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之王》后的周星驰,正式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还因为《少林足球》一片的拍摄气走了老搭档李力持和吴孟达。他在片场就像是一个“暴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拍摄,如同以往许许多多特立独行的电影大师一样成了“电影作者”。而且拍摄时精雕细琢,为求质量而不惜工本,从1993年的“一年六大卖座”到新世纪的“三年磨一剑”,新世纪出炉的影片总共只有2001年的《少林足球》,2004年的《功夫》和定于今年年底上映的《长江七号》。虽然前两者陆续打破香港本土的票房纪录,但如果将拍摄周期也考虑进去的话,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而在《少林足球》和《功夫》中,周星驰将大量精力都花在电脑特技对场面的构造上,故事情节反而被弱化了。个人虽然依旧担当影片的男主角,但在表演方面却不再像以往那般收放自如,妙语连珠,而是从内在的语言对白转向外在的动作表现上。其实以往周星驰与金凯瑞和罗曼·阿特金森相比最大的长处还是在于他的语言,而不是表情和动作(后两者所擅长的),如今弃长取短,即使是一种尝试,也应该适可而止,毕竟人们真正爱的还是《新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以及《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而不是《功夫》中威力无穷的“如来神掌”。
3.从《心想事成》和《双子神偷》看香港贺岁片之堕落
春节早已过去,回顾2007年的香港新春贺岁档,自有一番感触。这个贺岁档有三部影片,少于2006年的四部,票房上也处于劣势。但同2006年的《霍元甲》(刚过3000万)一样,荣登贺岁票房冠军宝座的依然是最不具贺岁精神的黑帮片《门徒》(过了2500万),其余两部真正承载着贺岁任务,力图让大家乐一乐的影片《心想事成》和《双子神偷》,票房都没有超过800万。新年伊始就打了这样一场败仗,香港电影的2007莫非又要继续走低?
一、香港贺岁片的发展简史
关于贺岁这个概念,新闻媒体常常会对大众造成一些误导,以至于很多人将《墨攻》、《父子》这种上映于去年11月底的影片都称之为贺岁片。其实真正的贺岁档应该是春节前后这十几天,而不是从圣诞到春节这一两个月。现在内地贺岁市场如此繁荣,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功于香港的同行,正是因为香港影人将贺岁观念引入内地,才促成现在春节银幕的异常火爆。而谈论香港的贺岁片,自然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1981年许冠文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摩登保镖》成功地开创了贺岁片的先河,让香港人明白了这大过年的,银幕上总得有些东西热闹热闹。于是贺岁片的风气逐步形成,董骠、沈殿霞、吴耀汉、曾志伟、冯淬帆等喜剧明星轮番上阵,将香港小市民贪财好色的特点在银幕上夸张放大,炮制出诸如家庭喜剧《富贵逼人》和动作喜剧《福星高照》这样的经典贺岁系列。
八十年代末,香港电影人又充分意识到“明星效应”对贺岁市场的刺激作用,新一代的偶像明星逐步取代那些老牌的喜剧明星成为贺岁片的主角。当时凭借吴宇森、林岭东英雄片红极一时的周润发,便先后颠覆其英雄形象,出演了《八星报喜》和《吉星拱照》这两部贺岁喜剧,效果极佳。这就更加坚定了贺岁片创作者大打“明星牌”的决心,黄百鸣的《92家有喜事》和《大富之家》,高志森的《花田喜事》都成了明星大杂烩,而刘镇伟的《东成西就》更是云集了除“双周一成一李一刘”外香港电影的十大当红男女明星,阵容之强大,恐怕只有1991年为华东水灾而筹款的《豪门夜宴》可以媲美。当时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成龙和周星驰,也借贺岁之名,行捞钱之实,纷纷将自己的重量级作品押在了贺岁档期。成龙的《醉拳2》、《白金龙》、《义胆厨星》、《我是谁》和《玻璃樽》(很多时候是在内地贺岁档发行),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大内密探零零发》、《食神》、《行运一条龙》和《喜剧之王》,都因此而大卖,成了当仁不让的两大“贺岁霸主”。
其实严格来说,成龙的那些影片都不能称为贺岁片,片中他依然凭借自己的拳脚大行个人英雄主义,其他人等都是绿叶陪衬红花,不会抢了他风头。而周星驰也只有《行运一条龙》以及同黄百鸣合作的两部《家有喜事》(并不是真正周星驰风格的作品)具有贺岁精神,《喜剧之王》狗尾续貂,硬是装上一个贺岁的尾巴,却消解了此前关于“个人奋斗辛酸历程”的严肃主题,而其他作品无非也只想沾贺岁档的光,并不是专程为了贺岁而拍摄。只有黄百鸣的喜剧才算真正的贺岁大餐,从《八星报喜》和《合家欢》,到《92家有喜事》和《大富之家》,再到最后的《97家有喜事》,全都是以大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主题,不管前面的剧情多么散,最后总能给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再给影片配以全明星的豪华阵容,让你在感受阖家欢乐的同时,也能大过追星的瘾。
