也不要管了,我只要照着方法去修行,只顾修行。像开车子时,脑子里已经知道怎么走了,按照既定路线行驶,自然会到达目的地。同时,自己开车时,也不可以一边看看别人开得怎么样,欣赏别人的技术,这叫做一心二用,车子是要出危险的。

同类推荐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生命的觉醒

    生命的觉醒

    这是一本生命修行指南: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不如意。我们总是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极力想从外面的世界寻求,却往往会无功而返。不妨试着用佛教看待生命的方式观照内心世界:如果你的内心混乱,体会到的也是混乱迷茫;如果你的内心清净不染,体悟到的却将是清净祥和……藏传活佛嘎玛仁波切引导大家切实修行,化解烦恼!
  • 佛的故事

    佛的故事

    本书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图文的形式将一幅瑰丽神奇的佛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零距离感受佛教文明,全方位接触真实历史。
  • 佛家人生智慧

    佛家人生智慧

    本书不仅介绍了佛教的源起与发展,揭示正信的佛教与迷信之间的本质不同,更重点运用佛教经典中的教诲,结合图解的形式,对佛法进行生活化解读,剖析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生与死、苦与乐、智与愚、有与无、祸与福,告诉我们离苦得乐,获得自在、安详与成功的生活智慧。
热门推荐
  • 逃亡计划1

    逃亡计划1

    一部很好的青春回忆伤感小说,但愿青春永驻,
  • 狂女狠逍遥:风涎,恶魔归来

    狂女狠逍遥:风涎,恶魔归来

    (热血著作!女强男强!与夏日一起燃起来!!)她,是纨绔!是女王!是不让须眉的巾帼!问世间,谁主沉浮??又有谁知道,她,曾是经脉俱断的废物!曾心灰意冷是家族的弃子!更曾是一无所有的乞丐!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她都不屈不饶,最终凤凰盘涅重生。风涎九洲,书写强者的传奇!!
  • 我对强迫症的理解

    我对强迫症的理解

    《我对强迫症的理解》分为三章:第一章,强迫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第二章,我的强迫症治疗之路;第三章,精神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强迫症。如果您是一位强迫症患者或是患者家属,我建议您对此书内容的阅读原则是“重治疗,轻理论”。
  • 美女的护花使者

    美女的护花使者

    “美女,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和你一起练功而已!”“练功?”“对,就是那种痛并快乐着的功法!”“来啊,互相伤害啊!”身为高贵的赏金猎人,“上学”这种任务还能在雷人一点吗?虽然一开始陆长空是拒绝的,但显然义父也是下了血本,竟然掏出了“阴阳衍恒诀”这种极品功法。这让陆长空只能红着眼咬牙答应,而从此,他也有了再正当不过的泡妞理由了!之后,校花、大小姐、御姐、邻家女孩、萝莉……等一一来到他的身边。“美女,你们都准备好了吗?我陆长空来了!”
  • 神奇宝贝之宝箱系统

    神奇宝贝之宝箱系统

    2029年,神奇宝贝ol已经热火朝天,这个游戏无论是少年,还是青年,甚至有一部分老人都在玩,可以想象这个游戏是多么火热,而李少白是神奇宝贝ol国服前三名,要不是“国服第一战爷"充的钱多,他就是国服第一,而李少白打完排位赛出去散步却被仙界的弥天仙人雕刻灵天石的残渣砸死,弥天仙人答应李太白去二次元位面的神奇宝贝世界。从此,小智不再是主角了,小霞也不再是他的伙伴了,只有小刚陪他过。什么?火箭队来捣乱?那我用精灵叫他做人
  • 领主大针蜂

    领主大针蜂

    当我来到这个世界,注定的会有一群人因我而去,我是一个卑微的恶魔,我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也就只有火焰与恐惧了。很抱歉打扰到您的生活,但,能不能请您在我进食的时候保持安静。◣?◢......ps:书群号516415841
  • 中国大参考(2013-2014)

    中国大参考(2013-2014)

    本书设有趋势报告、政策报告、案例报告、智库报告、舆情报告、数据报告六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世界“新”格局下的大国博弈中国版“NSC”:大国安全标配全球化2.0版:美拟借“一体两翼”战略重塑世界格局“习氏风格”与中国外交新格局、新战略等。
  • 青春如舟需要风

    青春如舟需要风

    她在暗处,我在明处。我原本是这样认为的,可没想到,她一直都在我面前,只是我没看出来罢了。但是,通过反向追踪她的网络IP地址,我还是查到了一点东西,即使她没有和我说任何有关她的事情。她到底在哪?也许答案马上就会出现了,我会全力以赴的!
  • 良遇

    良遇

    -以女主为引线抒写多个迥异的校园故事-李熙是个偏远山区来的小姑娘,单纯无邪在校园里摸爬滚打过后渐渐懂得了很多,原来校园是一个缩小版的迷你社会,它能映射出许多社会上的事儿
  • 尸藏花

    尸藏花

    从小父辈就让我把“静、狠、稳、舍”牢牢记在心里。静:遇事冷静狠:尸无人性,嗜血成魔,遇到这东西不是它死就是你死,顾而狠;稳:遇事稳重,不可早早下结论,错一步有可能舍掉性命舍:不可为小弃大,更不可为自己的小事而毁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