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他们要正面去面对一度被自己回避的事情,不但如此,还要制定一个目标,通过达到目标来将行为坚持下去。这个阶段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活动,比如,自闭症患者要制定一个整体目标,多与别人接触,走出自己的世界。那么,相应地还要做一些具体的活动,例如陪家人外出购物,约朋友去健身,或者是跟朋友闲聊。总之,不能放任自己像以前那样独自待在一个地方,缩在自认为安全的壳里,拒绝与外界和他人沟通。而如果是一个抑郁症患者,整体目标就可能是多让自己做一些开心的事情。例如,每周看一部喜剧电影,不管是否觉得好笑,都跟着电影里的角色哈哈大笑一阵。每天提醒自己将眉毛舒展开来,时不时做个鬼脸,哪怕没有逗乐自己,起码可以让紧绷的面部表情放松下来,同时,神经和情绪也会得到放松。
仅仅是列出整体和具体的目标,看起来仍然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接下来,他们还要做一些更具体切实的安排,细微到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花多长时间完成计划中的事,然后按部就班去执行,不允许与自己妥协,不允许被一些其他事打乱步骤。他们被要求将所有的计划都做成一张计划表,将计划内的事件与时间井井有条地排列,就像织毛衣那样,针针相扣,行行相连。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按照心理医生的指示,每完成一件事,就在旁边画上一朵小花,算是给自己的奖励。当计划表上所列的每个时间段过去后,及时来一个总结,看看自己完成了哪些事,没有完成的又是哪些。在找到未完成原因的同时,心理医生宽容地告诉他们不必过度责备自己,而是鼓励自己继续完成没有完成的目标。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也不是瞬间能改变的,需要一步一步来。
以上方式从“表现”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应该是有效的。为了验证这个方法的实际效果,华盛顿大学的索娜·迪米蒂安和她的同事曾经进行过一项心理方面的研究。
他们招募了两百个抑郁症患者,并将他们分成四组。第一组服用抗抑郁药物,第二组服用安慰剂,第三组参与心理学的认知治疗,第四组用我们刚介绍的行为催化法进行治疗。经过两个人的追踪调查以及最后的数据统计,研究者们发现,行为催化的方法与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效果居然不相伯仲,但从最终效果上来说,抗抑郁药明显无法与行为催化法抗衡。原因很简单,抗抑郁药有不可忽略的副作用,并且对病情只有缓解作用,无法根除。而行为催化法属于单纯行为上的改变,本质上是借助行为激发正能量,基本没有副作用。而且,一旦患者从行为上有了本质的改变,他们便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而认知治疗也反复无常,因为人的观念还没有稳固的话,变数其实是很大的。安慰剂的效果则更是停留在表面的、暂时的抚慰,无法从根本上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综合而言,行为催化法是最有效且最安全的疗法。
行为催化法是心理学研究和治疗上的一个显著成果,但它的基础仍旧是建立在“表现”原理之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摘的硕果。“表现”原理不仅能帮助人们制造快乐,还能帮助人们减少痛苦。不得不说,它的光华像太阳光般洒向无数人的心里,将造福整个人类。
生活得平平顺顺的人们,我们可能有幸不会遭遇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与“表现”原理完全绝缘。事实上,我们不应当仅仅是将“表现”原理当做治疗心魔的良药,更应该将它当做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积极地运用它来改善我们的行为,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在遇到自己有惰性或者行动障碍的时候,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也不要企图等到感觉好点才做,要用詹姆斯的话时时提醒自己:“每一个决心或者一种美好情感毫无实际结果地消失,都比失去一次机会更加糟糕;它必定会阻碍未来的决心和情绪采用正常的释放通道。松懈的多愁善感者和梦想家的品性最可鄙,这种人将其生命都消耗在情感和情绪的汹涌大海之上,却从来不曾有过一次果断的具体行动。”
4.习惯让一切变得简单
追求漂亮的人喜欢不断地买新衣服,以此来吸引别人的关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那些追求舒适的人,却总是更愿意穿着旧衣服,在那身已经褪色的衣服里,感受着衣服与身体相应的每一处的无限帖服,让身体与衣服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共处。这并不是因为人们迷恋“旧”本身,而是衣服经过一段时间的穿着之后,衣形根据身形发生改变,去适应身形的形状,从而变得比新的时候更加合身熨帖。同样的道理,旧书总比新书翻起来容易,旧锁总比新锁开起来顺畅,折过的纸比从未折过的纸更容易折出痕迹,因为它们都被磨去了生涩,形成了新的习惯。习惯,让一切变得简单。
威廉·詹姆斯认为,“感觉以此处为起点,肌肉、腺体及其他组织以此为终点,它们之间运行的整个通道系统即神经系统。一个通道一旦被神经流穿过,人们就会期待它遵循大部分我们已经知道的通道法则被挖掘开来,并且比以前更容易通过;这种情况应当在每一次神经流通过时都得到重复……因此,我们很容易想象,一股神经流一旦穿过一条通路,它在第二次就更容易穿过。”
