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并不排除习惯具有某些负面的影响,但我们更应该积极去看待的是,习惯的确是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我们的动作行为、思维、精神等从身体到思想的各个层面都变得简单,有规律可循,从而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一些我们原本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完成的动作和事情,也鼓励着我们在正能量的陪伴下沿着成功的道路持续地行走。因此,是否能够发挥习惯的积极作用,避免习惯的消极作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一个团体、一个公司,甚至是整个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5.初期的坚忍带来的成效
“万事开头难”,这是人人都听过的道理,甚至是绝大部分人都曾有过的经验。但是,到底因为什么,事情的开头往往要比以后的过程要显得艰难呢?威廉·詹姆斯给了我们一个准确的心理学答案,“人生来就有一种倾向,要比在他的神经中枢已经安排好了的事情做得更多……但是在人这里,活动的数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大部分活动都必须经过痛苦的学习过程。如果练习做得不正确,或者习惯不能节省神经和肌肉能量的损失,他就会因此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由此可见,在事情发展的初期,坚持是多么重要。
一项针对对幼儿时期学习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显示,在学习行走、吃饭、穿衣的过程中,最初阶段是最艰难的。幼儿的每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笨拙,难以准确地达到目的。这些初学者颤巍巍地站立起来,犹豫半天没有挪动脚步,似乎在思考该先迈左脚还是迈右脚。他们用左手笨拙地拿起勺子或筷子,像举起千金长矛那么费劲。然后,艰难地举起一勺饭,却很可能送到了鼻子或脸颊上。穿衣就更别提了,他们有时候会将两只脚伸进同一个裤腿里,有时候脑袋钻进衣服里之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鞋子如果没有穿反左右脚,那简直可以说是奇迹……
从成人的角度看,幼儿的动作是那么笨拙。他们就像永远都学不会行走、吃饭、穿衣这等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生存技能。但是,事实证明,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每一个幼儿在经历最初的努力后都顺利地掌握了该生存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练习,他们能够熟练自如、毫不费劲地处理这些事了,就像这些技能是他们与生俱来所具备的本领。
这就是习惯的巨大魔力,它最大程度地简化了为实现一个特定结果或目标所需的运动,最后成功地使得这些运动变得精确,并且减少了相应的能量消耗,减少了疲劳。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到这一点,就会认识到对一件事情来说,初期的坚忍是多么重要能够凭借坚持和努力克服“开头难”的人,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一个针对小提琴练习者的实验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为了防止小提琴练习者在拉琴的过程中抬起右肘,初学者被要求在右腋窝下夹一本书,并且要努力保持不让书掉到地上。于是,小提琴练习者不得不将自己的上臂紧贴着身体。与此同时,来自肌肉的感受,以及肌肉与书相接触的感受,引起了紧压这本书的脉冲。起初,小提琴练习者因为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乐谱和怎样使小提琴发出准确的声音上,不由自主地忽略了右臂上的任务,因此很难保持夹紧书的姿势不动,书常常掉到地上。一边要夹紧右臂下的书,一边还要关注曲谱和琴音,小提琴初学者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但随着练习时间的加长,他们会渐渐感到轻松起来,即使是很微弱的接触感觉也能够唤醒将书保持在原处的脉冲,不但毫不费力,甚至可以令人忽略这个动作的存在。这样一来,练习者便再也不用将投注于音符和弹奏的注意力分散到夹书的右臂上了。一对曾经捉襟见肘的动作,终于合奏出了一组和谐的乐章。
相反,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总是很难成功地度过初期阶段让事务走上正轨。因为,放弃也是一种习惯。假如我们在遇到难题时经常退缩,不作出努力,渐渐地,我们做出努力的能力就会消失。这正如注意力,假如我们不去控制注意力的涣散,久而久之,就再也无法使注意力集中了。
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将两只小狗分别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并每天向笼子里扔一只玩具,每天扔的玩具都不同。一开始,小狗对玩具的反应是一模一样的:兴冲冲地跑过去,对着玩具好奇地看着,时不时围着玩具转两圈,或伸出前爪触碰玩具。后来,生物学家门对小狗实施了不同的行为。他们仍旧每天给小狗一种玩具,但在A笼子中,小狗没有被干扰,得以继续“研究”它的新发现。而B笼子中,每次等小狗跑到玩具边不到一分钟,人们便开始往里面扔新的东西,有时候是一块香喷喷的肉,有时候是一只能发出声音的新玩意儿,有时候是一个人在旁边不停地喊小狗的名字。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让小狗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
实验的结果几乎在预料之中:A笼子里的小狗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关注某件东西;而B笼子里的小狗渐渐对什么都不再有兴趣,即使是一只老鼠从它的面前溜过,它也不会抬一下头。
由实验可以看出,小狗并非天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只是,B笼子里的小狗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被人为地破坏了。到最后,它不再在这方面作出任何努力,从一开始便放弃了尝试。
人何尝不是如此?空想主义并非从来不付诸行动,只是他们太容易被“开头难”所打败。当他们遇到了一个障碍,在努力尝试之前,他们已经说服自己:“这个困难是无法克服的,我之前所幻想的事只能想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既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那就不要白费力气了!”就这样,他们轻而易举放弃了成功的机会。他们甚至没有机会了解到:事情的开头总是看起来很难,但其实都是因为对事物不熟悉、没有形成习惯。实践证明,绝大部分事情都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当人们度过了最初的困难期和坚忍期,事情便像水到渠成般畅快,自然而然地流向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此,詹姆斯送给世人一个善意的座右铭:“通过每天做一点免费练习,让作出努力的能力在你那里鲜活有力。”