二、新世纪贺岁片创作观念的转变
新世纪的贺岁片市场,已不再是黄百鸣、周星驰和成龙的天下,而是呈现出纷繁多变的局面,既有名为贺岁,实为动作的《东京攻略》、《韩城攻略》和《飞鹰》,将故事的发生地纷纷放到香港以外;又有《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春田花花同学会》这样拼贴+恶搞的大杂烩,虽有全明星阵容但明星们各自戏份有限。此时爱情喜剧成了重点,像2002年的《天下无双》、《嫁个有钱人》,2003年的《百年好合》、《行运超人》、《老鼠爱上猫》,2004年的《花好月圆》、《魔幻厨房》虽亦古亦今,但均以男女爱情为主题,语言和细节上尽量摆脱香港本土风味,力图做到“大华语地区”的南北适宜。影片还网罗了刘德华、梁朝伟、古天乐、任贤齐、王菲、郑秀文、杨千和张柏芝等一干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男女明星,遵循着“一男一女”为核心的爱情模式,男女明星均衡搭配,双星闪耀力图吸引更多观众。
不少原本严肃的大导演也纷纷转战贺岁市场,但除了杜琪峰的《钟无艳》保持了一定的创作水准之外,其余像《呖咕呖咕新年财》和《百年好合》均是应景之作,而韦家辉的“贺岁三部曲”《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和《购物狂》,更是遭遇了票房上的逐年递减。至于于仁泰的《霍元甲》和尔东升的《门徒》,其实与贺岁根本沾不上边,放在这个档期上映,无非是想多赚点银子,因为这个时候的中国老百姓最有时间去电影院看电影。
的确,新世纪的香港贺岁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假贺岁片”外,很多影片为了迎合大陆观众的口味而纷纷采用最稳妥的爱情主题,夹杂着一些诸如武侠、厨艺、采药、戏曲等别样元素,淡化港味,增加普适性,即使是《行运超人》中的风水和《呖咕呖咕新年财》中的麻将,也很容易为大陆观众所接受。而《鬼马狂想曲》、《春田花花同学会》这些港味十足的影片就很难得到大陆观众的认同了,毕竟影片所戏仿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林亚珍》和《麦兜故事》等香港本埠经典,并没有在大陆这边流传开来。当年的“贺岁片至尊”黄百鸣也没有继续经营他的家庭贺岁喜剧,而是在千禧年来临之际找来昔日新艺城的“最佳拍档”麦嘉和许冠杰同谢霆锋、容祖儿、苏有朋、林心如、吴辰君这些港台娱乐新贵们联手奉献了一部热热闹闹的《大赢家》,却由于故事题材和搞笑桥段陈旧老套,落得个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悲惨”下场。而接过黄百鸣“衣钵”的韦家辉,也在对贺岁片的不断浸淫中丧失了曾经在《一个字头诞生》中体现的锐气,《鬼马狂想曲》好歹有些创意,《喜马拉雅星》则纯粹是在胡闹,《购物狂》更是丢出了一个又臭又长的所谓高潮段落,不仅没让人兴奋起来,反而感觉昏昏欲睡。
三、《心想事成》和《双子神偷》的失败
所谓的贺岁片,并没有远大的人文理想,也不承担“文以载道”的重任。它的任务不是让观众思考,而是为观众在新春佳节之际增添喜庆气氛。影片是越闹越好,闹完之后还要注意“合”,所以大凡贺岁片的结尾,都会调和所有矛盾,一团和气地收场。像《东成西就》、《龙的传人》这些贺岁片的结尾处,剧中的正反两派居然“放弃对立”齐聚一堂,共同合手向观众拜年。贺岁片的创作充分体现了电影“俗”的一面,但这是通俗,而不是低俗,并不能因为贺岁片就可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负责任地胡拼乱凑,让观众觉得这不是在贺岁,而是在弱化他们的智力。
2007年一共有三部贺岁片,其中《门徒》是“假贺岁”,而《心想事成》和《双子神偷》却是继承了当年的《富贵逼人》和《福星高照》,一个是家庭喜剧模式,另一个则是动作喜剧模式,也汇集了一批当下的影视红星(郑中基、Twins、吴京、洪金宝、陈慧琳、吴镇宇,还有这两年金像奖的大赢家梁家辉、毛舜筠和元华),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糟糕透顶。其中《心想事成》类似于1997年的贺岁片《运财至叻星》(同种模式的影片可以追溯到《济公》,但它是古装片,而非贺岁片),都是以天神下凡大做噱头,《运》中的天神是财神,而《心》中则是雷震子,所要救助的都是在凡间倒霉透顶的人。但与《运》不同的是,《心》中的凡人不再是孤家寡人,而是一大家子:迷恋艺术的老婆,为爱痴狂的妹妹,傻不啦叽的小舅子,还有两个成天撞墙的小孩,所以雷震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自己同九天玄女之间的爱情。但解决问题的手段却过于简单,让男主人公拥有了“心想事成”的超凡能力,很快便把一大家子的问题都给解决了,自己也同九天玄女顺利复合。可影片最大的败笔恰恰是随即而来的高潮(同《购物狂》一样坏在了高潮),硬要让几个反派大耍阴谋,破坏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不过考虑到大家喜欢看“正反两派大对决”,也就罢了。但此时男主人公的“法力”已经过期,本来正是他显示真正人格魅力的时候,玉皇大帝却偏偏下凡来插上一手,被铺设好的戏剧矛盾冲突就这样草草收场,单凭这一点,就远远逊于《运财至叻星》,虽然后者也很俗,但高潮情节的设置还是挺吸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