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会运用“盲打”的打字方式。所谓盲打,顾名思义是在电脑上打字的时候不看键盘。这样便减少了视觉方面的寻找、输入,再由大脑输出,转化成动作的过程,使得打字速度得到大大的提高。一般的人认为,要掌握盲打方法,就必须熟练记忆键盘上每个字符的位置,甚至能够从横竖各个方向背诵如流。但詹姆斯关于习惯的理论却告诉我们,事情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会打字的人都知道,在学习打字的初期阶段,我们的十指便被指派了不同的“任务”,即不同的手指分管不同的区域。然而,在练习当中,十根手指在敲打各自分管的不同按键时,指腹和指尖的触感、手指的伸曲程度以及运动方向,共同组成了一条条独特的神经流。当下次需要敲打同一个按键时,相应的神经流遵循着自己特有的通道流动起来,比上一次更容易地完成了打字动作。依此循环下去,直到这些动作不再需要经过任何的思索和记忆,变成直觉性的动作。此时,大脑根本无需记忆键盘上的字符排列位置,因为手指本身已经具有了某种记忆功能。
同样的道理,一些普通人看似无法完成的动作,在运动员那里却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在训练的初始阶段,也许所有的运动员都像普通非运动员一样,生涩地进行着一些动作上的尝试。这时候,运动员的身体像是一条初次流经水流的小溪,没有任何既有的习惯可遵循,因而显得尤其艰难。然而,一旦身体某些部位的脉冲集中在了一个单一的确定部位,引起特定的肌肉收缩,接着,发动起那个脉冲的思想和知觉与一组特殊运动神经建立起了越来越紧密的因果关系,一些曾经令运动员感到艰难的动作就便变得容易起来。在这样的发展规律下,越来越高难度的动作被逐渐训练成一种身体的习惯,使运动员能够轻松地展现出来。
钢琴初学者在练琴的时候往往需要盯着琴键和曲谱,以防止弹错键或记错乐谱。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弹琴的动作所引起的神经脉冲逐渐被身体记忆起来,弹琴的一整套动作转化成相对固定的习惯动作。在这些已经成为习惯的动作中,肌肉收缩引起的感觉使得每一次新的肌肉收缩以其指定顺序发生,单纯的感觉成了动作的“总指挥”,大脑的高级区域和心灵则退到了相对“空闲”的位置。这样,熟练的演奏家便能一边与人交谈或一边思考一个深度的问题,还能一边演奏他演奏过许多遍的乐曲。因为来自肌肉自身的引导感帮助习惯了的动作顺序直接由对乐符的视觉或者由记忆声音中的接续。更神奇的是,通过更高强度的相同训练,那些颇具造诣的钢琴家最终能够无需准备就演奏出很难演奏的乐曲。
利用习惯简化人们行为方面的一些优势,心理学家们将之运用到运动方面的训练中进行实验。
心理学家们招募一批实验参与者,这些实验参与者的共同特点是既不特别喜欢运动,也不排斥运动,也没有特别的运动天赋,这样就尽量排除了一些特例的存在。然后,所有的实验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即基础训练组和技能训练组。基础训练组的实验参与者在运动教练的指导下,先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动作训练,并不断重复,直至他们能够非常熟练顺畅地完成一个动作之后,才进入下一个动作的训练。而技能训练组则在每次训练中都从简单到复杂地将整个流程走完,不管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做得如何,都不会被要求停下来。在基础训练组的实验参与者的训练才进展到一半的时候,技能训练组的实验参与者们已经重复做过好几遍整个训练过程,包括那些高难度动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训练,心理学家们对两组实验参与者的训练结果进行了考核。结果他们发现,对于同样难度的动作,基础训练组的人绝大多数都能很好地完成;而技能训练组的人则并没能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很好地运用“技能”去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事实上,他们连一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都会出现失误。
很显然,基础训练组的实验参与者已经进入了习惯模式,使训练动作变成了一种习惯,能够轻松地完成。而技能训练组的实验参与者虽然了解了高难度的技巧,但缺乏动作上的熟练,使动作没有形成习惯,从而停留在生涩阶段,自然无法顺畅地完成训练动作。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劳动者身上。在对生产线上的工人的观察中,研究者们发现,那些固定在某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工人,其工作效率要明显超过那些一个人完成整个生产流程的工人。因此,越来越精细的分工在当代生产线中出现,工厂不再需要一个“万能”的工人。相反,他们更愿意接受那些在某个生产环节中将那一部分工作做得完美无瑕的专业人员。也更欢迎那些具有工作经验的人们,以便减少出错的几率和对工人工作技能训练的投入。可见,习惯不仅仅是让某些人的某个动作变得简单,而是让整个社会都变得简单。
不仅是身体动作方面的习惯会使事情变得简单,在精神方面的习惯也会让一个人的思想变得简单。成功的经验让人充满勇气,并给人增添迈向未来的活力。当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了最初的成功,接下来的成功便神奇地变得容易起来。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某一次的成功能够毫无理由地衍生出更多的成功,而是在一次成功之后,人们总结出了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并将之指导于以后的行为中,避免了探索所耗费的精力,同时使得正能量继续发挥作用。正如歌德鼓励一个对自己能力不够有信心的人时所说的一样:“啊!你只需向你的手吹吹气!”歌德这句话,恰好说明了他自己的习惯性成功道路对他精神的影响——使其充满信心,并坚信一切都很简单,能够轻松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