6.粉碎陋习
上一节我们提到过,要改变不良的习惯,也就是陋习,最忌讳的便是只有计划,没有行动。一项关于人的身体和思想的巨大工程,行动永远比计划重要,也比计划更难。因为人天生的惰性将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尤其是对那些意志力不坚定的人来说,任何微小的障碍都可能被放大成巨大的拦路虎,横在执行阶段的任何一段路途中。接下来,会有更多的障碍跳出来,被放大,被夸张,被思想里的懒惰和妥协因子培育出与良好习惯背道而驰的陋习,将原本的光明大道塞得水泄不通,直到你再无力往前半步。
杰佛逊的剧中有一位嗜酒如命的范·温克尔。他并非不知道醉酒的危害,也不是不想戒酒,只是,每一次对酒精投降后,他都会原谅自己,并且安慰自己:“这次不算!”为此,詹姆斯告诫人们:“他可以不算这一次,仁慈的上帝可以不算这一次;但它还是要算数的。它的神经细胞核纤维中的分子要算上这一次,记录下这一次,并将它储存起来,以在下一次诱惑到来的时候用它来与他作对。”这便是在陋习的支配下结下的恶果。人们如果一味地顺从于陋习,一次次地妥协,总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这当然不是耸人听闻。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便是从实验的角度对类似的问题做过观察与分析后给予我们的一个很好的启示。
蔡格尼克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为了测试一些不良行为对人们的影响,他曾做过的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招募一批实验参与者,要求他们完成由他指定的二十件事。但他只给人们机会完成其中的一半工作,剩下的那部分工作,在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便受到人为的干扰和阻止,最终无法完成。然后,他再对实验参与者们进行观察,要求他们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回忆。结果是,参加实验的人对未完成的工作记忆比较深刻,对于已经完成的工作,记忆则明显差很多,前者的回忆量甚至是后者的两倍。这便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简单概括就是: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蔡格尼克效应给了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启示:人类具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有时甚至是带有强迫性地去追求完美。这种天生的倾向会让我们无法容忍一些没有完成的事情,如果有一件没有完成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不管是否影响到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不管这个事情是否非完成不可,都会给我们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我们接下来的行为。我们会在心里不断地重复思考这件未完成的事,惦记着难以放下,于是记忆越来越深刻。而那些一早被完成的工作,我们会将它们像石头一样放下,抛在脑后,自然而然地忘记了。
所以,拖延的习惯可以说是行动上的最大陋习。它从行动出发,通过拖延的行为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衍生出大量超过事件本身的负能量,再反过来影响行动,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像毒蛇一样引诱着原本美好的人生一步步走向碌碌无为的万丈深渊。
而如果能谨记“表现”原理中所提到的关于习惯的重要作用,及时作出行动上的努力,将陋习粉碎在萌芽状态甚至是胚胎状态,则人生会光明许多。下面这个例子,正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们为了探测行为习惯与人生成就之间的奥秘,曾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察。他们选择了一所普通的小学,为了排除天生智商的差异性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特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商测试和家庭背景调查。然后,从中选出一批智商相近、家境相当的学生,悄悄地对他们进行跟踪观察。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一些注意力集中,大胆积极的学生,越往高年级走,学习成绩、创造力和行动力等方面的能力,越能得到提高。而那些写作业拖沓散漫,平时喜欢漫无目的地发呆,且总是停留在幻想阶段的学生,学习效率不是提高缓慢,就是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现象。与那些行动力强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渐渐显出劣势。
经过更细致的调查,他们发现,行动力强的学生一般具备这样一些特点:会利用课余第一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之后再玩耍或看电视;他们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于一件事,并且不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他们喜欢尝试各种事情,但不喜欢发呆或长时间无目的地坐着不动;当假期来临,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完成假期作业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一心一意玩耍。而那些行动力弱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正好与行动力强的学生相反。例如,他们总是边玩玩具或者边看电视边写作业,习惯于同时做几件事,注意力常常被细微的事情扰乱;他们完成家庭作业所花的时间,大约是行动力强的学生的两倍,并且错误率更高;沉浸在散漫的状态中,享受那种什么也不干的轻松感觉,经常无法觉察到时间的消逝;假期作业总是一拖再拖,临到开学时才匆匆完成,甚至借同学的来抄。
到最后,心理学家们跟踪这些孩子到中学阶段。他们发现,儿童时期养成的好习惯会很容易地延续下去。同时,另外一些养成陋习的孩子即使意识到陋习的危害,能够完全改变的也不多,因为他们在陋习的纵容下,行动力早已变成了一张脆弱的薄纸。除非他们获得非常科学的方法或者突然具备了十分强大的意志力,否则是很难改变的。
至此,陋习的巨大危害已经显露无疑。如果放纵自己,跟随陋习的脚步盲目往前,无异于纵容自己一次次饮酒而变成永久的醉汉;而如果能遵从“表现”原理的行动指导,让一个个行动的努力积累起来,则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圣人或实用领域和科学领域中的权威专家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古语说:“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其实说的就是人在行动上要从细微处及时地做起,而不是眼高手低地等待。
粉碎陋习,就从看完这一节开始吧,一切还来得及!